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八大山人(1697-1765),原名朱耷,字巴陵,号八大山人,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中国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为主线,探讨他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一、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以写意、随性为主,追求自然与自由,扬弃传统的形式和规范。
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笔墨和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和自由淳朴的感觉。
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意境的表现,强调艺术的灵气与传达情感。
他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规范,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物象的理解。
他善于以简洁的线条、饱满的笔画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了山水、花鸟和人物的生动形象。
八大山人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题,他独特的山水画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八大山人画派”。
他的山水画常以巨石奇峰、幽谷深潭为背景,勾勒出粗犷的山势和悠远的水韵。
他注重用笔和墨的运用,以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出波涛汹涌的江河和逶迤曲折的山水景色。
除山水画外,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也别具特色。
他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鸟物的轮廓,以浓淡相间的墨色表现出花朵的细腻与生动。
他不拘泥于传统花鸟画的规范,更注重对自然界生物的真实和活泼的描绘。
二、八大山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独具一格,对中国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八大山人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
他毅然放弃了传统规范的画法,追求自由创作,推崇笔墨的自然流露。
他的艺术观念和技法为后世的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引领了中国画风格的变革。
其次,八大山人注重意境表现,强调艺术的灵气。
他的画作以情感表达为核心,追求与自然界的共鸣。
这种强调情感和灵感的绘画观念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中国画摆脱了形式的束缚,赋予了更多的艺术自由度。
此外,八大山人的作品对后世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画风简约大胆,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感,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浅析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哲学思想

2021/01 No.227浅析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哲学思想内容提要:本文从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态度,来阐述他的绘画作品的审美取向以及一种“有我之境”的绘画意境,显现出他简淡天真、禅味盎然的艺术高度,达到一种禅的境界。
在绘画形式上,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表现为以怪诞、隐喻、悲悯为美的艺术形式;在内容上,绘画的素材不再是名山大川,而是极具荒寒萧瑟意味的残山断水,抑或是有一种独特悲怆意味的花鸟鱼虫形象,与同时代的绘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八大山人;怪诞;隐喻;精神;意境文_张琴玉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八大山人绘画风格形成的因素八大山人本名统鐢,后更名为朱耷,与石涛、髡残、弘仁在中国画史上被并称清初“四遗民画家”或“四僧”。
八大山人年少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深受释、儒思想影响,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
八大山人十九岁时明朝覆亡,家族没落,因此深受刺激。
二十三岁剃度当和尚,后又改做道士,在南昌城外建了青云谱道院,亲自出任住持,以此来求得生存的希望。
之后的岁月,他都过着一种凄凉而又难以言语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构图常常是简洁的,营造出一种荒寒寂冷的气氛,内心充溢着躁动的情绪。
可见八大山人在遁入空门后潜心学禅之余,未曾放弃对梦想的追逐。
画之风格乃人之风格,绘画风格的形成往往跟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家庭、教育、人生经历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朱耷的艺术风格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尤为深刻。
他出身王孙贵族,又才华横溢、颖异绝伦,能诗赋,又善书画,诗章书画怪涩幽奇。
八大山人的绘画以自然为师,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追求的笔墨情趣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和情感依据,甚至具体到每一处的笔画或每一处墨点,都被赋予超出作品风格内容本身的人格力量。
他师古而不泥古,又通过嬗变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狂怪的画风背后,实则隐藏着他对国破家亡的悲愤情感。
他创作出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环境和人们面对遭遇的真实情感。
八大山人的画赏析

八大山人的画赏析八大山人的画,那可老有意思了。
我第一次看到八大山人的画的时候,就觉得这画有点怪,又有点酷。
八大山人其实不是八个人,就只是一个人,这名字就挺让人迷糊的,是不是?他的画里好多都是画鸟啊,鱼啊之类的小动物。
他画的鸟啊,不像咱们平常看到的那些画里的鸟,站得笔直,羽毛整整齐齐,还欢快地唱歌啥的。
他画的鸟就缩着脖子,眼睛往上翻着,就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我就想啊,这鸟是不是被谁欺负了呀?也许他是想通过这鸟表达自己心里的那种不痛快吧。
