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八大山人(1697-1765),原名朱耷,字巴陵,号八大山人,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中国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为主线,探讨他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一、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以写意、随性为主,追求自然与自由,扬弃传统的形式和规范。
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笔墨和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和自由淳朴的感觉。
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意境的表现,强调艺术的灵气与传达情感。
他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规范,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物象的理解。
他善于以简洁的线条、饱满的笔画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了山水、花鸟和人物的生动形象。
八大山人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题,他独特的山水画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八大山人画派”。
他的山水画常以巨石奇峰、幽谷深潭为背景,勾勒出粗犷的山势和悠远的水韵。
他注重用笔和墨的运用,以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出波涛汹涌的江河和逶迤曲折的山水景色。
除山水画外,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也别具特色。
他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鸟物的轮廓,以浓淡相间的墨色表现出花朵的细腻与生动。
他不拘泥于传统花鸟画的规范,更注重对自然界生物的真实和活泼的描绘。
二、八大山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独具一格,对中国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八大山人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
他毅然放弃了传统规范的画法,追求自由创作,推崇笔墨的自然流露。
他的艺术观念和技法为后世的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引领了中国画风格的变革。
其次,八大山人注重意境表现,强调艺术的灵气。
他的画作以情感表达为核心,追求与自然界的共鸣。
这种强调情感和灵感的绘画观念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中国画摆脱了形式的束缚,赋予了更多的艺术自由度。
此外,八大山人的作品对后世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画风简约大胆,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感,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名王日休,字觉民,号八大山人,清朝杭州府桐庐人,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人画家。
他以擅长山水画著称,八大山人的绘风格独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可以概括为“壮丽奇绝、自由洒脱”。
他对山水的表现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首先,八大山人的作品注重奇特之处。
他喜欢表现山水的险峻和壮美,经常选取险峻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作为画面的主题。
他的画笔流畅而奔放,用墨浓淡相间,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其次,八大山人的作品自由而洒脱。
他对传统的画法不拘一格,喜欢自由发挥,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描绘山水之美。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与传统山水画不同的元素,如画面中的小人物、树木和建筑物等,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八大山人的作品充满了诗意。
他擅长书法,经常在画作中配以自己的诗句,使画作更加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他的绘画与文学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人赏心悦目。
二、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画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八大山人的创作理念开拓了传统山水画的思路。
他以自己独特的画风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有模式,追求个性和自由,使得中国山水画发展出多种风格和形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八大山人的作品启发了后世画家的创作。
他的奔放风格和诗意表现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等,他们在八大山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国画艺术不断更新。
最后,八大山人的艺术追求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趋向。
他的作品注重个人情感和表达,强调文人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追求,引导了后世文人的艺术观念,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结起来,八大山人的绘风格独特,充满奇特之处,自由而洒脱,充满诗意。
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成为后世画家的借鉴和启发,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趋向。
墨痕无多泪痕多——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附画作赏析

