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与重难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6ebcf702e3f5727a4e9621f.png)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数据的分析——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2、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求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的不同的数据特征.3、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及求法,体会它们在刻画数据波动时的不同特征.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掌握分析数据的思想和方法.4、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要点梳理】要点一、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123n x x x x 、、、…,我们把()1231n x x x x n⋅⋅⋅++++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 .计算公式为()1231n x x x x x n=⋅⋅⋅++++. 要点诠释: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1)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并且这些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附近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计算公式x x a '=+.其中x '为新数据的平均数,a 为取定的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较“整”的数.(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若n 个数12n x x x 、、…的权分别是12n w w w 、、…、,则112212......n nnx w x w x w w w w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要点诠释:(1)相同数据i x 的个数i w 叫做权,i w 越大,表示i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一般地,n 个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 区别: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位置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众数主要研究各数据出现的频数,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要点四、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1.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数据-最小数据. 要点诠释:极差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一组数据极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2.方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2s 的计算公式是:()[]222212)(...)(1x x x x x x nS n -++-+-=,其中,x 是1x ,2x ,…n x 的平均数. 要点诠释:(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2k 倍.3.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符号s 表示,即:;标准差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4.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极差与方差、标准差都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区别:极差表示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它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的大小.方差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稳定性越好.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求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时用极差,在考虑到这组数据的稳定性时用方差. 要点五、用样本估计总体在考察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时,往往都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平均水平或方差近似估计得到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 要点诠释:(1)如果总体数量太多,或者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都应该抽取样本.取样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2)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越精确.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所付出的代价.【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2015•福州)若一组数据1,2,3,4,x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则实数x的值不可能是()A.0 B.2.5 C.3 D.5【答案与解析】解:(1)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3,4,x,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3,∴中位数是3,平均数为(1+2+3+4+x)÷5,∴3=(1+2+3+4+x)÷5,解得x=5;符合排列顺序;(2)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2,3,x,4,中位数是3,此时平均数是(1+2+3+4+x)÷5=3,解得x=5,不符合排列顺序;(3)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x,2,3,4,中位数是2,平均数(1+2+3+4+x)÷5=2,解得x=0,不符合排列顺序;(4)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x,1,2,3,4,中位数是2,平均数(1+2+3+4+x)÷5=2,解得x=0,符合排列顺序;(5)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2,x,3,4,中位数,x,平均数(1+2+3+4+x)÷5=x,解得x=2.5,符合排列顺序;∴x的值为0、2.5或5.故选C.【总结升华】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涉及到分类讨论思想,较难,要明确中位数的值与大小排列顺序有关,一些学生往往对这个概念掌握不清楚,计算方法不明确而解答不完整.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举一反三:【变式】若数据3.2,3.4,3.2,x,3.9,3.7的中位数是3.5,则其众数是________,平均数是________.【答案】3.2;3.5;解:由题意3.43.5, 3.62xx+==,所以众数是3.2,平均数是3.5.2、(2016•广州)某校为了提升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举办“玩转数学”比赛,现有甲、乙、丙三个小组进入决赛,评委从研究报告、小组展示、答辩三个方面为各小组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录,甲、乙、丙三个小组各项得分如下表: 小组 研究报告 小组展示 答辩 甲 91 80 78 乙 81 74 85 丙798390计算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并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小组的排名顺序:如果按照研究报告占40%,小组展示占30%,答辩占30%,计算各小组的成绩,哪个小组的成绩最高?【思路点拨】(1)运用求平均数公式()1231n x x x x n⋅⋅⋅++++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比较得出结果;(2)将三人的成绩按比例求出测试成绩,比较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解:(1)由题意可得, 甲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从高分到低分小组的排名顺序是:丙>甲>乙; (2)由题意可得, 甲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由上可得,甲组的成绩最高. 答案:甲组的成绩最高【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统计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举一反三:【变式】小王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测验三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10%、30%、60%量分,那么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答案】解:小王平时测试的平均成绩897885843x ++==(分).