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 元代戏曲作家白朴写有一出《裴少俊墙头马上》,讲得就是大唐名将

合集下载

白朴及其剧作

白朴及其剧作

井底引银瓶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倚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主题

历史的沧桑感:
揭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 寄寓作者在金元易代之际的乱离身世
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特色

浓厚的抒情意味

[越调]凭阑人 姚燧

马上墙头瞥见他,眼角眉间拖逗咱。论文 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
突出之处
一、女主人公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 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 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 釭 高照,锦帐低垂, 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这千 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 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 二、鲜明的喜剧色彩和生动的戏剧头马上》
剧情简介: 裴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往洛阳购买花苗,行经李 总管花园,偶遇李家小姐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 私订终身,并在李府嬷嬷帮助下,相携私奔。少 俊将千金藏在自家花园的书房之中,度过了七个 春秋,并生有一子一女。一日裴尚书到花园,见 到千金,大发雷霆,强命少俊写休书,将千金赶 回娘家。后少俊中了进士,与父母一道往洛阳做 官。裴尚书知李千金未曾改嫁,又是李总管的女 儿,同意裴少俊接她回府。千金坚决不肯,后因 为一双儿女,才勉强答应与少俊重聚。
井底引银瓶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愤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元朝白朴《墙头马上》思考

元朝白朴《墙头马上》思考

《墙头马上》桂婷一、剧情介绍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

元代著名戏剧家,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白朴的重要作品,主要是写唐高中时工部尚书裴行俭的之子裴少俊与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李千金的恋爱故事。

共四折。

剧中裴少俊前往洛阳买花,路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时值三月上巳,总管之女李千金在园内赏花,二人相见,以诗柬赠答,互相倾慕。

在千金乳母帮助下,二人私至长安,少俊不敢禀告父母,双双隐藏在后花园中长达七年之久,并生有一儿一女(端端和重阳)。

后值清明祭扫,裴尚书偶然间发现端端兄妹,于是一切尽知但李千金并没有说明自己是李总管之女。

裴尚书残忍地命令少俊写下休书,留下端端兄妹。

千金回到家中,父母已殁,遂守节于家。

后来,裴少俊举进士,为洛阳令,复欲迎娶千金,而此时的裴行俭,一则看到儿子为官,二则已知千金乃李总管之女,态度大变,热心迎接。

但李千金看清了裴行俭的残忍、裴少俊的软弱,故决意拒绝。

最后,在一双儿女的恳求劝慰之下,才与少俊复为夫妇,夫妻团圆。

二、故事渊源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记述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

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

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

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三、相关思考1、主要人物形象李千金———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幸福,敢于与封建家长的假道学进行斗争的女性。

她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她声称:“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元代文学绪论1.名词: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因为元杂剧成就高于元散曲,所以“元曲”有时专指元杂剧。

元杂剧: 形成:元杂剧由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演变而来。

诸宫调曲牌联套演唱方式对元杂剧音乐体制有重要影响。

元杂剧的问世是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元杂剧首先盛行于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大德年间(1297——1307)在全国各地流传,是元杂剧的鼎盛3.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1.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

v折是情节单元,接近现代戏剧中的一幕。

同时又是音乐组织单元,每折由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

v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段落,一般放在第一折的前面,起序幕的作用。

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的,等于过场戏。

2.角色分工:末、旦、净、杂。

v杂剧一般是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v其他脚色主要有净(扮反面、滑稽形象)、杂(孤扮官员;卜儿扮老年妇女;孛老扮老年男子;俫儿扮儿童)3.剧本内容:曲词、宾白、科范、题目正名。

v曲词主要用于抒情。

不同的曲子有句数、字数、平仄规定。

同一折的曲词必须押同一个韵。

v宾白即道白,主要用于交代故事情节,有散、韵两种,包括对白、独白、背白等。

v科范是演员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提示。

v题目正名在剧尾,用以概括剧情,或四句,或两句。

最后一句是该剧全名,其中最后三、四字是该剧4.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城市繁荣、社会各阶层的娱乐需求为杂剧商业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生存空间。

