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飞天”凌空 课件

“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 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明确: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吕伟比 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 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 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 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记一记
翘首: 屏息: 酷似: 慷慨: 轻盈: 由衷: 如梦初醒:
抬起头来 暂时抑制呼吸 好像 大方、不吝惜 形容好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指衷心、发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好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初读感知
1、听课文朗读,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 来刻画的?
3.说一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 中国有这样优秀的
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结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 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 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 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课后作业
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 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
精读品味
3、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 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有何作用?
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 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 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 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 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 “插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短语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 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最新课件】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新闻写作课件

16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此次活动进行得有条不
紊,同学们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中。由于暑
假未经打扫,且暑期校园施工,到处是灰尘和水
泥浆,给这次劳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同学
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班级为单位,迅速地
投入到事先分配好的各自的区域中。大家不怕脏、
不怕累,仔细地清理着每一扇窗户、每一个角落,
18
本篇习作做到了“三度反复”,消息标题、导语和 主体在同一个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叙述,确 保了消息整体的统一性。详尽地报道了此次清洁 活动的事实,并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此次活动的积 极意义。语言简洁通俗,符合消息的文本特征, 不失为一篇佳作。
19
9月11日(周一)下午,平安中学各班组织了以“校园 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作为八年级(1)班的校 报通讯员,请你给校报写一则消息,报道你们班 此次班会活动的情况。
写作 新闻写作
1
1.理解新闻的相关常识,贯穿于新闻写作中。
2.尝试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新闻的写作。
3.学会通过新闻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时代风 貌。
2
一、必做任务:写一则消息。每位同学都要根据“任 务二”中自己搜集的新闻素材,参考“技巧点 拨”,写一则消息。写完后,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修 改完善。
要求:自拟标题,内容符合要求,语言通顺,不超过 300字。
20
写作消息的唯一目的,是通过作者的巧妙“汇 报”,让读者清晰地“知道”事情的有关状况。
在向校报投递消息时,要力争做到:
(1)符合题意(即消息的内容是报道八年级(1)班此次 班会活动的情况)。
(2)中心明确(即消息的主体是围绕“校园安全”班会 活动组织和安排材料的)。
盖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此次活动进行得有条不
紊,同学们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中。由于暑
假未经打扫,且暑期校园施工,到处是灰尘和水
泥浆,给这次劳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同学
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班级为单位,迅速地
投入到事先分配好的各自的区域中。大家不怕脏、
不怕累,仔细地清理着每一扇窗户、每一个角落,
18
本篇习作做到了“三度反复”,消息标题、导语和 主体在同一个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叙述,确 保了消息整体的统一性。详尽地报道了此次清洁 活动的事实,并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此次活动的积 极意义。语言简洁通俗,符合消息的文本特征, 不失为一篇佳作。
19
9月11日(周一)下午,平安中学各班组织了以“校园 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作为八年级(1)班的校 报通讯员,请你给校报写一则消息,报道你们班 此次班会活动的情况。
写作 新闻写作
1
1.理解新闻的相关常识,贯穿于新闻写作中。
2.尝试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新闻的写作。
3.学会通过新闻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时代风 貌。
2
一、必做任务:写一则消息。每位同学都要根据“任 务二”中自己搜集的新闻素材,参考“技巧点 拨”,写一则消息。写完后,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修 改完善。
要求:自拟标题,内容符合要求,语言通顺,不超过 300字。
20
写作消息的唯一目的,是通过作者的巧妙“汇 报”,让读者清晰地“知道”事情的有关状况。
在向校报投递消息时,要力争做到:
(1)符合题意(即消息的内容是报道八年级(1)班此次 班会活动的情况)。
(2)中心明确(即消息的主体是围绕“校园安全”班会 活动组织和安排材料的)。
盖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根据下文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北京市首次试行的春季高考21日封场,紧接其后,研究生全 国统考22日正式开场。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竞争比前者猛烈得 多。22日,全国有60万考生参加2009年的研究生统考。据了解, 这是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有关人士称,这是一次 空前的考场“拼杀”。(荆州市中考试题)
方法一:直接谈自己的体会——我觉得这 个词用得好,它写出了……
方法二:替换式品读——我觉得这个词 是不可替换的,因为替换后的词表达不 出(某个)意境……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3.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4.第一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己 渡过三十万人
下面的英雄人物形象出自哪 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谁。
保尔 ·柯察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 名小说?
