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宗的起源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最重要的教派之一,其历史悠久,思想深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前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禅宗的历史渊源、教义思想、禅宗文化艺术和禅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带领您走进禅宗的世界。
第一章:禅宗的历史渊源禅宗源于6世纪初唐代中国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代,赴印度求法的僧人们学习并传授了一系列的印度禅宗教义,经过本土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禅宗。
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南宗,其代表人物是神秀;另一派是北宗,其代表人物是香应。
南北两宗的融合使禅宗的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第二章:禅宗的教义思想禅宗强调“见性成佛”,即先天的本性就是佛性,但由于各种顾虑的遮蔽而不能认清真相。
禅宗还践行“默照心See ”的法门,通过专注自己的呼吸、静坐打坐等策略,让心灵平静安宁尽可能地放空头脑,最后进入“禅定”状态,进而领悟佛性真谛。
如此一来,不断地破除所见所闻的幻象,最终通达“菩提心”而得以成佛。
第三章:禅宗文化艺术禅宗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还在艺术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禅宗所信奉的“默照心”被诗人们用来写作临池,白话小说家也用禅学思维创作故事,这都表明了禅宗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在美术方面,禅画和禅墨成为了国画的两种表现形式,禅宗的精神和思想在自然景色和人物形态中得以表现和发掘。
第四章:禅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禅宗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有广泛的影响。
例如,很多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活得很累,禅宗的“默照心”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并在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谐和平和。
另外,禅宗的观念也为现代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在经营管理中想出奇制胜的成功之道,强调必须在自身修行上下功夫以及注重个人的精神成长。
结语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教派之一,其历史、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美学。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其禅修方法以“止观双修”为主要特点。
自从禅宗兴起以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禅修方法和卓越的人才造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璀璨历程。
一、禅宗的创始禅宗的创始人是南朝宋代的僧人达摩。
据传说,达摩是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子,由于不满王宫的奢华生活,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
他曾经游历中、西亚、中亚等地,智慧博学,是佛教社会中广受尊敬的大师。
达摩到达中国后,进入了北魏孝文帝的宫廷,传播佛法,并被封为南天竺大师。
他将禅宗思想融合在佛教体系中,打破了佛教律法僵化的状态,在佛教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禅宗兴起的历程禅宗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五祖惠能、六祖慧能、七祖法眼三代禅师成为了佛教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惠能主张“不立文字”,强调顿悟,提出了著名的“提起头皮,会顶天”的口号;慧能在六祖慧因的基础上,从而发展出了“打破依止心行,善知识法身不想”的观点;法眼则注重“三观”和“三身”,准确阐释了心灵修行的要义。
唐朝时期禅宗小论延续了禅宗的兴盛局面,洛阳大觉寺、广州慧远寺等成为著名的禅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前来诵经参禅。
宋朝时期禅宗的地位更加巩固,出现了“五宗合一”的文化现象,即“唯心、法华、华严、净土、禅宗”五种佛教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五教一门”体系。
在宋代禅宗又分为宗派,如临济宗、曹洞宗、淨土宗等;而在元明清时期禅宗逐渐走向变革和革新,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方式。
三、禅宗的影响禅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思想上,禅宗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关注人性,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契合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特点。
其次,在文化上,禅宗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影响在诗歌、书画、茶道、园林艺术、武术等方面体现,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最后,在社会生活中,禅宗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影响也得到了巨大发扬。
其普及了印刷技术,推广了经学修养等。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禅宗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这种文化深入人心,影响至今。
禅宗文化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禅宗起源和发展禅宗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印度,当时它是一种新兴的佛教流派。
禅宗名字源于梵文dhyana,意思是冥想。
最初禅宗的主要传播者是一个名叫Bodhidharma的印度僧侣,他于公元520年左右到达中国,并在中国南方建立了禅宗的第一个独立寺庙,这就是南派禅宗。
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到了唐朝时期,禅宗在中国的影响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宗教思想。
禅宗文化的信仰禅宗文化强调的是内观和静坐冥想的修炼,它将个体内在的体验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禅宗信徒们追求的是一个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私无我,超越了身心的界限。
禅宗文化的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从而更加平静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禅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唐朝期间,唐代诗人们经常在他们的诗歌里表达他们修禅之后的境界和感受。
禅宗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如庭院建筑、书法、绘画和茶道等。
茶道在特别需要说明。
茶道是禅宗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结合产物。
茶道起源于唐朝,当时茶是禅宗寺庙里面重要的饮品。
茶道被视为一种禅宗文化的延伸,因为茶道与禅宗的境界一样,强调内在的平静和自然界的协调。
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达到内心的平静,消除世间的杂念。
禅宗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艺术和思想方面。
