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
高考制度变化历程

高考制度变化历程
1952年至1965年:高考的初期阶段
1952年的中国第一次高考,最终录取了3427名考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标志着高考制度的正式开始。
当时的高考主要考核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四门科目,考试时间只有1-2天,比较简单。
这个时期的高考标准还不够明确,招生录取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按照专业优先和高中学业成绩选取,录取比例较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教育的需求,高考制度也开始向更完善、更细致、更公平的方向前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暂停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众多的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高考制度被暂停,高等教育招生主要依照政治背景和社会身份,而非考试成绩。
这个时期,高等教育大幅萎缩,很多学校停止招生。
1977年至1991年:高考的恢复和改革
在高考暂停的十年中,原先的高等教育和学科体系开始逐渐复苏,并一步步地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为了适应这个阶段的改革,高考的科目增加到了10门,考试时间也延长到了3天。
录取分数线的设定开始逐渐成熟,录取方式也逐步转向基于考试成绩。
1992年至今:高考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进入到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变革,这次的变化
直接关系到教育体系的变革。
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高考逐步进入了一个现代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高考科目不断调整,考试时间也日益增长,录取制度也逐步细化和完善。
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高考对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大众层面,都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去考虑高考改革的意义和方向。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开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77年年底的那次高考。
时下,正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子。
借此时机,回忆中国高等教育三十年来的开展历程,深入挖掘高考制度的社会功能,探究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历史功绩,反思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恢复高考是中国社会回归开展的信号三十年前,中国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即1978年元旦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按照各自制定的程序举办了七七级高校新生入学考试,即恢复高考制度。
回首往事,恢复高考已经成为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
这一在教育部看来似乎平常的事情,在当时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引发的震动及其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当时即显现出来,日后也得到了全社会少有的最大认同。
恢复高考是“文革〞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场。
中国教育、中国社会能够一路快速开展走到今天,恢复高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经受“文革〞重创十年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
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文革〞期间高考制度“断裂〞以及恢复高考过程的人,对高考制度的恢复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恢复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开展轨迹。
前些年,曾有媒体评选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恢复高考名列前茅。
今天回过头来看,恢复高考绝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的回归,也不仅仅是恢复高等教育秩序的一个举措,而是明确预示了整个中国社会开场回归秩序,回归开展。
从七七级第一批大学生入校开场,不仅学生们分秒必争,刻苦学习,先生们也一下子焕发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中来,大学又成为培育英才、潜心治学的家园。
恢复高考不仅很快挽回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甚至还冲破了“文革〞前一些“左〞的禁锢,搞科研不必再担忧“白专道路〞的指责,探求真理也不必再担忧被“扣帽子〞、“打棍子〞。
我国高考英语改革发展史

1958—1965年的高考英语试卷采用的主要测试形式有: 英译汉;汉译英;阅读测验;回答问题;用所给单词完成句子。
1977年的高考试题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自行命制, 各地在英语试卷中采用的主要题型有: 写出单词的变化形式;用英语回答问题;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补全句子;英译汉(短文);汉译英;单句填空;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命题作文;语态变化;介词填空;词组造句;句子分析;句型转换;改错;连词成句;英汉单词或词组互译等。
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命制高考试题,当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测试形式:选择填空;句型转换;汉译英;短文填空;阅读理解;英译汉。
阅读理解试题开始采用提供四个选项的选择题。
1978—1984年期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出现的测试形式有: 选择填空;短文填空;阅读理解(选择、填空、回答问题);汉译英;英译汉;动词填空;正误辨认;拼写单词;改错;句型转换;连词成句;单词辨音;完成句子;词类转换;单词释义;综合填空。
1984年高考全国卷各大题的排列设计如下:1单词辨音;2词类转换;3单词释义;4完成句子;5选择答案;6动词填空;7综合填空;8阅读理解(附加题) ;9综合填空。
1985年,广东省开始进行MET标准化测试的试验工作;同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市进行高中毕业会考与会考后高考科目改革的试验,上海开始单独命制高考试题。
1989年,MET标准化测试在全国推,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命制的高考英语学科试卷基本成形。