关羽,《三国演义》
说出狼牙山五壮士中其中两 个壮士的姓名。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牺牲) 葛振林、宋学义(得救)
1、你知道哪些军事成语?
3.在空格内给下面的短文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白帝碧波山水欢,千帆竞渡履平川。”6月10日,奉 节县100名诗人齐聚老县城依斗门,朗诵着自己的诗作,送 别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门,这座古城门即将在三峡水库蓄 水达135米水位时,永沉江底。84岁的老诗人余敬之也参 加了此次活动。有“活杜甫”之称的他,至今创作出了300 0多首诗歌。看着不断上涨的江水,老诗人朗诵着自己的诗作, 眼泪直往下掉。他说,千百年来,依斗门跟瞿塘峡、白帝城一 样,是诗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此种情况,一方面……都很泄气。”作用:揭示中路军 和西路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揭示了消息的背景,也表 现作者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赏,充满自豪之情。也揭示 了消息的背景。
5.两则消息的语言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1)准确。如数字,“三十万”“百万”都是确数,并非虚 数;“不含”一词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 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 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简洁。“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百万大军”“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等,十分简洁。 (3)丰富。“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更有嘲讽 意味;“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更有自豪情怀。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政治家、军事家、 思想家,湖南韶山人。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 》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 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时代 》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2.交流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 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 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 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御,企图依靠 长江天堑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 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 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颁布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 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2 日,毛泽东报道两条长江战地信息。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 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5.两则消息的语言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1)准确。如数字,“三十万”“百万”都是确数,并非虚 数;“不含”一词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 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 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简洁。“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百万大军”“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等,十分简洁。 (3)丰富。“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更有嘲讽 意味;“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更有自豪情怀。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政治家、军事家、 思想家,湖南韶山人。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 》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 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时代 》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2.交流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 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 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 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御,企图依靠 长江天堑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 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 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颁布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 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2 日,毛泽东报道两条长江战地信息。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 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一单元《变化着的社会》

回首页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 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 第三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 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 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 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 灭.在北平的毛泽东喜闻南京解放.抑制不住兴奋的心 情.欣然写道 :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 别概括其内容: 一层:(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
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 路军渡江情况。
回首页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 大军的渡江情况。
背景资料 视频欣赏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字词积累
结束
文学常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练习作业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消 息
英 勇 无 畏
作 战 地 图
文体知识: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 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内容上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 情发生的起 因、经过、结果。 结构上有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
检查字词: 鄂 (è )豫( yù)绥靖( suí ) 阻遏(zǔ)(è )泄气( xiè ) kuì)歼灭( jiān 溃退( )管辖(xiá ) dāng)上当(dàng) 锐不可当( 要塞(sài )瓶塞( sāi )
回首页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 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 第三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 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 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 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 灭.在北平的毛泽东喜闻南京解放.抑制不住兴奋的心 情.欣然写道 :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 别概括其内容: 一层:(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
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 路军渡江情况。
回首页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 大军的渡江情况。
背景资料 视频欣赏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字词积累
结束
文学常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练习作业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消 息
英 勇 无 畏
作 战 地 图
文体知识: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 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内容上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 情发生的起 因、经过、结果。 结构上有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
检查字词: 鄂 (è )豫( yù)绥靖( suí ) 阻遏(zǔ)(è )泄气( xiè ) kuì)歼灭( jiān 溃退( )管辖(xiá ) dāng)上当(dàng) 锐不可当( 要塞(sài )瓶塞( sāi )
回首页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新闻 课件-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阅读
• 第二课时目标: • 1、掌握消息的标题、结构特点,能快速概括一则消息的内容。 • 2、了解消息语言准确、简练、易懂的特点。 • 活动: • 1、快速阅读1~2课,概括这3则消息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概括
的方法。 • 2、阅读P17怎样写消息“,分析1~2课3则消息结构上的共性。
消 • 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
活动二:读出新闻的语言魅力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 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 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命题、解题、讲题、拓展题目的能力,体现了道德与法
治教师勤奋踏实、探索拼搏、进取创新的精神风貌。我校参赛教师唐红丽、吕
倩玲、吴耀全、郭楚敏老师力拔头筹,获得街道一等奖。比赛结束后,来自广
州市的道德与法治名师冯子君、刘伟珊对本次大赛进行深度点评,两位名师高
屋建瓴,高度评价了本次说题大赛,充分肯定各位选手的优点和特色,并就比
梦 境
平时你是如何获知天下大事 的?
