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元代戏曲概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元代戏剧

第一章    元代戏剧

如人物上场时的叙述交代,它不是对白,因其 没有面向剧中人物;也不是独白,独白是人物 心理的表露。它是面向观众的叙述话语,其主 要功能是交待故事人物身份、说明故事的来龙 去脉或剧情在暗场中的演进。 出现在全剧开头的,便于引领观众入戏 ,如:

[净扮罗大户同搽旦上,罗诗云]……老汉罗大户的便 是,这是我的婆婆,我有个女孩儿,唤做梅英,嫁与 秋胡为妻,昨日过门……(《秋胡戏妻》第一折)
出现在两折之间者,则对前后剧情起到承上
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秋胡冠带上,云]小官秋胡是也。自当军去见了元 帅,道我通文达武,甚是见喜;在他麾下,累立奇 功,官加中大夫之职。小官诉说离家十年,有老母 在堂,久缺侍养,乞赐给假还家。谢得鲁昭公可怜, 赐小官黄金一饼,以充膳母之资。如今衣锦荣归, 见母亲走一遭去。
参军戏:唐代形成的有角色
的滑稽戏(有两个角色:参 军为丑角,苍鹘嘲弄他) 金院本:北宋已出现的杂剧 “院本”,传至金都燕京, 继续发展。院:行院,歌舞 行乐之地。院本:行院中演 出的杂剧。
二、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的体制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本四折
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唱用北曲, 题目正名是标题。
扮演剧中女角,净的次角叫副净。 其他还有孤、卜儿、邦老、孛老、俫儿等称 呼,孤是官员,邦老是强人或流氓,孛老是 老头儿,卜儿是鸨儿或老太婆,俫儿是小孩 子。
科介:杂剧表演中的动作叫做科介。
砌末:砌末是指舞台演出时所用的道具。
题目、正名 :元杂剧在每剧的末尾,用二
句或四句结束全剧,前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 “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全剧的内容;后 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正名”,也就是本剧 的剧名。

元代戏曲知识点总结

元代戏曲知识点总结

元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元代戏曲的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戏曲的产生背景、类型、发展过程,代表作品及特点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元代戏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了解元代戏曲。

1. 元代戏曲的产生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蒙古族在中国建立的一个王朝,统治者为蒙古族,政治、文化、军事上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元代戏曲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元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与北宋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元代戏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2. 元代戏曲的类型元代戏曲大致包括元宵、散曲、杂剧、拜劳剧、弹词等类型,这些类型在元代戏曲中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比如元宵是以舞蹈为主的戏曲形式,通常是由男女演员一起表演的;散曲则是一种摇曳多姿的戏曲形式,常常被用来配合元宵表演。

3. 元代戏曲的发展过程元代戏曲的兴起、发展和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很多的磨砺和变化。

元代戏曲的发展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是元初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蒙古戏曲和汉族戏曲的融合为主要特点,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紫钗记》、《长生殿》等。

中期阶段是忽必烈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大型宫廷戏曲为主要特点,其代表作品有《元宵》、《杂剧》等。

后期阶段是元代末期至明初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民间戏曲和蒙古元宵为主要特点,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元宵》、《散曲》等。

4. 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长生殿》、《窦娥冤》、《贵妃醉酒》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在戏曲艺术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这些作品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表演生动、唱腔婉转动听,并在演出中多加入了武打和舞蹈元素。

5. 元代戏曲的影响元代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戏曲的表演形式、唱腔、音乐、道具、服饰等都对后世的戏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戏曲演出中很多元素都可以追溯到元代戏曲。

4(2009)元代戏曲

4(2009)元代戏曲

元代文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元代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概况重点和难点:元代文学的新特点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教学时数:0.5学时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自命为中原正统帝系的继承者。

1271年,忽必烈又据《易》“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元”。

《彖(tuàn)》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此句是对“元”的解释。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因此具有其他时代所没有的特点。

元蒙统治初期,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地”,并实行四等人制,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元蒙统治者初期轻视汉族文化,但后来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逐渐使蒙古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起来,形成鲜明的文化杂糅特色。