禅宗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禅宗文化强调的“即兴自然”和“相互关怀”等理念成为了中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国际社会,日益被广泛接受和推崇。
总结禅宗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平静和心灵上的完美境界。
禅宗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想,还延伸到了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
它秉持着直指人心,追求心灵觉悟的理念,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一、禅宗的兴起与传入中国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印度。
当时,一位名叫菩提达摩的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传授了禅宗的教义。
菩提达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修行成果,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修行者前往寻求指导。
二、禅宗的发展与独特教义禅宗的发展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历史上,禅宗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及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
禅宗注重对内观察,通过坐禅等修行方法,以觉察自身心灵状态并达到觉悟的境地。
禅宗主张超越言语和概念,注重直接体验和非语言的交流,因此被称为“无言宗”。
禅宗的实践方法简单实用,深受广大信徒的喜爱。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性和如来心性。
空性是指万物皆空,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
如来心性则是指每个众生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所蒙蔽。
通过修行和觉悟,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三、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中最具本土特色的一支,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直指人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倾向相契合。
禅宗注重个体的体验和领悟,强调个体灵性的觉醒。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追求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倾向相呼应。
其次,禅宗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禅宗精神对于诗人、书画家、茶道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名人墓志铭、石刻和诗词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禅宗通过世间化运动的发起,与社会运动紧密相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上,禅宗一直与士人、文人、武士的群体联系紧密,对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禅宗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禅宗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着活跃的传承与发展。
现在,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已经传入了世界各地,成为了跨文化的传统。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禅 宗

4、西土传承: 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 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 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 迦毗摩罗、那伽阏剌树那、迦那提婆、罗 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 阇夜多、婆须槃头、摩拏罗、鹤勒那、师 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 至菩提达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 二十八祖。
禅宗
一、禅宗源流
1、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 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 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 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 “南能北秀”。
2、溯源:拈花微笑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 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 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3、宗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5、中国传承: 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南能北秀”:慧能、神秀
“一花开五叶” 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 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 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 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 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 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 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 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 “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 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中国禅宗的早期发展

中国禅宗的早期发展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并在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禅宗的早期发展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禅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并探讨其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
禅宗的起源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初期。
当时,一个名叫Bodhidharma的印度僧侣来到了中国,并在那里创建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
Bodhidharma的教义强调了坐禅冥想的重要性,同时对佛教教义的某些方面提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这引发了一个在中国佛教中非常有威望的问答传统,称为“公案”。
这种问答传统不仅帮助学者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教义,而且还帮助禅宗信徒实践禅修。