墨痕无多泪痕多——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附画作赏析纵160cm;横77cm。
“八大”的画非常简单,常常是一张白纸,两三笔,甚至两三个墨点就完成了。
这其中透露出一种古怪、荒诞的感觉,八大很多画中鱼鸟眼睛的表现方式只是圆形中一点,但表达出的似睡非睡、漠然、冷眼看人间的眼神使人一见难忘,那是八大最显著的标志。
齐白石的绘画风格来自于徐渭和八大山人,但今人观画会觉得八大的鱼死气沉沉,而齐白石的画活泼生动地多。
但结合八大前朝遗民的身份,他要画的并非水中活物,而是一种生命的苍凉。
除了鱼鸟的眼神外,鸭子(大雁、鳧)也是八大画中常见的对象,这幅《双雁图》也是一张拥有明显“八大”痕迹的作品,观者的第一眼大多被立在石上,扭头觅食的大雁吸引,“八大”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大雁扭头的动态,中国毛笔线条的灵动,在此处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根墨线画出了造型,几个微微晕开的墨点更是画出大雁羽毛柔软的材质。
但是“八大”的画“卖弄”得绝对不是技法,这张作品的亮点是石头上的另外一只眠雁,这只大雁把喙插于翅中,初视一团漆黑,与怪石融为一体。
它的眼神透露出的同样是一种不被了解的孤独感。
除了花鸟外,“八大”的山水画成就也是极高的,在中国文人山水开拓于黄公望、倪瓒,大成于八大山人。
但是八大的山水画得只是一抹山影,而不是具体的山水,连绵的山水在画面中被简化,成为了“有影可追、无迹可寻”的幻影,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被后人解读为用悲伤的心情画出压抑的、国破家亡的残山剩水。
无疑,八大山人的艺术是孤独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没有对象性的时候,显现出的是生命本身的颜色。
和西方绘画不同,在中国画的素纸上,看的绝不单单是画,在中国文人的标准中,“诗书画印”是一个整体,“八大”的作品是离不开书和印,其中也隐藏着很多的“密符”,有些甚至还没有解开。
对于字,首先从“八大山人”的落款开始提起,八大山人大约在1648年进入佛门,1680年离开寺院生活回到南昌,1684年(62岁)开始用“八大山人”的号。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摘要: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最擅长的花鸟画,常选择水墨形式,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笔下寥寥几划,甚至奇特浮夸,但仔细一看,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形象生动。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特进行以下论述,供给参考。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八大山人擅长水墨书画,尤其是擅长描绘花鸟,常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寥寥几笔,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或振翅欲飞,或歪头眦目,奇特浮夸却又形象生动。
作为中国绘画史一大名人,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八大山人的生平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对其花鸟绘画在构图、意境等方面的独特艺术风格及轮廓特点进行赏析论述,供给分析参考。
1八大山人生平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朱雪个、朱统鉴,生于公元1626年,即明末清初年间,是明朝王侯子孙,自幼接触绘画较多,受其父辈的文化熏陶。
相传,八大山人8岁作诗,11岁绘山画水,少年时期就能将小楷体写的工整流畅。
公元1644年,明朝的衰亡同时也预示着八大山人家族的衰败灭亡,时年23岁的他不满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气之下剃发出家,成了奉新县耕香庵的一名僧人。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量叔,号八大山人。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构图的特色也是八大山人画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虚实结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虚实结合。
他善于利用虚实关系,运用淡墨和破墨的技法,将花鸟的形态和神态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整个画面中,实物的描绘细节非常丰富,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而虚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画意统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画意统领。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精神,通过构图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画面的安排上,他善于运用对比、变化和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而在花鸟的描绘上,则更加注重画意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以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态。
这种以画意统领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兼备四、留白求新五、情景交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以画意统领、形神兼备、留白求新和情景交融等方面。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的享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构图特色并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这也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通过对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特色的探析,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花鸟画传统。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八大山人(1626年-1691年),原名朱耷,字赞之,号八大山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
