许渊冲“美化之”理论下的英译诗词探讨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摘要: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有开创之功。
他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备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诗译英法第一人”,许渊冲在汉诗翻译界颇有建树,提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一系列翻译美学理论。
本文以“三美论”为理论框架,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理论在许渊冲翻译柳词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诗词翻译;《雨霖铃·寒蝉凄切》英译;三美论余光中曾说过,文学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诗歌语言优雅,形式完整,音韵协调,意境优美,是文学表达的一种特有形式。
这就意味着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除了表达出原诗的含义与情感,还要最大可能保留原作的意韵,再现其中的美学韵味。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意在强调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意韵,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入手。
本文拟以“三美论”为依据,从音、意、形美三个方面,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许译本进行分析,并对许渊冲译词中该理论的应用及启发进行探讨。
一、“三美论”“三美论”是许渊冲最早提出的诗歌翻译学说,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需要在信息不增加或丢失的情况下,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美,也就是原诗的深层结构。
音美是指译者可以选择与原文相似的节奏,运用头韵、结尾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
诗歌最好有节奏,韵律和流畅。
形美意味着诗歌应该尽可能在诗歌类型和行的长度方面与原文相似。
许渊冲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力求运用“三美”理论,但这三个原则很难在所有译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他主张翻译过程中以意美为主,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但仅有翻译理论是完全不够的,脱离了实践,不管理论再完美,我们也称其为纸上谈兵,那么接下来就将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三美理论是如何运用的。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唐诗《黄鹤楼》英译赏析

能 保 留原 诗 中 的 美 学 意 蕴 ,在 《 黄 鹤 楼 》 的 英 译 过 程 中 ,许 渊冲 将 “ 三 美 ” 论 应 用 其 中 ,使 译 作 充 分 传 达 了原 诗 的 “ 意美” “ 音美” “ 形 美 ” 。这 一 翻 译 思 想 与 中 国 古典 诗 歌 的特 点 不 谋 而合 , 为 古 诗 词 翻 译 提 供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口聂艳敏运城学院外语系摘能保留原诗中的美学意蕴在黄鹤楼的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将三美论应用其中使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 “ 三美’ ’ 论视角下
口 聂艳敏
运 城 学 院外 语 系
【 摘
要l 唐代诗人 崔颢所做的 《 黄 鹤 楼 》集 意境 美 、 音 韵 美 、形 式 美 于 一 体 ,被 誉 为唐 诗 七 律 之 首 。 为 了
1 9 9 8 : 4 9 ) 。
也使唐诗成为 中国文学作 品英译最集 中的领域 。
对 于 唐 诗 英 译 的 理 论 原 则 ,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三 大 流 派
许 渊 冲 先 生 熟谙 中英 诗律 , “ 赠欧遗美干首诗 ” , 被 称 为 “ 诗译英法第一人 ” ,总 结 出 “ 美 化 之 艺 术 , 创优 似 竞
递原诗的神韵 ,力求 “ 意美 ”“ 音美 ”“ 形美 ” ,做到 “ 三 美齐备 ” ( 许渊冲 , 1 9 7 9 ) 。完整地传达 原文的 “ 意” ,如意 境 、内容 等 ,再现 原文 的思想、精神 是诗歌翻 译的首要 目标 ; 诗词 的 “ 音 美” ,也就 是节调 、押 韵、顺 口,听起 来好听 ( 许渊冲 , 1 9 8 4 : 5 5 ) , 因而 ,许 先生主张诗词翻译 必定不 能译 成 自由体 ,否 则诗就不称 其为诗 了。诗歌翻 译 中应 尽可 能传 达原 诗 的音 与韵 律 ,使诗 歌 朗朗上 口, 抑扬顿挫 ( 即有音乐美 ) ,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体现原诗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59语言研究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林若琼天津大学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古代诗词逐渐风靡全球,从而为诗词翻译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而古诗词所独具的精炼含蓄、音韵和谐、言短意长等特点,则为诗词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诗词翻译实践的持续开展,我国古诗词翻译理论不断进步,并逐渐涌现了一批优秀翻译家。
