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

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我们这里讲的“18世纪”并不刻板地仅限于18世纪,实际上它有一个兴起的过程,也有一个退潮的过程,涉及到16世纪、17世纪甚至到19世纪,但18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高潮。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西方是一个基督教社会,17世纪以后还是一个工业社会。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到现在文化跟生产力的发展还不是那么同步,依然还是农耕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信基督教,虽然有佛教、道教,但我发现我们国家是没有真正的宗教的。
所以,这两种社会的文化形态必然不一样。
文化是关乎人类本性的东西,有这样一个基本的纽带相联系,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一旦接触,能够相通、相容,但有的时候文化的交融不是那么快,甚至会发生冲突。
比如历史上发生许多次宗教战争,在欧亚非十字军东征和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都是非常厉害的宗教战争。
但从长期来看,文化还是要交流和融合的。
一般来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先后会对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关于中西两种文化,我把中国文化定型为农耕文化加儒释道文化,它是一个守成型的文化;把西方文化定型为一种工业文化加基督教文化。
工业文化加基督教文化有一个特点,因为有工业做背景,有物质力量做支撑,所以比较阳刚,比较有力,形成出击型文化,往外进攻。
同时,因为西方人有基督教文化背景,所以进取心也比较强。
农耕文化与之相比,相对来讲是比较封闭、比较保守的。
在这样两种文化背景之下,18世纪这次中西文化友好的碰撞,西方文化是主动的。
初潮阶段中西文化发生大规模的接触、交流的起因就是西方的传教士。
过去,人们对西方传教士有一些不够公正的理解,好像这些人都是为侵略做准备的,从客观来讲,他们确实做了这种准备,但我觉得起初的动因不具备这种意图。
第一位来中国的传教士叫利玛窦,来自意大利,是天主教会委派的,生活在1552年一1610年,也就是十六七世纪。
他1582年来中国,经过了19年的苦心经营,上上下下结交了许多士大夫、京城的重要官员,后来见到了中国的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
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提要: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其整体实力特别是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增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和主导力,是一个国家形象达成的最高目标。
北京奥运会开始了一个呼唤中华文明或者东方文明的价值重构的历史机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融入世界”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给予我们重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极好机缘。
国家名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今天,我们要谈的是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2003年——2004年,我们编写了《人文奥运的市民读本》,当时就谈到了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际形象包括国家形象与国民形象。
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对以政府等国家机器为主体的整体评价或者印象。
国民形象则是国际社会对一国国民在民族特性、文化理念、文明素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整体观照和印象。
这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交融的。
简单地讲,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一方面是整体的或者讲官方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是民间的普通人给世界或者这个民族给世界产生的总体印象,这二者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融为一体的,介于中间的有城市形象、地区形象等。
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代表着两个方面,既代表了官方的方面也代表了民间的方面,因为国民形象应该是每一个个人都密切相关的一种形象,国家形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国际各级交往的活动中,国际社会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公众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印象和综合的评价。
我们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的程度、国家的竞争力、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外交表现,都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
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交往中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它的定位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
所以国际形象是当代社会各国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目标。
德国著名学者 莱布尼茨 的生平简介与学习

莱布尼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国 哲学家、数学家。
涉及的领域及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等40多个范畴,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外文名: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国籍:德国出生地:德国莱比锡人物简介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
他的研究成果还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外交等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是出自他之口,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由于他创建了微积分,并精心设计了非常巧妙简洁的微积分符号,从而使他以伟大数学家的称号闻名于世。
从幼年时代起,莱布尼茨就明显展露出一颗灿烂的思想明星的迹象。
他13岁时就像其他孩子读小说一样轻松地阅读经院学者的艰深的论文了。
他提出无穷小的微积分算法,并且他发表自己的成果比艾萨克·牛顿爵士将它的手稿付梓早三年,而后者宣称自己第一个做出了这项发现。
莱布尼茨是一个世故的人,取悦于宫廷并得到知名人士的庇护。
他与斯宾诺莎有私交,后者的哲学给他以深刻的印象,虽然他断然与斯宾诺莎的观念分道扬镳了。
莱布尼茨与哲学家、神学家和文人们进行着广泛的通信交往。
在他的宏大计划中曾尝试达成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一个和解以及基督教国家之间的联合,这种联合在他那个时代意味着欧洲联盟。
他还做过后来成为普鲁士科学院的柏林科学协会的第一会长。
他曾服务于汉诺威宫廷,但当乔治一世成为英格兰国王时莱布尼茨没有被邀请同去,也许是由于他与牛顿的争端。
莱布尼茨数学家故事

