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学案
中国哲学《易经》教学方案

中国哲学《易经》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教授中国哲学经典之一的《易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易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方式。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理解《易经》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性;2. 掌握《易经》中的基本术语和概念;3. 理解《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和智慧;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6.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易经》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易经》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解释《易经》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分析《易经》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版本。
2. 《易经》的基本原理- 解读《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和爻辞;- 分析《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 探讨《易经》中的变化和平衡原则。
3. 《易经》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理解《易经》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探索《易经》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 分析《易经》中的领导力和决策原则。
4. 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易经》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哲学问题的讨论和辩论。
5.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展示成果;- 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介绍《易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和解析《易经》的经典文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辩论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哲学问题的辩论和演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2. 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小组项目中的合作能力和成果展示;- 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易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辩论表现:评估学生在辩论演练中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导学案十《易经·系辞》二则

题目《易经·系辞》二则学习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欣赏艺术作品的教诲。
2. 明确书不尽言真正内涵。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周易》是《易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代言人,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虽不乏文采和哲理,但始终没有以《易经》的真面目示人,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1]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一)书不尽言一、提供资料,入境生趣《易经》也叫《周易》、《易》,有人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易》在夏朝名为《连山》、在商朝名为《归藏》,周朝才叫做《周易》。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
《易经》这本书,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几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
最该最高的思想,四书五经等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于《易经》。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翻译原文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所要讲的话,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心意的。
”那么圣人的心境,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卦象来说明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有用卦辞来说清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并加以变通来得到全部好处,再加以鼓励激扬来收到神奇奥妙的作用。
《易经》学案

白{ 3 . 2No. 6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1 0 0年 1 月 1
No . 01 v2 0
易经 学案
邱 崇丙
( 中国国家 图书馆 ,北 京 10 8 ) 0 0 1
摘
要 :河 图洛书是 中国传 说中的产物 ,而甲骨 卜 辞和 易经 则是 中国远古时代 占 卜的记录 。由于 易经) )
的影响,中国的巫术 、图谶等流传不绝 ,这种偶然性的推测却 以为是必然性 的认识 ,自然是 不合逻辑 的,致使 杨 振宁得 出中国从 ( 《 易经 以来就没有推演法的结论 ,并进 一步指 出这是 中国没有产 生近代科学 的重要原 因之一。
关键词 :易经;逻辑 ;偶 然性:必然性;杨振 宁
马叙伦先 生曾列举大量 例证 ,分析汉字 的发展 曾经过
“ 图语 ” 的 阶段 , 即 一个 字 ( ) 图 ,不 是 一 个 词 ,而 是 一 句
话 。他 认 为后 来 的指 事 字 会 意 字 , 是 这 种 字 ( ) 简 化 。 就 图 的
也 就 是 说 ,从 语 言 的形 成 到 文 字 的创 造 之 间 ,有一 个 过 渡 形
性 质 上 是相 同 的 。
一
、
河 图洛 书
我 国 古代 的精 神文 化 ,最 早 出现 的是 神 话 传 说 ,在 民间 口头 上 流 传 。自然 界超 人 力 的 变 化 ,人 们 都 以为 是 神灵 在 起
作用,于是 山有山神 , 水有水怪 , 风火 雷电都是精灵的化身 ,
想 象 出许 多故 事 。 中有 一 个 “ 图洛 书 ” 故事 , 周 易 ・ 其 河 的 《 系 辞 上 》说 :“ 出 图 ,洛 出 书 ,圣 人 则 之 。 河 ” 河图, 据说 是 黄 河 里 跃 出一 匹龙 马 , 上 有 图纹 ; 书 , 背 洛 据说 是洛 河 中 出现 一只 神 龟 ,背 上 有 图形 。但 这 河 图洛 书 并 无 原 版 ,名 为 图、书 ,实 际 上 既 不 是文 字 ,也 不 是 数字 ,而
易经的智慧 教案

易经的智慧教案【易经的智慧教案】一、教案背景易经,又称《易经》、《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易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阐述宇宙的变化规律和人生的境遇,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本教案旨在通过易经的智慧,匡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的思量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易经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掌握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含义和运用。
