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中国神话观

合集下载

茅盾

茅盾

3、1918年开始,他先后编写过十多种童话、寓言故事等。
4、1921年,在《近代文学体系研究》一文中,对文学的起源、文学与原始宗教 的关系、神话是短篇小说的开端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一观点在同时 期我国的文学史、小说史中实属首见。
5、1923年,茅盾在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讲授希腊神话。这期间,还在《小说月报》 上著文介绍过捷克、波兰、爱尔兰等民族的神话。
7、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一年,茅盾把主要时 间和精力投入了政治斗争运动,文学活动只是抽空做一些。 8、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被列入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通缉名单,于是他不得不隐居 起来,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
9、1928年7月,逃亡东京。在东京,他写了许多小说,神话学专著《中国神话研究 ABC》(1978年再版时易名《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10、1929年,茅盾把近几年来发表的四篇神话论文《各民族的开辟神话》、《自然 界的神话》、《中国神话研究》、《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汇集出版了《神话杂 论》。还写了几篇介绍北欧、希腊、罗马、埃及印度神话的文章。年底,完成了专 著《北欧神话ABC》。这个时期他所写的关于神话的文章或著作。写作时都缺少必要 地参考资料。
二、神话研究的历程
1、幼年时,在父母的熏陶下,爱看西游、三国等“闲书”、“禁书”,酷爱文学。 2、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该所图书馆的英文藏书十分丰富,给青 年茅盾打开了一个新领域。(新思潮——向西方寻求真理)如饥似渴的从欧洲 各书报中汲取外国传来的新知识、新思想。其中,欧洲的神话及其理论特别引 起他的兴趣。 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希腊、罗马、印度、古埃及、北欧以及19世纪尚处于半 开化状态的民族的神话和传说、外国民族志、风土志等,广泛涉猎了19世纪后期 欧洲人类学派神话学者的著作,对欧洲的神话理论和神话学有一定的了解。

中国神话的三大变迁

中国神话的三大变迁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2015-10-31刘毓庆“神话”概念来自西方。

中国神话研究,启动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大潮中。

一个世纪以来,研究者所持有的观念、理论、分类方式、研究方法等等,基本上是西式的。

当下的研究路径,许多仍属西方各种理论的实践,真正从中国神话自身寻绎其理论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

根据西方人的观念,中国学者普遍认定了这样的事实:神话是原始时代的产物。

中国神话研究的开启者茅盾,给神话所下的定义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

”①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开启者林惠祥,也认定“神话是原始心理的表现”②。

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的各类中国文学史教材,几乎都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谈到的“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的原则③,将神话作为远古先民的文学而置于书首,其后则不再提及。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汉代文献中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盘古开天等等,变成了远古神话的经典内容;汉以后的神话,如《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明确署“神”字号的作品,则被改题为志怪、神魔之类的名目,以表示神话已不再存在。

至于20世纪后半期以来,出现的大量外星来客、宇宙大战以及死去几百年的人突然闯入现代生活或现代人闯入古代皇宫之类的神话电视、电影,则被命名为科幻片或穿越剧。

但要问这些形式上分明与神话没有什么两样的故事,为什么不能叫做神话时,人们的回答会很简单,因为它们不是产生在上古时期。

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遗憾地表示:中国文献关于“创世神话”的记载太晚了!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正在用西方人的概念来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在规范中发现了我们祖先行为的不规范性,于是有了深深的遗憾。

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撇开西方理论的框架,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神话的理论性问题作重新思考呢?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神话研究的袁珂,晚年逐渐意识到西方理论导引下中国神话研究的缺陷,在1982年后提出了“广义神话”的概念④,认为“直到今天,旧的神话没有消失,新的神话还在产生”⑤,并撰写了《中国神话史》。

2024年著名的中国神话故事

2024年著名的中国神话故事

2024 年著名的中国神话故事闻名的中国神话故事 5 篇神话故事在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信仰、道德观念、文化认同和创建力,并供应了一种满意人类才智和想象力的渠道。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闻名的中国神话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闻名的中国神话故事(精选篇 1)“夸父逐日”是中国古老的神话。