在思想文化层面,南宋已较为强势的程朱理学在元代影响下降,佛教地位下降。

相反,道教却兴盛起来,尤其是全真教,在元代声势最大。

在异质文化的席卷下,元代文学出现了全新的面貌,这表现为:文学与公共传播媒介结合;新兴的俗文学如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雅文学的正宗地位,成为时代文学的主流;呈现出自然酣畅的审美趣味。

杂剧:在元代文学中,首先异军突起的是杂剧,它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前人又把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统称为元曲(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并与唐诗、宋词并举,作为一代文学中最具有特色的代表。

元代的杂剧创作和演出十分繁盛。

现存元杂剧的数量,仅以臧懋循《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所收相加就有160种。

元杂剧广泛涉及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那一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南戏:元代的戏剧艺术,除了崛起于北方而后又盛行全国的杂剧以外,还有产生于宋代,入元以后一直在南方流行的南戏。

但其总体成就,难与杂剧相比。

说话:关于说话,元代讲史更趋风行,现存话本也多为元代刊刻或修订,所以一般文学史家都概称为“宋元话本”。

散曲:散曲是抒情诗体,其格式、体制一如杂剧中的剧曲,因此很快被文士采用,称为“新乐府”。

元曲戏曲ppt课件

元曲戏曲ppt课件
元曲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05
CHAPTER
元曲戏曲的欣赏与品鉴
在欣赏元曲戏曲时,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社会状态,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了解元曲戏曲的背景
元曲戏曲的唱腔和表演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时应关注演员的唱腔是否圆润、表演是否传神,以及唱腔与表演的和谐性。
简介
01
《西厢记》是元朝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故事的杂剧。
剧情
02
讲述了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邂逅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倾心,但因崔莺莺已有婚约在先,两人无法结合。经过一番波折,最终两人私奔出走,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终于结成正果的故事。
艺术特点
03
该剧以优美的语言和曲词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悲壮,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鲜明。
关注唱腔和表演
元曲戏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欣赏时应重视领略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和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
领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
2
3
品鉴元曲戏曲时,需要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内涵以及所表达的社会心义和人文精神。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评判元曲戏曲的价值,包括语言、结构、形象、意境等方面的审美特征。
简介
《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女性悲剧命运的杂剧。
艺术特点
该剧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
简介:《汉宫秋》是元朝马致远的作品,是一部历史爱情剧。剧情:以汉元帝因后宫女子王昭君被画工画了像而被送入宫为开端,写汉元帝因后宫女子王昭君被画工画了像而被送入宫,属冷宫,遂唤画工画了像寻开心。画师名叫画工,河西人氏,年老无妻,中画师调来京城画人像。画工答应为昭君画像,见她优雅大方、容貌最美,心生喜欢。画完成后,属冷宫,遂唤画师画了像寻开心。画师名叫画工,河西人氏,年老无妻,中画师调来京城画人像。艺术特点:该剧以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繁华与落寞。

元明清戏曲

元明清戏曲

简介元杂剧的常识(2009-05-25 16:17:13)转载标签:杂谈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元曲的分类:散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元代的戏曲和杂剧

元代的戏曲和杂剧

元代的戏曲和杂剧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在此期间,戏曲和杂剧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在漫长的时间里,戏剧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代,文艺活跃,戏曲和杂剧文化得到了较大发展,对中国文化底蕴的积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元代戏曲概述元代戏曲,以“四大家”为代表,分别为郑光祖、关汉卿、白朴、郎文贞。

这四位大师,均为元代时期的知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也成为了元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元曲高手。

元代戏曲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丰富性,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包括杂剧、歌舞、书剧、话剧、题材方面则从历史、传说、神话、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表现。

戏曲作品流传广泛,被人民广泛演唱和传颂,它的艺术风格淳朴易懂、古雅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的《长生殿》更是永载史册,成为了历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二、元代杂剧文化亮点元代的杂剧文化,与戏曲文化一样,也有蓬勃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颇为优越。