你再看他画的鱼,那鱼的眼睛也是白花花的,大大的,就像两个小灯泡似的。
鱼呢,也是孤零零地在水里游,周围啥也没有。
这感觉就像那鱼在一个空荡荡的世界里,很孤单,又有点倔强。
我觉得八大山人画这些鱼和鸟的时候,可能是把自己当成了它们,自己也是在这世界上孤孤单单的,只能自己跟自己玩。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画展上看到他的一幅画,画的是一座山。
那山画得可简单了,就几笔,但是你一看就知道那是座山。
这就很神奇啊,我自己画画的时候,想画个山,得画老半天,又是画石头,又是画树的,画得乱七八糟,还不一定像个山。
他呢,几笔就搞定了,就像变魔术一样。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大师啊,人家那功夫,咱比不了。
可是我又有点不服气,也许他只是运气好,画几笔就成了呢?但后来再仔细看,发现他那几笔里可有讲究了,线条的粗细啊,弯曲的程度啊,都很有门道。
八大山人的画里的颜色也很特别。
没有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好多都是水墨画,就是黑的和白的。
但是你可别小瞧这黑白两色,在他的画里就像有魔法一样。
黑色的墨就像黑夜一样深沉,白色的地方就像白天的光,黑和白一搭配,就把那种孤单啊,寂静啊的感觉表现得特别到位。
我有时候就想,他为啥不多用点颜色呢?彩色的画多好看啊。
可是再一想,也许只有黑白才能表达出他心里那种冷冷清清的感觉吧。
他画里的东西好像都有自己的脾气。
比如说他画的石头,那些线条就硬邦邦的,就像一个很倔的老头,谁也不服。
这石头可能就代表着他自己的那种性格,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从八大山人谈范曾的绘画艺术

从八大山人谈范曾的绘画艺术范曾(1162年-1241年),字慎行,号可敏,号凤陵山人,浙江绍兴人。
范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绘画家,被誉为八大山人之一。
他以山水画见长,其艺术风格独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范曾的绘画作品在苍劲有力之中融入了柔美的意境,给人以奇特而又富有迷惑性的感受。
他善于运用轻重变化和色彩的变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图展现出自然界的壮丽和美丽。
他擅长描绘山水景色,独具一格的风格常常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范曾的作品中,他常常运用了一种称为“青绿”的颜料,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清新明亮。
他善于表现山水之间的层次感和深远的视觉效果,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范曾对于山水景色的描绘,常常采用了透视的技巧,使得画面更加立体感。
他通过刻画山石的形态和质感,描绘出山脉的高低起伏和自然的变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还善于运用运笔的技巧,使得画面更具动感和层次感。
范曾的绘画作品富有生气和动感,透露着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绘画的对象不仅仅是山水,还包括花卉、动物等。
他运用独特的笔触和色彩,将自然界的美妙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范曾的绘画风格独特,不拘一格,因此不仅对后世的绘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使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体味到生活的美妙和人生的价值。
范曾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家,他的作品独具个性,富有生气和动感。
他运用独特的笔触和色彩,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美丽。
范曾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欣赏范曾的作品,我们可以体味到美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从八大山人谈范曾的绘画艺术

从八大山人谈范曾的绘画艺术范曾(1470年-1524年),又称八大山人,出生于明代宁波(今属浙江),是明代文人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被誉为中国明代文人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人画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个性特点的画家之一。
范曾的绘画艺术主要以山水画为主,其作品风格独特,受到后世诸多画家的影响和推崇。
范曾的画风沉稳大气,笔触独特,给人以深沉、安详、古朴的感觉。
他善于运用墨色,墨迹枯燥,丹青刚毅,富有艺术感染力。
范曾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创作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范曾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文人情怀和诗意,融合了文学和绘画的艺术表达。
他的山水画常常通过情感上的表达,展示了个人内心的世界。
他善于运用寓意和象征,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范曾的绘画作品还注重创造之美和情境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意趣。
范曾的绘画艺术对明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画家,也对后世的绘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他对于传统山水画的突破和创新,对于文人画的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范曾的艺术成就被誉为“儒雅淡泊,心有诗意的文人之美”。
范曾的绘画作品至今仍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代表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远游雍和堂》、《游春图》等。
这些作品在笔墨、意境和构图上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并展示了范曾在绘画艺术方面的独特才华。
范曾作为明代文人画派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具有浓厚的诗意和情感表达,给人以深沉、安详、古朴的艺术享受。
范曾的绘画艺术被誉为中国文人画史上最具个性特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约而深邃:八大山人的画作往往以简约的笔墨和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画往往只有几个简单的元素,如山水、飞鸟、孤禽等,但这些元素却能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2. 变形而奇特:八大山人的画作中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变形和奇特之处,如他的荷花形象,与其他画家的表现形式不同,他的荷花通常是以孤傲、清冷、高傲的形象出现,具有强烈的个性。
