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论述易经即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

合集下载

孔子为什么要写作《系辞》,就是为了辅导后人读懂《易经》

孔子为什么要写作《系辞》,就是为了辅导后人读懂《易经》

记得1991年的时候,在新华书店里买过一本《白话易经》,这是一本装订精美的书,是两名台湾学者合著,由岳麓书社出版的。

当时买书的时候,也没有关注作者是谁,只是看到书本前面的《重印说明》上写着:此书自一九七四年十二月问世以来,特别受到读者的欢迎。

这次印行,系据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台湾商务印书馆第六版,但改以简化汉字横排。

随后又看了作者的《叙言》,觉得这篇《叙言》不同于以往出版的《易经》书籍,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语言,又看了作者讲到此书的写作过程,于是就花了5.40元买来了这本《白话易经》。

按照以往看《易经》的习惯,总是先翻到《系辞》第二章:“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一段文字,就是先要看看人家对这一段十二个盖取的解释。

非常遗憾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这一段十二盖取的解释,依然跟以往所有的书籍一样,都是一个盖取一种说法,根本就没有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

没过几年,台湾著名人士南怀瑾先生的书,在大陆卖得很火热,我们也有幸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本以为凭着南怀瑾先生的学识,一定能对《系辞》中的十二盖取,会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解说。

但是,南怀瑾先生也没有把十二盖取的原理说出来,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起。

后来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又翻到了那本《白话易经》,无意中看到作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怀瑾先生和他的学生徐芹庭先生。

关于这本《白话易经》的写作过程,南怀瑾先生在《中国文化泛言》一书中,有一篇《《周易今注今译》再较后记》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网友们可以翻阅一下。

至此,我们才开始怀疑,或者说我们才开始相信,这些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们,包括南怀瑾先生和徐芹庭先生,都没有办法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这一段十二盖取。

据我们所知,如果一个真懂得《易经》的人,是肯定能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若不能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则任凭他名气多大、头衔多高,对于他所讲述的《易经》,都是值得商榷的。

那些被误读的名言

那些被误读的名言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合乎理性的而像吸毒杀人抢劫等事件虽然是不好的但不好是一种价值判断与是否会合乎理性无关犯罪是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就个人来看犯罪是不合乎理性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犯罪是合乎理性的如果世界上没有罪犯恐怕也是不行的
维普资讯
● 原 音 重现 ●
马涵坤
编者按 : 一直以来. 有很 多的名人名言都 因为各种原 因被我们或错误 解读 , 或断章取 义, 而这 些 已经被 曲解 的 “ 言” 名 却借 助 大众传媒 迅 速传播 , 为我们 心 中颠 扑不破 的真理 。 以下 成 便 是 比较 经 典 的几 句误 传 名 言。本 文采 取 “ 详解 ” “ 或 新解 ” 的方 式 。 图把 这 些 “ 言” 被误 力 名 里 读或断章取 义的部 分纠正和补足 , 让它们 完整 而真实地“ 原音重现 ” 以免进入一知半解和管 。 中窥 豹之 失 。
天 才就 是 1 %的灵 感加上 9 %的 汗水 9
— —
中国的教育一向是“ 学海无涯苦作舟” “ 、题海
爱 迪生
战术 ”这种教育本身 的 目的就是 制造 “ , 整齐 划一” 听话人才 ”它不需要天 才 , 的“ , 也不承

原话 :
天才就是 1 的灵感加上 9% % 9 的汗水 , 但 认灵感 。政治课本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人 的天
方 的科学家是否都是唯物 主义者 ,且不谈爱
因斯坦本人究竟信不信上帝 ,教材首先就把
我们是 在 一个 错误 的时 间 、 误 的地 点 、 错
爱 因斯坦的话完全颠倒 了,爱 因斯坦说 :上 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 的战争。我们过 “ 帝不掷色子”教材却说 :爱 因斯坦说 , , “ 不存 去知 道 的是美 帝 国主义 侵 略朝 鲜 ,而 中国人 在一个掷色子的上帝” 于是爱因斯坦的有神 民志 愿 军 则 是 一 举 打 败 了武 装 到 牙 齿 的 美 。