所以8410%9030%8760%87.610%30%60%⨯+⨯+⨯=++(分). 答: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87.6分.3、下表是七年级(2)班3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表(已破损).已知该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平均分是76分. (1)求该班80分和90分的人数分别是多少?(2)设此班30名学生成绩的众数为a ,中位数为b ,求a b +的值. 【答案与解析】解:(1)设该班得80分的有x 人,得90分的有y 人.根据题意和平均数的定义,得257330,763050260570780901003,x y x y +++++=⎧⎨⨯=⨯+⨯+⨯+++⨯⎩ 整理得13,89109,x y x y +=⎧⎨+=⎩ 解得8,5.x y =⎧⎨=⎩即该班得80分的有8人,得90分的有5人.(2)因为80分出现8次且出现次数最多.所以a =80,第15、16两个数均为80分,所以b =80,则a b +=80+80=160.【总结升华】本题为统计题,考查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建立等量关系. 举一反三:【变式】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了统计图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零花钱数额(元) 5 10 15 20 学生个数(个)a15205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求a 的值;(2)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额的众数和平均数. 【答案】解:(1) a =50-15-20-5=10.(2)众数是15.平均数为150(5×10+10×15+15×20+20×5)=12.类型二、极差、方差和标准差4、(2015•徐州)某中学开展“唱红歌”比赛活动,九年级(1)、(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如图所示.(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班级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九(1)85九(2)85 100(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3)计算两班复赛成绩的方差.【思路点拨】(1)观察图分别写出九(1)班和九(2)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然后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和平均数的求法以及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2)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成绩较好;(3)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即可:s2=[(x1﹣)2+(x2﹣)2+…+(x n﹣)2](可简单记忆为“等于差方的平均数”)【答案与解析】解:(1)由图可知九(1)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5、80、85、85、100,九(2)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0、100、100、75、80,∴九(1)的平均数为(75+80+85+85+100)÷5=85,九(1)的中位数为85,九(1)的众数为85,把九(2)的成绩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70、75、80、100、100,∴九(2)班的中位数是80;班级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九(1)85 85 85九(2)85 80 100(2)九(1)班成绩好些.因为九(1)班的中位数高,所以九(1)班成绩好些.(回答合理即可给分)(3),【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求法,同时也考查了方差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牢记定义并能熟练运用公式. 举一反三:【变式】某工厂甲、乙两名工人参加操作技能培训.现分别从他们在培训期间参加的若干次测试成绩中随机抽取8次,数据如下(单位:分)甲 95 82 88 81 93 79 84 78 乙8375808090859295(1)请你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2)现要从中选派一人参加操作技能比赛,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你认为选派哪名工人参加合适?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9582888193798478)858x =+++++++=甲(分), 1(8375808090859295)858x =+++++++=乙(分).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为83分、84分. (2)由(1)知85x x ==甲乙分,所以22221[(9585)(8285)(7885)]35.58s =-+-++-=甲, 22221[(8385)(7585)(9585)]418s =-+-++-=乙.①从平均数看,甲、乙均为85分,平均水平相同; ②从中位数看,乙的中位数大于甲,乙的成绩好于甲;③从方差来看,因为x x =甲乙,22s s <乙甲,所以甲的成绩较稳定;④从数据特点看,获得85分以上(含85分)的次数,甲有3次,而乙有4次,故乙的成绩好些;⑤从数据的变化趋势看,乙后几次的成绩均高于甲,且呈上升趋势,因此乙更具潜力. 综上分析可知,甲的成绩虽然比乙稳定,但从中位数、获得好成绩的次数及发展势头等方面分析,乙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应派乙参赛更有望取得成绩. 类型三、统计思想5、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多少户.【思路点拨】(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知道每一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再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求解;(2)首先计算样本中家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再进一步估计总体. 【答案与解析】解:(1)观察条形图,可知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62 6.54717.52816.810x ⨯+⨯+⨯+⨯+⨯==.∴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6.8.∴在这组样本数据中,6.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5.∵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 6.5,有6.5 6.56.5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2)∵10户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有7户,有7503510⨯=. ∴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出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35户.【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新北师大版_八年级数学上册_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分析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位置与坐标一、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重难点)1、行列定位法把平面分成若干个行列的组合,然后用行号和列号表示平面中点的位置,要准确表示平面中的位置,需要行号、列号两个独立的数据,缺一不可。
2、方位角加距离定位法此方法也叫极坐标定位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方法。
在平面中确定位置时需要两个独立的数据:方位角、距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心位置的确定。
3、方格定位法在方格纸上,一点的位置由横向方格数和纵向方格数确定,记作(横向方个数,纵向方个数)。
需要两个数据确定物体位置。
4、区域定位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也需要两个数据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此方法简单明了,但不够准确。
A1区,D3区等。
5、经纬度定位法利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也同时需要两个数据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重点)在平面内,两条相互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通常两条数轴位置水平和垂直位置,规定水平轴向右和垂直轴向上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水平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垂直数轴称为y轴或者纵轴,x 轴、y轴统称坐标轴,公共原点O称为坐标系的原点。