以下为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英语试卷的题型结构:1991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 高中毕业会考后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方案(试行) > 的通知》中第一次对高考明确定性:“会考后的高考,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
这一要求成为高考各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
同年,原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对高考各科试卷设计明确提出了以下要求:1、考试时间由120分钟增加为150分钟;2、分值由10分提高到150分;3、试卷难度由0. 55降低为0.65;4、试卷内容要有新意1992年,原国家教委决定英语学科的考试时间由150分钟减为120分钟,全卷分数仍为150分。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

2011年第3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范光基(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收稿日期:2011-05-29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2011年资助课题(2011YB-06)作者简介:范光基(1971-),男,福建永定人,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硕士。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
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变迁,总结和借鉴我国高考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后,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是1895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也成为我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
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
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1911年—1949年)在民国时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
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

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刘希伟㊀㊀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通过必考加选考 3+3科目及考试时间设置,不仅带来了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而且为激活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㊂选择性作为贯穿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官网,2014-09-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以及浙江㊁上海两试点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后,得到了全国教育学界的普遍称赞与肯定㊂其实,某种意义上,选择性这一理念基本上贯穿了1977年制度恢复以来的整个高考科目改革历程㊂2017年,既是浙江㊁上海首批试点高中学生参加新高考的年份,同时又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㊂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回顾高考科目改革探索历程,反思高考科目设置内在矛盾,廓清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所存问题,无疑具有特别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㊂从一种宏观视野来看,自1977年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以来,高考在科目方面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尝试㊂其中,第一次改革尝试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㊂当时改革意见的出台十分谨慎,其研究工作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有关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场大讨论,而这一讨论是缘于中学阶段的 片面追求升学率 问题㊂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中学教育很快出现 片追 现象,甚至存在文科生不学理㊁化㊁生,理科生不学史㊁地的极端情况,由此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偏狭㊁残缺的严重问题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考改革研讨至少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1984年‘人民教育“杂志在第1至第7期开设了高考改革专栏,专门讨论高考分类㊁科目设置及计分比例问题;另一条是教育部委托北京㊁上海㊁陕西㊁湖北㊁四川㊁吉林六省市分别会同北京师范大学㊁华东师范大学㊁陕西师范大学㊁华中师范学院㊁西南师范学院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高考改革办法㊂(教育部学生管理司㊁本刊编辑部:‘ 改革高考分类㊁科目设置与计分比例讨论⓪结束语“,载‘人民教育“1984年第7期㊂)之后,国家采用了在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改革高考的思路㊂不过,当时只有上海地区结合会考进行了试点改革,其他各省的高考科目暂不调整,仍是原来的 文六理七 模式㊂从高考制度变迁史来看,增加科目设置类别及选择性的改革思路成为当时的一种基本共识,并进一步演变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种试点改革㊂1990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发布,根据通知所附‘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高考科目分为四组,第一组:政治㊁语文㊁历史㊁外语;第二组:数学㊁语文㊁物理㊁外语;第三组:数学㊁化学㊁生物㊁外语;第四组:数学㊁语文㊁地理㊁外语㊂(杨学为:‘高考文献(下)“,第457 45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㊂)这一改革方案,较之当时各省正在采用的 文六理七 二元分科模式,大大增加了科目的选择性㊂高校及系科㊁专业根据高考科目组的设置情况及各自特点选择一组作为考生的应考科目,考生则根据高校及系科㊁专业所要求的考试科目组以及本人的志向与兴趣选择一组参加考试㊂1991年,湖南㊁云南和海南三省开始作为试点试行这种科目设置,即所谓的 三南方案 ㊂若是抛开上海高考科目改革不论,那么 三南方案 可以说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在科目方面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尝试㊂然而,由于方案设计的内在不足等原因,湖南㊁云南和海南三个省份仅过了一年便停止了尝试,经过国家教委几年系统研究而形成的‘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只是昙花一现,随后被完全搁置㊂在今天看来,这一改革似乎有点 