3. 苍劲而古朴:八大山人的笔墨风格苍劲有力,富有古朴的气息。
他的画线条简练流畅,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真、自然的情趣。
4. 高雅而孤傲:八大山人的作品蕴含着高雅、孤傲的气节和精神追求,他的画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简约、变形、苍劲、高雅和孤傲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使他成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八大山人(1626年-1691年),原名朱耷,字赞之,号八大山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
他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独特的笔墨表现: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其独特的笔墨表现方式而著称。
他擅长用淡墨轻柔地勾勒出山水的轮廓,不倚赖浓墨重彩的描绘。
他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变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景物的气息和神韵。
他的墨色纯净,墨迹流畅,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感觉。
2. 关注自然与生活: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
他喜欢画山水,尤其擅长描绘峰岩、水波和云霞。
他的画作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和自然的神奇。
此外,他还经常画一些人物和花鸟作品,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3. 基于写意的风格: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写意为主,强调个人的创作和表达。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刻板规则,不追求严谨的细节描绘,而是追求笔墨的自由流动和意境的抒发。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自由、灵动的感觉,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表现力。
4. 写生与创造的结合:八大山人注重写生和创造的结合。
他在创作前会进行严谨的写生研究,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的变化,积累素材和经验,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他注重真实性和自然性,但又不拘泥于写实的复制,而是通过个人的创造和想象,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5. 强调传神和意境: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传神和意境的表达。
他追求以简洁的线条、轻盈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描绘出景物的神韵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更是通过精妙的构图和墨色运用,传达出作者对景物的内心体验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艺术感悟。
总结起来,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包括独特的笔墨表现、关注自然与生活、基于写意的风格、写生与创造的结合以及强调传神与意境。
他的画作以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意境,为后人所借鉴和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思考与追求。
简述八大山人艺术成就

八大山人艺术成就简介八大山人(1697年-1765年),名曾子美,字士元,号八大山人。
他是清朝中期一位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画风独特八大山人的作品以自由奔放、豪放洒脱的笔墨风格而闻名。
他擅长运用浓墨重彩,勾勒出独特的形象和景物。
他的画作常常富有生动活泼的气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善于表现自然八大山人非常注重描绘自然景物。
他擅长通过绘画来表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之处。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他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自然界中万物的本质特征。
三、创新传统题材八大山人在创作过程中善于将传统题材与个人创新相结合。
他不拘泥于已有的规则和模式,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四、独特的人物形象八大山人的人物画以其独特的形象塑造而著称。
他擅长捕捉人物的神态和情感,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
他创造了许多具有个性鲜明、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形象。
五、博采众长八大山人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他对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名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运用和发展。
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的底蕴,又具备了个人风格。
六、跨越时空八大山人在艺术创作上跨越了时空界限。
他不仅继承了古代传统绘画技法,还运用了当时流行的西方艺术理念。
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七、多才多艺八大山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遒劲有力、气韵生动著称,被誉为“笔力雄健”。
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其文采飞扬、意境深远。
八、影响后世八大山人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上,还通过他的弟子和后来者传承下去。
他开拓了绘画艺术的新境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以上简述了八大山人艺术成就方面的几个重要点。