元代的杂剧文化锻造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包括喜剧演员、武术演员和歌舞演员等。

杂剧演员的扮演形式多样,包括人物拉花、打掌、玩偶剧等。

同时,元代的杂剧文化还对中国戏曲技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促进唱腔的发展,增强特色,改变原有的传统,形成了新的演出风格。

此外,元代的杂剧文化对武术和舞蹈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元代宋凤瑞等人的花鼓戏、茶花女、疯狂舞蹈等,其美妙的唱腔和独特的演出形式,给中国戏曲和民间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意义。

三、元代戏曲与杂剧的现代传承元代戏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离不开一批传承者的努力和付出。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也加入了元曲传承的队伍。

如昆山戏,一种属于元代的舞台艺术,经过历代演员的精心发扬和传承,现已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中的瑰宝,深受人民的喜爱。

并被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同样,元杂剧也在现代有了新的辉煌。

元代戏曲相关知识点总结

元代戏曲相关知识点总结

元代戏曲相关知识点总结一、产生背景元代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时期,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各种文化和艺术交流与融合,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在元代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元代戏曲在形式上吸收了蒙古族的戏剧元素,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此外,元代是一个宽松开放的社会,文化艺术繁荣,各种戏曲形式在这个时期得以蓬勃发展。

元代戏曲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吸纳了外来文化的营养,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主要流派和特点1. 元代戏曲主要流派元代戏曲主要流派有元杂剧、元梆子、元曲、元越剧等,其中元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元曲是元代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形式之一,它以其优美的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2.元曲的特点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它以歌词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融合了各种歌舞、音乐和表演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曲的音乐和歌词是其最大的特点,曲调多样,歌词丰富,能够将情感和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元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合演、对唱、合唱等不同的形式,丰富多彩,给人以视听的享受。

三、代表作品元代戏曲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忠贞图》、《关汉卿》、《长生殿》、《班昭》等。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各具特色,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忠贞图》《忠贞图》是元曲代表剧目之一,它以宋代文学家辛文房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忠贞不屈的故事。

这部戏曲结构严谨,文学性和艺术性极高,是元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2.《关汉卿》《关汉卿》是元曲代表作之一,它以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为原型,讲述了他的生平和人生经历。

这部剧作在音乐和表演上极具挑战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长生殿》《长生殿》是元曲代表作之一,它以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主要素材,讲述了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元代戏剧知识点总结高中

元代戏剧知识点总结高中

元代戏剧知识点总结高中元代戏剧的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交融、民族融合给中国戏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导致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汉文化与蒙古文化、西亚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融合与交流,这为元代戏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元代戏剧的发展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戏剧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元代戏剧的特点元代戏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元文化融合:元代是一个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汉族与蒙古族、西亚文化的交融与交流使得元代戏剧呈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这种融合为元代戏剧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元代戏剧中经常出现蒙古族、北方少数民族的题材,也有许多以西亚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都是元代戏剧多元文化融合的表现。

二、音乐舞蹈的重要性:元代戏剧中音乐舞蹈的地位非常重要,音乐舞蹈是元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戏剧中的音乐以器乐为主,经常采用鼓乐、琵琶、箫、笛等乐器伴奏,这些音乐配合着舞蹈,增强了戏剧的节奏感和气氛感,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

三、表演形式多样化:元代戏剧主要有“大戏”和“小戏”两种形式,其中“大戏”是指规模庞大,情节宏大的剧目,主要有元曲和杂剧;“小戏”是指规模较小,情节简单的剧目,主要有元杂剧、判官戏等。

在表演形式上,元代戏剧的表演形式比较多样化,除了唱、念、做外,还有舞动以及人、物假动的表演形式,这为戏剧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以宫庭为主题:元代戏剧大多以宫廷和社会上层人物的生活为背景,题材多为宫廷爱情、宫廷政治、宫廷生活等。

元代戏剧在宫廷故事的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如《长生殿》、《燕子矶》等剧目,都以宫廷生活为题材,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繁华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元代戏剧的发展演变元代戏剧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元代早期戏曲的发展:元朝建立初期,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开始融合,元代早期的戏曲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元杂剧、元曲等开始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元代的社会与文学•空间:元朝的建立结束了30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统一。