其中,许渊冲的三美论就从形美、音美、意美三个方面对于诗词翻译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许渊冲三美论具体内涵出发,通过分析三美论具体应用实例,最终得出结论:三美论作为古诗词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和翻译质量的检验、评价标准都具有重大意义,值得译者学习、思考、应用。
关键词:古诗词翻译;三美论;许渊冲一、引言二十世纪以来,在诗词翻译巨大需求的刺激下,古诗词翻译的整体质量显著提高,诞生了诸多优秀译作和翻译理论。
其中,许渊冲就以其极具特色的诗词翻译理论和丰硕的翻译成果获得了世人的瞩目。
许渊冲从自身翻译实践出发,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原则,用于指导复杂的古诗词翻译实践。
众所周知,古诗词翻译具有很高的难度。
首先,该项工作要求译者具备大量关于作者及诗词创作背景的知识储备。
在完整、准确地把握了作品之后,才能对古诗词进行较为准确的翻译,这是古诗词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然而,要想将古诗词的韵味淋漓尽致地传达,就必须将翻译要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还需要综合考虑音韵、对仗、意境等要素,反复锤炼语言。
面对古诗词翻译的高标准、高要求,译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大多总结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理论。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对于古诗词翻译也有独特的见解,其中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就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角度为古诗词翻译提出了更高标准。
“三美论”源于鲁迅先生《自文字至文章》中的观点:“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活用做文章的“三美”为做翻译的“三美”,译文力求形、音、意兼具,最贴切地进行中英文转换,并最大程度保留古诗词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言短意长等特点。
“三美”原则在古诗英译中的体现--兼评许渊冲英译《送友人》

He r e i s he t pl a c e t o s a y g o od b y e; Yo u ' l l d r i f t l i ke l o n e l y t h i s t l e do wn. 、 t l l f l o a t i n g c l o ud yo u ’ I I lo f a t a wa y; Li ke pa r t i n g d a y r l l p a r tf r o m yo u . Yo u wa re yo u r ha n d a nd g o y o ur wa y ; Yo ur s t e e d s t i l l
送友人这首诗有多种英译本大家所熟知的有美国诗人庞德中国翻译家裘克安等的译本但最广为流传和被大家所认可的还是许教授的译本因为它跨越了中西方语言的障碍传达出了诗中所特有的韵味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古诗富有东方特色的美感
铬 言 研 究
“ 三美’ ’ 原则在古诗英译 中的体现
— —
兼评许渊冲 英译 《 送 友人》
引言 中 国古诗善 于运 用各 式各样 的意 象 ,把 客观 事物 与作 者 自己的精 神世 界协 调统 一起来 ,达 到可感 可信 并且形 神 兼备 的艺术 境界 ,让 人可 以从 中领略 到无 穷的意 境美 ; 同 时 中 国古诗 的 韵律 “ 如 乐之 和 ,无 所不 谐g h s , “ Ad i e u , a d i e u! ”
( T r . Xu )
“ 诗仙 ”李 白追求 自由和 理 想,爽 朗大方 ,志趣 高雅 。
教授 获得 国际翻 译界 文学翻 译领 域最 高奖项 一—“ 北极 光 ” 杰 出文学翻 译奖 。 “ 三美 ”原则 最先 是 由鲁迅 提出 的:“ 意美 以感心 ,一 也 ;音美 以感 耳 ,二 也 :形美 以感 目,三 也 。 ”[ 1 】 这 句 话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梅婷一、 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欣赏中国的诗歌一直是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同时把唐诗译成法语和英语的译者,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许渊冲的“三美”译诗思想中,“音美”建立在“意美”基础上并凌驾于“形美”,毋庸置疑,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标准,但是许渊冲将“音美”置于“形美”之上,可见其对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视。
本文将以许渊冲的法译唐诗为例,探究其翻译理论中“音美”的体现。
二、许渊冲诗歌翻译理念之“音美”从一般的意义说,许渊冲的译诗思想属于格律派,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就是证明。
