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脂砚斋评点和《红楼梦说梦》为例谈《红楼梦》评本的价值

合集下载

脂砚斋对红楼梦人物的精彩评点

脂砚斋对红楼梦人物的精彩评点

脂砚斋对红楼梦人物的精彩评点
脂砚斋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也是作者曹雪芹的化身之一。

在小说中,脂砚斋常常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评论和评价,他的评点总是精辟深刻,让人深思。

脂砚斋对贾宝玉的评价是:“此人毫无忌惮,一味沉溺于享乐之中,不思进取。

然而,他的心灵却是极其敏感和聪慧的,有着超凡的才智和文学天赋。

”脂砚斋的评价,恰当地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文学价值。

对林黛玉,脂砚斋评价道:“此女聪明伶俐,心灵敏锐,但过于自恋和多疑,内心孤独而忧伤。

她的文学才华也是不可忽视的,是《红楼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人物之一。

”脂砚斋准确地把握了林黛玉的性格和文学价值,对她的评价也是精彩的。

脂砚斋对其他人物的评价,如薛宝钗、王熙凤、贾母等等,也是深入研究和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文学价值。

总之,脂砚斋的评点不仅是对《红楼梦》人物的深入解读,也是对小说的文学价值的肯定和展示。

它们不仅具有文学意义,也是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 1 -。

红楼梦评语

红楼梦评语

红楼梦评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评述。

1. 文学价值:《红楼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精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审美享受。

2. 人物塑造:《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命运。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鲜明,且具有深刻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3. 情感描写:《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作品中的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情感纠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4. 社会背景:《红楼梦》描绘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封建家族的衰败和社会风气的堕落。

作品中对贾府的描写,对官场的揭示等,使读者对当时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 美学价值:《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的诗词曲赋,绘画描绘等,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雅致情趣。

6. 性别问题:《红楼梦》在塑造女性形象时,表现出女性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作品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形象,既有贤淑端庄的一面,又有独立自主的一面,使人对女性的地位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7. 家族观念:《红楼梦》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败和堕落,对家族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品中的贾府,展现了家族的权谋和争斗,使读者对家族观念有了深入的思考。

8. 宗教信仰:《红楼梦》对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进行了描写。

作品中的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形象,展示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对宗教信仰进行了批判。

9. 人性探讨:《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人性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作品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既有善良和纯洁的一面,又有傲慢和自私的一面,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红楼梦:一位脂砚斋,一本红楼“梦”

红楼梦:一位脂砚斋,一本红楼“梦”

红楼梦:一位脂砚斋,一本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是一部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小说,可以称之为反映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人情世貌、生活百态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作者通常认为是明清时期的曹雪芹。

后世流传下的红楼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评语并续写结局的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也称“程本”,现在读者大多阅读的是这个版本。

另一个则是带有脂砚斋评语的八十回脂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称“脂本”。

在“红学”研究领域,脂砚斋普遍被认为最贴合曹雪芹思想的《红楼梦》版本。

从脂批的内容来推测,脂砚斋本人应与曹雪芹及其家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且社会地位接近甚至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对小说的内容感同身受,评语内容方能鞭辟入里。

脂砚斋本人也在批语中表明与作者来往甚密,能够对作者写作过程与生活体验感同身受,并且对曹雪芹写作过程中采用的多种高超的技巧甚为熟悉。

因而经常在评语中引导读者步步深入,逐渐探寻并发掘出作者埋下的伏笔与线索。

脂砚斋本人也曾下笔捉刀,亲自参与过创作《红楼梦》,因此非常了解红楼后事。

与当时其余批书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脂砚斋本人也曾在《红楼梦》故事中出镜,这是金圣叹等批书人所望尘莫及的。

