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地是如何分类的
我国林地是如何分类的

我国林地是如何分类的根据我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3年),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地类。
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地类,即: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林地。
划分标准为:(一)林地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
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林调查。
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①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
②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
(2)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附着有红树科植物和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
(3)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
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
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的有关规定执行。
(2)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4.未成林造林地(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①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70%或保存率为65%)以上;②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
一二三四级林地划分标准

一二三四级林地划分标准
一二三四级林地划分标准如下:
一级林地:林木种类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
主要用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维护水源、防护土壤以及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二级林地:林木种类较为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
主要用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维护水源,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
三级林地:林木种类较为丰富,植被覆盖率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主要用于进行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开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活动。
四级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指一年内新造但尚未郁闭成林的造林地。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林地分类标准

林地分类标准
林地分类标准主要根据林地的用途、生态功能和管理要求等因素进行划分,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以下是中国的林地分类标准:
1. 公益林: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主要目的,提供公益性、社会性、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2. 商品林:指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林产品和提供其他林产品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3. 防护林: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等。
4. 特种用途林:指以国防、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等。
5. 用材林:指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
地,包括一般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等。
6. 经济林: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这些林地分类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林地名词解释

林地名词解释林地是指种植乔木树林的土地。
又称为“林业用地”。
包括乔木林、竹林和薪炭林。
根据其经营目的的不同,分为商品林地和非商品林地。
在我国法律中,林地主要指用于种植林木的土地,如果园、林场、苗圃、花圃等生产用地。
按不同用途,林地可划分为下列类型:( 1)森林用地是指用于林业的土地。
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特种用途林的林地。
( 2)特种用途林用地是指用于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的林地。
( 3)生产建设用地是指进行造林、更新以及其他类似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土地。
林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森林是土地利用的主体林地属林业用地范畴,在我国,林业用地的面积最大。
我国实行的是集体林业和国有林业并存的双层经营体制。
集体林地包括集体人工林、集体人工用材林和公益林;国有林地包括国有天然林、国有未成林造林地、国有宜林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
( 2)林地使用权分为永久使用权和临时使用权二者都是长期性质,而且使用年限不一样。
( 3)林地是生态公益林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经营管理权人依法占有、使用的林地。
我国公益林所有权属国家或集体,但经营权属于林农或承包经营者;使用权归林农或承包经营者;经营管理权属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4)林地与森林资源、森林资产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外延和适用对象,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林地的适用对象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建造住宅和经营、维护林木生长的土地。
这里的林地,包括成片林和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森林资源则只是林地中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林木、林副产品和林区建设设施等。
而森林资源则仅指原生性森林和次生性森林,是包括乔木、灌木和其它植物组成的生物群落。
森林资产则指的是以森林为基础的多种林产品的市场价值。
如木材、林产品、林业生产资料等。
( 5)林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林地使用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代表国家行使。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林地分类标准

