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策略(2018版)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近年来,老年人房颤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的高发率和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对于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老年人房颤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减弱和心血管病变等因素,易发生栓塞性并发症,如中风和栓塞性心脑血管事件。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可或缺。
2. 抗凝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
华法林是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但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且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干扰。
而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是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它们无需常规监测,且作用时间长,对患者更加方便。
3.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抗凝治疗的疗效主要体现在预防和减少栓塞性事件的发生。
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口服抗凝药物能够显著降低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减少栓塞性事件的发生。
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相对于华法林在预防中风和栓塞性事件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而且在药物相互作用和食物干扰方面更为安全。
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隐患,主要表现为出血事件的增加。
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在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权衡疗效与安全性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监测手段,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
4. 个体化治疗针对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心血管病变、出血风险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
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在预防栓塞性事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中风风险。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策略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策略第一部分:房颤患者管理的指南更新CHA2DS2-VASc评分系统从2012年开始,国内外关于房颤的指南不断更新。
对于房颤的卒中风险的评估存在着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使用的CHADS2评分系统将心衰,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或者TIA病史都纳入了这个评分系统。
分数越高,发生卒中的风险越大。
当时,很多指南都推荐使用CHADS2评分系统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包括2016年ACC房颤管理指南、2010年ESC房颤管理指南、2012年房颤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加拿大房颤管理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房颤管理指南等。
此后,有更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疾病、女性、高龄(65-74岁)也都是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高危因素。
于是,就诞生了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在CHA2DS2-VASc 评分系统中,心衰,高血压,糖尿病各计1分。
高龄(≧75岁)、有既往卒中、血栓栓塞史或者TIA史计2分。
此外,新增的指标包括血管疾病、女性、高龄(65-74岁)各计1分。
因此,CHA2DS2-VASc 评分系统的最高得分为9分。
CHA2DS2-VASc评分系统的优点在于将原来CHADS2评分系统中低风险的患者进行了更精确的识别。
CHA2DS2-VASc评分系统提高了对于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能力,显著改善了中低危卒中的分类,重新划分了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的卒中风险。
CHA2DS2-VASc评分系统已经为临床广泛采用。
因此,近年的房颤管理指南,例如2012年ESC的房颤管理指南,欧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指南,2014年NICE房颤管理指南,2014年ACC/AHA房颤管理指南等,一致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当然,临床评分系统是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而开发出来的,本身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
房颤尤其是无症状的房颤,有时候很难发现。
这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监测,例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2-4周长程Holter,植入式芯片等手段。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抗凝治疗是老年人房颤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事件。
本文将探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一、抗凝治疗的疗效1. 降低栓塞风险房颤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以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增加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人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
2. 减少死亡率房颤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及血栓形成,进而增加死亡率。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的死亡率。
3. 缓解症状老年人房颤患者常常出现心动过速、心悸、气短等症状。
抗凝治疗可以降低栓塞风险,减少心肌梗死等并发疾病的发生,从而缓解症状。
1. 出血风险增加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栓塞事件,但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老年人常存在多种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这些并发症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需要注意抗凝药物的合理选用。
2. 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常常需要多种药物治疗,包括抗高血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
这些药物和抗凝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在选择抗凝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病史和用药情况。
3. 抗凝药物的剂量调整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肝脏和肾脏功能也逐渐减弱,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因此,在抗凝治疗中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状态,调整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过度出血或栓塞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凝治疗是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治疗的常规方法之一,在降低栓塞风险、减少死亡率、缓解症状等方面具有疗效。
