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20页)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遭遇恶劣天气
高山地区天气多变,攀登者可能会遇到暴风雪、雷电等恶 劣天气。此时应迅速寻找避难所、保持体温和干燥,等待 天气好转。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XXX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他通过精心的准备和训练,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登顶, 展现了人类勇气和毅力的极限。
案例二
XXX女子登山队成功登顶K2峰。她们在面对极端天气和艰难地形的挑战时,团结一心、 互相支持,最终成功登顶,展现了女性力量的伟大。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地球之巅概述 • 攀登准备与技巧 • 地球之巅的环境与生态 • 挑战与风险 • 文化与传承 • 未来展望与保护
01
地球之巅概述
地球之巅定义及地理位置
定义
地球之巅,指的是地球上的最高点, 即珠穆朗玛峰,也称为珠峰或埃佛勒 斯特山。
地理位置
些特有物种如藏羚羊、雪豹等备受关注。
03
生态系统
高山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复杂,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
地生态系统等。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高
山地区的生态平衡。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退化、土壤 侵蚀等问题,对高山地区生态环
境造成破坏。
乱砍滥伐
乱砍滥伐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智能化导航
利用GPS、GIS等技术,开发智能化导航系统,为 攀登者提供更准确的路线规划和导航服务。
无人机辅助
无人机可用于侦察路线、运送物资等,提高攀登 效率和安全性。
保护地球之巅生态环境的措施
限制攀登人数
《登上地球之巅》1ppt课件(44页)分析

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使人身临 其境,生动形象,不仅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 人以美感。
(4)文中主要有哪些段落是心理描写?
第14和15自然段 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刘连满同志具有崇高的 集体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优秀 品质
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海拔8848.13米 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 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 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 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 价值。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 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飞过”,是一条“充满 死亡的路线”。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 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 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2)四名登山英雄中,哪一位英雄的形象 最让你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 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 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 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 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 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 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 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 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登上地球之巅》课件ppt

介绍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计划 介绍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02
登上地球之巅概述
什么是登上地球之巅
定义
登上地球之巅指的是攀登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等地球之巅的最高峰。
起源
现代登山运动起源于19世纪初,最初是为了探索和征服这些高峰而展开的。
登上地球之巅的历史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
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时期,经历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登山技术 和装备。
保登顶成功并安全返回。
04
登山过程
登山路线
路线选择
选择从拉萨出发,经青藏公路到达珠峰大本营的路线,途中 经过5000米、5500米、6000米三个海拔高度,全程约280公 里。
路况特点
路面积雪,暗冰和险峻弯道多,对驾驶技术和车辆性能要求 高。
登山中的困难与应对
天气不定
登山过程中天气变化无常,需 及时调整行程和装备。
2
理解登顶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应对措施
3
掌握攀登技术和装备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技能提升情况
提高了攀登技术和 装备使用技能
培养了在极限环境 下的应对能力和团 队协作精神
锻炼了体能和心理 适应能力
学习反馈与改进
通过完成作业、课堂测试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反馈
根据反馈结果进行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例如加强理解和记 忆、调整学习策略等
人生感悟
坚持梦想
通过攀登地球之巅,可以感受到追求梦想的艰辛和坚持 不懈的重要性。
团结合作
登山队员之间需要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和挑战,才 能取得成功。
珍惜生命
登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使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 健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珠穆朗玛(歌词)你高耸在人心中/ 你屹立在蓝天下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 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玛拉亚我多想弹起神奇的弦子/ 向你倾诉着不老的情话我爱你/ 珠穆朗玛/ 心中的珠穆朗玛你走进亲人梦中/ 你笑在高原藏疆你那堂堂正气/ 闪着太阳的光华你用阵阵清风/ 温暖大地妈妈我多想挑起热情的锅庄/ 为你献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你/ 珠穆朗玛圣洁的珠穆朗玛民间登山队登道拉吉里峰3人遇难•5月13日上午,一支由8人组成的民间登山队登上道拉吉里峰峰顶,在下撤的途中遭遇大雾天气。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展开紧急救助行动。
目前,队员李斌、韩昕、赵亮不幸遇难,领队杨春风、张伟、张梁、张硕坪、楼国龙安全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
•昨天,记者联系了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领事处领事曹化科。
曹化科介绍,14日晚9时许,大使馆获悉,一中国民间登山队登山过程中,因天气突变,被困于道拉吉里峰海拔7300米至7400米处。
•15日上午7点左右,两架直升机前去营救。
事发地海拔较高,飞机无法抵达,天气情况也不好,第一次营救失败。
随后营救人员在波克拉待命,天气转晴后,再次开展营救。
•前天,5名队员被安全救出。
队员中一人死亡,另两名受伤较重的登山者体力不支,无法到达海拔7000米以下,已无生还可能。
•目前,5名队员大部分人状况良好,2名登山队员受冻伤,其中一人腿冻伤,一人颈部冻伤。
登上地球之巅执教盛柏根2011年5月16日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崔巍、”等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德育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位于西藏定日县尼边境处。
它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20页)