浅尝辄止 ,但实际上主要还是国家对于高考改革的态度比较慎重㊂既然 三南方案 的基本改革指向存在无法克服的固有弊端,那么自然应该及时 回头 或者再转向㊂其后,全国各省普遍采用了 3+2 高考2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模式,即高考分文㊁理两大类,语㊁数㊁外为共同必考科目,在此基础上文科类加考政治㊁历史,理科类加考物理㊁化学㊂较之 文六理七 模式,20世纪90年代的 3+2 科目设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㊂然而, 一法立,一弊生 ,高考取消生物和地理给这两门学科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㊂不难预见,将生物与地理排除在外的 3+2 高考模式势必被新的模式所替代㊂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 3+X 模式是1977年以来高考在科目方面所进行的第二次大的改革尝试㊂199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强调高考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为 三个有助于 ,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㊁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㊁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㊂在高考科目方面,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推行 3+X 科目设置方案㊂(杨学为:‘高考文献(下)“,第627 62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㊂) 3 指语㊁数㊁外为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不再分文㊁理科; X 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㊁特点的要求,从理㊁化㊁生㊁政㊁史㊁地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㊂就制度设计而言,较之1990年原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 X 科目在更大范围内赋予了学生与高校更多的选择权与选择空间㊂在 3+X 高考改革背景下,全国多数省份采用 3+文综/理综 模式,少数省份实行 3+文理综合 或 3+文理综合+1 模式㊂但截至2005年,多数试行 3+文理综合 或 3+文理综合+1 模式的省份,纷纷调整为 3+文综/理综 模式㊂如果说 3+X 高考在综合科目方面大体实现了改革目标,那么,其在增加科目选择性㊁增加高校及学生选择权与选择空间方面则无疑是失败了㊂各试点省份最终不约而同地取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某一门或两门高考单科科目的制度设计这一事实,折射出 3+X 高考改革在增加科目选择性方面还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㊂究其原因,选择性意味着多元性㊁多样性,多元性㊁多样性意味着复杂性㊁不可比性;考生与高校的选择权与选择空间越多,高考招生制度也就越多元化㊁多样化,越多元化㊁多样化也就越复杂㊁异质,越复杂㊁异质也就越不可比㊂(刘希伟:‘新试点高考招生制度:价值㊁问题及政策建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0期㊂)同时,增加学生选择权意味着赋予了其忽略甚至近乎放弃学习某些科目的自由,由此,势必造成应试主义风气;尤其在避难趋易这一基本人性前提下,出于高考收益最大化的考量,大量考生纷纷 弃理选文 ,由此造成文理人才需求与培养㊁供给的 倒挂 问题,并且对物理㊁化学等理科顶级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造成巨大影响㊂全国第三次即最新一轮高考科目大改革,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科目方面实行 3+3 模式㊂在 实施意见 中明确地提出 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规定考生高校入学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㊁数㊁外三个科目的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的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科目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㊂计入总成绩的学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院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㊁史㊁地㊁理㊁化㊁生等科目中自主选择㊂ 实施意见 的另一重要改革意见是提出了 应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学考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㊂根据改革规划,新一轮高考改革自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㊂作为先行试点的上海与浙江,两地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既然都是以国务院 实施意见 为基本依据,必然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㊂但在科目与分值设置方面,两地存在着若干差异㊂上海新高考成绩由语㊁数㊁外三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㊂高考成绩总分660分,其中语㊁数㊁外每门满分150分,三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㊂就选考科目组合而言,上海考生共有20种选择㊂浙江新高考必考科目语㊁数㊁外每门分值同样均为150分;其选考科目则是从政㊁史㊁地㊁理㊁化㊁生㊁技(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中选择三门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㊂这样,浙江新高考考生总成绩满分为750分㊂在选考科目组合方面,浙江考生共有35种选择㊂上海与浙江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之后,引起教育学界及社会人士的广泛热议与普遍肯定㊂36刘希伟: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但随着两地改革实践的推进,方案的利弊效应也逐渐显现㊂两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应试主义教育问题㊁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基础匹配问题㊁分数不等值问题㊁考试效度与区分度问题㊂尤其是浙江方案,由于制度设计更为复杂,因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更加复杂㊂事实上,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与之前 3+X 模式具有一定相似之处㊂当前,上海与浙江新试点高考综合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包括应试主义问题㊁分数等值问题㊁考试区分度问题以及考生基于高考收益最大化的 弃理选文 行为等,在以往 3+X 