他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独特的笔墨表现: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其独特的笔墨表现方式而著称。
他擅长用淡墨轻柔地勾勒出山水的轮廓,不倚赖浓墨重彩的描绘。
他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变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景物的气息和神韵。
他的墨色纯净,墨迹流畅,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感觉。
2. 关注自然与生活: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
他喜欢画山水,尤其擅长描绘峰岩、水波和云霞。
他的画作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和自然的神奇。
此外,他还经常画一些人物和花鸟作品,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3. 基于写意的风格: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写意为主,强调个人的创作和表达。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刻板规则,不追求严谨的细节描绘,而是追求笔墨的自由流动和意境的抒发。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自由、灵动的感觉,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表现力。
4. 写生与创造的结合:八大山人注重写生和创造的结合。
他在创作前会进行严谨的写生研究,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的变化,积累素材和经验,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他注重真实性和自然性,但又不拘泥于写实的复制,而是通过个人的创造和想象,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5. 强调传神和意境: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传神和意境的表达。
他追求以简洁的线条、轻盈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描绘出景物的神韵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更是通过精妙的构图和墨色运用,传达出作者对景物的内心体验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艺术感悟。
总结起来,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包括独特的笔墨表现、关注自然与生活、基于写意的风格、写生与创造的结合以及强调传神与意境。
他的画作以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意境,为后人所借鉴和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思考与追求。
简述八大山人艺术成就

八大山人艺术成就简介八大山人(1697年-1765年),名曾子美,字士元,号八大山人。
他是清朝中期一位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画风独特八大山人的作品以自由奔放、豪放洒脱的笔墨风格而闻名。
他擅长运用浓墨重彩,勾勒出独特的形象和景物。
他的画作常常富有生动活泼的气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善于表现自然八大山人非常注重描绘自然景物。
他擅长通过绘画来表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之处。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他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自然界中万物的本质特征。
三、创新传统题材八大山人在创作过程中善于将传统题材与个人创新相结合。
他不拘泥于已有的规则和模式,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四、独特的人物形象八大山人的人物画以其独特的形象塑造而著称。
他擅长捕捉人物的神态和情感,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
他创造了许多具有个性鲜明、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形象。
五、博采众长八大山人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他对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名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运用和发展。
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的底蕴,又具备了个人风格。
六、跨越时空八大山人在艺术创作上跨越了时空界限。
他不仅继承了古代传统绘画技法,还运用了当时流行的西方艺术理念。
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七、多才多艺八大山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遒劲有力、气韵生动著称,被誉为“笔力雄健”。
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其文采飞扬、意境深远。
八、影响后世八大山人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上,还通过他的弟子和后来者传承下去。
他开拓了绘画艺术的新境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以上简述了八大山人艺术成就方面的几个重要点。
八大山人以其独特而豪放洒脱的画风而闻名于世,在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方面具有独特见解。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析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析八大山人画风豪迈沉郁,笔墨简朴雄浑,书法线条狂放不羁,恣纵奇古,以其简约、概括、夸张、变形的水墨大写意,为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向前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体现了明末清初的时代风貌,又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八大山人的传承八大山人早期的笔墨,主要继承沈周、陈淳、徐渭的水墨传统。