它体现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

版本 1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逐太阳,做出一番震天动地的事业来。

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

一天,太阳升起了,他迈开大步追去,始终追到禺谷。

传闻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

在太阳落到这里洗浴后,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

到其次天再升起来。

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红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

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成功时,他感到极度口渴。

于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喝难忍。

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

可是夸父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ft一样倒了下来。

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版本 2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雄伟宏伟的成都载天ft,ft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

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毅,气概非凡。

那时候,世界上荒芜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经常将捉到的凶狠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

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

人们热得难过,实在无法生活。

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叮嘱,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起先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速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比较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比较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比较民族色彩,是每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越富于个性的艺术,就越能体现、充实共性,越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就越有价值,中国上古神话正是以自己的特质显示出了自身的无限的生命力。

茅盾说:“神话是信仰的产物,而信仰又是经验的产物,人类的经验不能到处一律,他们所处的地形与气候,也不能到处一律。

有些民族,早进于农业文化时代,于是他们的神话就呈现了农业社会的色彩……但是同时的山居而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却因经验不同,故而有了极不同的神话。

”①事实正是这样,处于神话时代的先民由于各自所处地域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各异,在生产斗争和生存斗争中所积累的认识与经验也不尽一致,社会发展的速度更不尽相同,因此,其神话也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①《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见《茅盾评论文集》。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将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作一比较。

1.神话的保存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神话巨制,现存的神话都是支离破碎的,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之中,在经、史、子、集四部里都有,并且不成系统。

对于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历代学者多有论及。

中国上古神话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原因之一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上古神话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应被载入史册之际,中国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商周时期,当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发达,处于奴隶社会形态,这就大大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无暇去顾及神话这片土地的耕耘。

原因之二,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后,给神话带来厄运,中国封建制建立后,重人事而轻鬼神的思想日益浓厚,古代先哲认为:“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荀子则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天论》)。

古之先贤不了解神话,将神话与一般的神鬼迷信等同视之,尤其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宗——儒家,历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学说为唯一学问,非但不重视对神话的采录、收集、整理,反而对其备加反对、贬斥和删改,由此导致了中国神话的大量湮灭。

中国神话学的基本问题: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

中国神话学的基本问题: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

[常金仓]中国神话学的基本问题: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内容提要】中国现代神话学至今仍维持着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中国上古时代像西方一样也曾创造过丰富多彩的神话,至商周之际大部分神话被历史学家改造为历史传说而发生了一次神话的历史化,因而神话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将历史“还原”为神话。

这个假定是20年代在茅盾的《神话研究ABC》中确定的,而茅盾的神话理论则主要是在英国古典进化论者郎格以及当时盛行的疑古思潮影响下形成的。

中西神话在本质上是有重大差别的,西方神话是以自然神为核心的,中国神话的重心却在英雄崇拜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神话历史化”,因而21世纪中国神话学有必要重新建立自己的体系。

【关键词】中国神话学;神话历史化;历史神话化【作者简介】常金仓(1948-),男,山西原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陕西西安710062中图分类号:B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93(2000)03-0005-09一、“神话历史化”之缘起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中国神话学从古籍注疏脱胎出来建立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如今这项事业已经是枝繁叫茂了。

但是在科学的成长中有时必须把注意力从它的表象移开,转而仔细审查它的基础。

在中国神话学建立之初就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在中国的上古时代,更具体点说在殷周以前有过一个大规模的原始神话历史化的过程。

根据最近一些论著可以看出,至少在部分神话研究者那里,这个假设尚未引起必要的怀疑,估计它还会维持一段时期,在我手边就有一本新出的刊物上登载一位青年学者论神话与民族精神的文章,其中说:“中国的神话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但却有一个清晰的历史系统,其表现就是它标明了氏族的谱系。