有学者曾感叹:“读红楼文本,不读脂砚之批,尤如雾里看花,无得真义”。

一、为什么解读红楼梦总是绕不开脂砚斋《红楼梦》并非一部简单描写男女爱情、世事人情的通俗小说。

而是蕴含了曹雪芹对世界的深刻思想,甚至可以上升至哲学层面。

想要解读《红楼梦》,必须弄清曹雪芹在当时环境中的本意。

但是遗憾的是,曹雪芹本人生平的所有资料,包括手稿、诗词、画作等等,基本上没有任何资料在后世留下。

但是脂砚斋在批书《红楼梦》时间接留下来许多有关于曹雪芹的资料,这与其批书特点高度相关,即:不仅是单纯批书,而且在其中揭示了书中前后章节联系、故事情节前后逻辑、人物间隐秘关系,同时也批作者曹雪芹本人和其在著书期间现实中发生的时期,因而可以把脂本看作是解读《红楼梦》的钥匙。

关于《红楼梦》解读及脂砚斋批语之我见

关于《红楼梦》解读及脂砚斋批语之我见

最近的日子颇热闹。

先是一位老同学对我解读《红楼梦》的文章进行发难,认为我只要叙述书中事实便成了,不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因为《红楼梦》所包含的东西太深奥,太广泛,不是我这个半调子水平都算不上的人可以解读的。

我这个老同学是个倔驴子,如果与他辩论,不能够彻底的征服他,便会被他纠缠不休。

而《红楼梦》的解读则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各不相让,而我又是不善言谈的,既不愿屈服于不认可的言论之下,也不愿让自己的一家之言凌驾其他言论之上,因而我只是哼哼哈哈、不痛不痒的敷衍几句,虽没有承认同学的理念,也没有反驳同学,但却腹诽的很。

我认为,凡读书,只要不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毫无主见的人,不管什么观点,不管观点是对是错,心中总是会有一个的。

我们不是傻子,不会别人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每个人的大脑都具有思考的自觉,除非脑子被什么禁锢了,才会什么都不想。

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想不想,脑子都会自觉的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体验得出一个结论来。

而这一切,也不是能够以自己的意志而转移的。

况且,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那么,自己的脑子岂不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了。

接着又有网友质疑我对《红楼梦》的解读,说我不懂《红楼梦》,说'百年来,《红楼梦》一直被号称红学家的人肆意歪解……″说什么'将以书面形式正式宣告胡适、周汝昌的“胡说”时代终结!”其实,这网友这样说我本来没有觉得什么,人经历不同,角度不同,各有看法也是情理之中,一部《红楼梦》,吸引无数人,观点越多,看法越众,越能体现《红楼梦》的魅力。

这也是我喜欢《红楼梦》的所在。

但是,其人仅仅凭着脂砚斋批语中的一句'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便认定不把《红楼梦》看做历史去研读便是错误的观点,我就不敢苟同了。

毕竟《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

把它当做小说去看这才是最基本的,最正确的态度。

《红楼梦》也许有历史的影子。

但哪一部小说没有历史的影子呢?可以说这世上没有一部小说的社会背景是真正的架空的。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砚斋重评《红楼梦》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其作者曹雪芹,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幅真实而细腻的宫廷生活,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荣华与沉沦。

然而,作为一位读者与研究者,我认为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价不仅仅是封建主义的赞美,更是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石头记的魅力《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其中的石头即泛指多情的贾宝玉。

贾宝玉这个人物,既是纯真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他深爱林黛玉,却又无法与她永远在一起,他对世俗的厌恶与追求完美的内心对抗,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冲突之一。

同时,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非常丰满,他们的情感与命运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红楼梦》的描写手法也是出色的。

曹雪芹不仅善于以悲剧色彩进行叙述,同时也巧妙地使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亲近感,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价脂砚斋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位评书者,对这部作品充满了赞美。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描写宫廷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深入剖析的伟大之作。

脂砚斋认为,《红楼梦》通过刻画贾宝玉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脂砚斋在《红楼梦》的评价中,也提到了作品的阴郁色彩。