两条数轴把平面划分为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做第一象限,其余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分别叫做第二、第三、第四象限。
2、点的坐标表示(重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上的任意一点P,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
过点P 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上的任意一点P,都有唯一一对有序实数(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之,对于任意一对有序实数,都可以在平面上找到唯一一点与它对应。
3、特殊位置上点的坐标特点(难点)(1)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x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点的横坐标为0;原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为0。
(2)余坐标轴平行直线上点的坐标特点与x轴平行直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相同;与y轴平行直线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相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整数1.整数的概念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用于表示不同方向的数值,可以表示纯数量也可以表示位置;整数的计算规律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要注意正负数的运算规则和加减法规则;2.整数的比较整数大小的比较可以利用数轴进行表示,也可以通过大小比较的规则进行判断;二、分式1.分式的概念分式是含有分数的数值表达式,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式中有约分和通分的概念;2.分式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需要通分后进行计算,要注意计算过程中保持分母一致;3.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乘法即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乘,分式的除法即将分子和分母倒置后相乘,也需要注意进行约分和化简;三、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幂为1的方程,通常可以用字母表示;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加减消元法、倍加消元法和代入法,在解题中要注意整理方程和验证解;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来解决诸如商场打折、运动比赛、等时速运动等实际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方程并解决;四、图形的性质1.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四边形有不同的性质和判定条件;2.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要掌握不同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3.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需要掌握相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等;五、比例与相似1.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两个有理数的比,也可以用分式、百分数等形式表示;2.比例的性质和应用比例的求解和应用涉及到多种问题,如物品的混合、速度、面积比等实际问题,需要掌握不同解法和计算方法;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三角形有相似的对应边和角,可以利用辅助线、相似三角形的相似定理等方法判定相似三角形;六、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与性质二次根式包括平方根和立方根,具有乘方和开方的性质,要注意二次根式的运算和化简;2.二次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化简、估算等,需要掌握不同的运算方法和技巧;3.二次根式及其应用二次根式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水果的分割、建筑物的设计等,需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七、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利用两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来定位点的位置,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任意点;2.点的坐标和点的对称点的坐标可以通过与坐标轴的交点来确定,点的对称包括关于x 轴、y轴和原点的对称,需要掌握坐标的计算和点的对称性质;3.直线的方程和性质直线的方程可以表示为一般式、斜截式、截距式、点斜式等形式,需要根据条件确定直线的方程和性质;八、统计与概率1.统计的概念与方法统计是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包括频数分布、频率分布、累计频率分布、频数直方图、频率多边形等;2.概率的概念与计算概率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实验、频率和古典概率进行计算,需要掌握计算概率的方法和技巧;以上就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22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222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如果2x a =,那么x 是a的平方根,记作:a(2)性质:①当a ≥0≥0;当a=aa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若3x a =,那么x 是a(2a =;②3a =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
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 (a ≥0,b ≥0) a ≥0,b >0)。
第三章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一、实数概念:实数是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数的总称。
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而无理数则不能用有限的整数之比来表示。
性质: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实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但需要注意除数不能为0。
实数具有传递性、结合律、交换律等性质。
特点:实数系统是一个完备的数系,即任何实数都可以表示为有理数或无理数的形式。
例子:3.14是有理数,因为它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而π(圆周率)是无理数,因为它不能用有限的整数之比来表示。
二、代数式与方程代数式: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将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方程表示了数学关系中的一种平衡状态。
性质:代数式可以简化、合并同类项等。
方程可以求解未知数,满足方程的解称为方程的根。
特点:代数式和方程是数学中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本工具。
例子:2x + 3y = 10 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表示了两个未知数x和y之间的数学关系。
三、函数及其图像函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函数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x的值为横坐标,以函数值y的值为纵坐标,描出对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
性质: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确定的。
函数的图像可以是直线、曲线等。
特点:函数描述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的图像直观地展示了这种关系。
例子:y = 2x + 1 是一个一次函数,其图像是一条直线。
当x变化时,y的值随之线性变化。
四、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全等条件:SSS(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角边角):两角和它们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各章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222c b a =+(2)勾股定理的验证:测量、数格子、拼图法、面积法,如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玄图、总统证法……(通过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得到验证,也叫等面积法或等积法)(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a ,b ,c ,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有:(6,8,10)(3,4,5)(5,12,,13)(9,12,15)(7,24,25)(9,40,41)……规律:(1),短直角边为奇数,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两边之和是短直角边的平方。
