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学案

绪言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学案
绪言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学案

绪言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教学案

【复习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能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通过具体活动探究,认识到化学学习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现象。【知识梳理】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什么叫化学变化?列举生活中常见事例3~4个。

(2)什么叫物理变化?列举生活中常见事例3~4个。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什么叫化学性质?列举2~3例。

(2)什么叫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4.实验室里有哪些常见的仪器,说明它们的用途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5.固体药品的取用:

(1)如何粉末药品装入试管?

(2)块状或颗粒装药品如何装入玻璃容器?

6.液体药品的取用

(1)怎样将细口瓶中的液体倒入试管中?

(2)如何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正确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

7.给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2)如何对液体进行加热?

(3)如何对固体进行加热?

8.仪器的洗涤

(1)怎样洗涤仪器?

(2)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

【分组反馈,点拨评价】

【典例精析】

【例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电灯泡通电后亮了

B. 矿石由块状碾成粉末

C. 煤炭在燃烧

D. 汽油在挥发

【例题2】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 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

B. 石蜡受热会熔化

C. 铜绿加热后会变黑

D. 酒精挥发了

【例题3】下面一段关于碱式碳酸铜受热的描述中,分析下列①~⑥前画有横线的文字,判断它们属于A~E中的哪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A. 反应条件

B. 反应现象

C. 物质的化学性质

D. 物质的物理性质

E. 反应的结果

给绿色粉末状的①()碱式碳酸铜加热②(),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③(),管壁出现小水珠,同时,也有气体放出④()。这是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⑤();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能分解出新的物质⑥()。

【例题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 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 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C. 玻璃仪器用水冲洗三遍就可以

D. 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重

【总结提升】

一、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二、化学实验

【反馈矫正】

1、“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锅生锈

B、冰雪融化

C、粮食酿酒

D、蜡烛燃烧

3、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关于仪器的用途,下列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试管可以用作反应容器B.托盘天平可以称量物质质量

C.量筒可以用作稀释浓硫酸的容器D.玻璃棒可以用来搅拌液体

5、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将烧碱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盘天平称量

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滴加液体时,滴瓶滴管的尖端不能触及已加过其它试剂的试管内壁

6、图2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7、用下列序号填空:

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量筒,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取用6.8ml某溶液的操作所用到的仪器。

【拓展提升】

1.下列各组仪器,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一组是()

A.烧杯、蒸发皿 B.水槽、量筒 C.蒸发皿、试管 D.集气瓶、燃烧匙

2.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完后的废电池应该集中回收处理

B.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绿色食品是指颜色为绿色的食品

D.“白色污染”是指白色粉尘造成的污染

3.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应该用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绿色化学是指与绿色植物有关的化学

B.人类利用化学合成了上千万种物质

C.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探究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D.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合理开发洁净能源

B.全面关停化工企业

C.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D.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和塑料

6.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自行车钢圈生锈

C.蜡烛受热熔化

D.瓷碗破碎

7.下列性质属于纸张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不溶于水

C.可燃

D.易撕碎

8.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拉面条B.磨豆浆C.切黄瓜D.酿米酒

9.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向试管中B.给试管中C.称量一定质量D.检查装置的滴加液体液体加热的食盐气密性

10.下列物质不能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是()

A.食盐

B.蔗糖

C.铁丝

D.石蜡

11.取3mL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

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铁架台(带铁圈)⑦石棉网⑧滴管⑨量筒

A.①③④⑦⑨ B.①③④⑧⑨ C.②④⑥⑧⑨ D.④⑤⑥⑦⑧⑨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3.下列有关仪器图示与名称吻合的是( )

A.锥形瓶B.酒精喷灯C.长颈漏斗D.药匙

14.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A )

A.往右盘增加砝码B.从右盘减少砝码

C.向左调节平衡螺母D.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15.读量筒中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俯视读数为20 mL,则实际为()

A、大于20 ml

B、小于20 ml

C、为20 ml

D、无法判断

16.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1)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什么?

(2)倾倒液体时,标签没对着手心,后果是什么?

(3)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什么?

