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门诊中医开展项目方案

门诊中医开展项目方案一、背景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保健和治疗。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中医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我们决定在门诊中心开展中医项目。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在门诊中心开展中医治疗、保健和康复等项目,提高中医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加门诊人流量和医院收入。
三、项目内容1.招聘中医师和中医保健师,为门诊中心提供专业服务。
2.开展中医治疗、保健和康复项目,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项目。
3.围绕中医健康理念,开展健康讲座、科普活动,提高公众中医意识。
4.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5.定期评估项目效果,改进和完善服务内容。
四、项目实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对门诊中心进行改造,设置中医专业诊室和设备,满足中医服务的需要。
2.招聘中医师和中医保健师,建立完备的医生团队。
3.设计符合市场需求和患者需求的中医项目,建立服务流程和标准化管理。
4.利用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项目,吸引患者关注。
5.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和项目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项目效果鉴于中医服务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我们预计本项目实施后将取得如下效果:1.提高门诊中心的服务品质和医护水平,吸引更多患者就医。
2.增加门诊人流量和医院收入,提升医院竞争力。
3.丰富医院的服务项目,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社会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六、项目风险尽管我们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的风险,但项目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风险:1.患者对中医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2.中医服务需要专业医生团队的支持,人才储备和保障是项目实施的难点之一。
3.市场竞争激烈,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服务,吸引更多患者。
4.中医治疗的疗效需要时间和过程,不能与西医治疗相比较,降低患者的治疗信心。
完整版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

完整版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中医诊疗是一门古老且重要的技术,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广泛使用。
它对治疗各种疾病和疾病的预防都有很好的效果。
以下是完整版的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使用细小的针来刺激身体的一些穴位,以治疗疾病、缓解疼痛、提高免疫系统和缓解心理压力。
二、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技术,它通过在皮肤表面使用火能使罐子把皮肤吸入罐子中,从而达到提高身体健康、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三、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疗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肌肉、增加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系统、提高免疫系统,并帮助控制各种疾病,比如消化不良和睡眠障碍。
四、草药疗法草药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它使用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天然成分来制作医学药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疾病的预防。
草药疗法可以帮助人们增加能量、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等。
五、食疗疗法食疗疗法是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它使用特定的食物和饮料来治疗疾病和疾病预防。
食疗疗法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消化系统、缓解压力和提高睡眠质量等。
六、外治疗法外治疗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它包括一系列外部治疗方法,例如热敷、冷敷、刮痧、拔火罐、按摩、牵引等,可以缓解肌肉和关节疼痛,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等。
七、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它通过呼吸练习和身体姿势来控制身体内部的气流,帮助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身体健康、降低血压、缓解疼痛等。
八、诊脉疗法诊脉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它通过触摸手腕上的特定穴位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可以帮助定位身体内部的问题并能够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
九、太极拳疗法太极拳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它是一种非常流行和广泛使用的无氧运动,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体、保持身体平衡、提高免疫系统、降低血压、缓解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十、五禽戏疗法五禽戏疗法是一种运动疗法,它是一种用动物的姿势和动作模仿动物行为的健身运动,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预防和缓解身体疾病。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工作开展总结汇报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工作开展总结汇报一、引言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医特色诊疗项目逐渐受到广泛欢迎。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回顾我们在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项目概况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中药熏蒸等传统中医疗法。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些特色诊疗项目,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三、工作开展情况1.诊疗服务实施:我们已开展多种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同时,我们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2.人员培训: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诊疗技能,我们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进修。
通过培训,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3.患者教育:我们注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中医特色诊疗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增强患者对中医特色诊疗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4.科研创新:我们积极参与中医特色诊疗的科研工作,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同时,我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人才短缺:目前,中医特色诊疗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2.宣传不够:由于宣传不够,许多患者对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限。
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3.科研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在科研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五、改进措施与展望1.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内部培训、外部进修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特色诊疗技能和服务水平。
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如开展义诊活动、制作宣传资料、利用社交媒体等。
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加强科研与临床结合: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中医特色诊疗的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县中医医院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清单(47项)