他认为这种阴郁是作品对封建社会的讽刺与批判,是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揭示。

同时,脂砚斋也指出作品中的每个细节都是有深意的,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痛苦。

此外,脂砚斋还对作品中的诗词表达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曹雪芹以自己卓越的诗才,将作品情感的高潮完美地展现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角色的内心。

个人观点虽然脂砚斋对《红楼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我个人认为,在评价作品时我们需要注重对其内涵和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作品的精髓所在,每个人物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和生命哲学。

例如,贾宝玉代表了一种对纯真爱情的追求,而林黛玉则是代表了痴情而悲剧的一面。

引君入梦说红楼 ——《红楼梦》的脂批与脂砚斋之二

引君入梦说红楼 ——《红楼梦》的脂批与脂砚斋之二

引君⼊梦说红楼 ——《红楼梦》的脂批与脂砚斋之⼆三、揭⽰创作和成书过程脂砚斋等⼈参与曹雪芹的创作,提供创作素材,协助誊清⽂稿,在批语中都有所反映。

脂砚斋尤其理解作者创作的艰⾟,这些脂批,⾄今是我们考索《红楼梦》创作过程和成书过程的主要依据。

作者在第⼀回曾说“披阅⼗载,增删五次”,脂砚斋也在书前题诗中写道:字字看来皆是⾎,⼗年⾟苦不寻常。

(甲戌本凡例)并且⽆限动容地感慨:能解者⽅有⾟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甲戌本第⼀回双批)书未成,芹为泪尽⽽逝。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甲戌本第⼀回双批)脂批中还有⼀些直接涉及写作过程的批语,如:隆⼆⼗⼀年五⽉初七⽇对清。

缺中秋诗俟雪芹。

(庚⾠本七⼗五回回前批)第⼆⼗⼆回庚⾠本写到惜春灯谜处便终⽌(现在通⾏的本⼦上,后⾯的⽂字系后⼈补写),脂批道:此后破失,俟再补。

(庚⾠本眉批)此回未成⽽芹逝矣,叹叹!丁亥夏。

畸笏叟(庚⾠本回后批)这分明可以看出,此回原已写完,由于种种原因“破失”,脂砚在等候作者补写,可能作者没来得及补写就去世了,所以丁亥年畸笏叟作批时不免⼤发感慨。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脂批中也有所反映,如甲戌本凡例开头便说:《红楼梦》旨意。

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风⽉宝鉴》,是戒妄动风⽉之情。

⼜⽈《⽯头记》,是⾃譬⽯头所记之事也。

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

中正⽂也写道:从此空空道⼈因空见⾊,由⾊⽣情,传情⼊⾊,⾃⾊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头记》为《情僧录》。

⾄吴⽟峰题⽈《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风⽉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载,增删五次,纂成⽬录,分出章回,则题⽈《⾦陵⼗⼆钗》可见《风⽉宝鉴》、《⽯头记》、《红楼梦》、《情僧录》、《⾦陵⼗⼆钗》在不同阶段均曾作过书名,这段正⽂中也有批语云:雪芹旧有《风⽉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

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甲戌本眉批)这应是脂砚在甲戌抄阅再评之前的批语,因有“故仍因之”之语,即仍使⽤《风⽉宝鉴》的书名。

脂砚斋评语摘录

脂砚斋评语摘录

脂砚斋评语摘录篇一:20XX年红楼梦研究在线考试答案第1题“木石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的爱情:a、林黛玉B、薛宝钗c、史湘云d、妙玉第2题“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的爱情:a、林黛玉B、薛宝钗c、史湘云d、妙玉第3题在()眼里,《红楼梦》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和寓言,故事背后隐藏这微言大义。

a、新红学B、索隐派c、考证派d、印象派第4题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a、蔡元培c、俞平伯d、李大钊第5题薛宝钗的一个标志性特点是:a、傲B、呆c、冷d、痴第6题《红楼梦》里体现出一种新的爱情观念,比如下面一段话:“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

