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治疗及新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血管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会导致主动脉破裂而丧命。
对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旦发生主动脉夹层,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目前,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下面将分别对这几种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药物治疗是主动脉夹层的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以防止主动脉夹层进一步恶化。
患者还需要服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以避免血栓引起血管再次破裂。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生素的应用也为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新型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穿刺主动脉内膜修复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等。
经皮穿刺主动脉内膜修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经皮穿刺的方式将压力敏感的导丝导入到主动脉内膜层下,再通过药物治疗或调节主动脉内膜流动的方式来修复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则是通过在主动脉夹层处植入支架,加强血管壁的支撑力,防止主动脉进一步扩张和破裂。
这些介入治疗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明显等优点,已经成为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重要手段。
手术治疗是对主动脉夹层最直接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主动脉夹层严重、危及生命的患者。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通过开放手术的方式,切开胸骨,直接修复受损的主动脉壁。
虽然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术后并发症多。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治疗逐渐成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
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部发生的血管壁的撕裂,使血液进入血管内部形成血管腔内的假腔,导致血管壁变得不稳定并可能破裂,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手段比较多样,包括开胸手术、内窥镜手术、介入治疗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以下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
1.开胸手术开胸手术是一种传统的主动脉夹层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确实比较显著,但手术风险较高。
随着心胸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开胸手术的管理方式和手术方法得以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如Bentall手术、David手术等,针对不同类型及位置的主动脉夹层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来进行治疗。
2.内窥镜手术内窥镜手术是一种介于开胸手术和介入治疗之间的治疗手段。
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内窥镜治疗主动脉夹层可以通过穿刺和导管引导,采用覆膜支架或血管外膜夹层成形器等器械来实施治疗。
其治疗效果与开胸手术相当,但对于某些位置的主动脉夹层,建议选择开胸手术。
3.介入治疗4.药物治疗目前尚无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特效药物,但可以用药来暂时缓解患者的症状,预防夹层的扩展和破裂。
有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来控制血压,预防血压过高对血管造成进一步损伤。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和位置的主动脉夹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在治疗主动脉夹层过程中,严格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等,有助于减少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几率。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疾病,指由于主动脉中层发生破裂或血管壁局部纤维薄弱打开,血液从夹层中流入,并使原有的血管壁与夹层面之间形成假性腔。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对于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治疗方法1.外科手术治疗开胸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已成为当前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这种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能够迅速减轻症状、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破裂后出血、夹层扩张等,同时可以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提高。
2.内镜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技术治疗已成为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内镜治疗通常通过经股动脉或肱动脉插管穿经大动脉插管,在X线导引下,将支架放进发生夹层的主动脉内,以支撑夹层面,避免夹层面继续扩张和破裂,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治疗进展1.立体导航手术技术的应用立体导航是一种新型三维显像技术,它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技术,通过立体感觉的真实性和清晰度,可以帮助外科医生更加精确地进行手术定位和操作,并减少手术创伤。
近年来,立体导航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中,对于从事主动脉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来说,其治疗效果远好于传统手术。
2.遗传模型的建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模型的建立对于筛选敏感的人群和早期预测非常有意义。
遗传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在通过基因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临床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主动脉夹层治疗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进行精准推荐。
总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因其疾病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不过,在临床治疗中,研究者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正确的治疗。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进展2024(全文)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进展2024(全文)摘要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被称为血管外科技术领域的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
近60年来,以人工血管置换为主的开放修复术一直是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随着血管微创腔内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两种新的手术方式: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和逆向去分支内脏动脉重建联合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杂交手术(简称杂交手术)。