•时间:从至元十三年元军占领临安,宋室投降,元王朝统一全国算起,只有92年。

一、民族政策¡ª¡ª融合与压迫并存1、民族融合——¡°汉法¡± 政策•少数民族对先进汉文化的学习:少数民族作家人才辈出,如耶律楚材、贯云石、马祖常、萨都剌等。

杂剧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少数民族的乐曲2、民族压迫政策¡ª¡ª儒生不幸文坛幸“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元史》)“务施实德,不尚虚文”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乎声歌之末,以抒其怫郁感慨之怀”。

(《真珠船》)内容思想上,反映文人危机感和愤懑情绪,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形式上,叙事性文学的繁荣。

抒情性文学退到次要的位置。

二、都市的繁荣•如杭州,马可·波罗:“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关汉卿:“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

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的都是人漩窝。

见几个妇女向台上儿坐,又不是还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三、思想政策——兼收并用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影响力日益下降•“三教九流,莫不崇奉”•金朝新起的道教——全真教:•散曲中“叹世”、“遁世”之作,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大量产生。

•明教•封建礼教松动,文学作品出现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物。

•珠帘秀:“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关于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识:•明人贬低元代,说元无文学。

•清人对明人偏见有所纠正。

在诗文的宗唐与宗宋之争中,宗宋者不大看得起元人文学,而宗唐者则抬高元代诗文。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八《总论元文化》•元代“儒学文学,均盛极一时,而论世者每轻之,则以元享国不及百年,明人蔽于战胜之余威,辄视如无物。

加以种族之见横亘胸中,有时杂以嘲戏。

”•“清人去元较远,同以异族入主,间有一二学者,平心静气以求之。

”于是“知元人文化不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注意戏曲小说的价值,想利用其教化功能,以挽颓风,正人心。

•代表:王国维,1912年《宋元戏曲考》。

认为元之曲可与楚之骚,唐之诗,宋之词等并称,各为¡°一代之文学¡±,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自然¡±、¡°最有意境¡±之文学。

•从此,元代文学告别了¡°暗淡无光¡±的评价,转而被认为元代创造了一代之辉煌。

•到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的潮流中,元代戏曲小说进一步受推重。

•胡适《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

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

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世。

”•于是元代文学的成就几乎等于元曲的成就。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一个高潮,元代的诗文、文论,以及元词、元赋等都有人进行研究和重新评价。

•到90年代末,人们对元代文学的总体评价,正在走向全面、客观。

李修生《元代文学研究刍议》从文学产生到先秦两汉为上古阶段,具有文史哲不分的特点。

•从魏晋南北朝到南宋前期是中古阶段,以诗歌为主,是雅文化占主导位置的时期。

•从宋光宗元年也即金章宗元年到鸦片战争以前为近古阶段。

这一时期,俗文学在文学史上占重要位置。

叙事文学的兴盛•在元代,叙事性文学成为创作主流。

抒情性文学已退到次要的位置。

一、话本小说的兴盛唐代: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呈活跃趋势。

宋代:话本、说唱进一步繁荣,分为四家:•“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元代:“说话”继续盛行,以讲史居多。

二、戏剧的繁荣•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代院本、金末元初,发展成戏剧。

•元代戏剧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元曲兴盛的社会原因•首先,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曲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其次,政治的相对薄弱。

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相对比较放松。

•第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

• 第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与北曲杂剧的形成和兴盛互为因果。

•《马可波罗游记》称,仅大都的教坊演员就有20000多人。

•《青楼集》记载了140多位著名的戏曲演员,大都和江、浙两地的最多,其中大都44 人,江、浙30 余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

•赵文敬、红字李二、花李郎能创作剧本。

•梁园秀“喜亲文墨,作字楷媚,间吟小诗,亦佳。

所制乐府……世所共唱之” 。

•许多演员与杂剧作家有密切的来往,如珠帘秀与关汉卿、天然秀与白朴等•大都的44 位戏剧艺人是:•大都秀、珠帘秀、天然秀、燕山秀、赛帘秀等•前期有的戏路很宽•“珠帘秀,姓朱氏,行第四,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天然秀,姓高氏,行第二,人以“ 小二姐” 呼之。

