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天文方向)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天文知识教案整理

小学科学天文知识教案整理

小学科学天文知识教案整理一、掌握基础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习天文知识,首先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什么是天文学,什么是星座,什么是行星,什么是恒星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制定适合的基础知识教学计划,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二、认识宇宙常识在掌握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学习宇宙的常识是小学生接下来的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黑洞、星云、星系、银河系等常见宇宙现象。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壮观,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的卫星、行星等基础概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学习星座和行星星座和行星是小学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测、课外活动等方式,带着学生认识各种星座和行星。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测时空之旅、探索百科星座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各个星座的名称、位置、形状等特征;同时,也可以通过观测天文现象和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行星、行星带等基础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坚实自己的天文知识基础。

四、体验宇宙之旅在教育领域中,体验式教育是近年来的热点。

在学习天文知识时,也可以引入体验式教育。

比如,可以通过模拟星空场景,让学生体验宇宙之旅。

同时,也可以利用VR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学中的一些现象。

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在体验中学习,更好地触碰天文知识的边界,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五、实验教学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须要素。

在小学天文学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天文知识体系的掌握。

比如,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现象,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等天文现象。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观测星座、行星、恒星等天文现象。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编写:付赟、朱小琴)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地球的内部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蜡烛的变化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

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铁钉生锈了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长期)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实验内容:辨别物质的酸碱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变色花实验器材: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则不会变色。

实验内容: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实验器材: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实验结论: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某品牌的洗衣粉能更容易地去除污迹)。

实验内容: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登月之旅实验器材:沙盘(装细沙若干)、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镊子、电筒、尺子实验结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二年级上册

《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二年级上册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太阳的基本常识和其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 掌握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方向的基本方法。

3. 培养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提高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预习太阳基本知识:学生需在家中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太阳的基本常识,如太阳的构成、太阳的运动轨迹等。

2. 观察太阳位置: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于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如早晨、中午、傍晚)到户外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太阳位置的变化。

3. 绘制太阳轨迹图:根据观察记录,学生需绘制出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图。

这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

4. 学习判断方向:学生需学习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方向,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其方向即为东方等。

5. 实践操作:学生可利用指南针、手表等工具,实地练习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方向,并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

三、作业要求1. 记录要求:学生的观察记录需详细、准确,包括时间、地点、太阳的位置等信息。

2. 绘图要求:太阳轨迹图需用铅笔或彩色笔绘制,线条清晰、图形准确。

3. 实践要求: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实地练习,并确保安全。

4. 提交要求:作业需按时提交,且字迹工整、清晰易懂。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太阳轨迹图、实践操作结果等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评价方式: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作业质量、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也可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3. 反馈方式:教师需及时给予学生作业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可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作业反馈教师需在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及时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一:比较材料的软硬实验目的:1、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2、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木片、纸片、金属和塑料片各两个操作步骤:1、用一根木条分别去刻画另一根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尺。

2、再分别用卡纸、铁片和塑料尺重复这个实验。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在表格里。

注意事项: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三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实验二:比较材料柔韧性实验目的:1.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2.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同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实验步骤及方法:1、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2、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事项:1、实验的公平性2、一定要把尺子压住。

实验三:造一张纸实验目的:了解纸的制作工艺,理解纸吸水的道理。

实验材料:水、水杯、纸巾、棉布、毛巾操作步骤:1、把一小块废纸撕碎,放在杯子里,用水浸泡直到能够捣碎。

2、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

3、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

(在棉布下面和毛巾上面添加报纸吸水效果更好)4、观察我们造的一张纸。

注意事项:1、纸浆一定要稀稠均匀;2、注意桌面的卫生。

实验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1、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有计划地开展对学生进行天文知识、天文观测研究方法以及天文科学精神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和科学教师对天文教学不够重视,天文知识的普及和天文观测活动都没有很好得到开展。

本文通过作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地球与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天文学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

虽然这部分内容为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点燃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但终究是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的发展水平有限,浩瀚的宇宙使孩子的空间想象无法达到的范畴,所以学生难以真正了解星空。