梦 境
第一单元:活动·探究
任务一:新闻阅读 任务二:新闻采访 任务三:新闻写作
新闻阅读
• 第一课时目标: • 能辨别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新闻评价这些作品,
并掌握各自特点。 • 活动: • 快速阅读1~5课,结合P9“什么是新闻特写”,辨认1~5课的
新闻体裁,并说说评判的依据。
梦 境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讲述》说课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教材关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设计: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教学内容 无 无
讲述、复述和转述 应对、即席讲话 讨论 辩论
写作实践: “写出人知识点分析
讲述
基本 原则
说话要看对 象场合
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基本 要求
语言简洁
知识 学习
【设计意图】小结讲述注意事项,为接下来的故事会做好铺垫。
《讲述效果评价单》
【设计意图】评价 单既是评价标准,也 是方法指导。学生运 用此表准备讲述活动, 可以做得更好。
(三)活动二:“你讲我述”故事会
准备故事:(任选一个,两分钟左右,不超过300字) 1.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2.我有这样一位朋友 3.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出游 4.我喜欢的一位老师(一本书) 5.我最爱听的一首歌 6.一个美丽的梦
观众反应
口语 实践
叙事 技巧
叙事顺序
卖好关子
表达 特点
口语、语气 语调语态自
然
二、学情分析
已具备
需提高
讲故事的基本表述能力
讲故事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讲故事的基本素质
讲故事的表达技巧
参与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经历 公开场合大胆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学会清楚、大方、得体地讲述故事、观点、情感。 2.学习讲述故事的注意事项和表达技巧,提升表达能力。 3.通过开展故事会,分享精彩故事,展现非凡口才。 重点:讲述需要注意的原则和技巧。 难点:讲述时如何传情达意,重点突出,语言得体。
【设计意图】 提问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活动一:“你讲我述”话要点
说说 活动1.1
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第一单元《新闻采访》课件(共2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式”的一些看法。我们有以下问题想问您: • ①请问您用这种方式晨读是受谁的启发? • ②您是什么时候想到釆用这种方式来让同学进行晨读的? • ③您觉得这个方式最难实施的地方在哪里?您是怎么解决的?您管理方式是什么? • ④您觉得让同学们用这种方式有什么改变? • ⑤您会坚持用下去吗?为什么? • ⑥您对这个晨读方式还能提出什么好建议? • 谢谢校长的配合,我想在您的这种科学的管理之下,学校会变得更好!
• 要求: • 分小组进行; • 确定选题及采访对象; • 拟写采访的提纲。 • 为校长编写一则采访短信。
17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 时间、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方式: 采访器材: 采访问题:
18
我们有了可行的采访提纲,但我们要对杨校长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不 太现实。那么怎样才能让杨校长配合我们完成本次活动呢?我们可 以用短信和他进行沟通。下面我们每个人根据采访方案,给杨校长 写一条采访短信,好吗?
02/ 彬彬有礼,机智倾听;
03/ 有效提问,讲究技巧;
04/ 做好记录,重视笔录。
附:不要强求采访对象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 得对方的同意。
10
技巧 新闻采访中的沟通
11
•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亲切的语言、平等尊重 • 找到与采访对象的共同兴趣点 • 合理的找到切入点完成与采访对象的沟通 • 采访时间提前预约保证采访的有效性开展 • 选择合理的采访环境场合 • 采访前的采访内容的准备工作学习 • 掌握采访的节奏,抓住采访重点 • 根据对象不同改变采访方式 • 随机应变,善于用眼
人士
6
草拟新闻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没有固定的形式,一 般包含采访的时间、地点、对 象、目的、方式等。 另外,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 材用具。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 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
• 要求: • 分小组进行; • 确定选题及采访对象; • 拟写采访的提纲。 • 为校长编写一则采访短信。
17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 时间、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方式: 采访器材: 采访问题:
18
我们有了可行的采访提纲,但我们要对杨校长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不 太现实。那么怎样才能让杨校长配合我们完成本次活动呢?我们可 以用短信和他进行沟通。下面我们每个人根据采访方案,给杨校长 写一条采访短信,好吗?