17.小明同学完成了给液体加热试验后,想试着加热固体:他取了一支试管,加入蔗糖固体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但过了一会儿,却发现试管破裂。请你帮他分析一下,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至少写两种)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序、跋等文学常识; 2.学习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为……所”表被动等句式。 3.体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5.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总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1.文天祥的几首诗: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后人纪念文天祥的对联: (1)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2)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4)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3.关于“序”、“跋”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已经写了一篇“自序”,因此叫做“后序”。 跋: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基础练习题 含答案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1.下列情景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彩旗飘扬 B.舞台升降 C.点燃火炬 D.歌声悠扬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3. 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4. 下列关于物质鉴别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汽油和酒精可以通过闻气味鉴别 B.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观察颜色鉴别 C.用燃着的木条可以鉴别氮气、氧气 D.水和铁丝可以通过观察状态鉴别 5. 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C.呼出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D.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6. 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如图)。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7. 物理变化是指其他物质的变化,如蒸发、挥发、溶解等。化学变化是指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氧化、变质、生锈等。 8.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9. 蜡烛点燃前为柱形固体,质地较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燃烧后生成物有和。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 10.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和 11. 做化学实验取用药品时,取用块状固体用(一横、二放、三慢竖);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的药品时要用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盖); 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垂直悬空、正上方)。 12. 判断正误。(√;×) (1)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 (2)有颜色、状态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

初三化学绪言 第一单元教案

绪言 Q: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Q:化学有什么用途?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Q:化学当中的“水”。 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英语老师说,Water。 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化学老师:。。。。。。。 Q:化学带来的危害? 白色垃圾;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滚滚黑烟,污染空气;空中“死神”——酸雨;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Q: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1-3】向胆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1-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石灰石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试管发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强调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必记!) Q: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实验3、4)Q:例举生活中的化学性质。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实验1、2)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重点物理性质: 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卷(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一章_走进化学世界_单元检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30分,) 1. 下列对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A.有新物质生成 B.有能量变化 C.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变化 D.发光发热 2. 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 A.管口向上,直立在试管架上 B.管口向下,倒扣在试管架上 C.平放在桌面上 D.以上均可 3. 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白酒和白醋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C.用高温灼烧氧化铁和木炭粉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少量铁 D.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区别NaOH、Na2SO4、NH4NO3三种白色固体 4.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 B.玻璃破碎 C.苹果腐烂 D.菜刀生锈 5.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三层 B.切下一小段蜡烛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 C.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烧时产生黑烟 6.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植物发生光合作用 C.自行车日久出现生锈 D.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7.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2:1 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C.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使人中毒死亡 D.稀有气体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8. 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成分的要变化是() A.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B.氧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变

初三化学上学期17单元全套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l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 ②粉末状:用 (或 )取用;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着放,标签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加热;④熄灭时,用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④加热前应先试管;⑤试管应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3)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洗涤方法: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刷洗;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壁附有油污,可先用少量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4.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物码,称量时:M 物 =M 码 M 游码若不小心做成了:物码,称量时:M 物 =M 码 M 游码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一、选择题 1.(07济宁)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与对该变化的判断,不符合 ...的是 A.沙里淘金…………………………………………物理变化 B.滴水穿石…………………………………………物理变化 C.百炼成钢…………………………………………化学变化 D.火树银花…………………………………………化学变化 2.(07重庆长寿区)以下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 B.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 D.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结合成各种蛋白质 3.(07常州)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可燃性C.延展性D.挥发性 4.(07常州)下列化学仪器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试管B.烧杯C.燃烧匙D.蒸发皿 5. (07成都)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剩饭变馊B.自行车生锈C.牛奶变酸D.电灯发光 6. (07济南)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牛奶变酸C.铁锅生锈D.氢气燃烧 7. (07上海)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粗盐 B、生铁 C、烧碱 D、空气 8. (07苏州)在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A.弹簧夹B.坩埚钳C.铁夹D.试管夹 9. (07苏州)实验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以下操作不当 ....的是 A.点燃氢气前必须要检验其纯度 B.刚从酒精灯火焰上撤下的试管应放在石棉网上 C.将鼻孔直接凑到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口闻气味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10. (07苏州)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或存放的图示错误 ..的是 A.B.C.D. 11. (07金华)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粤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

粤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物理性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由感官直接感知。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溶解性,挥发性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发应中表现出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常伴有外形、状态变化现象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或沉淀 现象. 3.注意:1)伴有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沉淀等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发光, 发热; 无色氧 气变成淡蓝色液氧;给冷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一小气泡的形式放出,都是物理变 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①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压力锅(蒸汽锅炉)因压力过 大而爆炸 ②化学变化: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 ③既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也不是简单的化学变化 : 如原子弹爆炸 1)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再汽化,而燃烧. 4.蜡烛燃烧: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是不充分燃烧的碳单质:炭黑;而蜡烛熄灭后冒出的 白烟是石蜡蒸汽凝固的固体小颗粒,白烟可以燃烧. 1)外焰:温度最高 5.火焰分三层 2)焰心:温度最低,焰心部分包含 CO和石蜡蒸汽. 3)内焰:

