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缺血

合集下载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救治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救治

梗后的壁栓 , 湿性 心瓣膜 病 、 房纤 颤等[ 。AS 风 心 1 ] MAT多
出 现 在 患 者 已 有 肠 系 膜 上 动 脉 硬 化 阻 塞 或 狭 窄 基 础 上 血 栓 形 成【 。AMVT 形 成 的 原 因 分 原 发性 和 继 发 性 。可 能 与 静 1 3
脉 淤滞 、 静脉 内膜损伤 、 凝状态 、 染 、 瘤 、 腺炎 、 高 感 肿 胰 肝硬
缺血 的患 者 资 料 2 3例 , 道 如 下 。 报
1 临 床 资料
1例。 DS死亡 1 , 并感 染性休 克及 多脏器功 能衰竭 AR 例 合
死 亡 4例 , 菌 感 染 死 亡 1 , l 例 均 治 愈 。 霉 例 余 6
2 讨 论
1 1 一般 资 料 2 . 3例 中 , 性 1 男 5例 。 性 8例 ; 龄 中 位 女 年
化 门脉 高压 致 血 流 淤 滞 等 有 关 [ 。本 组 以肝 硬 化 门脉 高 压 2 ]
致 血流 淤滞 多见 。 N OMI 一 种 肠 系 膜 上 动 脉 痉 挛 引起 的 是
l。 血 尿 淀 粉 酶 升 高 1 OL 。 5例 。全 组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水 电 解 质 和 酸 碱 平 衡 紊 乱 。 出 现 DI C 3例 , 功 能 不 全 1 肾 6例 ,
声检查 2 1例 , 现 肠 系 膜 动 脉 血 管 内栓 子 及 血 流 中 断 影 像 发
表 现 也 有 一 定 差 异 . 相 同 的是 大 多 都 以腹 痛 腹 胀 为 首 发 症 其 状 , 据 临 床 特 点 和 相 应 的 影 像 学 检 查 并 排 除 其 他 急腹 症 方 根
AR S4 。腹 部 立 位 X 线 片 检 查 示 肠 管 扩 张 及 气 液 平 面 D 例

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部 分患者 不是 由于血 管 的 阻塞 导致 的缺血 , 是 由 而 于失 血 、 物 、 经 等 因素 导致 S 药 神 MA持续 性 痉 挛 引 起 的肠 系膜 缺血 。其 主要 的危 险 因素有 : 龄 >5 年 0 岁、 心肌梗 死病史 、 充血性 心力 衰竭 、 肾疾 病 、 肝 腹部
急 性 肠 系 膜 缺 血 ( ct meetr shmi, au snei i e a e c c
发生 于 S A的起 始 部位 。所 以栓塞 的形成 会 导 致 M 大 面积 的肠 壁 缺 血 , 其 是 细 菌 含 量 多 的 结肠 , 尤 在
A I是潜在 的致命 性疾病 , M) 其诊 断率 低、 死率 病 高¨ , 一直 是临床 的难题 。导致 A 的原 因很 多 , MI
4 .肠 系膜 静 脉血 栓 形 成 ( T) 是 A I中较 MV : M 为 少 见 的类 型 , 占 1% , 着 诊 断 技 术 的提 高 , 约 0 随
MV 日益 受 到 重 视 , 病 死 率 并 不 亚 于 前 几 种 情 T 其
膜层 ,0 的血 流分 布 于肠 黏 膜 和黏膜 下 层 』 7% 。可
以, 对于 A I M 而言 , 诊断 、 早期 快速 有效 地恢 复肠 管
因此对 于有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病 史 的 患者 ,
出现不 明原 因的急性 腹 痛 , 症 状 与体 征不 相 符合 且
时, 应想 到该病发 生 的可 能 。 3 .非闭塞性 肠 系膜 缺血 : 为 A 的 加 % , 约 MI 这

第3 雀第 4 期
C i J l ias E coi E i n .o 1 520 .o 3 N . h Ci e n( l t n d i )A 6 1 . 9V 1 . o n ni er c t o 0 . 4