2.文人边缘化导致专业作家群体的出现。

3.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底层民众成为杂剧创作走向兴盛的重要驱动力。

4.其它艺术形式如“说话”、诸宫调和舞蹈表演为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成熟提供了养分。

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1)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占现存元杂剧剧目的十分之一,在240多位元杂剧作家中首屈一指。

(2)关汉卿杂剧题材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揭露罪恶、高扬正义,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白朴的杂剧作品概述

白朴的杂剧作品概述

白朴的杂剧作品概述白朴,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号兰谷,今山西河曲人。

出身于金朝仕官之家,其父白华官至枢密院判官,与大诗人元好间交厚。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白朴九岁,蒙古军队灭金,乱离中母亲被蒙古军队掳掠,他有赖于元好收留抚育得以幸存。

金亡后白朴绝意仕进,一方面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另方面悉心从事杂剧和散曲的创作活动。

《录鬼簿》著录其杂剧十五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

一、《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这个戏写的是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与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李千金的恋爱婚姻故事。

李千金从自家花园的墙头偶然看到奉命来洛阳搜求奇花异卉的裴少俊,两人于墙头马上四目相窥一见倾心。

李千金无媒自聘,弃家私奔,同少俊在裴家后花园同居七年,生有一子一女。

后被裴尚书发现,将李千金逐回娘家。

裴少俊状元及第后欲求破镜重圆,裴尚书夫妇前去陪情遭到奚落,最后为了一双儿女,方才勉强重新团圆。

《元曲选》本第四折末的下场诗,可以看作是全剧的主旨:“从来女大不中留,马上墙头亦好逑。

只要姻缘天配合,何必区区结彩楼。

”二、《梧桐雨》《梧桐雨》也是白朴的力作。

它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敷衍而成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前三折以叙事为主,主要写李、杨相爱,海誓山盟;安禄山兵陷长安;保驾禁军马嵬坡哗变。

第四折“雨梦”是全剧的重点戏,以抒情为主,主要表现唐玄宗在秋夜梧桐雨中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

在白朴笔下,主人公唐玄宗是个比较复杂的艺术形象,作者既写他在政治上骄奢淫逸、昏庸自大、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一面,也刻画他在爱情上一往情深、真挚专一的一面。

特别是最后一折,杨妃死后,玄宗的对雨垂泪,悲痛欲绝,使这个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从而完成了其悲剧性格的塑造。

《梧桐雨》在艺术上与《墙头马上》不同,它不是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而是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抒发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从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读后感《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元杂剧中“四大爱情剧”之一。

这部作品以唐代白居易的诗歌《井底引银瓶》为蓝本,但主题完全与之不同,从“止淫奔”变为了“赞淫奔”,成为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肯定。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对人性、爱情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墙头马上》通过描述尚书之子裴少俊与李千金私定终身的故事,展现了一段美好而悲凉的爱情。

李千金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女子,她对于爱情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坚持。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裴少俊也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勇气的男子,他敢于反抗家长的安排,选择与李千金共度一生。

这种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墙头马上》也揭示了封建礼教思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主权和选择权。

然而,《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却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她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挑战传统的价值观。

这种勇敢和坚定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这部作品也提出了突破封建礼教思想所需具备的品质,即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只有拥有这些品质,人们才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此外,《墙头马上》还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故事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本质和特点。

总的来说,《墙头马上》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爱情和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力量,也让我对人性、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爱情,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墙头马上》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勇气和信念,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追求,不去干涉和束缚他们的自由和权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元·白朴作.《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
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后被裴父发现赶出,最终团圆的故事,塑造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李千金这一形象.共四折.
剧情是:尚书裴行检的儿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阳买花,一日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在马上看见他家女儿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
李千金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少俊果然从墙头跳入,被李千金乳母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
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子端端六岁,女儿重阳四岁.清明节,少俊陪同母亲外出祭奠,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碰见端端兄妹,询问后得知始末.裴行检认为李千金行为失检,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留下了两个小孩.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官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任所,他欲与李千金复合,
李千金怨恨他休了自己,执意不肯.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千金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以前也曾为儿女议婚.一番说明与求情之后,李千金这才原谅了他们.夫妇二人破镜重圆.。