02/ 彬彬有礼,机智倾听;
03/ 有效提问,讲究技巧;
04/ 做好记录,重视笔录。
附:不要强求采访对象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 得对方的同意。
10
技巧 新闻采访中的沟通
11
•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亲切的语言、平等尊重 • 找到与采访对象的共同兴趣点 • 合理的找到切入点完成与采访对象的沟通 • 采访时间提前预约保证采访的有效性开展 • 选择合理的采访环境场合 • 采访前的采访内容的准备工作学习 • 掌握采访的节奏,抓住采访重点 • 根据对象不同改变采访方式 • 随机应变,善于用眼
人士
6
草拟新闻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没有固定的形式,一 般包含采访的时间、地点、对 象、目的、方式等。 另外,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 材用具。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 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消息二则
R·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 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人物、事件,体会中国革命胜利的
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新课导入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
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
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 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 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 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 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 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 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顺序衔接起来,“二
抵挡。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 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4月21日;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渡过长江。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是同一事件,
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
品味语言
试举例分析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 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 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
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 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 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及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最后):写东路军 渡江情况。
标题:主题、引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结 构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 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可有可无。
字词积累
督战( dū ) 趋势( qū )
荻港( dí ) 泄气( xiè)
摧枯拉朽(cuī) 锐不可当(dāng)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 地点 中路 安庆 军 芜湖 西路 九江 军 安庆 渡江时间 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兵力 渡过兵 渡过 力 地区
30万
35万
30万
三分 之二 大部 分
繁昌 等地 贵池 等地
东路 南京 军 江阴
21日17时 35万 到22日22时
扬中 等地
细读感悟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 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披靡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 叙(略) 叙议结合(详) 叙(详)
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
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电头有什么作用?
告诉人们 消息的来源, 增加可信度。
细读感悟
熟读课文,说说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 的感情倾向。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不到二十四 小时、即已、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 战斗、坚决地执行。“英勇的、英雄式的、 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三 长十 江万 (大 标军 题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 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时间:20日午夜至21日 主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体 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事件:胜利渡过长江
英 勇 善 战 进 军 迅 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明确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 的特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 量。
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
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
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之事在时间上的 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3.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 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 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 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 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导人。
文体特征
消 息
定义: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
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
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 的新闻基本体裁。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篇幅小。
速特点;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
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
“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试 举例分析。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 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 勇,感情色彩鲜明。
整体感知
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
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
披靡的英雄气概。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 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
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
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
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
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
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
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
R·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 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人物、事件,体会中国革命胜利的
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新课导入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
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
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 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 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 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 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 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 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顺序衔接起来,“二
抵挡。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 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4月21日;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渡过长江。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是同一事件,
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
品味语言
试举例分析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 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 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
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 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 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及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最后):写东路军 渡江情况。
标题:主题、引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结 构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 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可有可无。
字词积累
督战( dū ) 趋势( qū )
荻港( dí ) 泄气( xiè)
摧枯拉朽(cuī) 锐不可当(dāng)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 地点 中路 安庆 军 芜湖 西路 九江 军 安庆 渡江时间 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兵力 渡过兵 渡过 力 地区
30万
35万
30万
三分 之二 大部 分
繁昌 等地 贵池 等地
东路 南京 军 江阴
21日17时 35万 到22日22时
扬中 等地
细读感悟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 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披靡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 叙(略) 叙议结合(详) 叙(详)
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
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电头有什么作用?
告诉人们 消息的来源, 增加可信度。
细读感悟
熟读课文,说说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 的感情倾向。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不到二十四 小时、即已、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 战斗、坚决地执行。“英勇的、英雄式的、 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三 长十 江万 (大 标军 题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 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时间:20日午夜至21日 主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体 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事件:胜利渡过长江
英 勇 善 战 进 军 迅 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明确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 的特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 量。
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
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
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之事在时间上的 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3.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 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 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 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 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导人。
文体特征
消 息
定义: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
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
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 的新闻基本体裁。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篇幅小。
速特点;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
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
“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试 举例分析。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 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 勇,感情色彩鲜明。
整体感知
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
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
披靡的英雄气概。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 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
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
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
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
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
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
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