然而,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病史和用药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避免过度出血或栓塞的发生。
因此,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是确保老年人房颤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
老年人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及用药安全

老年人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及用药安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老年人由于身体的特殊情况,需要特别关注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中的策略和用药安全。
本文将讨论老年人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以及用药时需注意的安全问题。
对于老年人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国际指南一般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NOACs)。
然而,在选择特定药物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肾功能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传统的抗凝药物,但在老年人中使用时需谨慎。
老年人通常有更多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些病症往往会增加维生素K拮抗剂的副作用风险。
此外,老年人常常需要使用其他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注意。
相比之下,非维生素K拮抗剂(NOACs)被认为是更为安全和方便的选择。
NOACs包括达比加群酮、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它们的优点包括无需定期监测和更少的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
老年人通常更适合使用NOACs,但同样需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和调整。
然而,无论是维生素K拮抗剂还是NOACs,在老年人中都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问题。
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通常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因此在给老年人房颤患者选择抗凝药物时需精确计算和调整剂量。
此外,老年人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可能降低,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清除和代谢,增加药物的积累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在用药时需要谨慎监测这些指标。
老年人还可能有更多的共病症和多重药物使用,这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医生在给老年人房颤患者开具抗凝药物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并充分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使用可能与抗凝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
需要强调的是,老年人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中的用药安全性不仅仅体现在合适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还需要注意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定期的随访。
老年人可能有认知障碍、视力障碍和手部功能受损等问题,因此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正确使用抗凝药物。
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策略(2018版)ppt模板

专业门诊对患者随访和教育并进行系统化管理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安全性 INR即时检测技术(POCT)简化了抗凝治疗的检测流程,为门诊、急诊快速检测以及家庭监测INR提供便利 临床研究显示,与每月进行一次中心实验室的检测相比,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用POCT进行家庭自我监测至少同样安全、有效 有条件的医院应该成立抗凝门诊
环境因素的影响
4、疾病状态的影响 肝功能异常、长期腹泻或呕吐、缺氧状态、化疗、发热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或代谢,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清除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药效增强现象。
华法林抗凝治疗及监测
初始剂量:建议中国人的初始剂量为1~3mg(国内华法林主要的剂型为2.5mg和3mg),可在2 ~ 4周达到目标范围。 监测指标: PT(最常用,反映凝血酶原、Ⅶ因子、Ⅹ因子的抑制程度。) INR(不同实验室测定的PT经过凝血活酶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校正后计算得到的。INR可使不同实验室测定的凝血指标具有可比性。)
一、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三、华法林抗凝治疗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五、房颤卒中预防的总体抗凝治疗建议
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 ~ 2% 根据2004年发表的数据,我国30~ 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 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
合并疾病的“上游”治疗
抗凝
节律控制
抗心律失常药物
消融
AF
首次记录
无症状
阵发性
持续性
长期持续性
永久性
心脏复律
抗凝药种类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abigatran(达比加群酯)、比伐卢定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Xa因子抑制剂:Rivaroxaban(利伐沙班)、Apixaban(阿哌沙班)、Edoxaban(依度沙班)
执业药师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挑战与对策

执业药师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挑战与对策
执业药师在处理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时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和相应的对策:
1. 高出血风险:老年人常常存在多种因素增加出血风险,如血管脆性增加、多用药和多种疾病的共同存在。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选择适当的抗凝药物和剂量是至关重要的。
执业药师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或新型抗凝药物的效果,确保抗凝治疗在安全范围内。
2. 用药依从性问题:老年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抗凝治疗,并可能同时使用其他药物。
这增加了用药依从性的挑战。
执业药师可以通过教育患者和他们的家人,解释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记忆辅助措施,如药物盒子标记或手机提醒。
3. 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往往使用多种药物来治疗不同的疾病,这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增加。
执业药师应该仔细审核患者的药物清单,并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合作,确保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没有潜在的相互作用。
4. 肾功能下降:老年人的肾功能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可能会影响抗凝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执业药师应该定期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并根据需要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
