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课件ppt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ppt课件

2023/12/26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 表转折
(1)先天下之忧而忧( 表修饰 ) (2)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 ) (3)温故而知新( 表顺接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转折 ) (5)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6)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 (7)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8)委而去之( 表顺接 ) (9)得之心而寓之酒( 表并列 ) (10) 2023/12/26 执策而临之( 表修饰 )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 C.方虚骄而恃气 今齐地方千里
• D.素湍绿潭
吴玠素服飞
2023/12/26
中考例题分析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 “用、拿、把、按照”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②人多以书假余(把)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2023/12/26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可以一战(凭、靠) ②以君之力(凭、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 为“因为”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2023/12/26
三、用作动词
•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去,往 ) ②当之郡( 去,往 )
2023/12/26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 “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 可不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义,取消独立 性 )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 表转折
(1)先天下之忧而忧( 表修饰 ) (2)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 ) (3)温故而知新( 表顺接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转折 ) (5)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6)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 (7)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8)委而去之( 表顺接 ) (9)得之心而寓之酒( 表并列 ) (10) 2023/12/26 执策而临之( 表修饰 )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 C.方虚骄而恃气 今齐地方千里
• D.素湍绿潭
吴玠素服飞
2023/12/26
中考例题分析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 “用、拿、把、按照”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②人多以书假余(把)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2023/12/26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可以一战(凭、靠) ②以君之力(凭、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 为“因为”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2023/12/26
三、用作动词
•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去,往 ) ②当之郡( 去,往 )
2023/12/26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 “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 可不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义,取消独立 性 )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复习PPT优秀课件下载(18张)

例
1
汝其勿悲
其:表示推测语气, 有时也可表示希望、劝告等
2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也:表示停顿,舒缓语 气 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兮:主要用在楚辞中,相当于“啊” 也是用来舒缓语气的
句末语气词 也、矣、焉、耳、乎、与(欤)、
邪(耶)、哉、夫
例句
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矣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释义
表肯定语气。 “就是” 表事情完成、结 束 “了” 表示强调
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耳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表示范围“只不 过”
疑问语气词
例句
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释义
“吗、呢”
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吗、呢” 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耶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吗、呢” 邪
感叹语气词
“彼”有时也是人称代词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 译:他跟他年纪差不多
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与徐公孰美 豫州今欲何至
孰:哪一个,哪一样 孰与:与……比,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曷,何:什么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胡:什么,为什么
四不定代词
或、莫
不定代词 例句 不定代词释义
或
(表肯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有的人、有的 泰山,或轻于鸿毛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 有时 或没
莫
(表否定)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 没有谁 震失色。
五特殊代词
者、所
特殊代词 例句 特殊代词释 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的人 虽欲言,无可进者 ……的事
者
用叶者,取叶初张足时
课内重点文言虚词梳理++++课件(共26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真无马邪 (《马说》)
副词 表祈使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连词 表示选择,“或者”“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词性 副词 于是,便
用法
才
乃
却,竟然,反而
判断 是,就是 词
例子
乃大惊(《桃花源记》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蒙辞以军中多 务 (《孙权劝学》) ③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④以光先帝遗德(《出 师表) ⑤受命以来(《出师表》) ⑥以君之力 (《愚公移山》)
凭借,依靠 用来,来 从, 因为,由于 用,拿 认为
词性 词缀
而
连词
用法
例子
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 表并列,相当于“和”“与”
过了几年,繁阳的一个孩子在湖边放牛,(看到)有青色的光亮像 雾霭似的从草丛中升起,一看,是一颗珠子,便装在匣子里来献给了 共王。(共王)履行诺言,就赐予了他邑地。
君子说:“仲尼已经死了, 他如同照亮马车的珠子一样的思想失传 有两千年了。追求他的(思想的)人不只一代一人,但没有获得其真谛。 一旦(真谛)由放牛的人掌握了,能因为他低贱而忽略他掌握的真谛吗?”
表假设,即使
负以楚随共,王时有的出照玩乘之之。珠游,于爱云之梦甚之,泽代函,“以珠失金”焉检。,共命王左不右悦,
下令国中日:”“有获吾珠者,予以万家之邑。”楚国臣
无视大之更小,数却,珠年咸也,索,繁珠椟阳。以用之简献来子茅共牧淘王犊土。于,不泽哄食,哄言用有然,气三乃青月赐荧,之起竟邑便菅不。,中得就,。
俄而雪骤(《咏雪》) 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ppt课件