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这句话出自:a、林黛玉B、晴雯c、尤二姐d、尤三姐第7题有位评论家曾评价《红楼梦》中的人物如下:“其实是相当孤独的,这位天之骄子、人中凤凰的精神隧道中,积淀了无尽的寂寞,一种连林黛玉也理解不了的寂寞:”,这位人物是:a、香菱B、贾宝玉d、探春第8题织造在清代是一种特殊的官职,此官职也涉及到清代的()制度问题。

a、奏折B、密折c、公折d、量刑第9题目前比较流行的版本为:a、一百二十回B、八十回c、一百回d、一百四十回第10题一些《红楼梦》的抄本附有脂砚斋的评语,被称为:a、程高本B、脂评本c、原初本d、早期本第11题以下人物属于“金陵十二钗”副册的有:a、林黛玉c、巧姐d、李纨第12题就宝钗、黛玉探望宝玉一节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毫不避讳别人在场,并且交待调剂之法。

显示了她的稳重安详,也暗含着她急切地表现自己对宝玉感情的成分。

B、黛玉未见被打的宝玉,却早已“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这“无声无泣”充分说明黛玉的爱是摒弃世俗、强烈真挚的。

c、“你放心,别说这样话。

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的决心,也可看出他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

琢磨优质的作文评点——读脂评《红楼梦》后的思考

琢磨优质的作文评点——读脂评《红楼梦》后的思考
琢磨优质 的作 文评点
— —
读脂评《 红楼梦》 后 的思考
石 教 伟 ( 浙江机电高 级技工学 校)
摘要 : 提 高学 生 的写 作 水平 , 对 于 学 生 全面 发 展 意 义 重 大。 本 文 者 自身的独特感受 , 在品读脂评《 红楼 梦》 时, 犹如聆听两 从 评 阅作 文 的 角 度 进 行 阐述 , 为 培养 学 生 的写作 能力 奠定 基 础 。 文章 位 大 家在 心 灵上 的对话 , 又 好 比品味 一杯 清 茶 , 字里 行 间 通 过 分析 教 师 角 色 的定 位 、 优化批语 、 重点进行旁批 , 为 教 师 提 供 参
考依 据 。
都透露着真情。 曹雪芹撰写《 红楼梦》 时, 曾自谓“ 满纸荒唐
言, 一把 心酸 泪 ” , 曹 雪芹一 生 的心血和 感 情被 一部 没有 写
完 的书耗 尽。
关键词 : 作 文评 点
角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
优 化
我们 在 批改作 文 的过程 中 , 一定 要 带着 一份 真 情去 批 改 学生 的作 文。因为学生 的文章 是 因情 而发 , 由感 而作 , 饱 我 有一套由脂砚斋评点的《 红楼梦》 和 由李贽评点 的 含着 学 生 的一份 真情 , 所 以老 师也要 用真 情去 对待 学生 的 《 西游记》 , 课余之际常常拿来翻看, 感觉这种带有评点 的 文章 。假 使 我们 用那种 程序 化 的、 固定 化 的批语 去应 付 学 名 著 非常 好 , 主 要体 现 在 : 在 一定 程 度 上加 深 读者 对作 品 生 的文章 , 如 此反 复几 次 , 学 生就 会 认 为写 文章 不 过 是 自 的理解 。在 阅 读作 品 的过程 中 , 有 时甚至 发现 自 己的见 解 己在 自言 自语 , 根 本不 会 有人 欣 赏 : 批 改学 生 的作 文 不 过 与评 注 不 谋 而合 , 心 中不 禁充 满 得 意之 情 , 脸 上 流 露 出得 是 老 师在 完 成 一项 工作 而 已 ,与 自 己的真 情 实感 毫无 关 意之色, 从 内心 深 处就 更加 喜 爱 这套 书 了 , 尤 其 是 对脂 评 系。 学 生 的写作 热情 和 写作 潜 能就在 这种环 境下 慢慢地枯 《 红楼梦》 更是情有独钟、 爱不释手。在这部作品中小说 写 萎凋 零 。在 批 改文章 的过程 中 , 虽然 老 师有 时感觉 非常疲 得好 , 评 语 写 的更 绝 , 可谓 小 说 与评 语 是 “ 落 霞与 孤 鹜 齐 劳, 甚 至 有 的教 师戏 称 “ 搬 山” 或“ 愚公移 山 ” , 如 此不 断 地 飞, 秋 水 共长天 一色 ” , 堪称 双绝 。 