1979 年,许渊冲就在《译诗研究》中提出了“三美”原则,并且明确指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以上论述了许渊冲“三美”译诗思想的提出。
就“音美”而言,其地位在“意美”之下,“形美”之上,也可以说,在传达原诗的形式时,“音美”的传达更为重要,尤其是原诗的韵,在译诗时要尽可能保留。
具体来说,“音美”的传达是以“音似”为基础的。
从这个角度说,译诗不但要押韵,而且要尽可能使韵脚的声音接近于原诗的韵脚。
当然,这种做法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渊冲“美化之”理论下的英译诗词探讨摘要:许渊冲的“三美”“三化”“三之”理论是中国的美学翻译理论丰碑,更是指导中国诗词译出国界的奠基石。
从英译《诗经》到《楚辞》到《英译唐诗三百首》到《英译宋词》《元曲》;再到英译《毛泽东选集》,每一本译作都无不反映着许先生一直所倡导的“美”(音美,形美,意美)、化(深化,浅化,美化)和“之”(知之,好之,乐之),每一首充满韵味的古诗词,在老先生的笔下也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让更多的外国人和年轻一代的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三美;三化;三之;英译古诗词一、许渊冲印象许钧教授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许渊冲先生的执着和激情,我们今日的中国译坛也许会寂寞许多,会冷清许多,也会黯淡许多。
”这无疑是给许渊冲老先生在翻译文坛地位高度的概括。
首先得益于他丰富且雄厚的中文基础和文化底蕴。
诚如之后一直影响许渊冲的由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诗画合一”的理论,也被许渊冲广泛地应用于后来的诗歌翻译当中了。
许渊冲把翻译理论的侧重点放在了“信达”之后的“创新”上,也就是强调一个“tocreate,esp.aestheticcreation.”其次是得益于许渊冲的留学经历和大量的翻译实践。
通过学习实践和磨炼,许渊冲老先生也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即-----以“美化之”为主体的理论,并且“之”不仅仅是他的翻译理论,“知之,乐之,好之”也成为他做人和做事的信条和原则。
二、许渊冲的“美化之”理论许渊冲的“美化之”理论享誉世界,在中国的诗歌翻译理论界更是举足轻重。
许渊冲认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取其鲁迅先生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1]他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他的要求是绘画要有悦目的形美,音乐要有悦耳的音美,文学要有感人的意美;而诗词翻译作品要尽量做到传达原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所以也是门综合的艺术。
“音美”不仅指押韵,还包括重复和节奏的问题;“形美”主要指句子的长短,行数的多少,诗行的错落、排列的颠倒,对偶的工整等;“意美”指的是两种文化的对比以及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如美国著名的桂冠诗人Frost所说的:“Poem is saying one thing,and meaning another.”这就是所谓的意境和说一指二。
许渊冲也同时提出了如何达到“三化”和“三之”的方法论,那就是“三化”(深化,浅化和等化)论: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就是“深化”;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就是“浅化”;折中的译文就是“等化”。
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扬长避短和等量转化。
许渊冲根据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完全可以用于他的“三之”理论。
“三之”理论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虽然是哲学上的境界,但是用在文学翻译中也无不可,首先要抓住重点和主题,然后通过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后达到成功的翻译,这也就是许渊冲的“三之”理论的由来。
也可以成为他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知之是要知道、了解原文;好之时说要自己喜欢译文;乐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读者乐之,其二是指译者乐之。
”这也是他说的翻译的最高目的,也是再创作结果。
三、许渊冲的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在众多的许渊冲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和词的英文译本之中,有些译作不仅仅是许渊冲的代表译作,甚至也是中国古诗词翻译史上的杰出著作,下面笔者将在“美化之”理论指导下从原文理解,语法选择,措辞斟酌和背景阐释几个角度来解析许渊冲诗词翻译的过程和特点。
1.唐诗《无题》三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译文: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t has no tears to shed.下面先从原文理解和背景分析两方面来看,这首诗是用来讴歌奉献精神的。
但是翻译它的时候,问题出现了。