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危乎高哉! ②嗟乎!时运不 的被动结构,译为“被”。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
⑵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①公为我献之。 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⑷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 为“替”、“给”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跟、同”等。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
(6)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地。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 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2.作代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⑴你,你的。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危乎高哉! ②嗟乎!时运不 的被动结构,译为“被”。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
⑵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①公为我献之。 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⑷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 为“替”、“给”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跟、同”等。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
(6)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地。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 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2.作代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⑴你,你的。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课件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C项中的“见”是通 假字,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可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 的素养也就无法表现在外面。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例 句中的“而”表转折,却。A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之相同。B项 中的“而”表修饰。C项中的“而”表承接。D项中的“而”可译为 “然后”。第3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照阅读的能力。甲 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甲文作者通过阐述千里马的遭遇,希 望统治者能辨认人才、重用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而乙文 并未充满着作者的不平之气,而是充满着作者对人才应培养自己才 德的期望。ABC项正确,故选D项。 【参考答案】1.C 2.A 3.D
词义转换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本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 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种现象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 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 “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 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食物的味道。
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地方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 意思。 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 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 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 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 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 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焉
1.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 “哪里”。如: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疑问语气) 《曹刿论战》
1、结构助词 (定语+之+中心语)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提宾标志,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例: 宋何罪之有?(无义,提宾标志)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
之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 ①二世杀之(他) 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 ④故以怪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二、用作助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马 说》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2.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的) 3.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 5.专其利三世也 (代词,这种) 6.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靠)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 为“因为”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二、用作连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以光先帝遗德(来)
2、表结果,译为“以致”
4、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
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而” )
6、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认为 )
8、以光先帝遗德
(来 )
9、因以为号焉
(把 )
10、以其境过清
(因为 )
于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对于)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胡不见我于上(向)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 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顷之 ,一狼径去(无义,凑音节)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凑音节)
三、用作动词
•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去,往 )
①临溪而渔(表修饰)
②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③时时而间进(表修饰)
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句子),相 当于“然而”、“ 可是”、“却”。
例: ①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 “用、拿、把、按照”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 ②以君为长者(把)
2.“ 其 ” 用 作 指 示 代 词 , 译 为 “那”、“那个”、“那些”、“这”、 “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 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 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 可译为“大概”“或许”“恐 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为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 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 ④梅花为寒气所勒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②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 儿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 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 幼时记趣》
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主谓)(形+ 而+形)(动+而+动) 相当于“而且”、 “又”、“和”或不译。
例 : ①名微而众寡(表并列)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动词),相 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夺而杀尉(表顺接) 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接)
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动词), 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3、 相当于“而”
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
三、动词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例:
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认为)
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 作连词 ;来、以致、而 作动词:以为、认为
1、扶苏以数谏故
பைடு நூலகம்(因为 )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靠 )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
2、相当于“与”,也译为:“跟、同”
例: ①曹操比于袁绍(与)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
3、引出原因,译为“由于”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 “在、从、到”
例: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 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
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 “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 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焉
1.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 “哪里”。如: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疑问语气) 《曹刿论战》
1、结构助词 (定语+之+中心语)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提宾标志,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例: 宋何罪之有?(无义,提宾标志)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
之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 ①二世杀之(他) 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 ④故以怪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二、用作助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马 说》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2.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的) 3.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 5.专其利三世也 (代词,这种) 6.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靠)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 为“因为”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二、用作连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以光先帝遗德(来)
2、表结果,译为“以致”
4、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
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而” )
6、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认为 )
8、以光先帝遗德
(来 )
9、因以为号焉
(把 )
10、以其境过清
(因为 )
于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对于)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胡不见我于上(向)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 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顷之 ,一狼径去(无义,凑音节)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凑音节)
三、用作动词
•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去,往 )
①临溪而渔(表修饰)
②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③时时而间进(表修饰)
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句子),相 当于“然而”、“ 可是”、“却”。
例: ①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 “用、拿、把、按照”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 ②以君为长者(把)
2.“ 其 ” 用 作 指 示 代 词 , 译 为 “那”、“那个”、“那些”、“这”、 “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 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 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 可译为“大概”“或许”“恐 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为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 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 ④梅花为寒气所勒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②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 儿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 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 幼时记趣》
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主谓)(形+ 而+形)(动+而+动) 相当于“而且”、 “又”、“和”或不译。
例 : ①名微而众寡(表并列)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动词),相 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夺而杀尉(表顺接) 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接)
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动词), 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3、 相当于“而”
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
三、动词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例:
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认为)
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 作连词 ;来、以致、而 作动词:以为、认为
1、扶苏以数谏故
பைடு நூலகம்(因为 )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靠 )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
2、相当于“与”,也译为:“跟、同”
例: ①曹操比于袁绍(与)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
3、引出原因,译为“由于”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 “在、从、到”
例: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 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
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 “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 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