神话的宗族化、地域化倾向,使得各氏族都有自己的神,后人无法将其归于一个体系,只能让它向历史转化。

各氏族在确定谱系时先人已不可考,只好把本氏族的神拿来替补,充当值得骄傲的祖先,变成历史的开端。

中国神话概述论文

中国神话概述论文

中国神话概述[摘要]古神话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基因,以独特而极具魅力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本然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伦理诉求。

作为精神原生态的中国古神话是先民对自己生活世界的最初认识,《山海经》渗透了原始先民对周围世界的创造力量的信念。

伦理世界是由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构成的实体性的世界。

中国式“伦理世界”的自然样态最初体现为古神话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中国古神话透过传说故事等精神现象形态,创造出一个世界和心灵的综合统一体;进行着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的矛盾运动;实现着伦理世界的预定和谐。

[关键词]《山海经》;古神话;伦理精神;道德哲学古神话作为人类生命源头与一切文化动力,主要是描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万物有灵论及上古宗教。

神话中的主角是神或半人神,样貌、能力和功绩多异于常人,同时神话叙述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时空或事件。

中国古神话通过“与神对话”的习俗,开启了中华文明的伦理精神,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信念。

笔者尝试沉潜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底部,对上古神话资料和神话人物进行仔细的梳理、探究。

全文透过中国古神话中的精神现象,将神话思维升腾到道德哲学高空,主要研究中国上古神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伦理世界”样态与伦理精神。

一、中国古神话的存在样态原始社会前期的神话,多把动物植物以及自然力自然现象看做是活物。

《山海经》原为说图文字,是中国古神话的主要典籍,例如有王亥以及四方、四方风、四方神人名等内容。

该典籍中具有伦理的精神倾向或者伦理的精神原素。

古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初庇荫之地,以复杂多样的精神样态存在。

对事实的陈述是真正的自然科学,而对意识的陈述是真正的精神科学。

由精神所创造的古神话就是一个真实而对象化的混沌世界。

马克思曾经评价希腊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在中国,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是《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涉及地理、物产、祭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刑法”类之首。

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

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

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
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收集的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看完了这本书及与之相关的某些材料心里感受有部分累,好久没看此类白话夹杂文言的`书籍了,理解起来有点费力,经常需要翻翻字典和《说文》之类的,第1次只能说是浏览一下,还谈不上是读书,根本没有遐想的空间。

初时认为《封神》、《西游》之类的小说应该是国内神话系统的集大成者,有一系列的天庭、幽冥、人间、水中诸神,各司其职,各有来由。

却不知实乃为受黄老之术的仙道、西土传来的佛教及外乡的帝尊之思想共同用处下的产物,取远古的材料加工修饰而成,有其本人思想的深刻背景,已非远古先民之神话,且多为泊来之物。

读后才知,国内之三皇五帝多为神话色彩浓厚,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夏启建朝这段历史的表达最初多见于《山海经》之类的杂体书,历程史学家的修饰后,去除荒唐怪异的资料最后才成为中国民族的正史,也许正是这些行为,才使得国内神话的体系最后崩溃,流失其完整性,最后成为现时那样繁多而杂乱的现时的状况。

也许历史上也曾有人想中国神话成一系统,如希腊之神话,如茅盾,却始终不得成,我却认为此乃中国之幸。

事物正是有了斗争才呈现进步,百家争鸣矣,匈奴而产生强汉,突厥而形成盛唐,历史如此,文化亦如此。

假设中国神话久成一体,那么后人只能添加旁枝末叶,而无法开拓,正是有了无法成体系的多源,才能齐头并进,多维开展。

论茅盾《楚辞》研究的神话学阐释

论茅盾《楚辞》研究的神话学阐释

第6 期

群 :论茅盾 《 楚辞》 研究 的神话学 阐释
1 0 3

处 ,仅 以时代 先后 断定他们 的 ‘ 血 统关 系 ’ ,结果 必然 抹杀 了 《 楚辞》 的真面 目。 ” [ 2 …

受 英 国人 类学 派神话 学 家泰 勒 的影 响 。茅 盾 从 西 方各 民族 的文 学 与神 话 传 说之 间 的渊 源关 系 上 , 得 出结论 :“ 一 民族 的神话 即成为一 民族 的文 学 的源 泉”,又看 到 现今 所保 存 的 “ 包 含 神话 材料 最 丰 富
第2 1 卷
第 6 期