浅析《易经》与“二进制”

浅析《易经》与“二进制”

浅析《易经》与“二进制”二进制是计算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

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

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

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基本上是二进制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主要是以补码的形式存储的。

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开关,用“开”来表示1,“关”来表示0。

20世纪被称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的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因为数字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符号串组成的代码。

其运算模式正是二进制。

19世纪爱尔兰逻辑学家乔治布尔对逻辑命题的思考过程转化为对符号“0”.“1”的某种代数演算,二进制是逢2进位的进位制。

0、1是基本算符。

因为它只使用0、1两个数字符号,非常简单方便,易于用电子方式实现。

二进制与莱布尼茨1、莱布尼茨是“二进制”的主要发现者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线哲学家和数学家,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拓扑学的提出者,作为计算机基础的“二进制”的主要发现者,历史上少见的通才,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数学、哲学、逻辑学、力学、地质学、法学、历史、语言、法律及神学等,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他从年轻时候起,他就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是最早且最为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欧洲人之一,且对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赞颂。

首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江湖传闻已久的莱布尼茨是受到《易经》启发才发明了二进制的说法,其实是假的。

首先二进制并非莱布尼茨发明,在他之前就有哈利奥特和卡瓦利埃里提到过,莱布尼茨只是重新发现、系统阐释并最终发扬光大了它。

然后莱布尼茨是先开始思考二进制后,才看到了传教士带回的《易经》。

二进制记数法的历史常与莱布尼茨联系在一起。

但事实上,莱布尼茨并不是这种记数法的最早发现者。

爱因斯坦论述易经即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

爱因斯坦论述易经即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

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好几次,清晰地回想起过去跟着宗白华老师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时,在塔影湖光之间,关于爱因斯坦和莱布尼兹的谈话。

近年来又看到了国内许多著述,特别是一些研究《老子》、《易经》、人体特异功能和中国古代科学哲理的著述中,往往引用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

殊不知,对于这段名言的误读,已经持续了20多年,并且直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纠正!人们引用的这段话标题为《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

原引文如下——“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在我(爱因斯坦)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

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段引文的出处是《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7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引述者(包括许多知名的学问家)以此作为“中国古代已经做出了西方科学两个伟大的成就”的证据,无不沾沾自喜。

瞧,连爱因斯坦也说:“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这在引者心目中,就成了中国文明世界第一(至少是“领先”)的“铁证”!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经常跟着先师宗白华教授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散步,一面自由自在地观赏周围的景物,一面随心所欲地进行哲理的交谈。

当时我就向宗老师请教:一再被国人引用的这段爱因斯坦的名言,其真正含意究竟何在?宗老师坐在湖畔长椅上,凝视着绿水中的云天,提醒说:“明远,我跟你一样,对于这段引文也是有疑问的。

爱因斯坦自己果真是这个意思吗? 果真如引者认为的是颂扬了中国古代贤哲的伟大发现吗? 我看,先不必匆匆做什么结论。

你不妨直接到图书馆去查核原文,看看爱因斯坦的原话究竟是怎么说的?”不久,我在图书馆查到了原文,拿来跟宗老师一同阅读。

经过仔细参照,爱因斯坦原话的最后一段,实际上应该翻译为:“如果这些发现果然做了出来,那倒是令人惊奇的。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1. 胡适(近现代作家、思想家、教育家):易经不是一个可以看懂或理解的书,而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智者,一位有感性智慧的指导者。

2. 周作人(中国学者、思想家):易经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的古老文化遗产,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琐事的哲学思考方式,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3. 汤显祖(明代文学家):易经是一本关于道德和修身的书,透过对阴阳、五行和八卦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生的真谛,并指导他们在人生中保持正道。

4. 郭沫若(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易经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基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高度,同时也对后世的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叶圣陶(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易经是一本独特的书,它教导人们如何去思考、去行动,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来实现心灵的和谐,是一部可以指导人生的智慧之书。