5. 患者心理和认知问题:一些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理或认知问题,导致他们难以理解和遵循抗凝治疗。
执业药师可以与患者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并提供额外的支持和教育,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抗凝药物。
总之,执业药师在处理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时需要面对多种挑战。
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药物依从性支持,并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合作,可以帮助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挑战对患者的影响。
1例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病例分析

1例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病例分析一、病例介绍:患者男,68岁。
因“发现房颤1年余,反应迟缓、言语不利2月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2018-03外院体检,查心电图示:房颤,患者无心悸、胸闷、胸痛、黑矇、头晕、乏力等,未诊治。
2019-03复查心电图仍为房颤,患者无不适,当地医院建议口服抗凝治疗,患者拒绝。
2019-07患者突发上腹不适,伴反应迟缓、言语不利、行动笨拙,就诊外院,查心电图示房颤,头MRI提示颅内多发缺血梗死灶。
8-5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查头常规MRI+T2*WI:左侧半卵圆中心及右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
予阿司匹林0.1g qd抗板、阿托伐他汀20mgqn降脂,缬沙坦80mg qd、比索洛尔2.5mg qd、非洛地平5mg qd控制血压,期间因转氨酶升高停用阿托伐他汀,患者病情好转于8-29出院。
出院后患者规律口服阿司匹林、缬沙坦、比索洛尔、非洛地平治疗,无心悸、胸闷、胸痛、黑矇、头晕、乏力等,活动耐量可(步行3层楼无喘憋)。
10-14于我院门诊复查心电图示房颤,患者要求行射频消融术。
今为进一步治疗入院。
吸烟36年,约20支/1周,已戒烟12年;少量饮酒40余年。
入院查体:BP:139/83mmHg,P 61bpm,HR 70bpm,双肺呼吸音清,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查体无殊,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粪便常规+潜血:OB 阳性(+),尿常规+沉渣:PRO NEGg/L,BLD NEGCells/μl,肾肝脂全:K 3.9mmol/L,Alb 42g/L,TBil 21.1μmol/L,hsCRP4.64mg/L,ALT 13U/L,Cr(E) 81μmol/L,TC 2.43mmol/L,TG 0.92mmol/L,HDL-C0.76mmol/L,LDL-C 1.39mmol/L,甲功2:正常,HbA1c 4.9%,肿瘤标志物:PSA-T1.680ng/ml,PSA-F 0.623ng/ml,F/T 0.37。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摘要】老年人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在老年人中具有重要性。
非瓣膜性房颤的特点包括高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风险。
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各异。
针对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的抗凝治疗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其在降低卒中和深静脉血栓风险方面有效;抗凝治疗中可能出现出血等并发症,需及时应对。
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面临挑战,未来应加强个性化治疗和安全性监测。
【关键词】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非瓣膜性、疗效、安全性、并发症、药物、作用机制、评估、地位、发展方向、挑战。
1. 引言1.1 老年人房颤的发病情况老年人房颤发病情况非常普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中房颤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有房颤的比例约为2%-3%,而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可高达10%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在85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更是飙升至15%-20%。
老年人房颤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常常伴随着其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及早认识老年人房颤的发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对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2 抗凝治疗在老年人中的重要性老年人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房颤患病率逐渐升高。
而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以上,其中老年人患者更容易发生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性事件。
抗凝治疗在老年人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对于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减轻病情并延长生存期。
抗凝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降低患者发生卒中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在老年人中,抗凝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血13
1
dependent
3.Diagnosed hypertension
遗传因素14
1
4.Systolic blood pressure >160 mmHg
容易跌倒15
1
5.Presence of chronic dialysis or renal transplantation or serum
creatinine ≥200 mmol/L
卒中
1
6.Chronic hepatic disease (eg cirrhosis) or biochemical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hepatic derangement (eg bilirubin 2 x 1. Apostolakis S, et al. JACC 2012; 60:
遗传因素的影响
✓ 华法林相关药物基因多态性:国内外已经将测定华法林剂量有关的基因突变商品化,主要是用于检测CYP2C9和 VKORC1的基因
✓ 华法林的先天性抵抗:先天性华法林抵抗的患者需要高出平均剂量5~20倍才能达到抗凝疗效 ✓ 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环境因素的影响
1、药物因素的影响 明显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保泰松、磺吡酮、甲硝唑及磺胺甲氧嘧啶等抑制华法林S型异构体代谢; 轻度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等抑制华法林R型异构体的清除,轻度增强华法林对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PT)的作用; 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等增强肝脏对华法林的清除,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PT(最常用,反映凝血酶原、Ⅶ因子、Ⅹ因子的抑制程度。) INR(不同实验室测定的PT经过凝血活酶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校正后计算得到的。INR可使不同实验室测定的凝血 指标具有可比性。)
华法林抗凝治疗及监测:
抗凝强度:老年患者应与一般成年人采取相同的INR目标值(2.0~3.0)。
监测频率: 住院患者:口服华法林2~3d后开始每日或隔日监测INR,直到INR达到治疗目标并维持至少两天。此后,根据INR 结果的稳定性数天至1周监测1次。 门诊患者:剂量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1次,当INR稳定后,可以每4周监测1次。如果需调整剂量,应重复前面 所述的监测频率直到INR再次稳定。最长可3月监测一次。
*最年高龄累<6计5岁分的孤立性房颤者, 女性性别不作为危险因素
9
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