《2020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2020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2020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急性肠系膜缺血(AMI)常被定义为小肠部分血液供应的突然中断,引起的局部缺血、细胞损伤和肠道病变。

如果未经及时治疗,该过程将迅速进展为危及生命的肠坏死。

AMI有非闭塞性(NOMI)和闭塞性两种类型,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TAMI)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VAMI)。

该病总体发病率较低,但在全部急诊就诊患者中,其比例仍能达到0.09~0.20%。

快速诊断和干预AMI,对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但长久以来,AMI诊断困难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1 定义本共识参考2016年欧洲肠系膜缺血指南,对AMI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即急性肠系膜动脉、静脉栓塞或循环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内血流减少,难以满足其相应脏器的代谢需求。

不包括孤立性肠缺血,以及由于粘连性肠梗阻、疝等外压因素造成的局灶性、节段性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是单独的病例,亦不属此列。

2 流行病学3 肠系膜循环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学特点4 病理生理学4.1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4.2 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TAMI)4.3 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4.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VAMI)5 临床表现与危险因素5.1 AMI的一般临床表现主诉与查体不符的剧烈腹痛是AMI早期的经典表现。

【推荐意见1】:主诉与查体不符的剧烈腹痛是AMI早期的经典表现,但不足以作为诊断标准。

而漏诊所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

故无明确病因的急性腹痛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老年人)应疑诊为AMI 直至被推翻。

(推荐等级:1B)5.2 各类型AMI的危险因素(见表2)【推荐意见2】:房颤患者突发剧烈腹痛时,应考虑EAMI;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特别是近期患有餐后综合征的患者,应考虑TAMI;高凝状态的患者则应怀疑VAMI;临床症状出现预期外恶化的危重患者应考虑NOMI。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腹部X线检查: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
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
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 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 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 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3)应用血管扩张剂:AMI一经诊断应立即用罂粟碱30mg肌
肉注射,继以30 mg/h的速率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每日1~2
次,疗程3~7 d,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 类药物以防肠穿孔。 (4)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300 mg/d或氯吡格雷1 50~300 mg/d;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 1次/d,并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疗程2周。对急性肠系膜 动脉血栓,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鉴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一、诊断
1、AMI:AMI表现为急性严重腹痛,症状和体征严重 程度不成比例,体征常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观察中
如出现腹部压痛逐渐加重、反跳痛及肌紧张等,则为肠缺
血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强烈提示已发生肠坏死。腹部X线 检查可见“指压痕”征、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气囊征。 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不显影、腔内充盈缺损。动脉 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缺血性肠病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解建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 小肠、结 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 系列症状的疾病。1963年Boley、1966年Marston首 先报告该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 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 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

急性肠系膜缺血早期诊断心得

急性肠系膜缺血早期诊断心得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楼滨城急性肠系膜出血的误诊率高,据相关文献不完全统计,急性阑尾炎误诊率是3.14 ,急性胰腺炎是11.28% 。

但是肠系膜出血,3 篇文献中误诊率分别是58.1% ,63.4% ,57.1% ,都在50%-60% 之间。

一、肠系膜血管解剖(一)肠系膜上动脉:其走向几乎与腹主动脉平行,直径较粗,自上而下依次供血给胰头、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右结肠和中结肠。

因此,来自心脏较大的附壁血凝块、赘生物或动脉粥样硬化的脱落斑块,很容易随血流进入腹主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狭窄处或分叉处导致血管栓塞,进而使供血肠管缺血坏死,称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主要类型。

(二)肠系膜下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发起于主动脉分叉近端数厘米处,直径通常小于肠系膜上动脉供应横结肠的左侧1/3 、降结肠、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

(三)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于小肠系膜内,与同名动脉伴行。

收集十二指肠至结肠左曲以上肠管、部分胃和胰腺的静脉血,并与脾静脉一起构成门静脉。

二、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概述(一)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分类:肠系膜动脉栓塞(MAE ),约占40%-50% ;肠系膜动脉血栓(MAT ),约占25%-30% ;肠系膜静脉血栓(MVT ),约占5%-15% ;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 )约占20%-30% 。