易经与二进制

易经与二进制

易经与二进制1945年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数学基础是二进制理论,整个西方在探讨二进制的发明者的时候,发现了莱布尼茨述及到二进制与中国八卦图之间的关系,此时,英国一汉学家葛兰氏怀着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在60年代以后,著文否定了八卦图与二进制之间的关系,认为八卦图中的二进制关系纯属巧合;这一结论又被国内学者不加分析地接受并滥为引用,干扰了人们的视听;葛兰氏之所以这样制造谣言,在下窃以为他认为如果承认了二进制是中国人发明的话,那么对中国人的“愚昧落后”的论调,所谓“白种人如何如何”就抽了筋,这才是他的真正的意图,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讨论八卦与二进制的关系有振奋我们民族自信心的作用,特别是在现在。

这些符号: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个顺序,流传了大概三千两百年,那么,在这些符号里,大家有没有看到一种“变化”呢?对,是一种“变来变去”的变,这样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微妙的关系,但近八十年的易学家没有发现这种关系,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想当然地用“用1表征阳爻,用0表征阴爻” ,然后发现伏羲六十四卦图呈现规律性的排布,而且是倒过来的二进制关系,所以有人就下结论,认为卦爻符中含有二进制的胚芽,但尚未形成二进制。

遗憾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书都用阳爻代替0。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原始的问题:为什么要用“1”和“0”来代替阳爻和阴爻?是因为我们大家对阿拉伯数字比较敏感,仅仅是用“0”和“1”代替它来说明问题。

其实,八卦图中的阳爻和阴爻本身就是二进制的递进关系,它本身是不需要代替的。

为什么要代替呢?是因为我们对那个阳爻和阴爻不习惯的缘故,仅此而已!卦图符号系统本身就是二进制,遇阴爻则进位,遇阳爻不进位,阳爻遇阴爻和“0+1”是同一个道理,根本不需要用“0 + 1”来代替,你怕别人不习惯用“0”代替也可以,但不能莫名其妙的用“1”代替阳爻,却反过来说我们是反的。

什么是二进制,大家可以查计算机相关资料,二进制的先决条件,第一是有两个数“0”和“1”,我们也可以是阴和阳,第二是逢二进位,我们也可以逢阴进位;不能说二进制只能用0、1表示才是正确的吧,由此看来,我们的古人发明了二进制,莱布尼茨是自己发明了二进制还是受了我们古人的启发发明了二进制,已没有必要去搞清楚,但至少我们比他早了四千年,大家一定要坚信二进制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很了不起,中国人的智慧,在当时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被质疑了6500年的易经,却成就了外国科学家,5个获得了诺贝尔奖

被质疑了6500年的易经,却成就了外国科学家,5个获得了诺贝尔奖

被质疑了6500年的易经,却成就了外国科学家,5个获得了诺贝尔奖《易经》是中华文明的元典,有人认为它属于儒家,有人认为它属于道家,我却认为它是百家之源,否则便不足以囊括它的博大深邃。

正因为这样的地位,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也早就关注到了《易经》,且对其充满赞叹的不在少数。

而即使是西方最顶级的那些大师,也不乏《易经》的赞叹者。

点击加载图片比如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就曾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地球所有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紧密吻合”。

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也认为,《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二进制等思想,启发科学家们发明了计算机,现代知识经济革命也正受惠于此,并拥有西方人日常生活决策指南的巨大现代价值。

莱布尼茨对《易经》的赞叹:宇宙语言点击加载图片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西方第一个从《易经》中受到启示的是的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他是现代数学逻辑的创立者和制造计算机的先驱。

1697年—1702年,莱布尼茨与一名中国的传教士白晋接触,当时白晋对中国的《易经》很感兴趣,他认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如果以阳爻(—)代表一,以阴爻(- -)代表零的话,可解释为数字的另一种写法。

受白晋的启发,莱布尼茨悟出了二进制。

点击加载图片1701年,白晋将伏羲六十四卦方图和圆图寄给莱布尼茨,莱布尼茨惊讶地发现他用二进制所编的由0到63的数字表与六十四卦阴阳爻转换成零和一后排列的顺序完全相同。