自Bodhidharma创立以来,禅宗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逐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和分支,每个派别都有其自己的独特特征和教义。
尽管如此,禅宗仍然保留着其对坐禅冥想的重视和公案问答传统的持续运用。
禅宗的早期发展在禅宗的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慧能(638-713)。
慧能出生在印度,后来来到中国,并成为了禅宗六祖。
慧能开创了禅宗黄檗派的传统,并开发了一种称为“顿悟”的禅修方式。
这种禅修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禅修方式,它强调在短时间内实现顿悟,使个人意识得到升华。
这种禅修方式被广泛接受,并在禅宗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慧能之后,又出现了另外两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南泉和临济。
他们各自创立了禅宗南宗和禅宗临济宗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在禅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泉的禅修方式强调自然和实际的体验,临济的禅修方式则强调直接证悟。
这种直接证悟的方式在后来的禅宗中占主导地位,并成为了禅宗的一个标志。
禅宗的地位禅宗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一直很特殊。
尽管禅宗的理论和实践与其他佛教宗派不同,但禅宗仍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并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禅宗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文化、哲学和艺术,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禅宗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代禅宗的历史与现状禅宗是一种富有哲学思想的佛教流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禅宗的发展经历了不少的波折和变革。
然而,禅宗却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生命力,现在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
1.起源及发展禅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是从印度佛教中传入中国的,其基础是南北朝时期的东方宝藏宗和华严宗。
禅宗寻求通过静思定念,开启内在潜力,从而通往佛性的觉醒。
其核心信仰是“无我”、“明心见性”,谋求直接体验和证悟。
禅宗早期分为南北宗派,其中南宗的代表是慧思、法海、惠能等人,北宗的代表是神秀、雪竇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临济宗和曹洞宗两个主要流派。
临济宗强调禅定实证,注重敬重人与事物的态度;曹洞宗更注重整体性、身心统一和日常生活的实践。
2.禅宗的特点禅宗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特点。
首先,禅宗强调个人的直接体验,而非概念上的理解。
其次,禅宗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强调观念和行动的一致性,提倡顿悟的方式。
最后,禅宗对文化的包容性也令人称道,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宗教的元素,为现代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现状和影响在中国,禅宗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
如今,禅宗已经广为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感受到禅宗的一些概念和技巧。
许多大型佛教寺院和禅修中心都是专门针对禅修者们展开的,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禅宗的精髓。
除此之外,禅宗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长。
禅宗深受许多知名历史人物的崇拜,如唐代诗人杜甫、宋代真如等人,而现代西方的作家和思想家如约翰·凯奇、赫胥黎、袁行霈、雷诺等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启发。
现代西方的心理治疗和身心医学、生态哲学等很多领域上也都借鉴了禅宗的一些观念和技巧。
不可否认地,禅宗已经成为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
虽然禅修和修行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是一种陌生地体验,禅宗的哲学和信仰观念却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禅宗的起源,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那就是“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娑婆世界主大梵王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供佛,佛陀“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
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
在这段充满诗意的记载中,标明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化风格,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式。
这是在经教之外开辟的一条修学捷径,不同于教下“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常规次第。
在禅宗教育中,著名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看似匪夷所思,背后却大有深意。
其目的,就是帮助学人直接体认觉性,体认心的本来面目。
前面说过,禅宗修行是立足于真心,但我们现有的生命则处于迷惑系统。
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能有所。
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有主观和客观。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能所对立的状态?就是因为对能所的执著和认定。
我们执著这个能为我,执著这个所为法。
在能上生起我执,在所上生起法执。
我们会有很多念头,生起一个念头,就是能。
而每个念头都伴随着相关影像,就是所。
比如贪著,贪的本身是能,贪的不同对象为所,如事业、地位、感情等。
再如我慢,我慢本身是能,而你的能力、身份是
让你生起我慢的所。
我们整个的世界,都被这些念头和影像所主宰。
想想看,在我们心头徘徊不去的,哪一样不是念头,不是影像呢?
为什么这些念头和影像会对我们产生作用?会左右我们?虽然和念头本身有关,但关键在于,我们把这些念头当做是“我”。
这个设定就像陷阱,让心落入其中,不能自拔。
一旦撤除这些设定,念头就只是念头,影像也只是影像。
禅修培养的观照力,就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念头和影像,进而获得不被念头和影像左右的能力。
在此之前,凡夫始终执著于念头,执著于与之相关的影像。
当心陷入能所时,觉性就会被遮蔽。
所以祖师用机锋棒喝的凌厉手法,在出其不意的当下,直接将学人的能所打掉,使觉性豁然显现。
但对于能所固若金汤的人,祖师也是奈何不了的,这正是禅宗只接引上根利智的原因。
所谓上根利智,即学人本身的执著很薄,能所形成的串习很弱,再辅以特殊情景和特定手法,就可能在一个临界点上直接开悟,彻见本性。
当然,这个“向上一着”不是人人可以遇见的。
作为学人,必须根性极利;作为老师,必须有高明的引导手段,准确把握火候,给予关键一击。
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否则,是指不到也见不着的。
禅宗从达摩到六祖,接引的手法都很直接。
二祖慧可拜见初祖达摩时,言:“我心未安,乞师与安。
”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
”直接让你回观反照:这个不安的心是什么,在哪里?凡夫心是躁动的,每个念头都在寻找它所需要的食物,要权力,要地位,要感情。
这不仅是二祖
的问题,也是所有人的问题。
祖师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借力打力——把心拿来。
这个东西找得到吗?
