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民间文学研究有关的著作

民间文学研究有关的著作
- 《中国民间文学史》:这是一部由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中颇具“通识”能力的老中青三代学者主笔,历经十余载编著的学术专著。
该丛书分为神话卷、传说卷、歌谣卷、故事卷(上中下)、叙事诗卷、谚语卷,共计约360万字,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的所有重要形式。
-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这是刘锡诚先生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精华汇编,该书探讨了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民间故事史》:这是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第一本著作,对于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道境与诗艺——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该书通过对中国早期神话意象的演变进行研究,揭示了中国神话的深层意蕴和文化内涵。
这些著作对于深入了解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一、名词解释1.《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刊物之一。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3.俗文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称呼。
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
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
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二、简答题1.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涮。
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
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
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不重要)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
㈠中国古代民间文学。
❶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
❷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
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
这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❹唐宋时期的民间文学。
唐宋时期我国文化高度发展,民间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显得丰富多彩。
❺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
①元代民间文学,除了一些现实性、斗争性较强的歌谣外,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民间杂剧为主。
②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采录民间文艺卓有成效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搜集整理民间笑话和故事的文人,使当时的山歌、笑话、谣谚等被大量记录下来。
㈡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轫。
❶晚清学者的民间文艺活动。
❷“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
❸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学运动。
❹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运动。
㈢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间文艺学基本上可以分为文化大革命以前和文化大革命以后两个时期:❶第一时期,民间文学各类机构成立,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民间文学也在这一时期与其它学科分离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
❷第二个时期,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也向多角度多侧面发展,并结出令世界注目的丰硕成果。
记住乡愁 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优秀学术著作

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我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民俗文化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乡愁的象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消失和流失。
如何记住乡愁,保护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成为当代我国学者亟需探讨的课题。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学者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学者杜学芳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学史稿》。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等形式的文学进行分析,杜学芳先生将我国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人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另一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化论丛》则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通过对我国传统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我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部著作中,饶宗颐先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后人理解我国民俗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还有许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比如茅海建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及郑振铎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社会史研究》,这两部著作通过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根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民间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形式、流派三个方面阐述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体现是传说和谚语类的作品。
在唐代以前,许多民间诗歌、谣曲、歌谣、俚曲、鬼谷子等都被广泛传唱,它们在歌唱中流传下来,例如《鱼儿舞》、《行路难》、《鼓吹曲辞》、《门前草》等。
宋代是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的民间文学中,出现了富有特色的故事、神话、传记和戏剧,开始有了“小说”这一概念。
在宋朝以后,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学在创作、收集、整理领域都有了鲜明的特点。
例如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和《西游记》,明代的《红楼梦》等,这些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
形式中国民间文学的形式多样,根据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诗歌:民间诗歌是最早的形式,它是由人们在各种场合自然而然地创作的,是人民语言的升华,如《将进酒》、《江城子》等。
2. 古谣:是中国民间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们有时被视为历史的见证,是中国人民对过去的理解和回忆,如《青州三月闻雨》、《苏州夜行船》等。
3. 谚语:属于口头文学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集成体,具有形象、明智、幽默以及智慧的特点,如“牢骚满腹”、“一失足成千古恨”等。
4. 小说:民间小说融合了历史、神话、传说、幽默和人情世态等因素,并设置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和情节。
如《水浒传》、《红楼梦》等。
流派中国民间文学有较多的派别,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以下几种:1. 江南民间文学:以苏州、金陵一带的民间文学为代表,该派别以细腻深沉的情感和优美流畅的语言为特色,如《嵩阳钟》、《青玉案·元夕》等。
2. 满汉民间文学:以东北吉林、辽宁地区的民间文学为代表,该派别以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朴拙自然的语言为特色,如《三岔口》等。
3. 四川民间文学:以川菜、川剧为代表,该派别以朴实、豪放、幽默、风趣的语言为特色,如《二十四史话》等。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17.1 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一)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
1.在先秦古籍的《尚书》《禹贡》《国语》《左传》《庄子》《韩非子》《穆天子传》《楚辞》《逸周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中,都记载有古代神话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楚辞》。
2.我国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口头流传着许多古神话故事和表现创世内容的神话史诗。
3.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
4.除古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
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
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1.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2.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戒的“劝戒寓言”。
3.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
乐府是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当时配合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其采录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赵、代、秦、楚。
4.现存汉乐府民歌虽不过40首左右,但内容广泛,农民、城市贫民、游民、士兵、病妇、孤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5.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2.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中,记述了不少民族族源传说和英雄传说,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3.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
【最新精选】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
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
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
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
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
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
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
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
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汇总