注意: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2)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3)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 7.实验药品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1)使用药品做到三不不能把鼻子凑到瓶口问药品 (闻气味的方法:用手在容器口煽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子) 不能品尝任何药品 不能放回原甁 2)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不能随意丢弃 不能拿出实验室 块状药品:”一横,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药品放在8.固体药品的取用试管口,慢慢将试管竖起,使药品慢慢地滑到试管底部,以 免打破试管. 粉状药品:”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 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 落在试管底部 注意:用过的镊子和药匙及时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9.液体药品的取用 1)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 ①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上.目的:防止桌面上的杂质污染药品和塞子 上的药品腐蚀桌面. ②瓶上标签向着手心. 目的:防止液体药品流下,腐蚀标签. 2)从细口瓶倒液体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倒入. 目的:防止液体洒落,防止倾倒过多. ④把试剂瓶口在试管口刮一下 ⑤立即盖紧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目的:防止液体挥发或变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药品放置有序, 以备下次使用方便. ①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②没有先使试管均匀受热 10.试管炸裂的原因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 ④烧得很热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洗涤方法:倒净废液→用自来水冲洗→用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洗涤11.仪器的洗涤→放指定位置 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一调: 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12.托盘天平的使用 2)二放: 干燥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两个托盘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 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①左物右码 三要②放砝码时,要先大后小 ③要用镊子夹取砝码 (1)把玻璃管插进带孔胶塞:先把要插入的玻璃管一端用水湿润,稍用力

走进化学世界总复习 优秀教学案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导航】 一、课前复习 二、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绪言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科学。典题: 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是() 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知识点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典题: 1.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2.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2、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知识点4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固体。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 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⑥⑦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③⑤⑥【答案】B 【解析】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瓷质蒸发皿、燃烧匙、石棉网;集气瓶、量筒不能用于加热;烧杯可垫石棉网加热. 故选B 2.“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4.下列图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取用固体药品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应用药匙取用,故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错误。 点睛: 固体药品的取用原则有如下三条: 5.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6.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人教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绪言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温故知新】 1.想一想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是物理课本中所学习的。 2.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A.家中的味精久置在空气中会变潮湿 B.盛由食醋的瓶子打破后,会散发出一种刺激性气味 C.在水中无论放多少食盐,食盐都能全部溶解 D.冬天装满水的玻璃瓶结冰后,瓶子炸裂 【我会自学】 1. 环顾你的身边,说一说: 属于自然界本来存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 运用化工技术生产的有______________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___和___构成的,___和___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我会探究】 1.下列各项内容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的是() A.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C.综合利用石油制造优良的人造纤维D。设计程序,开发电脑软件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纳米材料是一种称为“纳米”的新物质制成的材料 B.化学是研究物质对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C.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 D.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絢丽多彩 【体验收获】 1.化学是一门以____为基础,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以及___的自然科学,而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过了漫长的历史,_____的创立,才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利用化学生产___和___,以增加粮食的产量。 利用化学合成___,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利用化学开发___和___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利用化学综合应用___和___,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3.化学家对化学世界进行的微观探索,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下列各种化学工艺产品中,属于探索微观结构成果的是() A.纳米铜B。传统工艺酿酒C。使用无铅汽油D。古陶瓷制品 4.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B。积沙成塔C。百炼成钢D。铁杵磨成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D)物质的用途和制备 2. 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B)合成新药物 (C)超导体材料的研制(D)开发氢能源 3. 有一种矿石称为“孔雀石”,它有孔雀羽毛的绿色斑纹,主要化学成分是“碱式 碳酸铜”。碱式碳酸铜有下列性质,你认为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绿色固体;②不易溶于水;③加热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黑色固体。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4. 6000多年前半坡氏族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建筑房屋(B)磨制石器(C)用麻织布(D)烧制陶器 5.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是() 6.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 你在探究化学变化的活动中,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可靠依据是() (A)气体生成(B)沉淀生成(C)新物质生成(D)颜色的变化 8. 小猫可站在正在加热的高分子材料板上,这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是()(A)绝缘性强(B)导电性强(C)传热性强(D)绝热性强 9. 在化学实验中,从试剂瓶中取出的药品使用后有剩余,对这些药品正确的处置 方法是()