林地分类标准林地是指由树木、灌木和其他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资源。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林地,对林地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林地分类标准是根据林地的生态特征、植被类型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划分和归类的一套规范。
下面将介绍林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按照生态特征进行分类。
1. 森林,森林是由高大乔木组成的植被群落,覆盖范围广,生物多样性丰富,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水土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可以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类型。
2. 灌丛,灌丛是由灌木和矮乔木组成的植被,生长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对于保持土壤水分和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
灌丛可以分为密生灌丛和疏生灌丛两种类型。
3. 草地,草地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分布广泛,包括草甸草原、草原草地和荒漠草地等多种类型。
二、按照植被类型进行分类。
1. 针叶林,主要由针叶树种组成的森林,如松树、冷杉等,生长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对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 阔叶林,主要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如橡树、榉树等,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木材资源。
3. 针阔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叶树混生的森林类型,生态功能丰富,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按照生长环境进行分类。
1. 湿地林地,生长在湿润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沼泽林、湿地针叶林等,对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湿地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2. 干旱林地,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荒漠灌丛、沙漠草原等,对于防风固沙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3. 山地林地,生长在山地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山地针叶林、山地阔叶林等,对于水土保持和防洪防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林地分类标准是根据生态特征、植被类型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分和归类的一套规范,对于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管理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能够加强对林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推广,为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和植被类型,对林地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的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的目的在于科学评价林地的质量和功能,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林地资源提供依据。
下面将对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态环境特征。
生态环境特征是林地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生态环境特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
气候条件是影响林地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
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对林地的生长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下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
二、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是林地等级划分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不同的植被类型反映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特征,对于评价林地的质量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它们在生长环境、物种组成、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三、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生态环境特征和植被类型,可以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般来说,林地等级划分可以分为优良、中等和一般三个等级。
优良林地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特征和丰富的植被类型,生态功能完整,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林地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征和植被类型,生态功能一般,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有一定作用。
一般林地生态环境特征较差,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较弱,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四、林地等级划分的意义。
林地等级划分对于科学评价林地的质量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林地等级划分可以为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不同等级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林地等级划分可以为林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等级的林地对于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林地资源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结论。
林地等级划分是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林地是指以树木为主要植被的土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林地资源,对林地进行等级划分是非常必要的。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林地的生态功能、植被类型、树种组成、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评定和划分的,下面将详细介绍林地等级划分的标准和相关内容。
一、生态功能。
1. 保持水土。
林地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类型的林地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等级划分中需要考虑林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2. 生态调节。
林地对气候调节、水源涵养、风沙固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林地等级划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3. 生物多样性。
林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不同类型的林地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等级划分中需要考虑林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植被类型。
1. 原始林。
原始林是指未经过人为破坏和干扰的自然林地,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是林地等级划分中的最高级别。
2. 次生林。
次生林是指经过砍伐、火灾等自然或人为干扰后重新长成的林地,对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已经有所减弱,属于中等级别。
3. 人工林。
人工林是指通过人工种植、管理的林地,树种组成、密度、结构等都受到人为影响,对生态功能的维护和促进有一定的作用,属于较低级别。
三、树种组成。
1. 阔叶林。
阔叶林是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组成的林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有重要作用,属于较高级别。
2. 针叶林。
针叶林是以针叶树种为主要组成的林地,对水土保持、风沙固定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属于中等级别。
3. 混交林。
混交林是指不同树种混合植被的林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属于较高级别。
四、地形地貌。
1. 山地林地。
山地林地对水土保持、防洪抗旱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属于较高级别。
2. 平原林地。
平原林地对农田灌溉、风沙固定等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属于中等级别。
3. 沼泽林地。
沼泽林地对湿地保护和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属于较高级别。
林地保护等级分级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林地保护等级分级及保护管理措施A.1 保护等级分级A.1.1 Ⅰ级保护林地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
包括流程1000公里以上江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的源头汇水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
A.1.2 Ⅱ级保护林地是我国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
包括除Ⅰ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国家森林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沿海防护基干林带内的林地。
A.1.3 Ⅲ级保护林地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
包括除Ⅰ、Ⅱ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以及国家、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基地。
A.1.4 Ⅳ级保护林地是需要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包括未纳入上述Ⅰ、Ⅱ、Ⅲ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A.2 保护管理措施A.2.1 Ⅰ级保护林地管理措施实行全面封禁保护,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禁止改变林地用途。
A.2.2 Ⅱ级保护林地管理措施实施局部封禁管护,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改善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禁止商业性采伐。
除必需的工程建设占用外,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改变林地用途,禁止建设工程占用森林,其他地类严格控制。
A.2.3 Ⅲ级保护林地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征占用森林。
适度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用地,从严控制商业性经营设施建设用地,限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其他项目用地。
重点商品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
公益林地在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不受威胁或损害下,允许适度经营和更新采伐。
A.2.4 Ⅳ级保护林地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林地非法转用和逆转,限制采石取土等用地。
推行集约经营、农林复合经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安排各类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林地是如何分类的
根据我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3年),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地类。
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地类,即: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林地。
划分标准为:
(一)林地
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
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林调查。
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
①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
②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
(2)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附着有红树科植物和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
(3)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
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
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 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的有关规定执行。
(2)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4.未成林造林地
(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①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70%或保存率为65%)以上;
②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
(2)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6.无立木林地
(1)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2)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3)其它无立木林地
①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林地;
②造林更新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③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④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保留的土地。
7.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1)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荒地等。
(2)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
(3)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地的其它土地。
8.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
⑴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
⑵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
⑶集材道、运材道;
⑷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⑸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⑹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
⑺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二)非林地
指林地以外的农地、水域、未利用地及其它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