尽管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但由于对主动脉解剖形态要求高、费用高昂、缺乏通用腔内覆膜支架产品等问题,在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杂交手术结合了主动脉腔内修复微创的治疗理念与内脏动脉区去分支重建技术,逐渐成为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术式之一,尤其针对不能承受开放手术和由于主动脉扭曲、夹层真腔狭小等解剖形态不适合全腔内治疗的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近年根据杂交手术血流动力学分析不断优化内脏动脉重建策略,以及探索分期及同期手术的优劣。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通常由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进展而来,是胸腹主动脉瘤中一种特殊的亚型,在需要手术治疗的胸腹主动脉瘤中占30%~40%[1]。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外伤等。
以Marfan综合征为代表的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是导致年龄小于50岁中青年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原因[2],而高血压是引发中老年患者急性夹层和慢性期夹层进展至动脉瘤形成的最重要的风险因素[3]。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危害主要源于夹层的进展及其相关并发症,如主动脉破裂引发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内脏器官缺血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合适的手术干预对于降低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危害至关重要,笔者将重点讨论杂交手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相关优化。
1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发展历程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指的是利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通过解剖外路径逆向重建内脏动脉,并联合近端胸腹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完成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隔绝。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血管疾病,它发生在主动脉内层和中层之间的裂口处,导致血液在主动脉内层和中层之间流动。
这种疾病会导致主动脉壁的继续削弱并可能最终导致主动脉瘤或主动脉破裂,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具有很高的手术风险和复杂度,因此需要精密的治疗方案和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本文将就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传统手术治疗传统的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修复,通常是开胸手术或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
这些手术治疗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修复主动脉内层的撕裂,并加固主动脉的壁强度,防止夹层扩张和主动脉破裂。
这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比如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周期长、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因此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不太合适。
二、介入治疗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重要手段。
介入治疗包括主动脉内膜修复技术和内膜覆盖技术。
主动脉内膜修复技术是通过导丝和支架等器械将假腔闭塞,使主动脉内层得到修复。
内膜覆盖技术则是通过植入覆膜支架或填塞物等器械,覆盖在主动脉内膜上,形成假腔的隔离,从而防止夹层继续扩张和演变。
这些介入治疗方法相比于传统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生物技术治疗生物技术治疗是近年来主动脉夹层治疗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包括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生物材料修复等技术。
干细胞治疗是通过植入干细胞或使用干细胞修复主动脉夹层损伤部位,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基因治疗则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植入特定基因来调控和修复受损的细胞和组织。
生物材料修复是利用生物相容材料和生物支架等技术,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再生和修复。
这些生物技术治疗方法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且病情复杂多变,常常需要紧急干预治疗。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内层和中层之间发生撕裂,使得血液通过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假腔,进而导致主动脉扩张或主动脉瘤形成。
如果主动脉夹层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主动脉破裂和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有效地治疗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为患者的康复带来希望。
深入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2000字】2. 正文2.1 传统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主要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的血压,降低主动脉的压力,从而减少主动脉夹层的扩展和破裂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和ARB等降压药物,以及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缓解主动脉的负荷情况,从而减少主动脉夹层的进展。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手术干预的方式修复主动脉夹层,减少主动脉破裂的风险。
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展望

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展望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罕见但极为危险的疾病,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围绕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内膜与外膜之间形成血肿,导致血管壁分层。
主动脉夹层可引起剧烈疼痛、休克、器官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胸片、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目前,中国医疗机构普遍采用多排螺旋CT(MSCT)进行诊断,其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是,由于MSCT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部分地区医疗机构仍难以普及。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控制疼痛、降低血压和心率等手段减轻症状,但难以根治疾病。
介入治疗主要采用覆膜支架修复血管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外科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和微创腔内修复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风险较高。
目前,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药物治疗方面,国内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严格选用镇痛、降压、抗凝等药物,有效控制了患者症状。
介入治疗方面,国内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外科手术治疗方面,国内部分大型医院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手术技术和经验,并成功完成了数千例手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将迎来更多创新机遇。