修行所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所说的,都是在帮助我们寻找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
不同只是在于,禅宗是以最直接的手段,让我们在一念反观之际,发现心其实是无形无相、了不可得的,从而看到心的本质。
初祖对二祖的教育,就这么简单。
但这个简单又是不简单的,否则就不可能在这电光石火的一瞬心心相印。
二祖对三祖也是同样。
当时三祖还是一个居士,重病缠身,感到自己业障深重,去找二祖忏悔。
二祖言:“将罪来,与汝忏。
”手法和达摩如出一辙。
我们经常被情绪、烦恼、妄想所折磨,可妄想是什么?却很少有人关注过。
三祖沉吟良久,同样发现:觅罪了不可得。
因为罪的基础就是心,而心的本质是空,所以罪也是因缘假相,其本质并没有离开空性。
不仅如此,它的原始能量正是来自觉悟本体。
事实上,所有烦恼的原始能量都是空性,都是觉悟本体。
在一路追寻的过程中,这种觉悟本体一旦产生作用,罪的影像就找不到了,所以说觅罪了不可得。
二祖说:“我已经给你忏罪了。
你现在是一个居士,以后应该出家,依三宝而住。
”三祖就问:“我现在看到和尚,已经知道僧是怎么回事,那佛是什么?法是什么?”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你现在体认到的无所得的心,当下就是佛,当下就是法,当下就是僧。
后来,三祖有《信心铭》传世,也是学习禅宗的重要内容。
禅宗的发扬光大,是到六祖惠能之后开始的。
六祖有十大弟子,其中,南岳怀让一系后来分化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化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宋代临济一系分化出扬歧和黄龙,称为“五家七宗”。
其中的每一派,都代表接引门人的不同宗风。
《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千多个公案记载着这些祖师们开悟、得道的因缘,可谓精彩纷呈。
比如曹洞提倡的是默照,是“摄心静坐,潜神内观以悟道”的观行方法。
而临济参究的是话头,循着话头一路追索下去,直接体认念头没有生起时的状态。
后来,这些方法因为没有善知识指导,就渐渐没落,徒有其表了。
默照呢,在那里照得浑浑沌沌,一片漆黑。
参话头呢,干脆就变成念话头,念来念去,就是念不出个究竟。
怎么办?
一方面,要创造得遇善知识的因缘;一方面,要奠定修学基础。
禅宗要求学人有上根利智,否则就够不着。
现在不少人,看了些公案,也学着说“禅话”,其实都是在打妄想,是在迷惑系统说些“开悟”的话。
这样的说,除了能使凡夫心得到满足,对修行没有丝毫作用。
因为你的心行不到,就像祖师说的,是“蚊子叮铁牛”,叮得进去吗?
禅宗之所以能在唐朝盛极一时,固然因为当时有很多明眼宗师,同时也因为学人有良好的教理基础和心行状态,所以才会碰撞出如此痛快淋漓的“向上一着”。
当我们距见道不是一步之遥,而是百步、千步乃至万步时,如果不老老实实地次第前行,是永远也够不着的。
大家虽然也在讲公案,讲话头,讲禅修,但没有足够的见地和根机,也没有明眼师长的指导,整个修行自然流于空洞,最后只剩下一些说法而已。
所以说,禅宗修行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见地,二是基础,三是明师,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想要修习禅宗,同样要从这三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