(A)倒入废液缸(B)放回原试剂瓶 (C)投入通向下水道的水槽内(D)随意处置 10. 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集气瓶(B)量筒(C)试管(D)烧杯11. 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没人的地方 (B)给烧杯中的物质加热时,可以用酒精灯给烧杯直接加热 (C)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D)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 12.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13. 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了7.9克某物质(1克以下使用游码),称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被称量物质的位置放颠倒了,所称物质的实际质量应是() (A)8.1克(B)7.1克(C)6.1克(D)7.9克 14.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B)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水果榨果汁 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 D . 鲜奶制酸奶 2.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葡萄酿成酒 B. 木炭燃烧变成灰 烬 C. 轮胎爆 炸 D. 爆竹爆炸 3.大气中有两种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即氧气和臭氧(O3)。在一定条件下,部分氧气转化为臭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上变化属于物理变 化 B. 以上 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C. 氧气和臭氧是同种物 质 D. 臭氧 是化合物 4.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甘薯酿酒 B. 石蜡熔 化 C. 烟花爆 炸 D. 食物腐败 5.食品安全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制造伪劣食品,下列事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用工业酒精和水兑制成“酒精” B. 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C. 用色素、水、食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D. 用硫磺燃烧后的气体熏蒸粉丝以达到“美白”效果 6.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氢氧化钠易潮解 B. 浓盐酸易挥 发 C. 氯化钠易溶 解 D. 碳酸易分解 7.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块受热变为液体 B. 熨斗通电后变热 C. 樟脑球在衣柜中消 失 D. 吃进的食物被消化 8.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大米酿酒 B. 菜刀生 锈 C. 湿衣晾 干 D. 食物腐败

9.(2016?淄博)“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纺纱织 布 C. 烧制瓷 器 D. 冶炼生铁 二、填空题(共4题;共12分)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C.干冰用于人工降 雨 D.________ 11.从H、C、O、Na、Cl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一种符合下列内容的物质,请用化学式表示。 (1)与生命密切相关且占人体总质量2/3的液态物质________ (2)汽水中含有的酸________ (3)生活中最重要的调味品________ (4)重要的化工原料、俗称苛性钠的碱________ 12.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A.小苏打用于面食加工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石墨用于做铅笔芯 D.________ . 13.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进行物质鉴别.将下列有关性质前的标号填在相应的括号中,从而区分各组物质. A.气味 B.味道 C.颜色 D.状态 (1)冰和水________ ; (2)铁和铜________ ; (3)食盐和蔗糖________ ; (4)酒精和汽油________ . 三、综合题(共2题;共13分) 14.2017年4月11日某市自来水出现了苯含量超标事故.苯是一种①液体,②无色透明,③有香味,④难溶于水,⑤易溶于有机溶剂,⑥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在常温下,苯还是一种⑦易燃物,⑧有高的毒性,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预习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预习学案 新人教版 一、物理变化:1、定义:。 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二、化学变化:1、定义:。 2、特征:生成了。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 4、化学性质:通过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生成。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恭喜你!顺利通过第二关! (3)检验产物 H2O:用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恭喜你!顺利通过第三关!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三、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参考课本151—152页了解仪器的名称及作用奥!)(一)用于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 (3)称量物不能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六)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接触药品;不要凑到容器口上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任何药品的味道。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七)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受热,再集中加热。(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版附答案).docx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 版附答案)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下列各有关的叙述,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 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 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 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是因为加油站内有很多的油分子,油分子易燃烧发生爆炸,是利用了油的化学性质,故 A 错; 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说的是物质的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 B 正确; C、铁生锈生成了一种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 C 错; 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是碱式碳酸铜分解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所以利用其化学性质,故 D 错。 故选: B。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氧气验满B.读取液体体积C.气密性检验D.液体加热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

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D.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故不符 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此类试题 的关键。 ) 3.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 B.用水冲灭 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 D.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 D 【解析】 【分析】 灭火原理:①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③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 火目的,故 A 不正确; 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 是水,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 故 B 不正确; C、酒精燃烧产生热量多,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 C 不正确; 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 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故 D 正确。故选D。 4.下列书本中的演示实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B.

初三化学绪言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时} 【复习归纳】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课题1 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例: 化学变化:例: 2、判断变化依据:。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 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酸碱性等。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通式: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通式: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模式: 通式: 注意: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类:(通式), (是否)反应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定义,现在很多教材基本不用这种说法了)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例如:S+O2==S O2, ( 反应) CO+CuO ==Cu+CO ( 反应) 2 常见还原剂:注意:1、氧化反应并不是全部是放热反应, 例如: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或者雷电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