转 移位 置 , 最 后 老 师 的头 发也 变 白了 , 也 感 觉 不 到学 生 写 在 评 阅 文章 时 , 我们 抱 怨 学生 的 文章 “ 千人 一面 、 千 作 水平 的进 步和 提 高 , 老 师们 的冷 淡 、 机 械 式 的批 评 与 指 部一腔” , 没有 新 意 , 难 道我 们 的作 文评 点不是 这样 吗? 以 责最 终 毁掉 了学生 的写作 灵 感。 因此在 批 改作 文 的过 程 固定 和僵 化 的模 式进行 文 章评 阅 , 反 而 要求 学生 的作 文异 中 ,老 师一 定要在 作 文 的批语 中流 露 出 自己的真 情 实感 , 彩 纷呈 、 千姿 百 态 , 自己都 做 不 到 的事 , 却 要 求别 人 去做 , 让 学生 成 为这种评 语 的欣 赏者 和模仿 者 , 实现 与学 生 心灵 无异 于痴 人说 梦 。所 以教 师对 学生作 文要深 入 分析 , 详 细 之 间 的对话 , 让 真情在 师生 的 心灵深 处不断流 淌。 批改。阅读脂评《 红楼梦》 带来几点启示。 作 文批 改试举几 例仅供 参 考 : 1教 师的 角色定 位—— 引导 者 与帮助 者 从血 管流 出 的是血液 , 从 笔尖 喷涌 出 的是 情感 。 教 师是作 文 批改 的 引导者和 帮 助者 , 而 不是 一味 的指 看在 眼里 , 急在 心里 , 写在 纸上 , 就是好 文字。 示或 命令 。批 改作 文 的过 程 中 , 老 师要 指 出文 中错误 的观 在 情感里 浸泡 过 的生活 写在 纸上 , 岂能不动人 。 点 与 写法 , 并 予 以改 正 , 不 能硬 性 要求 学 生 的思 维模 式按 联想, 丰满 了文章 ; 想象 , 令 文章神 奇瑰 丽。 照 自己事先规定 好 的模式 展开 。 3 重视 旁批— —情 感交流 的纽 带 鲁迅 曾说 过 : “ 恶 意 的批评 家 ,在嫩 苗 的地上 驰 马 , 那 在作 文 批 改时 , 许 多语 文 老师 比较 看重对 学 生作 文 的 当然是 十分 快意 的事 , 然 而遭殃 的是嫩 苗— — 平 常 的苗 和 总批 , 却意 识不 到对作 文进 行 旁批 的重 要性。 因为总批 是 天 才的苗 。” 写作 是 一种 潜能 , 这种潜 能 需要被 唤醒和 激发 种概括 性 的 、 总揽 全局 式 的、 粗 放 的批 改 , 而 旁 批则是 一 才 能实现 喷射。教 师如果 总是 以一 副居高 临下 的姿态 对学 种 针 对细 节 的 批 改 , 它是 一 种 深 入 、 细致 、 具 体 的点 评 方 生进 行 评 判、 指责, 那 么 写作 的幼苗 逃脱 不 了夭 折 的命 运 。 式。在 批 阅文章 时 , 老 师的 感 情会 随着 文章 感情 的 变化而 师生之 间应 该是 平 等关 系 , 老 师 以居 高临下 的 姿态 向学 生 变化 , 进 而 对 学生 的作 文 给 以 不 同的评 价 , 通 过 旁 批 的形 灌输 理 论 , 必然扼 杀学生 的 写作 灵 感最 终束 缚 学生 的创作 式把 这 些评 价 记 录在 学 生 的文章 中 ,这 些评 价 都是 深 入 才 华。 的、 具体 的 , 并 且 通过 旁 批 也展 现 了老 师在 阅 读 文章 的情 2 批语 的优化— —批 语也 要“ 文” 感历程 , 比较 容 易产 生 心灵 的交流 , 拉近 师生 之 间 的距 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欲以脂砚斋评点和《红楼梦说梦》为例,谈谈《红楼梦》评本对于《红楼梦》的贡献和其独特价值,主要在于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为《红楼梦》后40回情节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料、评本对《红楼梦》地位价值的认识、评本的思想价值及对文学批评领域的丰富四个方面,意图能对《红楼梦》评本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能引起学者们对除脂砚斋评点的其余评本的关注。