改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㊂广东之前的 3+X 实行时间较长,江苏省 2008年高考方案 也与当前新一轮 3+3 改革具有诸多类似之处,因此,两省可以为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提供若干有益启示㊂但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也遇到某些新问题,比如时间维度上的 一考定终身 与 多考定终身 问题㊁选考科目考试次数的 一 与 多 问题等㊂再比如,上海㊁浙江两地新学考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学考与高考两者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良性互动㊂而浙江新试点学考㊁选考科目两次考试的制度设计,又可为其他省份,尤其是将为考生提供学考或选考两次考试机会的省份,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㊂从这一意义上说,上海与浙江先行试验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已经彰显出重要的试点价值㊂高考制度一端连接基础教育,一端连接高等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且是社会矛盾的一个聚集点㊂尤其在中国,高考是民众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改革高度敏感且 牵一发而动全身 ㊂因此,各省在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新困境,预研预判并及时作出应对与调整,力争以稳健节奏取得高考改革的最大共识与成效㊂[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新高考招生制度试点改革跟踪与评价研究 (16CGL059)资助㊂](作者简介:刘希伟,山东栖霞人,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㊂)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反思新高考的科目设置胡中锋,董㊀标㊀㊀自1952年8月首次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以来,65年间,数不清考试科目变换了多少次㊂前25年,以 文革 起落为界,在时间段上,有若干不可比之处㊂后40年与前25年,也有一些不可比的时间段㊂所以,今天论高考科目改革,往往只是讨论近40年来的情况㊂也是在这40年间,学界和社会各界,对高考科目设置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高了㊂一些深层次的沉珂积弊逐渐暴露,引发关注㊂到了把问题明确化㊁尖锐化,剪除榛莽,兼治标本的时候了㊂长此以往,持之以恒,势必推进高考制度愈发合理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从教育测量学角度出发,论列现行中国大陆高考科目设置的突出问题,不涉及高考实际存在的其他问题,也与港澳台的高考模式无涉㊂40年来,高考科目组合模式历经多种变化㊂比如, 文六理七 模式(理科考七门㊁文科考六门的模式,1981年起实行); 3+2 模式(理科不考生物㊁政治,文科不考地理,1993年开始实施); 3+X 模式(又有多种组合, 3+综合 模式,综合又分文综㊁理综和大综合等,1999年最先在广东实行)㊂2017年,浙江省高考采用的是 3+3 模式,不分文理科,第一个 3 指语文㊁数学㊁英语三科(全国统一高考),后面的 3 是从其他七科(包括物理㊁化学㊁生物㊁政治㊁历史㊁地理㊁技术等)中任选三科(由省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可考两次,取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最终成绩㊂同年,上海市的高考也实行了 3+3 (语㊁数㊁英,加上从物理㊁化学㊁生物㊁历史㊁地理和政治六科中任选三科)模式㊂㊀㊀这两种新的高考模式(以下简称 新高考 ),刚一实行就引起很大的争议㊂ 人民不满意 ,我们就必须探究并尝试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新高考4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7年第5期。
高考的发展史

高考的发展史高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具有现代特色的高考始于20世纪初。
以下是高考的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 古代考试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1905年)古代考试是用来选拔官员、选拔才能的制度,它存在于封建王朝的历史中且是显赫的社交地位象征。
唐代开始出现科举制度,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直到清朝被废止,这一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2.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们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推动了现代高考的萌芽。
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平政府发布了全国学科考试制度,之后发展成为全国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49年-1978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改革的重建,高考制度也随之变革。
1952年,国家统一公布全国高校入学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范围,以此使各地学校的高考方式趋于统一。
到了1953年,国家首次如期组织全国高考,而70年代,高考改为单科考试,即政治考试,同时,也诞生了内容完全相同的考试和复试系统。
4.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高考改革进入新时期。
在此时期,中国社会加速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促进了高考制度的改革。
1985年,推出了“3+1模式”改革,1991年实行“7+3模式”,1999年又推出“3+2模式”。
2001年,中央决定清理不符合高考制度和标准的特长生招生计划和地方政府设立的独立高等院校。
2004年,高考最后一次改革,由在高中考试中考查考生自身素养的科目改为在历史、自然与文化三个方面遴选已故文人及文化遗产的文字选材考试。
如今,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
每年有数百万考生参加高考,高考的成绩决定着他们能否被顶尖大学录取。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高考制度仍将会有所变化和改革。
中国高考发展史

中国高考发展史高考制度于1952年建立,当年高考时间为8月15日、16日、17日这三天,由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977年9月,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
1978年7月10日,中国高考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第一次召开会议。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于1978年2月举行,考试与1977年一样都是分省命题。
1979年7月,中国高考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决定统一命题和印发标准答案。