画风也比较规矩严整,且收敛有度。
董其昌大力提倡“南宗”文人画,极力反对画作中恣意挥洒、笔墨纵横之气。
而只有徐渭、八大山人和石涛反其道而行之,彻底冲破小写意花鸟画温尔文雅、柔美秀润的枷锁,用热情豪放、奔肆不羁的画风取而代之。
由此,花鸟画由着重刻画“意境”的小写意,逐渐向着重推崇“格调”的大写意转变。
八大山人由于明朝遗民的身份,心中的苦痛和压抑无处发泄,徐谓的画风使其情有独钟,备感亲切、对路,因此,渐渐转变自己原有的画风而向徐渭的风格靠拢。
徐渭绘画用笔变化多端:线条的粗细、笔力的轻重,速度的快慢等方面都出手不凡,笔随墨走、墨由笔生;还将作书的笔法参入其间,形成自己充满个性的独特风格。
基于徐渭的风格特点,加上自己的领悟和消化,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画作中尚有沈周、陈淳的东西,但极大部分都来自于徐渭。
构图惊险、笔法狂草、情思涌动、笔墨酣畅、气势豪迈等特点,都属徐渭法度优游这一派别。
画家60岁后,是其绘画艺术较为成熟的阶段,并以“八大山人”署款者为代表。
八大山人在临写法书碑帖的过程中,参悟出落一个道理,若一味使用尖笔硬毫,侧锋笔势表达刚斫、棱角的手法有所不妥,就逐渐以软毫中锋进行调整,使之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八大山人后期的创作,随着世俗干扰的彻底排除,长期压抑的心灵得到放松,因此原先绘画中狂怪、生硬的气势有了收敛,笔墨意韵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八大山人以其孤傲的性格、奇奥的画境、近乎怪诞的笔墨,对诸家花鸟画派兼容并蓄的前提下,大力发扬了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整体风格,并为清以降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摘要:八大山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非常富有个性和民族气节的画家,其历经明清年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是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八大山人以其形貌异,表情冷漠的笔下形象和简练的墨色表达了自己孤傲不屈、悲愤苍凉的情感,独具创造。
八大山人所作写意花鸟形象精炼生动,不拘形式而又神完气足,也多是其性格及人生态度的写照。
他在明亡后保持气节,不附炎趋势,能够洁身自好,而得到后人的尊重。
我们在欣赏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时,同时也是在品位其人生和体验他的内心感受。
关键词:八大山人写意花鸟山水画影响情感一、个人生平八大山人(1626—1705),原姓朱,名统筌,乳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等,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
其祖父、父亲都能诗善画,朱耷幼年就受到熏陶,“八岁既能诗。
擅书法,共篆刻,尤精绘事”。
在他19岁时明朝覆灭,继而清兵南下,作为宗室王孙的朱耷便奉母携弟避难于新建洪崖,为了逃避清朝的迫害,于顺治五年(1653)出家为僧,法名传綮,号韧庵。
顺治十年(1653)又在耕庵老人处受法,“住山二十年,从学者数百人”,成为宗师。
康熙十八年(1679)他被临川令胡亦堂请去,延之官舍年余,忽发狂疾回到南昌。
62岁以后经常在南昌北兰寺,后又自构寐歌草堂,以卖画度日,直到81岁逝世。
八大山人历经明清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是明王室后代,为了避免清朝迫害,时僧时道时儒;他又不甘心为统治者笼络,故作疯癫,装聋作哑。
由于家园的破灭他感到非常的痛苦,时常伏地呜咽,痛哭流涕;时常仰天大笑,慷慨悲歌。
据说因他有《八大园觉经》,所以自号八大山人,但在签名时将四字连写,很像“哭之”或“笑之”。
他的诗和画也正是这种思想情绪的反映。
八大山人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据记载有:雪个、个山、个山驴、驴、人屋、拾得、何园、黄竹园、八还、书年等。
有的寓有深意,如“人屋”取自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意;有的是其生活居住的堂号,表现玩世不恭的态度,他曾经自嘲“吾为僧矣,何不以驴名。
”因而署别号为驴。
在清朝的统治下,他的家园之痛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在题诗中流露其隐痛。
他在明亡后保持气节,不附炎趋势,能洁身自好,又常为贫穷的人作画,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尊重。
他书画中不拘泥成法的创新精神,像郑燮、吴昌硕、齐白石等人为之倾倒并受到启示,对清中叶以后的绘画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艺术成就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
他一生主要从事于书法绘画创作,是一位极富有个性、创新的画家,不仅擅长书法、绘画,而且还精通诗词、篆刻等。
绘画尤以花鸟、山水著称。
他继承了明朝陈淳、徐渭花鸟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更狂放怪谈,富有寓意,画面更加严谨,收敛有度。
他早年的书画也多受董其昌的影响,由于处境和情感的变化,使他突破了董其昌的藩篱,走了与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迥然不同的道路。
董其昌认为唐代以后绘画的发展分为“南北宗”两个体系,主张“以画为乐,以画为寄”,在绘画上强调文人的修养而贬低造型能力,强调笔墨情趣而忽视创造性,极其反对在作画中恣意挥洒、笔墨纵横之气。
而八大山人与其相反,用热情豪放、奔肆不羁的风格取代前人写意花鸟温文尔雅、柔美秀丽的画风。
因此,花鸟画逐渐由重“意境”的小写意转变重“格调”的大写意。
他笔下的山水,苍茫凄楚、笔墨酣畅淋漓、气势豪迈,寄情于景,表现了对亡明政权的眷恋。
绘画艺术比较成熟的阶段是其晚年时期,常以“八大山人”为署款,代表着画家后期创作的心情,随着世俗干扰的的消逝,长期压抑的心灵得到放松,因此一改前期绘画中狂怪、生硬的气势,笔墨技法到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八大山人以其孤傲的性格,奇异的画境,怪诞而豪放的笔墨,对前期诸多画家画派兼容并蓄的前提下,大力发扬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整体风格,并为后来的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作品品析八大山人一生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
其作品大致如下:《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
朱耷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
八大山人尤擅长大写意花鸟画,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也作山水画,意境冷寂,其画风险、绝、冷、怪,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