在莱布尼茨的论文和书信中,经常提到伏羲氏和八卦,他曾明确表示:“创造中国帝国的伏羲氏在其推演的八卦中曾用二元算术(即二进制)。

”他尊称“伏羲为世界科学始祖。

”认为中国文化是文化成就和知识成就的真正典范,因为中国人创造知识并不像西方人那样要借助于上帝。

点击加载图片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与杨振宁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各种因素之后,大胆地断言:γ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说,这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的话,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居然不一样!用科学语言来说,“θ-γ”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

国家为什么禁止研究易经

国家为什么禁止研究易经

国家为什么禁止研究易经
易经属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家禁止研究《易经》?易经为什么能预知未来?
国家为什么禁止研究易经
1.国家既不尊重易经,也不禁止任何人学习易经。

从古至今,并没有严格实用意义上的《周易》禁书这种名称,历代也从未完全禁止人们阅读《周易》。

但在古代,像《周易》这种主题鲜明的著作,被列为皇族贵族才能阅读的书籍,普通人是看不到的。

2.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没有产生科学的原因是《易经》,所以应该禁止研究《易经》。

《易经》有很多概括,但是没有任何逻辑推理,从来没有得出一个独立的自然规律。

杨振宁认为这非常重要。

《易经》让中国文化失去了探索自然规律的根本动力。

易经怎么预测未来
易经变与不变。

世间万物都在变,但道不变。

世间万物都在按规律变化,这个规律就是道。

由于生必有一死,我们知道这个道,所以我们都可以预言每个人都会死。

我们知道四季变换,所以是时候了。

如果我们能知道所有的道,我们就能知道未来。

但是当人强大穷的时候,周易是我们认识世间一切道的一种方式,不管道是怎样的。

简而言之,他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世界万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好几次,清晰地回想起过去跟着宗白华老师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时,在塔影湖光之间,关于爱因斯坦和莱布尼兹的谈话。

近年来又看到了国内许多著述,特别是一些研究《老子》、《易经》、人体特异功能和中国古代科学哲理的著述中,往往引用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

殊不知,对于这段名言的误读,已经持续了20多年,并且直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纠正!人们引用的这段话标题为《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

原引文如下——“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在我(爱因斯坦)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

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段引文的出处是《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7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引述者(包括许多知名的学问家)以此作为“中国古代已经做出了西方科学两个伟大的成就”的证据,无不沾沾自喜。

瞧,连爱因斯坦也说:“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这在引者心目中,就成了中国文明世界第一(至少是“领先”)的“铁证”!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经常跟着先师宗白华教授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散步,一面自由自在地观赏周围的景物,一面随心所欲地进行哲理的交谈。

当时我就向宗老师请教:一再被国人引用的这段爱因斯坦的名言,其真正含意究竟何在?宗老师坐在湖畔长椅上,凝视着绿水中的云天,提醒说:“明远,我跟你一样,对于这段引文也是有疑问的。

爱因斯坦自己果真是这个意思吗? 果真如引者认为的是颂扬了中国古代贤哲的伟大发现吗? 我看,先不必匆匆做什么结论。

你不妨直接到图书馆去查核原文,看看爱因斯坦的原话究竟是怎么说的?”不久,我在图书馆查到了原文,拿来跟宗老师一同阅读。

经过仔细参照,爱因斯坦原话的最后一段,实际上应该翻译为:“如果这些发现果然做了出来,那倒是令人惊奇的。

”原文根本就没有“在中国”几个字!这都是译者看错了原意,自以为是地硬加上去的;用北京话来形容,叫做“蛮拧”!由此以讹传传讹,造成中国人对于爱因斯坦坦的误读,一直绵延到今天。

(关于这件事情,最近我还请教了《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者之一许良英教授、和天文物理学家邹振隆教授,得到他们的首肯。

)当年,宗老师一边在湖畔散步一边对我说:“中国学者历来有两种极其强烈的嗜好与习惯(或者可以说是本能),就是模糊笼统和牵强附会。

到了近代欧美学说输入中国,这种联想比附、随意发挥的习惯,更得到了用武之地。

昨天以《庄子》来比附达尔文进化论,今天以《墨子》来比附卢梭民约论,明天又以《老子》来比附爱因斯坦相对论。

似乎现代科学的许多成就,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生搬硬套、不可思议,自吹自擂、想入非非,实在令人又好笑又可气。