3. 理解易经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量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2) 八卦的含义与运用(3) 六十四卦的解读与应用(4) 易经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教学方法(1) 针对易经的起源与发展,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易经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针对八卦的含义与运用,教师采用讲解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八卦的基本含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味八卦的运用。
(3) 针对六十四卦的解读与应用,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六十四卦的含义和解读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六十四卦的应用技巧。
(4) 针对易经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教师通过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量易经智慧如何应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如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健康管理等。
四、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易经的起源与发展(1) 导入:通过展示易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易经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如“你知道易经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讲解:教师讲解易经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性,介绍易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深化: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易经的智慧和价值,并总结出易经的基本特点和应用领域。
2. 第二课时:八卦的含义与运用(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易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八卦的含义和运用,以及八卦图的构成和解读方法。
中国哲学《易经》教学方案

中国哲学《易经》教学方案1. 课程简介《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科学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三大经典之一。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易经》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和人生观,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 课程目标- 了解《易经》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学术价值。
- 掌握《易经》的基本概念、卦象和爻辞。
- 理解《易经》的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八卦等。
- 学会运用《易经》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人生智慧和决策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导论- 《易经》的起源和发展- 《易经》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 《易经》的基本构成和术语解释3.2 卦象与爻辞- 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含义和应用- 卦象与爻辞的解读方法- 典型卦象的分析与解释3.3 哲学思想- 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八卦与宇宙人生的关联3.4 实际应用- 《易经》在日常生活、工作、决策中的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与讨论- 个人实践与体验分享4. 教学方法- 讲授:讲解《易经》的基本概念、卦象和爻辞,阐述其哲学思想。
-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卦象,解读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案例,分享个人实践和体验。
- 作业与练习: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程评估-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课程总结报告:学生撰写课程总结报告,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教学资源- 教材:《易经》经典版本,相关学术著作和解读资料。
- 辅助工具: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 在线资源:相关课程网站、论坛、学术文章等。
7. 课程安排- 共计16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2小时。
- 第1-4周:导论与卦象爻辞基础知识。
- 第5-8周:八卦与六十四卦的解读与应用。
- 第9-12周:阴阳哲学、五行学说等思想内涵。
- 第13-16周: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易经讲座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易经》智慧与人生应用讲座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易经》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掌握《易经》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3. 学会运用《易经》的智慧指导日常生活和工作。
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三、教学对象适合对《易经》感兴趣的社会大众,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哲学有一定了解的学习者。
四、教学时长2课时五、教学内容1. 《易经》概述2. 《易经》的基本原理3. 《易经》的应用实例4. 《易经》智慧与人生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 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易经》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易经》概述- 介绍《易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 解释《易经》的名称含义和基本构成。
3. 《易经》的基本原理- 讲解《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 介绍八卦的构成及其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易经》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1. 《易经》的应用实例-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易经》在个人生活、职场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易经》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2. 《易经》智慧与人生- 分析《易经》中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决策智慧等思想。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将《易经》智慧融入人生。