即当a 为奇数且a <b 时,如果b+c=a 2那么a,b,c 就是一组勾股数.如(3,4,5)(5,12,,13)(7,24,25)(9,40,41)……(2)大于2的任意偶数,2n(n >1)都可构成一组勾股数分别是:2n,n 2-1,n 2+1如:(6,8,10)(8,15,17)(10,24,26)……4、常见题型应用:(1)已知任意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边/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积……(2)已知任意一条的边长以及另外两条边长之间的关系,求各边的长度找最长边;b.比较长边的平方与另外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之间的大小关系;c.确定形状~(4)构建直角三角形解题例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之比为3:4,斜边为10。
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
解:设两直角边为3x ,4x ,由题意知:()()34100916100251004222222x x x x x x +=+===,,, ∴x=2,则3x=6,4x=8,故两直角边为6,8。
中考突破(1)中考典题例. 如图(1)所示,一个梯子AB 长米,顶端A 靠在墙AC 上,这时梯子下端B 与墙角C 距离为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 位置上,如图(2)所示,测得得BD=米,求梯子顶端A 下落了多少米]A AEC B C BD (1) (2)思维入门指导:梯子顶端A 下落的距离为AE ,即求AE 的长。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与重难点(可打印修改)

目录重点难点易错点一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应用;判定怎样得到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应用,例如,最短距离问题:圆柱的展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折叠问题、巧用特殊角问题侧面展开图后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数平方根、算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实数的定义;被开方数的非负性。
无理数概念理解;实数运算的某些技巧掌握如;分母有理化;实数相关运用。
无理数概念;平方根(偶次方根)、立方根(奇数次方根)概念运用三位置与坐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论;坐标的变化(平移后求坐标)。
物体变化位置的确定及坐标变化后物体的变化。
(补充:中点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表示;坐标变化的情况。
四一次函数一次函数解析式及其图象;一次函数与一次函数交点;与三角形、四边形结合,面积问题,动点问题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方案决策问题);与三角形、四边形结合,面积问题,动点问题,一次函数的活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多种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方程组的整体代入利润最大问题、方案设计问题,整体代入六数据的分析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极差方差、波动大小的判断、方差的整体思想方差七证明直线平行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中位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章节重难点知识

1.1、探索勾股定理(一)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1.1、探索勾股定理(二)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2、掌握勾股定理和它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能熟练应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1.2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教学思考: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解题1.3.蚂蚁怎样走最近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章实数2.1.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理由.(二)能力训练要求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教学难点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二)教学目标:1.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2.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教学重点:1.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2.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3.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教学难点:1.无理数概念的建立及估算.2.2 平方根(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2.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教学重点: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学难点: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2.2平方根(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开平方的概念.2.明确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3.进一步明确平方与开方是互为逆运算..教学重点:1.了解平方根、开平方的概念.2.了解开方与乘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3.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2.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的原因.2.3 立方根教学目标: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能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3.了解立方根的性质.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立方根的概念.2.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3.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之处.教学方法:类比学习法.2.5 用计算器开方教学目标: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位置与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论;坐标的变化(平移后求坐标)。
物体变化位置的确定及坐标变化后物体的变化。(补充:中点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表示;坐标变化的情况。
四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解结合,面积问题,动点问题
重点
难点
易错点
一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应用;判定怎样得到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应用,例如,最短距离问题:圆柱的展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折叠问题、巧用特殊角问题
侧面展开图后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
二
实数
平方根、算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实数的定义;
被开方数的非负性。
无理数概念理解;实数运算的某些技巧掌握如;分母有理化;实数相关运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方案决策问题);与三角形、四边形结合,面积问题,动点问题,一次函数的活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多种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方程组的整体代入
利润最大问题、方案设计问题,整体代入
六
数据的分析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极差
方差、波动大小的判断、方差的整体思想
方差
七
证明
直线平行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
中位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