新型影像学技术的研发将为诊断提供更多选择,如高分辨率MRI和功能成像技术等,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新型治疗手段的探索也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如药物涂层球囊、可降解支架等新型介入治疗技术,以及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外科手术方法。
未来,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将更加注重规范化治疗。
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加大对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培训和评估力度,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医疗机构之间将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诊疗技术的普及和优化。
为了提高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整体水平,学术交流将变得更加活跃。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本文将就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主动脉壁的内膜破裂,使得血液在主动脉内膜与外膜之间形成夹层,导致主动脉壁的破裂和扩张。
主动脉夹层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准确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
高分辨率CT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主动脉夹层影像信息。
这些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为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有助于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面,外科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患者可以通过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等微创手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期更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
微创手术成为了越来越多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除了外科手术,内科治疗也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药物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减轻主动脉壁的压力,有助于减少夹层的扩张和撕裂。
抗凝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血栓栓塞的风险。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主动脉内膜修复术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在夹层处植入支架,可以有效地将夹层处的血流恢复到正常状态,防止夹层扩张和撕裂。
这种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逐渐成为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新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夹层诊治进展及预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人主动脉壁囊样变性的中层而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向周围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危、重症。
AD发病率为每年3/10万——4/10万,其猝死率达20%,而住院期间死亡率也达30%.AD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危害很大,后果严重。
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AD诊治及影响预后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为提高临床诊治AD水平提供借鉴。
1 AD分型AD有几种不同的分型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是DeBakey和Stanford两种分型方法。
1965年提出的DeBakey分型将AD分为三种类型,其分型的依据是AD撕裂的位置和夹层沿主动脉扩展的情况:I每是指夹层的原发破口起源于升主动脉并向远端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撕裂和延伸;Ⅱ型是指夹层的原发破口起源升主动脉,其撕裂和延伸局限于升主动脉内;Ⅲ型,夹层的原发破口起源于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的降主动脉,并向远端撕裂和延伸,可累及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其中Ⅲa为夹层累及到近端降主动脉;Ⅲb为夹层累及远端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AD的另外一种常用分型为Stanford分型,将AD分为A、B两种类型,其分型的依据是根据是否累及升主动脉。
Stanford A型: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相当于DeBakey分型中的I和II型;Stanford B型: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的降主动脉,相当于DeBakey分型中的皿型。
Stanford分型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实用,其中A型一般主张进行手术修复,而B型夹层以初步支持治疗和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为主,外科手术仅是作为并发症发生时才予使用的手段。
根据AD发病时间分型:起病在2周以内者为急性AD,超过2周则为慢性AD.2 AD诊断AD的诊断需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后确诊3胸部X线平片和心电图在急症诊断时需应用,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难以明确AD的诊断或其分型。
胸片检查时约60%患者有特征性的纵隔增宽现象,然而有10%左右患者胸片无明显异常;30%左右患者体表心电图检査为正常,约40%患者有非特异性ST-T改变,其中30%左右有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改变,而仅有15%存在缺血性改变确定AD诊断多需要进一步的辅共振血管造影(MRA)等。
目前CTA为最常用的AD确诊方法,多数患者可以确定诊断,并可以明确AD分型、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范围和程度等。
3 AD治疗方法AD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血管腔内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3.1 内科药物治疗包括硝普钠、钙通道拮抗剂、卩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使患者心率保持在60-80次/min左右,收缩压维持在100——120mm-Hg.大汗淋漓、呼吸急促者可予吗啡等药物镇痛、镇静。
内科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无并发症的StanfordB型AD早期病死率,其效果可能并不亚于外科手术治疗。
因此,内科药物治疗既可成为无并发症的StanfordB型夹层的独立治疗方法,也是需要行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外科手术的基础治疗,并且是长期预防再发的治疗手段。
3.2 腔内治疗目前主要是经皮植人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又称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主要用于Standford B型AD的治疗。
该手术是将覆膜支架植人到主动脉真腔内,对夹层原发的破口进行封堵,通过阻断假腔内血流、降低假腔内压力、继发形成血栓、改善分支血管血流等机制,降低主动脉进一步扩张或破裂的风险。
根据植人支架的形状和类型,可分为单纯支架植入术、分支支架植入术、烟囱支架植人术等。
自从1999年开展Stanford B型AD腔内治疗以来,其适应证逐步拓宽。
然而,对于非复杂性或无并发症的B型AD,尽管药物治疗结果优于开放手术,但是否优于腔内治疗存在争议: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Stanford B型AD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内科药物治疗的近期和中期生存率相似,但腔内治疗对于改善真腔构型更为有利,且远期随访结果显示,腔内治疗组的远期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可以明显提高5年以上的生存率。
