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让学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中复杂的文化内涵。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静静地坐在窗前,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那冷雨,看看他在雨中又有着怎样的情思。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其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描绘雨景的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冷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小组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为什么?例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听”“看”“嗅”“舔”几个动作并列,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写雨,让读者更能全方位地感受到雨的特点。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 这里将雨的可嗅、可观、可听进行对比,突出了听雨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2、教师点拨: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诗意和韵味。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听听那冷雨》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名作,通过诗歌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冷雨的美妙。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1.3 教学时数: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句、韵律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2.3 诗歌意境: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冷雨的美妙和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2 解析诗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3 欣赏冷雨: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欣赏冷雨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冷雨和解析诗句,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冷雨的美妙,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句的深入分析。
5.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以上是《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的前五个章节,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冷雨图片、音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6.2 学具:准备相关诗歌鉴赏指导书籍,方便学生查阅诗歌背景知识和进行诗句解析。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幼儿园优质课-《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第一篇: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预习作业:1、利用工具书,给课文中难念的字注音。
2、课文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分别集中在哪几段?3、读5—11段,作者听到了怎样的雨声?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雨声的句子,写一小段赏析。
4、读1—4段,体味作者在雨中还看出了什么、嗅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把你的发现以仿句的形式写出来。
那冷雨里有作者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那冷雨里有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
那冷雨里有。
教学流程:一、导入听雨——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审美境界。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纳兰容若《山花子》这些都是前人用生花妙笔摹写的听雨。
在当代,余光中用他独具一格的文风,也营造了这样一种听雨的审美境界。
二、梳理全文层次繁体字“聼”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耳”——听雨(第5到11段);“目”——看雨(第4段);“心”——想雨(第1、2、12段);第3段——嗅雨。
三、赏读第5到11段1、作者听到了怎样的雨声?——古典意境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雨声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说你觉得它美在何处。
自己先准备一下。
(课堂感悟美的起点应当设计为品味雨的古典乐韵。
学生找的过程中,酌情写好板书:大陆,台湾日式瓦屋)【不必每一句都讲到,一般讲到②(读一读,点一点文人雅趣)③(鉴赏比喻)④(读一读,抓几个古典意象)即可】(若有同学提到联想的句子,可以说“这是直接描写听雨还是由听雨勾起的联想?是联想。
等一下我们会讲到,再请你来发言,现在先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对雨声的音韵美,还有谁要来赏析一番吗?)①第5段“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1 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欣赏散文深邃的意境。
2、能熟练地美读课文,在朗读中涵咏文章的情感意蕴。
学习文章的写法。
[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仔细品位诗性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适度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教学设想]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习效果。
2、安排两课时。
3、课前加强预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
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简介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现代作家、评论家。
福建永春人。
1940年入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又迁回南京)。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
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当过军中翻译,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
三、分别指名学生分段美读课文,教师交代朗读的要领,涵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感知课文:
1、理解冷雨之“冷”?“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现的是毛泽东的冷眼向洋,乐观豁达的心境。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寒”与“冷”表现的是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苦心境。
其实“冷”是一种心境,一种割舍不断的浓浓乡愁。
2、感知行文思路。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
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
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五、小结:本文写雨,多写心中的感觉,借“雨”写自己的心境,写自己的一种乡愁,借“雨”追寻自己的中华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源。
“一切境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都著我之色彩”。
本文写雨,都饱含作者浓浓的主观色彩。
六、作业
1、收集古典诗词中写雨的诗词佳句。
2、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
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的独特意境和美妙的感情,我们还感受了“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清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的伤感与无奈。
那么,《听听那雨声》到底留给我们什么,我们心中自然有一种涌动的感情,下面,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体会这种深沉而丰富的感情意蕴。
二、品读课文写雨的优美的词句。
1、古人有那些写雨的佳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沾衣欲湿杏花雨”写的是温柔绵绵的春雨;“乱雨跳波溅入船”,“黄梅时节家家雨”,“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夏日的张狂的密雨;“留得残荷听雨声”,“寒雨连江夜入吴”“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写的是凄清悲苦的秋雨。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雨,在作者的心中都是那冷雨。
2、你能说说雨可以比喻成什么吗?
朱自清把春雨比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杜甫把秋雨比成“雨脚如麻未断绝”。
三月的春雨像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悄悄的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她如纱如梦,沾衣不湿。
像散花的仙女,春雨一过,万紫千红总是春。
像丹青高手,将茫茫单调的大地着上了满眼的绿色和五彩的花朵。
夏天的雨像健壮的小伙,是个急性子,来去匆匆,充满力量和生机,有时也脾气暴躁,感情激越。
秋天的雨是饱经沧桑的老人,显得那么深沉和悠长,额头和心中装满了对生活和人世的观察和感悟。
3、本文第三节开头写到“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分别挑出自己所喜欢的相关段落(第四、五、七、九、十段为主)进行涵泳品味,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美美;尝试美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简析:本文通过异彩纷呈的意象,传达了丰富又集中的思想感情。
对故园的思念所体现的浓浓的乡愁;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情的追忆和热爱;对人生与祖国的不解情缘;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深刻感悟以及渴望拥有自己永恒的精神家园等都有充分的体现。
这里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心灵的呼唤,对“根”的呼唤,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
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身在异国他乡,觉得“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回来中国”。
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三、作者如同中国山水话画的写意高手,挥动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
这位丹青高手描摹心中的诗情画意,都用了怎样的笔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烘托渲染之法,如第四节写看雨,并未用多少笔墨写雨,而是写雨中的青山,山中的烟岚,迷幻的境界,真如“山在虚无飘渺间”。
2、对比映衬之法,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大陆和台湾的对比,绵绵春雨和潇潇秋雨等都形成了映衬和对比,让人回味不已。
3、化用点染之法,本文深深根置于古典诗词的底蕴之中,“要听鸡叫,只有到《诗经》的韵里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4、叠词修饰之法,《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宜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大量的叠词的运用和比喻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让本文的语言平添一层音乐美和绘画美。
四:总结:《听听那冷雨(节选)》是一篇感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用心用脑用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情感走向,体会语言的诗意美。
2、阅读《读本》上的有关文章,体会优美的意境。
备课札记:《听听那雨声》所表达的是余光中先生对山水的独特感悟。
这位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新中国文学的史册上。
“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冷雨?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作为思考研习文本,体验作品内涵的主线。
原来作者的“冷”事实上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对文本的研习,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提高涵泳鉴赏能力。
所以,第一课时以教师指导学生的美读为主,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是一种“非预设性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读书-——质疑——对话——释疑的环节进行。
一定要作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