(二)概况:急性肠系膜缺血发病率低,占胃肠道疾病的1% ,急诊入院的0.1% ,但死亡率高,约占60%-80% ,误诊率高,约50%-60% 。

具有起病急、隐匿、发展快的特点,如及时诊断,死亡率约是0%-10% ,在6-12 小时之内诊断,死亡率约是50%-60% ,24 小时以后诊断,死亡率约是80%-100% 。

(三)发病—确诊时间:据马氏总结的168 例,其中个案组40 例,多例组128 例,得出:个案组发病后确诊时间为5-216h ,平均73h ;多例组中64 例,为2-168h ,平均40.7h ,另外101 例,无明确范围,确诊时间平均52.55h 。

急性肠系膜缺血

急性肠系膜缺血

腹痛而无相应体征;器质性/并发房颤的心脏病;胃肠 道排空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生肠梗死——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肠缺血分期
I 期:可逆性缺血性肠炎,黏膜缺血坏死,黏膜糜烂、
溃疡和/或出血
II期:累及黏膜下层及肌层,肠管部分缺血 III期:肠管全层缺血坏死
一、肠系膜动脉栓塞(MAE)
膜缺血、静脉血栓形成
CT直接表现:平扫腔内高密度影、增强腔内充盈缺损 CT间接表现:肠壁增厚(面包圈征或靶征)
肠管扩张积液、腹腔积液 肠系膜改变(缆绳征、脂肪浑浊征) 肠壁、门脉积气 肝脏灌注异常
阻塞性 肠系膜动脉缺血 (OMAI)
非阻塞性 肠系膜缺血 (NOMI)
肠系膜 动脉栓塞 (MAE)
肠系膜 动脉血栓形成 (MAT)
AMI病理生理
AMI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 发病早期体征常与症状不符——症状重,体征轻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表现为典型的Bergan三联征:剧烈
AMI治疗
外科治疗
目的:证实肠系膜缺血诊断、评价肠道生存能力、可能
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完成血管再形成、切除无生命力肠管
处理:清除血管内斑块、栓子;血管成形术;切除坏死
肠管及肠系膜
介入治疗
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
小结
急性肠系膜缺血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治疗直接影响预后 按病因可细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
二、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MAT)
约占25%-30%,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偶也
可由夹层主动脉瘤引起
好发于动脉开口处,并常涉及整个肠系膜上动脉,
但因有侧支循环形成,故梗阻远端可有不同程度 充盈

2020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急性肠系膜缺血(ac u te me se nt eri c i sc h e mi a,A MI)常被定义为小肠部分血液供应的突然中断,引起的局部缺血、细胞损伤和肠道病变。

如果未经及时治疗,该过程将迅速进展为危及生命的肠坏死。

AMI有非闭塞性(n on-o c cl u siv e me s e nt eri c i sc he mi a,N OMI)和闭塞性两种类型,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me s e nt eri c ar te ry e m boli s m,E AMI)、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mes e nt eri c ar te ri al t hr o mbo s i s,T AMI)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 e se nt eri c ve no u s th r o mbo si s,V AMI)。

该病总体发病率较低,但在全部急诊就诊患者中,其比例仍能达到0.09%~0.20%。

快速诊断和干预A MI,对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但长久以来,A MI诊断困难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且由于较低的总体发病率,单个组织或机构很难对其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一些经典的医学著作对该病的描述及诊治方式在近年更新的版本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目前,仍缺乏足够的高质量循证数据来指导A MI的评估和治疗。

已发表的文献主要为某些医学机构的回顾性研究、相关病例的讨论分析及专家的个人建议等。

故为了积极应对我国AMI的发病情况,我们采用国内外最新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并结合相关临床文献,由多学科专家组成联合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旨在指导我国AMI的诊断、评估与临床治疗等工作。

该专家共识从AMI的分类、临床表现、血清学及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对于共识中的建议,专家小组以文献、数据的质量和每项建议的收益、风险与负担之间的平衡为基础进行了分级。