论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

论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

作者: 胡世厚
出版物刊名: 中州学刊
页码: 90-96页
主题词: 《墙头马上》;李千金;白朴;封建礼教;杂剧;休书;爱情;性格;贵公子;封建势力
摘要: <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是元代的四大爱情喜剧之一,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优秀作品;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以其出色的成就,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墙头马上》的基本情节是:墙头看花的李千金与马上买花的裴少俊相爱,自主结合,私奔长安;两人在裴家花园同居七年,被裴父发现拆散,后来少俊应试得官,裴父到李家赔礼,方得团圆。

其主题思想是:通过裴李爱情故事的曲折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男女婚姻自主的合理性,猛烈地抨击了戕害青年身心的封建礼教,鲜明地表现了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墙头马上》李千金角色特征分析

《墙头马上》李千金角色特征分析

《墙头马上》李千金角色特征分析作者:李想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6期【摘要】《墙头马上》是中国古典爱情戏剧经典剧作之一,几百年来被多个剧种改编演出,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剧中塑造的女主李千金一角敢爱敢恨、果敢大胆,将之称为“封建时代的女权斗士“似乎也不为过。

某种程度来说,正是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才成就了《墙头马上》剧本的经典性。

对李千金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剧本文本,更身临其境地了解人物处境和心理活动,并通过以上种种更好地理解作者白朴笔下元代社会的风貌。

【关键词】戏曲;角色分析;角色塑造;角色特征;元杂剧中图分类号:J80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017-02《墙头马上》,又名《裴少俊墙头马上》,由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写就,系元杂剧经典文本之一,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元曲四大爱情剧”。

故事围绕女主角李千金和男主角裴少俊的爱情故事展开,情节跌宕起伏、脍炙人口,历来被奉为经典。

自元代出世至今,已被多个剧种拿来屡次改编排演。

编剧陈望久先生就曾借白朴的剧本重新改写出了黄梅戏版本的《墙头马上》,著名的黄梅戏演员吴亚玲、蒋建国、黄新德分别在剧中扮演女主角李千金、男主角裴少俊和裴父裴行俭的角色。

该剧格调轻松愉快,情节委婉而优美,语言诙谐幽默,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①,同时也符合了黄梅戏质朴的戏曲风格,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针对《墙头马上》的先行研究可谓丰富多样。

这些研究中,有从戏曲表演角度出发的,也有从文本角色塑造角度出发的,另还有以改编后不同剧种特色为背景展开讨论的。

李千金一角在《墙头马上》这部剧中占据了绝对的主旨地位。

剧本通过对不同情境中女主心里和言行举止的细致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有气有节且敢于同封建礼教积极斗争的女性形象,一个具有现代女性意味的女主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裴行俭元代戏曲作家白朴写有一出《裴少俊墙头马上》,讲得就是大唐名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元代戏曲作家白朴写有一出《裴少俊墙头马上》,讲得就是大唐名将裴行俭家里的事儿,可惜白朴脱不了酸文人的俗套,裴行俭又被塑造成一个趋炎附势的反面角色,以封建礼教为由逼迫儿子裴少俊休妻,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裴行俭自己就是胡汉联姻,他的继室库狄氏并非汉族女子,而是胡女。

有唐一代,观念胡化,风气开放,不仅异族联姻比比皆是,在李唐皇族之中,父夺子妻、兄占弟媳、子承父妾之事也屡见不鲜,就是一向自视甚高的士族,也免不了胡风的影响。

当然,士族是大唐帝国的坚强柱石,其主流恪守的
是儒家道德,论到冠盖之盛、名流之多、贡献之大,当首推闻喜裴氏,也就是裴行俭所在的家族。

闻喜裴氏出自赢姓,与秦国同祖,因为跟随周王伐纣立下战功,被分封在裴柏村,“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先后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与皇族联姻更是家常便饭,裴家驸马先后有21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

裴行俭的曾祖父裴伯凤,北周时期曾任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琅邪郡公,祖父裴定高,曾任冯翊郡守,袭封琅邪公。