我自己在年轻时代,五四运动时期,也曾经用魏晋佛理来比附康德哲学。

现在回想起来,何尝不是中了这种模糊笼统、牵强附会的遗毒,沾染了一知半解、妄自尊大的恶习。

”在散步中,宗老师又说:“中国学者必须克服一种坏毛病,就是读书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没有弄清事实,就草率地做定义、下结论。

例如,很多学者人云亦云,津津乐道什么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来自八卦、电子计算机的原理来自《易经》……,这都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的典型。

”关于“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来自八卦”,也是中国人对于德国数理哲学家莱布尼兹的误读。

我们知道,二进制数学不仅要具有“0”和“1”两个基本元素,还必须具有“进位制”和“运算法则”。

所谓八卦只不过是一阴一阳的三重排列表示,即没有从0到7这8个数字的顺序对应,又没有二进位的表达方式,更没有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还远远谈不上什么“二进制数学”。

至于把电子计算机原理归结到《易经》,那更是痴人说梦、莫名其妙、自欺欺人之谈了。

宗老师进一步指出:所有这些误读,有一个心理学上的原因。

就是不适当地把“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任意夸张为“集体虚荣心”和“夜郎自大症”。

爱听恭维话、硬撑门面、只图表面光彩、明知落后而又不甘承认落后、死要面子。

实际上,许多专家学者的灵魂深处,至今还活着一个精神胜利的“阿Q”。

多年以前跟着宗老师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留下了隽永的回忆。

上面两段谈话,不过是随手拈起的例子。

宗老师老师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

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理论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

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叫做“散步学派”(按:又译为逍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一面散步一面谈话,于身心放松神游天外之际切磋琢磨,有可能在无意之间得到启发,增长学问……“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置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宗老师关于中国人误读爱因斯坦和莱布尼兹的这些谈话,直到今天还没有过时。

这是一种回念,也是一种悲哀。

人世间经历多少风云变幻,阴晴圆缺。

但是,跟着宗白华老师在未名湖畔的散步,是我回味中最美好的时光。

爱因斯坦:我愿意成为一名佛教徒(曾三次提到《易经》)科学是人类对佛学的验证“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

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

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

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

他还是位素食主义者。

他曾说: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爱因斯坦相信一种宇宙宗教感觉(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对一个人格化的神。

他曾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

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原文如下:“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与弗洛伊德的意念实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两位世人敬仰的大师。

爱因斯坦思维敏捷深邃,思路广泛无所不及,他曾研究过《大藏经》、《易经》,他知道科学是有局限的,在他的日记里曾三次提到《易经》,并写道:“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学科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唯一的就是佛教。

”虽然佛经只是无边佛法的一部分,爱因斯坦已从佛经中看到了佛法超科学的端倪。

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对科学抱着真正求实的态度,而对神奇的超科学现象,并没有随意否认和排斥,而是颇有兴趣,进而去思考论证。

当时在欧洲有一位特异功能高手,善于通灵术与隐遁术的大师沃夫梅森,他生于华沙附近的小城可拉卡尼尔利亚的犹太人聚居地,能用意念指使他人。

1915年物理大师爱因斯坦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对当时世界第一号神奇人物沃夫梅森在维也纳之郊的一间寓所,进行了一次轰动世界的实验。

弗洛伊德于心中发出无声的命令:要梅森在一分钟内,到隔壁卫生间取一把镊子,拔下爱因斯坦的三根胡须。

弗洛伊德默念一停,梅森立刻照办。

奇怪的是,爱因斯坦彷佛被梅森施了魔法,像木人一样,毫无反抗地让梅森顺顺当当地拔下三根胡须,时间恰好是一分钟,两位伟人在铁的事实面前,惊得目瞪口呆。

“我知道很多人,会无法接受,因为这方面的信息接触得太少了。

多接触一些现在最前卫的科学发现,你就会慢慢明白,人类对宇宙、对地球和对人体是多少的无知。

人体对现在的科学家来说,还是一个迷!永远的迷。

”“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了!”——爱因斯坦我愿成为佛教徒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谈到:“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