莱布尼茨数学家故事德国有一位被世人誉为“万能大师”的通才,他就是,他在数学、逻辑学、文学、史学和法学等方面都很有建树。
生于莱比锡,6岁时丧父,但作为大学伦理学教授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引起了他广泛的学习兴趣。
他11岁时自学了拉丁语和希腊语;15岁时因不满足对古典文学和史学的研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同时对逻辑学和哲学很感兴趣。
思想活跃,不盲从,有主见,在20岁时就写出了《论组合的技巧》的论文,创立了关于“普遍特征”的“通用代数”,即数理逻辑的新思想。
还与英国数学家、大物理学家牛顿分别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学。
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的,他终生奋斗的主要目标是寻求一种可以获得知识和创造发明的普遍方法,他的许多数学发现就是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获得的。
牛顿建立微积分学主要是从物理学、运动学的观点出发,而则从哲学、几何学的角度去考虑。
今天的积分号∫(拉长的字母S)、微分号d都是首先使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发明了能做乘法、除法的机械式计算机(十进制),并首先系统研究了二进制记数方法,这对于现代计算机的发明至关重要。
17____年11月14日,卒于汉诺威。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对帕斯卡的加法机很感兴趣。
于是,莱布尼兹也开始了对计算机的研究。
1672年1月,莱布尼兹搞出了一个木制的机器模型,向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们做了演示。
但这个模型只能说明原理,不能正常运行。
此后,为了加快研制计算机的进程,莱布尼兹在巴黎定居4年。
在巴黎,他与一位著名钟表匠奥利韦合作。
他只需对奥利韦作一些简单的说明,实际的制造工作就全部由这位钟表匠独自去完成。
1974年,最后定型的那台机器,就是由奥利韦一人装配而成的。
莱布尼兹的这台乘法机长约1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
它由不动的计数器和可动的定位机构两部分组成。
整个机器由一套齿轮系统来传动,它的重要部件是阶梯形轴,便于实现简单的乘除运算。
莱布尼兹设计的样机,先后在巴黎,伦敦展出。
莱布尼兹

个人感悟
• 理想性的状态虽说是整体的和谐,人们往 往更注重的也是整体的利益,似乎认为为 了整体而牺牲个人是很合理的事情,有时 候是出于自我保护,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 个正当的行为,也没有充分的理由。我们 每个人的愿望很美好,现实是有很多冲突 的,我们必须去面对它们,上帝的预定和 谐是美好的,我们更应该使个人去自由的 发展他的个性,人才是最重要的。
前定和谐
• 单子之间的理念上的联系是这样规定的:上 帝在规定某一单子后来发展的内容和历程 时,还同时考虑到了周围其他单子的发展的 内容和历程,使其发展变化相互和谐一致地 进行。上帝在创世之初,就规定了各单子之 间这种理念上的联系,莱布尼茨把这种理念 上的联系称为“前定和谐”。 • 莱布尼茨认为我们现存的世界就是最好的 世界,因为上帝选择了他而不是别的,有 不同单子构成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他们 有一定的秩序,这也是上帝预先就规定好 了的,一切都是预定的和谐。
B、“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
彼此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只根据内部 原则(“力”或“欲望”)而变化。
C 、单子没有量的差别,只是质的
差别,即每个单子所具有的不同 “知觉”能力。
莱布尼兹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据其单子的 高低之分,形成一个不间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列,宇宙中没有也 不可能有飞跃。
• 1.最低一级的单子只有微直觉,这类单子根本没 有清楚明晰的表象,无生命的东西就是由这类单 子构成的。 • 2.较高的单子具有清晰地直觉和记忆,有感性灵 魂,一般的动物就是由这些单子构成的。 • 3.更高一级的单子,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觉和记忆, 而且有理性灵魂,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 思维活动,人类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 • 4.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具有最完满的智慧。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皇帝朱翊钧)。最后他死在中国,生前留下了《利玛窦札记》。他的墓直到现在仍在北京。利玛窦是个很有眼光的传教
士,他的工夫并没有完全用在公关上,而用在对中国国情首先是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翻译上。1593年他已经 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主要部分用拉丁语翻译了出来,呈送给梵蒂冈教皇。利玛
立了彼得堡科学院。欧洲人的进取精神在莱布尼茨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你看他对遥远而陌生的中国表现出巨大的兴趣。
他从21岁起就对中国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直到老死也没有停止过。在这方面他比黑格尔更有眼光。黑格尔只拘泥于对 中国人国民素质的批评,而莱布尼茨则着眼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潜力和前途。他的《中国近事》一书相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 “中国风”
叶廷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1961年毕业于北京 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留任助教后,于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先后任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
主任、学术委员;中国作协、剧协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德语文 学研究会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主要著 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卡夫卡及其 他》、《美的流动》(随笔集)、《遍寻缪斯》(散文集)、《不圆的珍 珠》(随笔集)等;译著《老妇还乡》(迪伦马特喜剧选)、《变形记》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卡夫卡传》(合译)、 《溺殇》等多部以及编著《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德语国家散 文选》、《外国百篇经典散文》、《世界名家随笔金库》、《现代主义文 学研究》(合编)、《从颠覆到经典——现代主义大师群像》(合编)等
放运动。客观上它为新兴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作了必要而且有效的舆论准备,直接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 命。启蒙运动席卷了欧洲所有主要国家,但他的中心在法国。法国的启蒙运动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核心,包括狄德
世界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从莱布尼茨到歌德.