(2)天气严寒 (4)身体虚弱 (6)高山反应
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坚强的意力,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团 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或段落, 然后对它们进行分类,进而分析这两类不同的 自然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A恶劣的自然环境:
写出了登山队员面临的巨大困难,更能表 现他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海拔8848.13米 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 峰。珠穆朗玛在藏族神话中被认为是五位仙女中的 第三女神。她是万山之尊、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简介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 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 的最高峰,它高达8844.43米,是世界最高 峰。
你写下寥寥数语的短信,却饱含着你拳拳的爱国 之心。你虽痛失登上地球之巅的荣光,却感动了 天地,无愧于祖国!登山英雄刘连满,好样的!
找准感人事件,评价动人品质,要有文采(本段使用对仗和对比)。
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 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 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 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 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 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 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 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 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 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 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 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 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 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 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 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 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 《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 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 返回 《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
语文课件登上地球之巅

学生反馈反思
学生参与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 要指标。应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 讨论交流、完成作业等,分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并采 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01
A. 比喻
02
B. 拟人
03
C. 排比
04
D. 对比
填空题
填空题1
请在文中填入合适的词语完成句子:“语文课件 ______ 地球之巅”。
答案
探索、征服、登上等词语均可。
填空题2
根据上下文,填入合适的关联词:“因为 ______ 语文课 件登上地球之巅,______ 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
ERA
课文结构解析
开篇引入
描述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的壮丽景象,引发读者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主体部分
详细介绍登山队员的准备 、攀登过程以及所面临的 种种困难和挑战。
结尾总结
总结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 义,强调人类对未知的探 索精神。
人物形象分析
登山队员
勇敢、坚毅、不畏艰险,为了实现目 标克服重重困难。
修辞手法解析
总结词:深入剖析
详细描述:对课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 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修辞的表达效果和运用技巧。
04
拓展阅读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其他登山类文学作品推荐
《攀登者》
一本以中国登山队1960年和 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为主线,讲 述人类与自然抗争,挑战生理极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自制)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登上地球之巅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 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北坡在中国西 藏自治区境内,藏语称“珠穆朗玛”。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 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
嶂。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 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 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 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 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 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 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 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登上地球之巅》精品课件60页

师点拨:这个句子中的“挣扎”一词体 现了刘连满的艰难与毅力,这种顽强的毅 力来源于对战友的关心,惟独不顾的是自 己的生命。
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登 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 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 盖,克服千难万险,从珠 穆朗玛南坡携手登上顶峰, 完成了人类登上地球之巅 的梦想。
丹增·诺尔盖 埃德蒙·希拉里
云雾缭绕的珠穆朗玛峰
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
偶露峥嵘的珠穆朗玛峰
5 月
12 日 早 晨 的 珠 峰
勇 过 冰 裂 缝
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 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 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此 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 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 到8 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 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 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 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 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 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凌晨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 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美国登山者米勒认为:“登山是 人类与大自然最为贴近的一项运动, 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不屈 不挠的勇气和毅力。”
☆“登山是勇敢者的运动,也是 永无止境的运动。没有任何人敢说 他可以登完世界上所有的山。登山 是为了挑战人类的极限,挑战人类 的恐惧心理。”奥地利登山者威利 如是说。
亚洲首位、世界第八位登上14座8000 米以上高峰的韩国人严弘吉说:“大山是我的 老师。在登山中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如 何识别天气,在山上如何穿、如何吃、如何安 排自己的行动。上山后,由山来教我做什么, 我永远是大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