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和感染的 发生。
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如肢 体肿胀、疼痛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肠粘连的预防与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预防肠粘连的发生。
04
急性系膜缺血的康复与
康复指 导
饮食调整
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饮食, 从流质食物向半流质食物、正常 饮食过渡,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05
急性系膜缺血的防略
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预防
筛查指标
年龄、性别、家族史、基础疾病、生活习惯等。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 预
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认识,了解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
提倡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发病风险。
活动与休息
根据病情逐步恢复活动,从床上活 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和室 内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 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
随访计划
定期复查
在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内,定期到 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
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监测症状
留意病情变化,如出现腹痛、腹 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
中国急性系膜缺血 断与治理
• 急性系膜缺血概述 • 急性系膜缺血的理估 • 急性系膜缺血的理施 • 急性系膜缺血的康复与 • 急性系膜缺血的防略
01
急性系膜缺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 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肠道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程相对缓慢 侧枝循环 肠缺血的症状 血栓形成后-----肠坏死可
发生
2 病理生理
EAMI
TAMI
危险因素
肠系膜静脉内膜损伤:腹部手术、外伤、炎症等 血流速度缓慢: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切除、充血性心力
衰竭等引起的血液淤滞 血液高凝状态: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
TAMI VAMI
缺血致肠痉挛 腹痛
糜烂
溃疡 早期出血
栓塞缺血
平滑肌缺血 肠黏膜病变
NOMI
平滑肌逐渐松弛 数小时候肠袢出现青紫
2 病理生理
EAMI
肠系膜动脉血栓 TAMI
VAMI NOMI
危险因素 高龄 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常年吸烟史等 动脉炎 外肠系膜血管移植术后 血管创伤 血液高凝固状态
对梗死的肠道则应 手术切除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非阻塞性 肠系膜缺血
NOMI
1 解剖
2 病理生理
3 临床特点 AMI
4 实验室检查
5 影像学检查
6 治疗
3 临床特点
症状重 体征轻Leabharlann EAMITA M I
VA M I
NOMI
Bergan 三联征 突发剧烈腹痛 强烈的胃肠道排
空症状(频繁呕吐 和腹泻) 既往器质性全身 血管阻塞病史(冠 心病、肢体血管 闭塞、脑梗死等)
7. 阑尾动脉
8. 直肠上动脉 9. 乙状结肠动脉 10. 左结肠动脉 11. 肠系膜下动脉 12. 空肠和回肠(肠的)动脉
1 肠道血管解剖学
1 肠道血管解剖学
1 肠道血管解剖学
1 解剖
2 病理生理
3 临床特点 AMI
4 实验室检查
5 影像学检查
6 治疗
肠道血供
• 静息需CO的25% • 餐后需CO的35% • 70%供应黏膜及黏膜下层 • Cap.开放20%足够 • 缺血时下调25%,12H • 肠系膜完全闭塞,6H不可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VAMI)
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
1 解剖
2 病理生理
3 临床特点 AMI
4 实验室检查
5 影像学检查
6 治疗
1 腹部解剖学
1 腹部血管解剖学
1 肠道血管解剖学
1 肠道血管解剖学
1. 肠系膜上动脉 2. 中结肠动脉
3. 直动脉 4. 边缘动脉
5. 右结肠动脉 6. 回肠结肠动脉(结肠动脉分支;回肠支)
症、长期口服避孕药及继发性蛋白 C 缺乏、蛋白 S 缺乏、 抗凝血酶 Ⅲ缺乏等引起的
复供,肠上皮再生
肠系膜静脉血栓 VAMI
静脉血流减缓
黏膜层出血、溃疡
超过3小时 黏膜脱落
血栓逐渐形成
闭塞
NOMI
肠壁淤血肿胀