第一章绪论1、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3、民间文学的发展阶段:(1)发轫阶段:①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并成为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兴起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学术思想相撞击的结果。
②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有意识将其看做科学研究对象,以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为中坚,)发行《歌谣周刊》,并宣称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学术,即将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另一个是为文艺的,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
③歌谣研究会中断后,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发行《民俗周刊》,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④20世纪40年代,“俗文学派”与社会-民族学派等的成立,均对民间文学的发展造成影响,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界树立起重视民间文艺、尊重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新风尚,(许多解放区的文艺家,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骨干力量,)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
(2)发展阶段: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以前,即“17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历程,民间文学各类机构成立,如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使民间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酉阳杂俎》中《叶限》原文(灰姑娘型)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 ,少慧,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 余,赪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 ,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战国策》(54)都保留了大量寓言;
二、两汉时期 (一)神话 《史记》、《淮南子》:刘安,后羿射日
(二)寓言 1.“劝戒寓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两汉寓言主要收载于刘向所编辑的《说苑》和《新序》两本集子中 。
(三)汉代民歌 1.乐府,139首,40首左右。 2.内容广泛,农民、城市贫民、游民、士兵、孤儿等,以及当时社会 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如《十五从军征》;男女爱情婚姻 为题材,《上邪》、《陌上桑》等。 3.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都有了新的发展,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诗)。
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 敝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 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 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 下。尔归,可取鱼内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玉食,随欲而具 。
历记》和《五运历年记》里。
• (二)笑话 • 1.《笑林》: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魏邯郸淳所撰,二十余则。
• (三)民歌: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 • 1.南朝民歌:共四百多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百分之九十是
情歌,《西洲曲》。 • 2.北朝民歌:七十多首,内容比南朝深刻,《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
曲》,战争是主要题材,《木兰辞》、《敕勒歌》。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 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 ,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 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 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 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 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 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 禖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1)《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民风,知得失,自考 正也。
(2)十五国风(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情歌
• (三)寓言 • 1.世界寓言三大发祥地:希腊、印度、中国; • 2.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 3.《庄子》(181)、《韩非子》(323)、《吕氏春秋》(283)、《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民间文学
一、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一)古神话: 1.是人类远古时期的口头文学,在先秦古籍的《尚书》、《庄子》、 《穆天子传》、《楚辞》、《山海经》等书中,都记录有古代神话资 料。其中最主要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楚辞》。
2.口头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和表现创世内容的神话史诗,“活态神 话”。 如彝族《梅葛》、《阿细的先基》,纳西族的《创世纪》,以及拥有 “ 的《开天苗辟族地古”歌、》“等铸。称天柱”诗、经“·铸郑造风日·月子”衿、“洪水滔天”等篇目
•
西洲曲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
忆郎郎不至望郎上青楼。
•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 (二)说唱文学 • 1.唐以变文形式出现,并广为流传。
• (三)民间说话 • 1.民间说话,即讲故事,到宋,说唱文学除以说白和唱词相间叙述故
事的鼓子词、诸宫调外,多已转化成一种以说为主的民间说话,产生 了话本。这些变文和话本如《董永变文》、《孟姜女变文》等。
• 唐宋民间故事讲述不但普遍还有了专门的故事讲述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二)歌谣
1. 《周易》: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面貌的爻词,有的已有了比兴的手法;
2. 《楚辞》:保存了楚歌,即南歌、南风,楚地民歌;(《九歌》,祭歌)
3.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
•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四、唐宋时期:
(一)民歌民谣 1.山歌一词在唐代就已产生,但保存不多; 2.民间词: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加上受西域音乐影响,唐代正式形成
,抒情直率,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相当深度。如《捡练子·孟姜女》、 《望江南·天上月》、《忆江南·莫攀我》等。
• (四)唐代佛教盛行,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带来了许多印度民间故 事。
• 1.段成式《酉阳杂俎》、戴孚《广异记》。
• 《酉阳杂俎》:20卷(续集10卷),写成于晚唐时
期,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民间文学资料集。灰姑娘型故事《 叶限》、木鸟型传说《鲁班作木鸢》成为世界上最早见于 文字记载的同类型故事。
• 2.玄奘西域取经,回国后撰写《大唐西域记》。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一)志怪小说:三十余种,民间口头的故事传说。如干宝《搜
神记》、王嘉《拾遗记》、陶潜《搜神后记》、任昉《述异志》。 • 《搜神记》:神农、赤松子、宁封子。 • 羽衣仙女、田螺姑娘型在《搜神记》、《搜神后记》已有记载。 • 盘古开天辟地、化生天地万物的神话,也最早见于这时期徐整《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