3. 总结与反思-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易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易经》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4.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易经》智慧与人生关系的论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讨论、作业完成等。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易经》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作业、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学生将《易经》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易经》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2. 多媒体课件:制作《易经》基本原理、应用实例等方面的PPT。
国学经典《易经》《论语》《孟子》教案

(一)《易经》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一、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二、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易经》。
三、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易经》中的经典语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四、交流展示(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释义】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解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人类的职责和才能。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
【解读】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
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后果,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
同时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一)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
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易经讲座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易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掌握《易经》的基本概念、六十四卦及其象征意义。
3. 学会运用《易经》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
2. 六十四卦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六十四卦的解读与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易经》原著或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易经》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地位?二、新课讲解1. 讲解《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伏羲画卦、周文王八卦、孔子易学等。
2. 解释《易经》的基本概念,如卦、爻、象、辞等。
3. 介绍六十四卦的构成,包括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卦例,如“乾卦”,讲解其卦象、卦辞、爻辞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乾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四、课堂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你认为《易经》的智慧对现代生活有何启示?b. 如何将《易经》的智慧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易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易经》原著或相关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易经》基本概念和六十四卦的理解。
2. 提问:你在课后阅读《易经》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二、新课讲解1. 讲解剩余的六十三卦,包括卦象、卦辞、爻辞等。
2. 引导学生掌握六十四卦的象征意义,如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卦例,如“坤卦”,讲解其卦象、卦辞、爻辞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坤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易经》的心得体会。
2. 小组讨论:如何将《易经》的智慧应用于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易经》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 Vol. 32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0────────── 收稿日期:2009-09-28作者简介:邱崇丙(1932-),男,江苏淮安人,国家图书馆文献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
-1-✧语言学研究✧《易经》学案邱崇丙(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摘 要:河图洛书是中国传说中的产物,而甲骨卜辞和《易经》则是中国远古时代占卜的记录。
由于《易经》的影响,中国的巫术、图谶等流传不绝,这种偶然性的推测却以为是必然性的认识,自然是不合逻辑的,致使杨振宁得出中国从《易经》以来就没有推演法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这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易经;逻辑;偶然性;必然性;杨振宁 中图分类号: I 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6-0001-04Information on Stud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QIU Chong-bing(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Map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Book of the Luo River is the product of Chinese legend. The oracle inscription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are the records of augury in ancient time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 Chinese sorcery and book of prophecy were widely spread. The contingency of speculation lies in the thinking of inevitability. Nature is illogical which made Chenning Yang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a has had no deduction since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he further points out th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in China there was no modern science.Key words: The Book of Changes ; logic; contingency; inevitability; Yang Zhenning一、河图洛书我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是神话传说,在民间口头上流传。
自然界超人力的变化,人们都以为是神灵在起作用,于是山有山神,水有水怪,风火雷电都是精灵的化身,想象出许多故事。