学 院 学

Vo l _ 21 No . 6 De c c mb e r 2 Ol 4
2 0 1 4年 1 2月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a a n d Co m mu n i c a t i o n s
家之 言”,某些观点 在今天 看来 已显 偏颇 。笔者根据 其论 述 ,结合历 代 楚辞研 究 的状况 和成 果 ,探讨 茅
盾 《 楚辞》 研 究 中神 话学 阐释 的得 与失 。


茅盾谈 《 楚 辞 》 的渊 源
《 楚 辞》 源 自哪里 ? 自六朝 以来 ,这 一问题 论者似 隐有 共识 。在 大 多数学 者 看来 ,《 离骚》对 《 诗
经 》 有所继 承是毋 庸置疑 的 。汉代 刘安 《 离 骚传》 说 :“ 国风好 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 而不 乱 ,若 离骚 者 可 谓兼之 矣 ” ,第 一个探 讨 了两者 之 间 的联 系 ,刘 勰 《 文 心雕 龙 ・ 辨 骚 》 也 强调 了 《 离 骚 》 从 题 旨到 创 作手法 上对 《 诗 经》 的继承 :“ 故其 陈尧 舜之 耿介 ,称 汤武之 祗敬 ,典诰之 体也 ;讥桀 纣之 猖披 ,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茅盾;中国神话;理论观点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027-05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 国神话学的奠基人。作为现代中国神话研究的开拓 者之一,茅盾差不多与他的文学活动同时开始了神 话研究活动。 1913 年,他中学毕业在北京大学预科 读书时,已开始接受进步的新思想。 西方近代文学 和科学、学术著作,包括有关神话学著作,都是他涉 猎的对象。 1916 年,他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当编 辑员和助理编辑时, 更多地接触了希腊、 罗马、北 欧、印度、埃及的神话传说、英国人类学派的学术著 作和世界一些地区的民族志。 从 1918 年开始,他编 写、 编纂了十几种中国和外国的寓言、 童话故事。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 一 方 面 参 加 新 文 化 运 动和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一方面更广泛地进 行中外文学以及中外神话学方面的研究。 1921 年, 他在《中国文学变迁史》中,曾分析文学与原始宗 教、神话与小学的关系。 1923 年,他在邓中夏、瞿秋 白先后主持的上海大学担任中文系、英文系义务教 员,讲授小说研究和希腊神话研究等课程。 从 1926 年至 1934 年,茅盾先后选注了《庄子》、《淮南子》、 《楚辞》等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的古籍,撰写出版 了 《神话杂论》、《北欧神话 ABC》、《中国神话研究 ABC》 等 著 作 ; 发 表 了 《 楚 辞 与 中 国 神 话 》、 《 人 类 学 派神话起源的解释》、《神话何以相似》、《谈〈中国的 水神〉》 等论文。 在广泛进行中外神话比较的基础 上, 茅盾主要应用当时英国人类学派的神话理论, 对中国神话加以广泛梳理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 中国神话的产生、演化、系统、分类以及神话资料问 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中国神话观点和方法
摘 要: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人。作为现代中国神话研究的开 拓者之一,茅盾差不多与他的文学活动同时开始了神话研究活动。在广泛进行中外神话比较的基础上,茅 盾主要应用 19 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对中国神话加以广泛梳理研究,比较全面 地论述了中国神话的产生、演化、系统、分类以及神话资料问题,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中国神话学观点和方 法论原则,为中国神话学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 27 -