其一是所谓的春蚕把丝吐尽了,蜡烛的泪液流干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奉献的话,又奉献给谁呢?为什么奉献呢?怎么奉献呢?其二是每句的句尾“残”“干”“寒”“看”是押韵,要怎么样用英语体现出来呢?关于这首诗,许渊冲是这样总结的:在理解这句诗的时候引用了美国著名的桂冠诗人Frost给诗下的定义:“poem is saying one thing and meaning another.(说一指二)”。
如果只翻译出一而没有翻译出二的话,那么诗歌就翻译得不完整。
“春蚕到死丝方尽”只翻译其一(即word-for-word translation)的话呢,就是“Spring silkworm spins silk till its death.”译文是正确,但是却没有诗的韵味。
而作者李商隐之所以写这首诗是要献给他的情人的,不能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就借助蚕丝,自然地把诗中的“丝”联想成“思”。
这也是中国古时候人们在表达相思的时候常用的一种委婉的用法。
因此把这句翻译成“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 silk from lovesick.”在译文中加译了“from lovesick”,就是告诉读者,把春蚕比作自己,春蚕吐丝就是我对你的相思如同春蚕吐丝一样,至死方休,这样这首诗的意境才算是表达完整并且清晰,同时许渊冲也通过这个完成了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把“三美”中的“意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整首诗,译文的词尾“part vs. heart, dead vs. shed, gray vs. way, light vs. Height.”韵脚清晰,节奏明快,又把“音美和形美”突出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反复诵读,仍然余香满口。
2.《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2毛泽东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此英译文许教授最感自豪之处就是最后一节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直译成中文就是:“(大多数中华女儿)面对炸药(炮火)而不是在脸上搽粉(化妆)”,从语法的选择和措辞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许渊冲的功力了。
能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搭配出两个不同的词组,而且能用这两个词组大致表达原诗的意思,这就是许先生对互文这种修辞方法地理解了。
互文,也叫互辞,是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Powder the face →face n.脸powder vt. 擦粉,化妆Face the powder →face vt.面对powder n.化妆用粉3.《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Leaving the White Emperor Town at Dawn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这首诗的翻译难点和重点就在“彩云”二字上。
许渊冲先生就在这两个字的翻译上下了大功夫。
他采用了闻一多先生的“诗画合一”的方法。
金碧辉煌的云具体的分析起来就是从文化背景分析阐释的角度他试图做到“不说美而其美自现”。
这本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叫作“不用颜色和色彩自现”。
用在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真的是恰如其分。
其实“彩云”二字正是全诗意境的主要体现,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诗人李白正是早上日出的时候出发,所以他所看到的河两岸的景物极有可能是笼罩在那片金光璀璨之中,日出的光芒确实如是;其二是因为李白当时的心情所致,因为他当时怀着极其愉悦的心情且归心似箭,所见与所感应该都是美好的,所以蒙上一层金色也不稀罕。
许渊冲先生曾为此专门考察了三峡附近那个时辰的景色,其结果当然不同,但是可以揣摩出李白当时的心理和心境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一点,那么意境美就这样体现出来了,用“crownedcloud”,即说出了颜色,也暗示了心境,真是一举两得。
而意美则是主要功臣了。
四、对英译诗歌的思考许渊冲在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精髓之后,发展了自己深刻而实际的“美化之”翻译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鼓励着我们可以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读懂读透许先生的“美化之”翻译理路,在理解和翻译我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深度,真正从意境和方法上把握古诗词的灵魂,用恰当的方法,把译作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才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参考文献:[1]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许渊冲.诗书人生[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