其中有一个“河图洛书”的故事,《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据说是黄河里跃出一匹龙马,背上有图纹;洛书,据说是洛河中出现一只神龟,背上有图形。
但这河图洛书并无原版,名为图、书,实际上既不是文字,也不是数字,而是点线的符号,排列成图形,并且是出于后人的推想。
“圣人则之”,应该是圣人从马背上毛的排列顺序(线条)、龟壳上的纹路(块状)得到启发,而画成的图形。
人们不明白圣人这种创作灵感的来源,而托之于龙马神龟。
《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即伏羲氏,“鸟兽之文”与“河图洛书”的故事性质上是相同的。
马叙伦先生曾列举大量例证,分析汉字的发展曾经过“图语”的阶段,即一个字(图),不是一个词,而是一句话。
他认为后来的指事字会意字,就是这种字(图)的简化。
也就是说,从语言的形成到文字的创造之间,有一个过渡形态,那就是图画符号。
这个过渡期应该在殷商甲骨文之前。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这是说河图跟八卦、伏羲氏有关。
《汉书·五行志》:“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这是说洛书跟夏禹有关。
根据这个传说推论,有语言和图画符号的阶段应该是从伏羲氏到夏禹的时代,也就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
河、洛地区,则是中原精神文化的重要根据地。
这样,从三皇五帝时第32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2-期的图画符号,过渡到殷商的甲骨文,也就顺理成章。
八卦附上文字,成为《易经》,较甲骨卜辞的表达更为明显些,则应该是周以后的事。
通常认为是出于周文王,作为周人的代表者,也是可信的。
殷人喜欢占卜,有了甲骨卜辞。
周人把占卜变为占筮(卜筮、筮蓍),又与八卦相结合,于是有了《易经》。
因此可以说,《易经》是在“河图洛书”和甲骨卜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两者的结合。
此后文字逐渐完善,有了史官和历史纪录,于是有了《尚书》,有了《国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人著作。
从神话传说(语言)开始,到河图洛书(图形符号),再到甲骨卜辞(文字),再到八卦易经(图形符号分类与文字的结合),发展到诸子百家(文章著作)。
经过长期酝酿,中国古人思维发展终于开花结果,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中华精神文化的源头。
二、卜辞和易经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期,河南安阳小屯村陆续发现了一些龟甲牛骨,村民称为龙骨,作为药材卖给了药店。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病中服药,发现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文字。
他有钟鼎文的学识,便断定是一种古文字。
经过追寻,知道龙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而这里正是古代商朝的京都。
此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又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得到有字的甲骨十余万片。
经过整理,字种约有四千多个,已经释读的有一千多个。
商王朝遇到国家大事,必须占卜,以预知吉凶。
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烧灼,根据裂纹(兆)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刻在甲骨上,此即所谓“甲骨卜辞”。
这些甲骨卜辞,实际上就是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的国家档案,内容涉及畜牧、农事、狩猎、灾祸、疾病、祭祀、征伐诸多方面。
占卜,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种迷信,但就殷人当时的处境来说,实在是思维的一大探索,因为他们想要预知未来。
也就是说,动机是好的,他们在动脑子,但没找到正确的方法,而是“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人有崇拜动物的心理,如龙凤麒麟乌龟,都是崇拜的对象,或者以之为图腾。
龟的寿命长,俗话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
”古人认为它有灵性,称之为神龟。
而龟甲又是钙质材料,不易腐烂,因而就用它来占卜,相信它能够给人以启示。
因此,占卜是预知和迷信的混合体,从思维发展的方向上看,它是探索,是前进,从方法和性质上看,是落后,是迷信。
卜辞是孤立的记录,卜一次记一次,也就是说,殷人还没有想到要整理卜辞,政权就被周人所取代。
周人在殷人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把占卜变为占筮(卜筮、筮蓍),把占筮记录作了整理分类,附在八卦后面,八卦再演为六十四卦,于是成了《易经》。
八卦,实际上就是周人引进了河图洛书符号图形分类排列的方式,把占筮记录作了系统分类。
甲骨卜辞,记录了殷商社会的一些情况,有史料价值,它的预知纯粹是偶然性的猜测,大约没有人认为它里面有逻辑智慧。
《易经》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也有史料价值,而它的预知则继承了卜辞偶然性的猜测,并加以发展。
《易经》的制作者们,认为一次占筮记录灵验,就可以适用于普遍情况,《左传》里就有这些占筮的记录。
周人的占筮,想找到规律程式,能够普遍应用,思维的探索比殷人的占卜又进了一步,但本质上仍然是不问苍生问鬼神。
它的纪录比甲骨卜辞多了分类,多了些生活常识,仍然谈不上有逻辑智慧。
《易经》和《易传》(又称《十翼》)是有区别的,要分开来看。
《易传》是在百家争鸣以后,人们对《易经》的一种解释。
有的牵强附会,有的将常识抽象化(上纲上线),有的借题发挥,于是《易传》里的的确确有了思想,其中还包含朴素的辩证观念。
但是,研究者常常把《易经》和《易传》混为一谈,使之失去了本来面目,把巫术变成了哲学。
对于《易经》的研究,历史上有不少学者付出了大量精力,研究结果却是越来越神秘,越来越说不清。
仅《四库全书》就著录书目158种(1 737卷),附录《易纬》8种(12卷)。
要研究下去,没完没了。
在现代的《易经》热中,有人是在作学术研究,另有些人恐怕是借用《易经》进行商业炒作。
风水、占卜、算命、天人感应等巫术,似乎又沉渣泛起,并被罩上一层科学的外衣。
有人论证《易经》是超前的科学著作,里面蕴涵着量子力学、相对论、计算机理论、遗传密码等许多重大科学原理,说得天花乱坠,使得部分青年信以为真。
果真如此,中国的科技力量早就该强大无比了。
《易经》和甲骨卜辞没有本质的区别,现代人要到《易经》里去找智慧,不如说是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去发现《易经》中与中国古代历史有关的知识。
三、易经的定性现代有两位国学大师,对于《易经》的研究还它以本来面目,能够让我们有一副清醒的头脑。
这就是郭沫若先生、高亨先生。
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佛寺的灵签符咒一样。
(引者按:请注意这句话)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
全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合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一共有四百五十项文句。
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社会的生活。
这些生活在当时一定是现存着的。
所以如果把这些表示现实生活的文句分门别类地划分出它们的主从出来,我们可以得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生活的现状和一切精神生产的模型。
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
”郭先生并举出《易经》中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文字,有渔猎类,畜牧类,商旅类,耕种类,工艺类等。
另有一些文句邱崇丙:《易经》学案-3-涉及社会制度,如:家族关系,政治组织,行政事项(享祀,战争,赏罚),社会阶级等。
涉及精神生活的有宗教、艺术。
郭先生认为《易经》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史料。
他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载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细致地研究了《易经》的史料,可以给我们明确的启示。
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经今注》中认为:《周易》是先秦的筮书,筮是巫术。
(引者按:请注意这句话)《易传》是后人对《易经》的解释,《易经》和《易传》应该分开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