的基础。 即使对于同一事物,处于不同环境中的民 族也会对它有迥然不同的解释。 例如《山海经》中的 昆仑,并没有多少绚烂瑰丽色彩,显然带有北方民 族严肃现实的气氛; 可是昆仑一到中部民族中,例 如《楚辞》中的昆仑,便瑰丽异常。 针对世界各民族 神话中存在的内容、 形式等方面相同或相异的现 象,茅盾认为,各民族神话有相同之处,是由于原始 时期的人们有大致相同的生活和信仰;各民族神话 有不同的色彩,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 经验和信仰各有差异。 茅盾关于神话产生反映论的 观点,贯穿在他对一系列重要神话现象的论述和分 析中。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6 Jun. 20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茅盾的中国神话观
张海鹏
(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二、关于中国神话系统的观点 茅盾认为,中国神话不但有自身的特点,而且 有自身的系统。 他在研究中国神话,特别是在与世 界神话的比较中,深感中国神话材料的零星、片断 和不成系统。 因此,恢复和重建中国神话的系统,便 成为他神话研究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现有材料的基 础上恢复和再造中国神话系统呢? 茅盾提出了在中 国古代史的基础上进行这一尝试的设想。 他认为: “我们的古代史,至少在禹以前,实在都是神话。 ”② 古代神话被修改删除的部分,在他看来,主要是“神 之行事”,“而非神的世系”,即“所改者多为神话的 内容,而非神话的骨骼”。 他指出,作为原始生活反 映的神话,其中必有一些在史家看来“荒诞”和“不 雅训”的内容,于是加以删改甚至一笔抹煞。 但是, “至于说到某神为至尊,某神乃某神之子,某神职守 何事,……就是说神的骨骼,这在远古史家看来,并 不十分讨厌,只要轻轻地改某神为某帝,某某神为 某某官就得了。 ” ③茅盾认为中国古代史的这个特 点,为使一部分古史特别是其中带有半神性质的古 代史还原为神话提供了可能性。 这正是建立中国神 话系统的先决条件之一。 茅盾的中国神话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中国神话的总体结构体系。 他从我国上古存在着北 方民族、中部民族、南方民族这样一种认识出发,将 中国上古整个神话分为北部神话、中部神话、南部 神话三个构成部分;另一个是建立以帝俊为中心的 诸神系统,两者共同构成中国神话的系统。 茅盾认为,中国北、中、南三部分神话各自形成 为独立的系统。 他划分了以上神话的地域界限,指 出北部神话以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愚工移山、 黄帝蚩尤之战为代表;中部神话以《楚辞》、《九歌》 神话为代表;南部神话以盘古开辟天地为代表。 三 部分神话反映了北、中、南三方民族各自的自然环
论原则。 茅盾的中国神说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
一、关于神话起源问题上的反映论观点 茅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再强调,他是按照人类 学派的观点研究中国神话的。 谈到神话的产生和起 源时, 他说:“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 (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 神话所述者, 是 ‘神们的行事’, 但是这些神们不是凭空跳出来 的,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之必然的 产物。 ”①对此,他多次概括为:神话是原始人类生活 和信仰的反映。 反映论,是茅盾对神话产生的基本 观点,成为他整个神话观的基础和核心。 在他看来, 神话与原始人的生活、信仰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 的因果关系。 原始人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信仰,便会 有反映它的相应神话产生。 他强调任何神话,包括 那些充满不可思议的幻想、荒诞离奇的神话,都可 以从原始人的生活和信仰中找出根据。 例如,他分 析女娲神话可能是史前大洪水时代的产物,该神话 表现的“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天地形状,是北 方民族从自己的地理位置、现实生活出发所形成的 对宇宙状况的认识。 十日并出的神话可能与史前的 大旱情有关。 他指出各民族的神话中,众神往往是 聚族而居的, 这是由于原始人自己是聚族而居的。 原始人中存在过血族婚制和滥交的习俗,他们神话 中的神也有类似行为。 关于原始人类的幻想,他一 再强调它总是发生于原始人本身的生活环境、生活 经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状况的范围之内。 茅盾强 调,产生神话的任何幻想都离不开自身环境和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