许多科学老师为此进行了努力。

但因为教学时间、地点、经费和个人研究水平的限制,难以真正落实该领域的教学。

目前,天文学还不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但许多学校已经把它作为选修课讲授,开展了许多天文科普活动,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但大部分学生对星空知之甚少。

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引领孩子遥望星空呢?一、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年级下册的《地球的运动》和六年级下册的《宇宙》两个单元,内容虽不多,但组成了小学天文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认真上好科学课,落实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对天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见表1、表2)。

二、充分发挥工具和虚拟软件的作用认识四季的代表星座是教学中难点,但是如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以后的天文学习和观测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工具、虚拟软件来学习和观测。

1.活动星图活动星图又可以称为旋转星图,它是由一个可转动的星盘底座与一个带椭圆开口与时间刻度的圆盘组成,它能显示不同日子和时间实际所见的星空,部分观星者用来计划一晚观测的程序。

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使用的旋转星图也不同。

旋转星图一般较便宜,且可显示出不少的星座,又方便携带,所以适合刚入门的观星者使用。

2023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评分表

2023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评分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评分表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观察比较各种镜片的特点实验器材:放大镜、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教科书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的关系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生活中有放大作用的物体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自制一个组合凸透镜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观察多种生物细胞实验器材:植物叶表皮细胞装片、植物叶肉细胞装片、人体口腔上表皮细胞装片、人血涂片、显微镜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模拟北京与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活动形式)参与人员:全班师生实验器材:写有地区、方位、太阳的大卡纸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实验器材:纸条、卡纸、长尺、双面胶、剪刀、手电筒、“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标志物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模拟四季的形成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制作斜面滑道搬运物品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用木板制作斜面,模拟搬运物体过程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用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导线是否产生磁性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用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重演奥斯特实验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制作铁钉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导线缠绕方向的关系实验器材:绝缘皮导线、大铁钉、电池、电池盒、指南针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接法的关系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分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将“观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活动放在课上的第一部分,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以及讨论得到的结论给予评价和点拨,鼓励学生的发现,如能发现问题更好。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为后面的实验活动进行打下基础。
[PPT出示]使用三球仪来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三个天体是如何相对运动的?(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了解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PPT出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呢?用网球代表月球,用篮球代表地球,用什么代表太阳呢?
环节三: 三、总结
1. [PPT出示]出示课件图片。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地球、月球等天体自转及公转的基础上,对月球、地球公转、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借助地球仪作地球自转的实验,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初步认识一切地理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指导单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指导单

.实验名称: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

实验目的: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

实验器材:记录单(自备)。

实验步骤:1.认清方位,最好从四个方位来描述(东西南北)。

2.描述太阳的位置,可以借助参照物(大树、房屋、旗杆)来表达。

3.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4.用拳头表示太阳高度只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计量方法。

由于学生拳头大小的差异,观察的结果可能隔热不一样。

教师要正视现实,承认这一差异。

只要学生找出规律即可。

5.注意规律太阳位置与高度的规律:从早到晚,东→西,低→高→低。

注意事项:注意不能直视太阳,尽可能在同一地点观察。

.实验名称: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指南针、橡皮泥、小棒(10厘米)、手电筒、白纸(自备)、尺(自备)、钟表(自备)、温度计(自备)、记录纸(自备)。

实验步骤: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这样的观察记录应该延续一整天。

利用每节课下课时间去记录一次,一直延续到放学,这样学生能够获得一天的数据。

2.也可以用指南针定好南北方向后,在白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3.总结归纳影子变化的规律:从早到晚,西→东,长→短→长。

4.利用归纳的规律,让学生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运行的路线照射小棒,观察小棒影子的变化,验证规律。

注意事项:记录要及时、准确。

.实验名称:制作简易太阳钟。

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卡纸片、指南针、钟表、硬纸板、胶水。

实验步骤:1.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太阳钟,并讨论需要什么材料。

做好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太阳钟的形状及其特点。

最后展示自己的太阳钟,并说明它的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