最近,Wang等系统分析中国159项研究5531例患者资料。
结果显示,TEVAR治疗Stanford B型AD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低并发症和低短期病死率。
但支架治疗AD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病变局部解剖有一定要求:(1)AD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或距左锁骨下动脉分支(4)股动脉和髂动脉的直径和条件可满足支架植入等。
AD的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创伤小、成功率和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近年来已逐步成为StanfordB型AL)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尽管AD腔内隔绝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岜有一些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尚,但多数后果严重,需尽可能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AD腔内治疗的近期并发症主要包括:(1)内漏:为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部分内漏在随访中可自行消失,但部分可导致主动脉扩张或破裂,必要时应采用再次植人支架或外科手术修补内漏。
(3)股动脉和髂动脉切开局部的并发症。
(4)支架移位、支架本身或支架传输系统对主动脉壁的损伤;(5)脑部并发症等。
远期并发症主要是覆膜支架近端夹层逆向撕裂及远端夹层内膜再破裂等,通过远端预先放置限制性裸支架或覆膜支架等预防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此并发症。
3.3 外科手术治疗腔内治疗有-定的局限性,以下情况需行外科手术治疗:(1)形成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6.5cm,有夹层分离症状或破裂征兆;(2)进展期的AD累及重要脏器,使其出现灌注不良;(3)累及升主动脉或伴重度主动脉瓣反流;(4)急性期内科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疼痛或高血压,或局部形成动脉瘤且进展等。
AD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彻底切除主动脉病变处撕裂的内膜,阻止血液进人假腔,应用人工血管重建主动脉,同时治疗并发症。
目前主要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带瓣膜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主动脉半弓人工血管或全弓人工血管置换、烟囱术等。
近十余年随着人工血管、无创缝线生物胶、抑肽酶等新型材料在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深低温体外循环及术中脑灌注、肝素涂层管道等技术的开展,使AD手术的安全性升高,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下降,存活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3.4 联合治疗对于复杂病变的治疗,如主动脉弓部夹层的治疗,可应用杂交(hybrid)技术,即联合外科手术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杂交手术通常是通过动脉旁路术提供分支血流,然后对原主动脉弓部进行腔内隔绝术。
杂交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范围和创伤,降低死亡率。
4 治疗策略4.1 根据分型选择治疗方法科药物保守治疗1周内病死率of高达50%?90%;而通过外科手术治疗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可以达到75%和73%.因此,对于Standford A型AD,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对于Standford A型患者,无论是急性期或慢性期均应采取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Standford B型AD:大约70%的StandfordB型AD不存在严重并发症,单独药物治疗3年生存率达到78%.临床研究也同样提示,内科药物治疗和主动脉腔内治疗的2年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异(95.6%vs88.9%,P=0.151)。
外科手术治疗与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大致相同,但外科手术风险高、创伤大、费用高,故对于没有严重并发症的Standford B型AD应采用积极的内科药物治疗。
但一旦出现破裂预兆、重要脏器灌注不良表现、内科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或疼痛等并发症,预后则很差,住院死亡风险超过50%.目前在此种情况下,多采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或外科开放性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术,而已很少采用死亡率很高的外科开窗术。
一项Meta分析显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与外科开放性手术相比,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和近期死亡风险。
4.2 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法4.2.1 急性期治疗在明确诊断过程中就应开始积极对症治疗,包括严格控制血压、镇痛、镇静及基础治疗。
对于无手术禁忌证的不稳定患者按手术适应证应尽早采取相应的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必要时采取联合治疗,及早封闭破口,稳定主动脉结构,减少并发症发生。
4.2.2 慢性期治疗措施主要为控制血压、改善血管结构、预防复发。
一项对810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对于Standford B型AD血管腔内治疗的一年生存率为93%,高于外科开胸手术79%的生存率,但是两者远期生存率的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Standford B型AD血管腔内治疗有一定的并发症,尤其动脉瘤发生率较高,所以有时需要手术干预,故TEVAR术可以作为慢性Standford B型AD的初步治疗,如果术后出现动脉瘤等并发症,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在随访时,如果主动脉直径不断增大或有局限隆起,也应采用手术治疗。
部分放置主动脉内覆膜支架失败的患者,如病情未得到控制,也可行手术治疗。
4.3 避免误诊误治不同,患者自述疼痛的位置及伴发症状也不相同。
当夹层血肿压迫邻近组织或波及主动脉大分支时,可有全身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首诊医师对夹层应有诊断意识和警惕性。
一旦高度疑诊,应严格卧床休息,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给予强效镇静和镇痛,忌用抗血小板、抗凝或溶栓治疗;尽快降低血压至维持心、脑及肾功能供血的最低水平,降压的同时应降低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度,可有效减少夹层分离的扩散。
合并低血压者可使用多巴胺等药物或输血或血浆,但应排除假性低血压。
如诊断AD不明确,考虑常见病、多发病,予以相应处理后无效时,应及时转变思路。
对症治疗同时完善辅助检查,至少行超声检查,有条件时尽早行主动脉CTA检查。
基层医院一般可以行胸片检査,但特异性不强。
心脏超声,尤其是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特异性和正确性较高,但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很高。
CTA和MRA诊断AD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可以明确夹层破口的位置、病变的长度、是否累及分支血管,为下一步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5 AD预后5.1各型AD预后随着AD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AD可以更及时地确诊并接受适当的治疗,病死率和致残率在不断下降。
对接受腔内治疗的Standford B型患者5年随访结果显示,20%出现支架断裂,48%灌注不良,34%顽固性疼痛或有断裂征象;2%既有断裂也有灌注不良;20%患者在TEVAR后需要再次干预以治疗灌注不良。
住院期间和30d病死率均为。
住院期间及30d卒中、永久截瘫、下身轻瘫发生率分别为2%、2%和4%.一旦发生心肺骤停,病死率极高,Standford A型AD发生心肺骤停救治及时生存率略好。
夹层破裂时很少发生室颤。
5.2 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影响AD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AD的类型、病变性质及累及的广度、并发症的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