……才艺度越流辈,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

”•元中后期,戏路大多转精,分工越来越细正旦如周人爱。

花旦如荆坚坚。

国玉第……长于绿林杂剧,尤善谈谑,得名京师。

大都秀,……善杂剧,其外脚供过亦妙。

南春宴,姿容伟丽,长于驾头剧,亦京师表表者。

•以演唱闻名的顺时秀•长于科白的刘耍和•杂剧创作的:•张国宾的《薛仁贵衣锦还乡》、《合汗衫》红字李二:《病扬雄》、《黑旋风》、《武松打虎》•花李郎:《钉一钉》、《相府院》•珠帘秀能诗,《朱氏诗卷》。

胡紫山序:•以一女子,以艺兼并。

危冠而道,圆颅而僧,褒衣而儒,武弁而兵;短袂则骏奔走,鱼笏则贵公卿……为母则慈贤,为妇则孝贞;媒妁则雍容巧辩,闺门则旖旎娉婷……[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

倚蓬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元代戏剧的题材“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紫山先生大全集》)1、社会剧:有力地控诉了恶势力的暴行。

“为臣不守法,将官府敢欺压,将妻女敢夺拿,将百姓敢蹅踏。

”(《鲁斋郎》)“则您那官吏每忒狠毒,将我这百姓每忒凌虐。

” (《灰阑记》)•还肩负起民间法庭和民间舆论的神圣职责,填现实之不平,补人间之遗恨。

以宋代名臣包拯为主角的“包公戏” 。

•“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偏和那有势力的官人每卯酉”(《陈州粜米》)•“清耿耿水一似,明朗朗镜不如”(《合同文字》)•2、历史剧:以历代的军事、政治斗争或文人生活为题材。

“大抵真假相半”、“多虚少实”。

•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单刀会》•3、爱情婚姻剧,如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尚仲贤的《柳毅传书》•4、宗教剧:描写神仙显灵,度脱凡人,如马致远的《黄粱梦》、《岳阳楼》和《任风子》,范康的《竹叶舟》、岳伯川的《铁拐李》、李寿卿的《度柳翠》、郑廷玉的《忍字记》等。

元代的戏剧的体制•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但体制又有不同。

杂剧•大江南北,一本四折;•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

•一折只用一个宫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或正宫),双调,楔子则常用仙吕宫。

•宫调都有相应的曲情,如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中吕宫“高下闪赚”,正宫“惆怅雄壮”,双调“健捷激袅”等(燕南芝庵《唱论》)。

•脚色可分末、旦、净、杂四类。

•只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称“末本”或“旦本”。

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南戏•东南沿海。

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

•宫调没有规定。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均可歌唱。

•歌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南戏四大名剧:《荆钗记》、《拜月亭》和《白兔记》、《杀狗记》。

•高明《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高峰,也影响到明代传奇戏曲的繁荣。

元代的戏剧活动的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既流行南戏,也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曾瑞、施惠、乔吉、秦简夫、萧德祥等。

语言特点:雅俗共赏•“大抵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乐府,而粗者杂以方言。

”(《元曲选》)•“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的艺术境界(《宋元戏曲史》)•“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

”元代的抒情文学•一、元代散曲1、散曲的产生背景•散曲主要是由妓女、艺人酒席宴上所唱和文人学士遣怀释闷所作的。

•称为“新乐府”,其格式和体制成为杂剧的主要源头。

2、散曲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

•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

如马致远的《秋思》。

•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

•写景。

3、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元代前期是以豪放本色为主流;到了后期,则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

•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

二、元诗•元代诗词,总体成就逊于唐、宋和清代,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

元诗的成就,则又大于词。

•元代许多诗人,不满意宋代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倾向,要求注重诗歌的形象性。

在创作上提倡“宗唐得古”,以唐诗和魏晋古诗为皈依。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