超过15分钟 小肠绒毛结构破坏
全层,血 性肠坏死
2 病理生理
EAMI TAMI VAMI
降低灌注压、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肠系膜外周动脉收缩 • 心力衰竭 • 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 • 休克、心律失常、长期透析等 反复间歇性缺血再灌注,肠道损伤严重,加之缺乏临床特异性,患者 预后较差
1 解剖
2 病理生理
3 临床特点 AMI
4 实验室检查
5 影像学检查
6 治疗
4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WBC 碱性磷酸酶ALP 乳酸脱氢酶LDH 肌酸激酶CK
意义有限
D 二聚体
敏感性 96%
特异性 40%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敏感性 77%
D-乳酸
特异性 77%
敏感性 74%
特异性 74%
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持续性(数小 时)钝痛
餐后腹痛 不如EAMI症状
急、腹痛剧烈
腹部胀痛 食欲缺乏 大便习惯改变 可持续 1 ~ 2 周,
然后突发腹部剧 烈的疼痛、呕吐, 约1 / 5 的患者可 有腹泻与血便
多合并低血容量 性休克、心力衰 竭、主动脉供血 不足等疾病
可表现持续性腹 痛,对腹痛的性质 及定位模糊
SMA栓塞,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内有充盈缺损(无对比剂充 盈)
5 影像学检查
肠系膜血管闭塞
SMV血栓形成,表现同上,为充盈缺损。
5 影像学检查
肠壁增厚
通常管壁显示低/等密度为水肿;密度增高(高于肠内液体)为出血
5 影像学检查
肠管扩张
5 影像学检查
串珠征
5 影像学检查
肠腔内积液
5 影像学检查
肠系膜水肿 肠系膜静脉扩张
敏感性 68%
特异性 85%
1 解剖
2 病理生理
3 临床特点 AMI
4 实验室检查
5 影像学检查
6 治疗
5 影像学检查
肠系膜血管闭塞
SMA栓塞,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内有充盈缺损(无对比剂充 盈)
5 影像学检查
肠系膜血管闭塞
SMA栓塞,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内有充盈缺损(无对比剂充盈)
5 影像学检查
肠系膜血管闭塞
逆损伤
病因
急性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动脉栓塞 肠系膜动脉血栓 肠系膜静脉血栓 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
2 病理生理
肠系膜动脉栓塞 EAMI
危险因素
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房颤的附壁血栓,亚急性 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上的赘生物
血管源性栓子: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动脉瘤附壁血栓脱落或介入导 管操作时脱落等
1 解剖
2 病理生理
3 临床特点 AMI
4 实验室检查
5 影像学检查
6 治疗
6 治疗
1. 晶体补液 2. 避免使用羟乙基淀粉 3. 避免、慎重使用血管加压药
在诊断急性动脉缺血后,无论是栓塞 还是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的缺血, 也无论缺血发生的部位或血管的节 段,都应立即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抗凝治疗
1. 抗凝剂、溶栓剂、血管 扩张剂等
关键 1. 充分复苏 2. 尽早开通肠系膜血管 3. 早期血运重建 4. 去除不可逆性坏死的肠袢 5. 阻断毒素吸收并减少毒素被
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 应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 2. 选用的抗生素应该同时覆
盖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
6 治疗
EAMI
TAMI
VAMI
N0MI
5 影像学检查
肠系膜水肿 肠系膜静脉扩张
5 影像学检查
漩涡征
5 影像学检查
肠壁血肿
5 影像学检查
肠壁内气体
5 影像学检查 肠系膜静脉和/或门静脉内气栓
5 影像学检查
肠壁延迟强化、弱强化、 强化不均或不强化
5 影像学检查
对比黏连性肠梗阻,增强扫描,肠壁强化正常。
5 影像学检查
腹腔游离气体
快速去除栓子,使循 环系统复苏与稳定, 减小肠道切除范围, 避免短肠综合征
首先扩张血管,当肠 道黏膜完整性没有受 到损害时,血管内技 术应作为肠系膜动脉 血栓的一线治疗。
系统性抗凝治疗应尽 早开始。
连续输注抗凝药或低 分子肝素为一线治疗 方法。
去除任何可能存在 的病因
通过直接输注血管 扩张剂来改善肠系 膜灌注
急性肠系膜缺血
—欧洲创伤和急诊外科协会(ESTES)
消化内科 刘孟麟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
突然发生的肠系膜动脉或静脉闭塞或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TAMI)

血液循环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循环流

量不足以满足代谢的需要,就称为急
性肠系膜缺血(AM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