世界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从莱布尼茨到歌德一莱布尼茨(1646-1716),是近代德国的著名哲学家、数学家。
尽管当时的德国社会比英国、法国要落后得多,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形成,但是由于莱布尼茨知识渊博,思想上积极进取而不保守,能够及时地接受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又对中国古代哲学怀有特殊的兴趣,吸取了不少有益的营养,使他成为当时德国的一位思想先导。
费尔巴哈曾用这样的话评价他:“在学识渊博方面无与伦比的天才,是求知欲的化身,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化中心”(《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2卷,第15页)。
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翻译成中文的有《单子论》和《人类理智新论》等。
他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哲学思想中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影响,主张现象界的背后有永恒的实在世界,思维实体和物质实体都统一于神这个唯一的实体,而神即是自然。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原理,就是把组成复合物的单子看作精神性的实体,这就使他的哲学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但单子论毕竟不是神学理论,莱布尼茨心目中的上帝也不是基督教的人格神,上帝的唯一作用是预先给世界确定下秩序,以后并不干涉世界的发展。
用莱布尼茨的话说,“神借此已一劳永逸地使一切事物都确定了,而并不损害这些创造物的自由”(《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第64页)。
在当时欧洲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发展的科学愿望。
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莱布尼茨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我们看到他的哲学思想中还未摆脱神学束缚的时候,也要看到他力图摆脱神学束缚的哲学努力及其获得的中间性成果。
莱布尼茨就是在这种哲学追求过程中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
17、18世纪来华的耶稣会士已经把大量的中国思想、文化介绍给了欧洲。
莱布尼茨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了这些材料,并与几位传教士长期保持交谈、通信联系,使他有条件对中国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莱布尼茨把在华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道和信函编辑成《中国近事》一书,并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观点和看法。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叶廷芳 2012年05月14日北京日报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国近事》,是中国文化在18世纪的欧洲传播的最重要成果,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文化影响。
莱布尼茨在这本著作中倡导了一种国际性多元文化互补的观点,并且首次发出了中国和欧洲可以通过交流取长补短的声音。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产物,是人情和人性表现的载体。
所以文化不管产生自哪个民族或地域,因为有人性这个媒介,一经接触,就会相互吸引,进而相互交流,乃至相互交融。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的一个高潮。
但这个高潮的兴起在16世纪、17世纪。
直到元代,西方人才知道中国的真实存在,此后传教士们开始翻译中国文化典籍在元代以前,西方人对中国所知甚少。
直到忽必烈的骑兵横扫欧洲大陆时,西方才知道中国的真实存在。
13、14世纪之交马可·波罗的历险,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但只是个别人的行为。
官方行为约两个半世纪后,即1583年才获明代万历皇帝的准许。
在这前后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国都派出了传教士来中国。
其中最成功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于1582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经过19年的苦心经营,上上下下结交了许多中国的士大夫(包括当时最大的学者徐光启)甚至京都要员,终于在1601年见到了中国皇帝(万历朱翊钧)。
但利玛窦的工夫并没有完全用在公关上,而用在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首先是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翻译上。
1593年他已经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主要部分用拉丁语翻译了出来。
不久他的继任者金尼阁(比利时人)也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翻译成拉丁文,并在杭州刊印出来。
这是中国古籍最早的西文译本。
初期传教士都把翻译经典作为重要任务,不过他们的译作还算不上完善的译本。
完善的译本过了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才出现,那已经是清代的早期和中期了。
清代早期的康熙皇帝和中期的乾隆皇帝都允许西方传教士继续来中国传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莱布尼茨是较早接触中华文化的欧洲人。
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1732年)向莱布尼茨介绍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统,他们两人一直是好朋友。
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
他曾断言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
目前在德国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Schlossbibliothek zu Gotha)内仍保存一份莱氏的手稿,标题写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来源请求]
事实上,说莱布尼茨看到阴阳才发明二进制完全是断章取义,相反手稿标题全文是:《1 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无非都来自上帝。
[11]》,而且莱布尼茨自己写给若阿基姆·布韦的信中莱布尼茨写到的是:“第一天的伊始是1,也就是上帝。
第二天的伊始是2,……到了第七天,一切都有了。
所以,这最后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
因为,此时世间的一切都已经被创造出来了。
因此它被写作…7‟,也就是…111‟(二进制中的111等于十进制的7),而且不包含0。
只有当我们仅仅用0 和1 来表达这个数字时,才能理解,为什么第七天才最完美,为什么7 是神圣的数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第七天)的特征(写作二进制的111)与三位一体的关联。
”[12]。
中国有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神话。
对这一错误,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461页指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兹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神话,更是广为流传。
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
”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八卦才发明二进制。
梁宗巨著《数学历史典故》一书14~18页对这一历史公案有更加详尽考察,想进一步了解者可参考。
[13]
更进一步,二进制具有加减乘除运算,具有与其他进制的换算,而阴阳八卦根本没有加减乘除,与其他进制的换算。
因此,它们仅仅具有表面的相似,本质上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