八大山人以其独特而豪放洒脱的画风而闻名于世,在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方面具有独特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摘要: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
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画著称于世。
他以极其简练的笔墨,不同凡响的构图,人格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清王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开创了元明以来所没有新风貌,对后世绘画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寄情精简奇特朝的愤懑之情和对明朝的怀念,寄寓了自己愤世嫉俗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他的绘画达到了“笔简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
生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
姓朱,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一生所用名号多达55个,以八大山人的名声最著。
八大山人天赋很高,自幼受祖辈的艺术教养,8岁能写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19岁时,清兵入关,他遭受到国亡家破之痛,忧伤悲愤无处发泄,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时在奉新山削发为僧,过了十三年的僧侣生活。
还俗后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韬光养晦,取名朱道朗,字良月,号破云者。
由于八大山人是明皇室的后裔,处于国破家亡的年代,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的高压,使得他只能潜心于艺术,并通过笔墨来表达他愤懑和郁结不平之气,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是一位极富个性、创造性的书画家,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
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
他的花鸟画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
朱耷的山水画原宗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之法。
明之后则山水气象为之一变,意境枯索荒寂,绝非董其昌的秀逸平和,于苍凉凄楚中迸发出雄强悲壮的气质,体现了其孤愤而坚毅的心境。
朱耷的山水画虽有艰涩冷漠的特点,但他作画不拘常格,自由奔放。
笔的轻重,墨的浓淡都体现出作者瞬间的直觉判断。
曲折起伏的山石形态不类常形,而是“超以象外”的高度加工提炼的丘壑形象。
朱耷在“似与不似”间获得了本质的真似。
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成就极高,只不过画名掩盖了书名,黄宾虹曾认为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画第二”。
他的书法早年学欧阳询的楷书,行书师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后又临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晚年善用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布置大小参差,流畅圆润,刚劲内敛,处处表现出傲岸不驯的笔致情态。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总体可概括如下:一、缘物抒情——挥之不去的明朝情结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怀柔政策作用下,一部分转而跟清政府妥协,象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恽、王鉴、王原祁)即是如此,而一部分却拒绝与清王朝合作,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之中,“四僧”就是其中的代表。
髡残、石涛、弘仁、朱耷四位僧人,他们均为明代遗民,明灭亡后出家为僧,以示不臣服于清廷。
他们在绘画中或抒写身世、或寄托亡国之痛、或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旺盛生命力。
具体到“四僧”每个人又有所不同,弘仁、髡残、石涛的主要艺术成就在山水画方面,他们有强烈的反清思想,甚至于有反清的行动(如髡残曾参加南阳抗清队伍)。
他们把心中对故国的一片怀恋之情,通过手中之笔从那暗含着勃勃生机的山水作品中表现出来,但他们在绘画中更侧重于艺术本身规律的探索。
如弘仁以家乡黄山为貌,将习见之层峦陡壑,老树虬松加以提炼,由大小几何形山石组成山峰,疏密有致乔木奇松点缀其间,空勾少皴的简练疏淡形式独创了自己的山水风貌,而成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髡残虽于王蒙(密体)处得益甚多,但更重视以造化为师,尝言“登山穿原,方能造意”,变前人之法以适自我之意,由此产生了他富有创新的山水画作用。
石涛更是在长期实践中一直坚持独创,他痛感当时“诸名家,动辙仿某家,法某派”的风习,高呼“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之须眉,不能生之我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通过“捷尽奇峰打草稿”进行艺术概括,作画以墨为法,淋漓泼辣,成为清初文人画巨匠。
他们三人都非常重视外师造化,来自自然而又有高度加工,既求形象丰富的自然美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又着重于艺术规律探索。
而朱耷却与他们有所不同,朱耷更着重的是内心情感的表达。
同样是山水画,朱耷所描绘的是心中之山水。
多取荒山剩水,渺见人烟,树木歪斜,枯枝败叶之景,意境荒凉孤寂。
而最能表现朱耷内心情感的是他的花鸟画。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画面“二只丑陋的孔雀,尾拖三根翎毛,立于一块摇摇欲坠的卵石上,一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第2页条悬崖缝隙里,挤出一丛黑牡丹”,孔雀、如此美丽的鸟、牡丹、富贵的象征、令多少文人墨客赞美的花,在这里却如此地丑陋。
很明显这里的花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花,鸟也不再是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鸟,而成了某种象征物。
借助由孔雀翎引起清代官司员以花翎为饰品的联想,配以“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的七言诗,无情地讽刺了清王朝贵族大臣惟命是从的奴才相,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清政权的蔑视。
