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合集.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0页)目录1 消息二则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 “飞天”凌空4 一着惊海天5 藤野先生6 回忆我的母亲7*列夫·托尔斯泰8*美丽的颜色9 三峡10 短文二篇11*与朱元思书12 唐诗五首13 背影14 白杨礼赞15*散文二篇16*昆明的雨1.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2)要塞:(3)业已:(4)锐不可当:(5)摧枯拉朽: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 kuì dǎng jiān sài dū wúè xiá2.(1)失败而退却。
部编版8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列夫·托尔斯泰

部编版8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胡髭.(zī)长髯.(rán)黝.(yǒu)黑一绺.(liǔ)B.鬈.(quán)发穹.(qiónɡ)顶禁锢.(ɡù)酒肆.(sì)C.侏.(zhū)儒尴尬.(ɡà)犀.(xī)利锃.(chénɡ)亮D.甲胄.(zhòu)粲.(càn)然涟涟.(lián)广袤.(mà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两颊帐蓬崎岖粗鄙B.貂皮伯爵乡绅轩昂C.犀利墩实盎然戳中D.无垠愚钝滞留疆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3)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4)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D.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5.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作者是,奥地利作家。
(2)列夫·托尔斯泰是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
他被列宁称为“”。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6.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一【文体常识】一【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G 摧枯拉朽(1)溃退(ku i)荻港(d i)锐不可当(d a ng)泄气(xi。
)要塞(s d i )签(qi a n)订歼(ji a 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2.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页共2页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 S)湖摧枯(g⑴拉朽B溃(ku i)退繁他川昌・・・・C获(hu o)港锐不可当(d a ng)D歼(ji G n)灭要塞(s G i)•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精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套导学案汇总(169页,含答案)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一、设计思想:新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电视、报纸、网络都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结构,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模拟新闻播报的形式,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明显,容易分辨。
再由学生模拟“天气预报”讲解员来讲解各路军的渡江经过,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的特点,感受这则消息给当时中国军民的巨大鼓舞作用。
印象会更加深刻。
并以此文为例文,学习消息的写作,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特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的深挚愿望。
这则新闻是第一篇课文,《课标》上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因此,我想更多的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理解本则新闻的巨大鼓舞作用五、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4、难点,体会这则消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引导学生,学生挑战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总结。
七、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预习朗读指导: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
关键在于把握节奏。
2、教师:研读教材,立足文本,力求问题深入浅出、准备投影仪、小教鞭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找班上朗读较好的男女生各一名,模拟《新闻联播》的新闻主播,播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到导语部分,停止。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五单元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学习目标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预习新知【积累精彩语句】1.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2.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3.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周定舫(1931—)新华社记者,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写作背景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
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
《钱塘湖春行》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钱塘湖春行》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钱塘湖春行》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钱塘湖春行》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和经历,而钱塘湖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著名的长桥、美丽的湖泊、风景绝美的山峦、繁华的城市等等。
本文将以《钱塘湖春行》为主线,带领大家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胜地。
一、课文内容简述本文是清代文学家毛泽系所作《钱塘湖春行》的节选,文字优美流畅,描写了春天钱塘湖的美景。
文中有山、水、云、雾和城市,也有游人和年仅两岁的鲤鱼。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可以感受到钱塘湖所拥有的秀丽山水和文化底蕴。
二、文化解读钱塘湖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着千年养人的历史。
早在唐朝时期,钱塘湖就被誉为“中国第一美景”。
在宋代,钱塘湖之美被世人广为传颂,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八大景之一、龙蟠八景之一。
古人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钱塘湖就是苏杭美景的代表之一。
钱塘湖周边的历史文化遗址以及传统建筑也使得这里成为一个文化胜地。
南宋时期的钱王祠,以及清代的大观园和禹洲祠等建筑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不仅如此,钱塘湖周边也有许多古寺如灵隐寺,是佛教的朝圣之地。
而呈葫芦状的孤山就成了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旅游推荐1. 欣赏日出:钱塘湖日出是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最佳观赏点是南山岛。
2. 百奇山庄:位于苕溪,是一处以“诗文墨艺、品茶庭院、老村遗风、秘测数谜”四大特色为主的休闲庄园。
3. 钱江源头游:从杭州市下沙出发到江北,顺钱塘江上溯,参观智化寺、幽巴窑遗址等景区,游玩电影《荒野猎人》拍摄地。
4. 南屏湖美食节:每年的11月至12月中旬,南屏码头将举办南屏湖美食节,蒸、炖、炸、煮、煎、焖、烤、烧等各种烹调方式,让你大快朵颐。
5. 金峰矿洞:位于上虞市金峰镇,距杭州市区约1小时车程,是国家五级旅游景区,被誉为“黄山地下”。
新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NO.25)17.中国石拱桥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学会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品味、想象、吟诵、练笔、访问等形式,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作者和作品1.作者链接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定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和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
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二、基础积累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hú( )形拱.形( ) 匀称.( )xiáo( )河雄kuà( ) 残损.( )惟妙惟肖.( ) 石砌.( ) 推崇.( )巧妙绝伦.( ) 古pǔ( )三、整体感知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4.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文章的结构安排是。
三、合作交流5.研读课文第4~8段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段落,分别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组织语言),并思考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6.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7.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