1981年11月,全国已有5600万人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五次考试。
1983年7月,全国统一命题的四省市开始试行“定向招生”。
1984年6月,全国统一命题的17省市实行“定向招生”。
1985年,中央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管理体制,对部分高等学校进行扩大招生规模的试点。
1989年2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高考中推广。
1990年,全国开始试行标准化考试。
1994年,全国高考科目从“3+2”改为“3+x”。
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从当年开始进行招生体制改革,试行部分高校招生并轨制。
2000年,中国正式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
2001年,广东、河南、安徽、浙江高考试点改革。
2002年,江苏、河北、云南、辽宁、湖南、天津、山西、江西、山东高考试点改革。
2003年,北京高考试点改革。
2004年,山东、天津、浙江、福建、广西、四川、重庆、陕西高考试点改革。
2005年,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高考试点改革。
2006年,宁夏、海南、广东、山东、天津高考试点改革。
2007年,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安徽、天津高考试点改革。
2008年,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湖北高考试点改革。
2009年,上海高考试点改革。
2010年,广东、山东、辽宁、天津、江苏、浙江高考试点改革。
2011年,安徽、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苏高考试点改革。
2012年,广东、江苏高考试点改革。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文章标题: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一、1977年高考的历史背景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的重建和改革。
在这一年,我国政府决定恢复高考,为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打开了追求知识和学术的大门。
这一决定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1977年高考的影响1. 教育机会的平等化:1977年高考的恢复打破了阶级和地区的差异,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化,推动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2.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人才选拔更加客观公正,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
3. 社会风气的改变: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态度,使知识成为一种更加受人尊重和追求的品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1977年高考的现实启示1. 重视教育的重要性:1977年高考的恢复表明,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具有重大作用。
现代社会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 推进教育改革:深入思考1977年高考的历史意义,现实启示我们应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3. 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教育的观念,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不仅重视分数和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我国教育体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应从中吸取教训,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启示告诉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
高考是指高中阶段学生毕业的考试,也是中国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途径。
自1952年开始,高考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本文将会对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初期探索(1952-1977年)
中国高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这一年中国推出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其目的是选拔出才华横溢的人才来推动国家建设。
该时期的高考考试内容主要以文科为主,考题主要是国内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期的高考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考试科目和考试形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阶段:文科与理科的区分(1977-1999年)
从1977年开始,高考迎来了第一次重大的改革。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
在这个阶段,高考的考试内容逐渐分化为文科和理科两个主要的科目类别,考试题型和难度也有所变化。
此外,高考改革还引进了分数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公平的评价方式。
第三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2000-2013年)
2000年,中国高考经历了又一次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考试外,学生还需参加体育、艺术、实践等方面
的考试。
这一改革对于高考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起了人们
对于高考改革方向的关注和争议。
第四阶段:多元化选拔与综合评价(2014年至今)
从2014年开始,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改革中,高等教育部门开始试行多元化选拔的政策,即通过特别单独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方式来选拔学生。
这种改革旨在从更多的角度
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结:
高考改革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目标是通过选拔考试选出优秀
的人才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几十年来,高考改革不断创新,逐
步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
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考改革将继续进行,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
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