关键词:《红楼梦》评本;价值;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说梦》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作为清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在创作过程中,就有脂砚斋等人的评点出现。

而《红楼梦》流传至今,其评点版本、数目、成就均为其他小说所不及,可谓达到了单部小说评点的巅峰。

除去许多亡佚了的版本,现在常见的有王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姚燮《蛟川大某山民评点红楼梦》、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其中脂砚斋评点在近些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其余评本受到的关注并不是很多。

《红楼梦说梦》,作者二知道人(1762-?),即蔡家琬(据《皖人书录》卷五),字石峨,号陶门。

《红楼梦说梦》以读书札记形式出现,内容广泛,对《红楼梦》中的思想、人物、审美、创作角度均有所涉及。

虽只有149条,但多有见解独到深刻之处。

这些评本均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在笔者看来,主要如下:
1 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对于《红楼梦》作者的问题,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虽然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但是仍有不少学者坚持自己的看法。

如学者于兰琪认为作者是曹雪芹的叔辈——曹寅的儿子[1],学者陈林认为是曹寅[2]。

真相是什么还无法断言。

但笔者注意到:在众多清代小说评论者中,许多评点家就认为作者是曹雪芹,如《红楼梦说梦》写道:雪芹先生博于材艺,不独诗古文词各臻娴熟,篇中所叙弹琴作画,双陆围棋,以及医理大六壬之类,无所不通。

然《红楼梦》之妙处,固不在此。

关于曹雪芹的卒年,主要有胡适先生提出了“甲申说”(《跋红楼梦考证》)与“壬午说”(《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即1764年和1763年,以及周汝昌先生提出的“癸未说”,均与二知道人生年1762年接近。

清代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通过由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百二十回本,即是乾隆五十六(1791)萃文书屋活字印刷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二知道人虽与曹雪芹隔代,但几十余年间,我们无法排除完整原版《红楼梦》仍有小范围的流传的可能性。

清代评论者们对《红楼梦》作者的认知,是出于对原本的认识,还是出于舆论言向,或是其他早期评本的评语,我们不得而知。

但《红楼梦》早期评点如脂砚斋评语评点的是《石头记》手抄本,传抄速度缓慢,文本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影响远不及印刷本《红楼梦》,并不为当时许多人所知。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如果不是曹雪芹,清代评点者们又为何会这么认为?一切的一切,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2 为《红楼梦》后40回情节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料
《红楼梦》真正的后40回的情节走向一直是红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张爱玲有一篇文章提到一个红楼的结局,是在贾家“人财散尽鸟投林”后宝玉做了更夫,雪夜里遇到为乞的湘云,二人结为夫妻,张的评价是“石破天惊,云垂海立”。

原著究竟如何发展?在《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脂砚斋评点到道:⑴在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等患。