针刺疗法技术目录(10种)
灸类疗法技术目录(3种) 刮痧疗类技术目录(1种)
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5种)
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肛肠类技术分类(2种)
其他类技术目录(7种)
红外线治疗45药线捻引流技术4647耳穴埋豆技术技术项目针刺疗法技术目录10种灸类疗法技术目录3种刮痧疗法技术目录1种拔罐疗法技术目录4种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1种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5种经穴推拿技术含
县中医医院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清单
技术分类 序号 技术项目 1 毫针技术 2 头针技术 3 耳针技术 4 三棱针技术(含:挑治疗法、耳尖放血) 5 靳三针技术 6 火针 7 芒针技术 8 穴位注射疗法 9 埋线疗法 10 电针技术 11 直接灸技术 12 隔物灸技术 13 悬灸技术 14 刮痧技术(含:壮医刮痧排毒疗法) 15 留罐技术 16 走罐技术 17 刮痧拔罐技术 18 闪罐技术 19 针刀技术 20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1 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22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23 经穴推拿技术(含:内科、妇科疾病推拿疗法) 24 小儿推拿技术 25 穴位敷贴技术(含:中医敷背、中药硬膏贴) 26 中药熨敷技术 27 冷敷技术 28 湿敷技术(含:中药擦洗) 29 熏蒸技术 (含:中药熏洗) 30 淋洗技术(含:药浴、中药熏洗) 31 中药灌洗肠技术(含:中药直肠点滴) 32 理筋技术 33 复位技术 (含:中医手法整复骨折) 34 正骨技术(含:中医手法整复骨折 35 夹板固定技术(含:小夹外固定) 36 石膏固定技术 37 支架固定技术 38 牵引技术 39 练功康复技术(含:偏瘫肢体功能训练) 40 挂线技术 41 痔结扎技术 42 经穴电疗技术(含:中频脉冲) 43 经穴磁疗技术(含:微波治疗) 44 经穴光疗技术(含:红外线治疗) 45 药线(捻)引流技术 46 小儿脐疗(含:纳气敷脐疗法) 47 耳穴埋豆技术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医医疗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开展,对于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必要性,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分析和展望。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的疗效在很多领域得到了验证,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然而,由于中医医疗技术的复杂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其在现代医疗中的地位有时候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因此,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中医药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康复医学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
如对于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药物,而且不易产生副作用。
通过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长,提高疗效,使中医成为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其次,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开展可以促进中西医融合的发展。
中医与西医之间不应该彼此对立,而应该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可以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康复医学等领域的独特作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中医医疗技术进行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中医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再次,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信任。
通过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中医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研究和投入,推动科学技术与传统医学的融合。
其次,加强对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同时,加强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在实践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引言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是指通过中医药学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开展的一系列医疗活动。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广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必要性、目标和方法,并探讨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必要性文化遗产保护中医药技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医学智慧。
通过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医药学的独特地位。
个性化医疗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性化医疗服务。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个性化的治疗方式,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综合性医疗服务需求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在临床实践中注重综合性治疗,即在针对特定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关注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这种综合性的医疗服务需求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求,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目标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中医药文化遗产,传承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与技术;2.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的医疗需求;3.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发生;4.推广中医药文化,增加人们对中医药学的了解和认同。
方法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训与教育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需要有足够的医务人员进行实施。
因此,培训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相关课程应该纳入医学教育体系,提高医务人员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制定规范与标准中医医疗技术项目需要建立规范与标准,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这些规范与标准应该由相关的医学机构或政府部门制定,并严格执行。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1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药调理、中医养生保健指导等。
通过中医药调理,可以帮助人们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则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为其提供相应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指导,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1.2 中医经络按摩中医经络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经络穴位,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经络按摩可以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等。
在中医经络按摩中,按摩师会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按摩手法和技巧,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3 中医推拿疗法中医推拿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传统中医疗法。
中医推拿疗法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颈椎病、腰痛等,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2.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然药材为基础,通过煎煮、炮制等工艺制成。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配制出适合其体质特点的药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并进行适当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3 中医推拿手法中医推拿手法是一种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
中医推拿手法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肩颈痛、腰痛等,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1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达到舒筋活络、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作用。
中医推拿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并且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特点。
1.2 中草药熏蒸中草药熏蒸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中草药熏蒸利用中草药的药性和气味,通过蒸汽或熏蒸的方式,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引入人体,起到驱寒、祛湿、通络、活血等作用。
中草药熏蒸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并且具有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等特点。
1.3 中医养生指导中医养生指导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重要一环。
中医养生指导通过针对个体的体质、病症等,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方面。
中医养生指导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体质、预防疾病,并且具有个性化、综合性等特点。
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2.1 针灸针灸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细针,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作用。
针灸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消化系统疾病等,并且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特点。
2.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中药治疗通过使用中草药的汤剂、丸剂等形式,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治疗可用于治疗各种内科、外科疾病,并且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
2.3 中医针药结合疗法中医针药结合疗法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
它将针灸和中药治疗相结合,通过针刺和中药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提高疗效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毫针【适应症】:主要适用于一切实证,虚证,痛证等。
【操作方法】:1、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2、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
3、出针:出针,又称起针、退针。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禁忌症】: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注意事项】:1、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2、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灸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操作方法】:1、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
2、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
3、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
【禁忌症】: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
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注意事项】: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并取得患者的合作、选准穴位;2.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3.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
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4.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抚慰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抚慰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
5.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需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3、耳针【适应症】:1.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
3,功能紊乱和反应性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5.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操作方法】: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
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
刺入耳穴后,如患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
留针的时间一般约为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儿童、年老者不宜多留。
留针期间为提高疗效,可每隔10分钟运针1次。
治疗结束出针时,医者左手托住耳部,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免出血。
【禁忌症】:1、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2、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
【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因耳廓在外,表面凸凹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疗效。
4、电针【适应症】: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
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
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
【操作方法】: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
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
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
【禁忌症】: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孕妇等不宜使用电针。
【注意事项】: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
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
3、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4、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
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
5、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6、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5、头针【适应症】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方法】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3.1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3.2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
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
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 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 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 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 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 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 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6、穴位贴敷法【适应症】: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贴敷用药多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气味俱厚的特点,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2.穴位的选择(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禁忌症】: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