在这里,作者跟那些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品质的文人画有所不同。
如郑板桥画竹,通过竹来表现自己的坚贞情怀,人们一看就明白。
因为人们普遍认同了竹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这种寓意已先于你的画而存在于人们心中,不需要直接从画面表达出来。
而朱耷的花鸟画则不同,他更强调从画面本身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情感。
在他的画面中,这些形象本身或许不隐含这种寓意与情感(如孔雀,本身就是美的象征),但通过八大山人之笔描绘的形象,向人们传达了画家所要表达的寓言,使读者跟画面直接交流产生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作者心中所有且寄寓画面中形象的。
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与寓意,他不惜打破事物本身所含有的美丑界限,而对所要描绘的形象进行变形,这种变形不是随意的,为变形而变形,也很难看出是单纯为了追求某种艺术上的形式美,而是情之所至,是情感与形象的统一。
非此变形之形象不能表达此感情。
所以在八大山人画中,特别是小鸟形象,已不再是一只小鸟,而是某个人,某个你所认识的人,正坐在你的在前面,带着某种特定的表情与神态,或昂着向天或冷眼望世如(《孤禽图》;整个画面上,仅中下方绘一只水禽,禽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项着眼圈,一副冷眼向天的神情。
禽鸟一只脚立地,缩着颈,拱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然不群的神态)跟你娓娓道来他的酸甜苦辣,他的孤独幽愤。
在朱耷的花鸟画中,“白眼向人”是鸟的作者自己,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激情的渲泄。
朱耷除了通过他所描绘形象人格化,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寓意,寄托自已的情感外,还通过自己的诗文、字号来寄寓对明朝的怀念及体现他的孤愤思想。
最有名的是他的“八大山人”之号,含义深刻,题画时将八与大,山与人紧联起来,写成如“哭之笑之”的形象,寓有“哭笑不得”之意,表现他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朱耷的字号特别多,“八大山人”字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使用,始自康熙甲子(1684年)五十九岁直至去世,一直用此字号,以前的字号均弃而不用,因为此字号用的时间较长,所以知此写号者较多。
但不同时期的字号都有隐晦含意,如还俗后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取名朱道郎,字良月,号破云者,就寓有怀念明朝的含义。
另外,他还有许多奇特的画押,计有“三月十九”“个相如吃”“忝鸥鹚”“拾得”“何圆”五种,也均寓意着较深的含意。
如“三月十九”,是明崇祯帝自缢身亡之日,朱耷在他的画上留下此画押,以示不忘故国。
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之情。
二、廖廖数笔——以简取胜的形象。
八大山人绘画主张一个“省”字,往往以极其精简的笔墨表现复杂的事情。
在他笔下,无论是小鸟、小鱼、小鸡、还是一花、一木、一石,均廖廖数笔,似乎已到了不能少一笔的境地,但却能画出对象的质感和立体感,非常的生动。
特别是小鸟神态的刻画上,用笔简练,廖廖数笔而人格化的一种情态就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上。
八大山人的“省”不是形象的简单化,而是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积累,把真实的物象进行高度概括,加其以艺术夸张而创造出来的。
朱耷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属早期,所画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50-60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
所画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禽鸟一只脚立地。
石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
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强,造型极为夸张。
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眶,显出一副冷眼朝天的神情。
他画的鸟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
作到了“笔不二而心恭,笔不同而意周”。
三、大胆剪裁——奇特简洁的构图朱耷的绘画还表现在构图的奇特简洁上。
八大山人继承了传统中国花鸟画对背景的处理方法,既用大片的空白表现背景。
但八大山人的构图显得更简洁。
为了突出形象,他对次要的东西进行大胆剪裁,使人觉得画面上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
如《孤禽图》,整幅画只在中下方面出一只水禽;《墨鹰图轴》,只画一石、一树、一鹰。
这种奇简的构图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墨白对比,使用者孤愤之心跃然纸上。
另外,在构图中常采用“S”形中间断开剪裁模式,如《墨鹰图轴》、《杨柳浴禽图》,在表现其中的树时,均采用截枝式,把画中形象引出画外,使画面即简洁又丰富。
总之,八大山人的艺术格调是前无古人的。
如果我们将绘画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崇“形”,第二层次求“形”,第三层次追求“情”。
那么八大山人无疑是最高层次的。
他以不能再少的笔墨,人格化的形象和奇特构图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开创了元明以来所没有的新风貌。
与他同时代的石涛称他为“眼高百代古无比,书法画法前人前”。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
但对后世绘画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若禅,莫不受其熏陶,使中国花鸟画在他之后,其中的粗放一格,声势越来越大,而那种精细清丽的描绘,则渐趋衰弱。
参考书目:《八大山人的书画及收藏》《美术大观》1999年第12期第24页《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中国名画博物馆》第三卷第416页,海燕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中国古代花鸟画百图》第7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空白的隐退与情境的凸显》《美术大观》1999年第10期第16页《朱耷与他的》http://hanhai/hanhai51.htm《八大山人:朱耷》/mingrentang/zhud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