⑵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露文章之精华也。

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由脂砚斋评点我们可以得知,日后宝玉、宝钗是成为夫妻的。

除了《红楼梦》前文行文
中已伏下众多谶语、诗句外,由于脂砚斋的评点与《红楼梦》创作时间大体吻合,于其评语中我们也能窥见些许情节发展与个人结局。

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写道:⑶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可知黛玉的结局是泪尽夭亡的悲剧。

类似的评语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3 评本对《红楼梦》地位价值的认识
在《红楼梦说梦》中二知道人写道:⑴盲左、班、马之书,实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

⑵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

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

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假语村言不啻晨钟暮鼓,虽稗官者流,宁无裨於名教乎。

”况马、曹同一穷愁著书,雪芹未受宫刑,此又差胜牛马走者。

⑶雪芹之稗官,世家之宝也。

二知道人将《红楼梦》和著名的史书放在一起对比,既说明以《左传》、《汉书》和《史记》为代表的史书和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写人、状物、叙事都要传神,同时又揭示出其本质区别,前者强调“实”,后者强调“虚”,写的准确而深刻。

二知道人还指出了《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小见大,一世家包括百千世家,假语村言比得上晨钟暮鼓。

不仅将《史记》与《红楼梦》作对比,指出野史小说与正统史书具有同样利于名教的作用,将《红楼梦》提到了与《史记》相等的地位,并对《红楼梦》和作者曹雪芹的才华做了充分的评价,在当时普遍轻视小说的环境背景下,具有进步意义。

4 评本的思想价值及对文学批评领域的丰富
不同的评本对《红楼梦》中的思想、人物、审美、创作角度均有所涉及,不少评点有较为深刻、新颖的认识,这丰富了文学批评领域,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如脂评中著名的伏脉千里法、横云断岭法、云罩峰尖法、三五聚散法、偷渡金针法等手法,《红楼梦说梦》中提到的左传笔法等的使用,手法奇特而丰富,对于我们理解、赏析原著,认识原著的价值,以及借鉴而进行文学创作都有一定帮助。

同时,评本中不少评语有着较高的思想认识。

如《红楼梦说梦》:好事者游览名胜,每于亭台之式样,山水之回环,杼轴予怀,臣有粉本矣。

大观园之结构,即雪芹胸中邱壑也:壮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笔耳。

吾闻雪芹,缙绅裔也,使富侔崇、恺,何难开拓其悼红轩,叠石为山,凿池引水,以供朋侪游憩哉?惜乎绘诸纸上,为亡是公之名园也。

二知道人认为大观园是雪芹的“胸中邱壑”化于纸上,并不是真实存在。

作为《红楼梦》故事发生的核心空间,大观园具有介绍故事环境、突出故事主角、建构爱情空间、烘托女性形象、彰显诗性特征等作用,并曲折蕴含了对红楼人物不同生命状态的价值评判③。

而现在仍有学者谓大观园为某处某处,倒失却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韵味,反而不如古人的认识了。

类似的还有将《红楼梦》中各女子形象看作是“纸上婵娟”等。

此外,各家评本也能让我们从侧面窥见评论者所处时代的一些思想意识形态。

《红楼梦》各评本都有各自的认识成就与价值,本文所言仅为冰山一角。

但各评本往往也有不少局限性,如评论中带有主观因素等,这与批评者的时代背景、对原著的理解、个人造诣等均有关系,在阅读研究时应能客观对待。

脂砚斋评点由于几乎与《红楼梦》创作同时进行,对原著了如指掌甚至直接影响了原著的创作而在《红楼梦》各评本中具有了独特的地位,但围绕着《红楼梦》而产生的《红楼梦》研究评点就如同一个丰富的宝库,在脂砚斋评本的光芒掩映下,仍有众多认识深刻、思想价值成就高乃至在当今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的评本等待着众学者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于兰琪.《红楼梦》作者考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2]陈林.破译红楼时间密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白灵阶.论《红楼梦》回目里的大观园[j].红楼梦学刊,2012(6).
作者简介
徐哲野,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