2、对于瓣膜性房颤 定义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 修复合并的房颤。 瓣膜性房颤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治疗适应证。
出血风险评估
✓ 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如很好地控制INR , 仔细调整华法林剂量,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 , ICH的发生率为0.1% ~ 0.6%,比以往有明显降低
外,大多数并不具有致命性 ✓ 对出血风险高而脑卒中风险较低的患者,应十分慎重选择抗栓治疗的方式和强度,并应考虑患者的意愿
主要内容
一、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三、华法林抗凝治疗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五、房颤卒中预防的总体抗凝治疗建议
华法林抗凝治疗
✓ 华法林是瓣膜性房颤的标准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 ✓ 水溶性,口服给药后90min达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36~42h ✓ 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 ✓ 华法林的吸收、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受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影响
HAS-BLED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 高血压(H) 肾或肝功能异常(A) 脑卒中史(S) 出血(B) INR波动大(L) 老年(>65岁)(E) 合并用药或酗酒(D) 最高累计分
评分≥3分出血风险增高
评分 1 1或2 1 1 1 1 1或2 9
事件发生率(%/年)
HAS-BLED评分越高,出血风险越大
有房颤:30.5% 无房颤: 21.8%
Stroke 1997;28:311-315
房颤卒中致残率高于非房颤卒中
50 41.2%
40
卧床患者%
30 23.7%
20
10
0
With AF
Without AF
p<0.0005
Odds ratio for bedridden state following stroke due to AF was 2.23(95% CI, 1.87-2.59; p<0.0005)
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
1、对于非瓣膜性房颤 目前CHADS2 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 但在部分低危患者,如果接受抗凝治疗,仍能获益。这部分患者约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40%,为能识别出真正的 低危患者,有条件时可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进一步评估。
CHADS2 评分系统
我监测至少同样安全、有效 ✓ 有条件的医院应该成立抗凝门诊
主要内容
一、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三、华法林抗凝治疗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五、房颤卒中预防的总体抗凝治疗建议
新型口服抗凝药适应症
✓ 所有NOACs仅适用于具有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 对于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患者,应根据出血风险的评估和患者的意愿决定是否应用NOACs ✓ NOACs原则上不可用于严重肾功能不良的患者
Neuroepidemiology. 2003;22:118123.
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骤增 Framingham 心脏病研究 (N=5,070)
Wolf et al. Stroke 1991
主要内容
一、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三、华法林抗凝治疗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五、房颤卒中预防的总体抗凝治疗建议
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策略 (2018版)
最新房颤管理指南
✓ 2012 欧洲ESC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 2014 美国AHA/ACC/HRS房颤指南 ✓ 2015 中国: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 2015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 2016 ESC/EACTS房颤管理指南 ✓ 2018 欧洲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共识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
合并疾病的“上游”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消融
抗凝 节律控制
心脏复律
无症状 阵发性
AF 持续性
长期持续性 永久性
Camm AJ, et al. Eur Heart J. 2010; 31(1): 2369-2429
抗凝药种类
✓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abigatran(达比加群酯)、比伐卢定 ✓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 Xa因子抑制剂:Rivaroxaban(利伐沙班)、Apixaban(阿哌沙班)、Edoxaban(依度沙班)
新型口服抗凝药种类
✓ 目前在非瓣膜性房颤中经过临床试验取得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Ⅹ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
新型口服抗凝药起始剂量
应使用NOACs在房颤抗凝临床试验中所证实的有效剂量: 达比加群酯每次150mg 2次/d或每次110mg 2次/d, 利伐沙班每次20mg 1 次/d, 阿哌沙班每次5mg 2次/d。
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C) 高血压(H) 年龄(A)>75岁 糖尿病(D) 脑卒中或TIA史(S) 总分
评分 1 1 1 1 2 6
CHADS2 评分≥2分:若无禁忌证,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 CHADS2 评分= 1分:优先考虑抗凝治疗,也可应用阿司匹林(100~300mg,Qd) CHADS2 评分= 0分:一般无需抗栓治疗
✓ 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出血风险动态评估,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房颤抗凝:出血风险评估系统
ATRIA
HAS-BLED
HEMORR2HAGES
贫血1
3 高血压4
1 肝10 或肾疾病2
1 1
严重肾功能障碍2
3 肾5 或肝功能障碍6
1 1
滥用药物
1
年龄≥75岁 任意出血
2 卒中 1 出血
1 恶性肿瘤
对于INR异常升高和/或出血并发症的处理
✓ INR升高明显(5.0~10.0)时,暂停华法林1d或数天,重新开始用药时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 ✓ 如果患者有高危出血倾向或者发生出血,则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迅速降低INR,包括应用维生素K1、输注新鲜冰
冻血浆、凝血酶原浓缩物或重组凝血因子Ⅶa ✓ 服用华法林出现轻微出血而INR在目标范围内时,不必立即停药或减量,应寻找原因并加强监测
CHA2DS2-VASC 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
评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C)
1
高血压(H)
1
年龄≥75岁(A)
2
糖尿病(D)
1
脑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
2
பைடு நூலகம்
心、血管疾病(V)
1
年龄65~74岁(A)
1
非女瓣性膜(Sc性) 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1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 无房颤患者的2~7 倍
主要内容
一、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三、华法林抗凝治疗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五、房颤卒中预防的总体抗凝治疗建议
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 ~ 2% ✓ 根据2004年发表的数据,我国30~ 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 ✓ 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
达比加群酯的起始剂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