山水师法董其昌,用笔较放纵,花鸟技法源于徐渭、陈淳,笔墨浑厚雄奇。
清朝张庚称“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
提拔多奇致,不甚解。
书法有晋唐风格。
擅画花鸟、山水、竹木,不拘成法,笔情纵咨,而又笔墨苍劲,时有逸气,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妍于彩绘也。
襟怀浩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
《国朝画征录》八大山人的绘画构图奇险,画面冷气袭人。
或枯竭斜上,怪石凸起,花语花鸟多白眼向天;或画怪石嶙峋,傲然挺立,上呆孤鸟一只,缩颈垂首;或画枯枝一颗,鸿鹄蹲立其上,无精打采;或画孤鸟一只,独立石上,上方斜压残荷一片。
画面形象单纯,气氛萧条冷落,笔墨粗犷豪放,流露出不可遏止的怒气。
现存其作品《墨笔山水》,乱头粗服,条理分明,《枯木四喜》、《安晚帖》面貌明显。
《河上花》笔墨工整,似为小写意。
《水木清华图》,笔墨老道熟练,构图颇为别致。
描写巨石悬于悬崖峭壁,覆有傲霜丛菊,秋荷亭亭,于画面上部交接,形成四周实而中间空白的布局。
八大山人的花卉意象既具有传统意象又具有新意。
如“花中之王”的牡丹,世人多赋予它富贵之意,但八大山人却将其构思在悬崖,没有土壤的地方,寓意着清王朝的根基浅薄。
《孔雀图》寓意更加深刻。
画中题诗曰:“孔雀名画雨竹屏,竹稍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图一)画中孔雀形象正是头顶花翎的清政府官员。
孔雀尾巴上仅有三根尾毛,寓意那些官员都是奴才。
当时康熙二下江南巡察,不少官员乘机讨好。
原本五更(寅时03:00-05:00)上朝,但势力的大臣二更(亥时21:00-23:00)就坐等。
八大山人通过诗书画的巧妙结合,表现了对现实的讽刺,寓意深刻。
荷花在传统文化中是品格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象征。
但在八大的画面上,荷叶凌乱,柄长而荷高,总给人比例失调的感觉。
如其晚年的作品《荷花小鸟》(图八)中,接天的荷叶,如乌云压顶,逼人仰视,罩着水鸟的荷叶斜向右下,荷叶简洁而浓重,显得古怪而十分邪气。
而下面的鸟儿本来就站在头重脚轻的危石之上,头上又有厚重的荷叶压顶,这只单足独立的小鸟是一个什么心态呢?在这里,八大山人抛开传统意象,用残荷来象征清政权,也比喻自己在这样的疆土上和乌云压顶的环境下的人生处境。
此时清朝统治日益巩固,希望与绝望、痛苦和无奈,在他的心灵深处交织着。
这样的作品还有《荷石水禽图》(图九)等。
他的这种冷峻美,延续至今,一直是中国画艺术表达形式的主色调。
三、艺术特点(一)八大山人的笔墨八大山人以卓越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完美而独特的艺术作品,而他的笔墨语言之所以作为一种特别的寓意打动人,在于其能引发人的想象力。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具体的真实的物象,还真实的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八大山人一生沉浸在笔墨的意境中,绘画作品很少着色,他的理性主要表现在笔墨的处理上,在把心象从具体物象中抽离出来的过程中,极有分寸。
他的笔墨精湛、清新洒脱,更富有丰富多彩、酣畅淋漓的艺术语言。
《芭蕉竹叶图》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品,其线条沉稳,用墨浓淡相宜,在处理芭蕉、竹叶、石头的结合中,墨色最重的当是芭蕉,其次是竹叶,再就是石头,主次分明,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都令人叹为观止。
(二)八大山人的构图八大山人绘画严谨的构图,是所有写意画家都应该追求的。
其构图安排,疏中有密,密中与疏。
八大山人在作品构图上的严谨,不仅体现在画面中的气势和分章布局中,就连题字、盖章、一点一划也做到位置相当,这正是由于八大山人此人匠心独到、与众不同的高远境界,才会有其章法构图上的创造。
八大山人分割画面空间的本领是古往今来无与伦比的,不管是巨幅大轴还是短轴横卷,其作品构图往往能出人意表、自然天成。
《群雁图》在八大山人作品中堪称巨幅,画中画有五只大雁,四只居于地石上,或蹲,或立,或长嘹,或梳理羽毛,另有一只从高处往下飞,与地面上的四只相互呼应。
在这样巨大的画面中,画者却能做到构图紧凑,内容生动,笔墨从容、运用自如,可见其手法的独到之处。
《柳树鸟栖图》画有一只八哥立于柳树上张翅梳理羽毛,上面又用枯笔画了几枝柳条,下面画有一条游动的小鱼。
画面非常简洁,却又分外生动,将初春刚到的景象表现的恰到好处。
八大山人的画,意境深远,余味无穷,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八大山人的意象造型“意象造型”观主张对客观对象的真实写照,独特的意象造型使得中国传统画很早就摆脱了描摹自然的再现道路,而走上抒情、写意的表现道路。
意象造型主要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物真实的外在形象,而又不被动于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束缚;在对客观事物形神兼备的总体把握中寻求自身审美情感传达的表现形式。
“意象造型”的灵魂是作者自身意念、情感、态度所表达的主观“情趣”,是作者对事物观察、认识后所寄予强烈的情感在造型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是作者内心想法的真实再现。
八大山人花鸟画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推向了一个极致,他是文人画的典范。
“文人画”的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抒发“性灵”和个人牢骚,其间参杂着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化修养,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1)八大山人的绘画大多借物抒情,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政治寓意非常明显。
他的花鸟画寓意深刻、讽刺现实,以笔墨抒发了作者的胸臆,他意象造型的运用,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对当时统治者的态度,与对于人民被压迫的斗争。
八大山人的诗书画印浑然一体,他的题诗寓意非常深刻,是意象造型的重要手法。
四、艺术影响几百年来,八大山人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写意花鸟画,一直影响中国画的风格,他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写意花鸟画的冷峻、凄凉美,诗书画印的浑然一体,造就了他在文人画领域的领导地位,他是中国画的里程碑,他是中国的佼佼者,他是世界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绘画成就是其历经几十年的积累和情感的不断变化、成熟而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