父亲裴仁基,曾任隋朝左光禄大夫,后来想要归附大唐,事泄被王世充所害。

史书上记载裴仁基被王世充“夷三族”,死于唐高祖武德二年,而裴行俭就是在这一年出生的,他很可能是位遗腹子,他的母亲是如何逃脱灭门之祸的,至今是历史上的一个疑团,俗话说,大难不
死,必有后福,他日后的功业大大超过了他父亲的期望,成为有唐一代不出世的名将。

裴行俭
裴行俭幼年时期以门萌补弘文生,但他没了亲生父亲,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裴行俭没有灰心和沮丧,人性的高贵和坚持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贞观年间,他通过了明经考试,成为左屯卫仓曹参军,成为苏定方的部下,千里马遇上了伯乐,苏定方将兵书战策倾囊相授,“我用兵,没有几个人学得会,唯独你除外”。

名师用心指点,学生努力学习,裴行俭的军事造诣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裴行俭升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令。

当时,唐高宗李治准备废掉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遭到朝廷上下的强烈反对,裴行俭认为此举是国家祸患的开始,与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议论此事,大理袁公瑜向武昭仪的母亲杨氏告密,武昭仪怀恨在心,向
皇帝诬陷裴行俭,得罪了皇帝的枕边红人,裴行俭自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被迫离开京城,成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都督府长史。

天高皇帝远,裴行俭在任上努力经营,成绩斐然,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他升任安西大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降”,裴行俭拜为司文少卿。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他回到京城,后迁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一起典选官员,他们进行了人事制度的巨大变革,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官员选拔的随意性,世人称为“裴李”。

此时的大唐承平日久,参加铨选的人越来越多,而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后世不同,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只不过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真正步入仕途,还要通过吏部的选拔,裴行俭制定的选拔制度就成为当时比较完善的铨选制度,以后固定下来,成为有唐一代的用人标准。

“总章选制”兼顾了士族和庶族的利益,对于当时来说是相当先进的举措,这使裴行俭得以名重一时。

裴行俭书法极佳,
尤善草隶,曾用百卷素绢书写《昭明文选》,唐高宗看后赞不绝口,赐帛五百段。

裴行俭也颇为自豪,曾对别人夸耀,“褚遂良如果没有精笔佳墨,就不会动笔,不择笔墨就写字的人,只有我和虞世南两位”。

上元三年,吐蕃寇边,裴行俭被任命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不久又被任命为泰州镇抚右军总管,听从周王李显的调度,李显未能成行,而裴行俭也未能随军出征,但是,以此为契机,裴行俭开始了纵横天下的征战传奇。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吐蕃赞普去世,即位的赞普年仅八岁,唐高宗有意让裴行俭进攻吐蕃,裴行俭目光如矩,向唐高宗诚恳进言,“吐蕃现在是论钦陵执掌军国大事,君臣和睦,并不是唐军进攻的最佳时机”,唐高宗权衡利弊,听从了裴行俭的意见。

此时西北又有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别帅李遮匐勾结吐蕃,侵逼安西(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危及唐朝在西域的霸权,边境局势让唐高宗头痛不已,裴行俭献计献策,“波斯王新丧,送波斯王
子泥涅师回国就位,必然路过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部落,到时见机行事,必可立功”,唐高宗连连点头,同意了裴行俭的智取之策,他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今阿拉伯)使,即刻上路。

裴行俭奏请王方翼为副使,担任检校安西都护。

西州是裴行俭曾经任职之地,当地人听闻裴行俭到来,百姓官吏都出城相迎,裴行俭乘机召集了上千豪杰子弟跟着自己向西而行。

又派人扬言说,“现在天气炎热,不适合远行,秋凉之后,再行上路”,阿史那都支听到探子的汇报,就不再防备。

裴行俭裴行俭召集龟兹、毗沙、焉耆、疏勒(都在今新疆境内)四镇的胡人酋长,“从前在西州的时候,与大家一起打猎游玩,乐此不疲,进京后念念不忘,今天想要重温这种乐趣,谁愿意随我一起打猎”,胡人子弟争相随行,竟至万人。

裴行俭假装游猎,整编队伍,倍道而行,几天后,就到达离阿史那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好戏就要上演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