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从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泥沙沉积等方面入手。

首先,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大坝截断了水流的自由流动,水库中的水流速度减慢,水体与岸边的交换也减少,导致大量的有机废料在水体中积聚。

这些有机废料分解产生氨氮和硝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大坝水库的堆积沉积物也被废料覆盖,导致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质,还可能污染下游的农田和饮用水源,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风险。

其次,长江三峡大坝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大坝阻隔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迁徙路径,很多鱼类无法完成其生存繁殖的周期。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之一,但大坝的建成导致了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

一些特有的鱼类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这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另外,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对泥沙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大坝建成前,长江一年四季都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到下游的农田和河道中,为农业生产和河岸生态环境提供了养分。

然而,大坝阻断了泥沙的顺流运动,在上游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

这不仅导致下游的土壤贫瘠化,还加速了海洋侵蚀,造成河道淤积。

这些问题不仅给农田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还加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例如,在大坝下游建设了一系列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恢复项目,以保护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防洪、发电和航运为主要任务的三峡工程,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1 减轻洪灾威胁,改善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是流域内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三峡工程未建成前,主要靠堤防和分蓄洪措施。

现有干堤的防洪标准一般为10~20年一遇,荆江河段只约10年一遇,超过上述标准,即需采用分洪措施,每年汛期数十万人员上堤巡防、抢险;大洪水时,数千万人承受着惧怕洪灾的心理压力。

一旦堤防溃决或采用分蓄洪措施,将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洪灾之后人畜伤亡,瘟疫流行,钉螺蔓延,血吸虫病扩散,生产、生活设施破坏,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极大。

三峡工程建成后,对消减灾难性洪峰起很大作用。

发生100年一遇以下的洪水,可不使用荆江分洪区,可减少其他分洪区的使用频率和分洪量。

超过100~1000年一遇洪水,或发生类似1860年、1870年特大洪水,可避免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

所以,三峡工程防洪的环境效益显著。

2 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三峡水电是清洁能源,若以发电量相当的火电站代替(年需标准煤3200万t或原煤4200万t),建三峡工程相当于减少大量废热水、废渣的排出,每年少排100万~200万t二氧化硫(因煤的含硫量而异)、1万t一氧化碳、37万t氮氧化物和大量飘尘、降尘。

废水、废气、废渣将影响环境,废气不仅影响火电厂附近大气质量,其引起的酸雨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火电厂本身占地和灰场占地也会对生态与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三峡水电站可避免上述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3 改善航运,增加新的旅游景区川江河段滩多水急,航道狭窄,是长江航运中的险段。

三峡工程建成后,流速减缓,航道加宽,险滩淹没,不仅有利于航运,而且增加了乘客的安全感。

此外,宏伟壮观的三峡工程本身将为秀丽的三峡风光增姿添色。

库水位的抬高将有利于开发一些原来难干涉足的新景区。

三峡工程的利弊

三峡工程的利弊

三峡工程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是世界“十大之最”。

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

利: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缓洞庭湖的淤积等。

弊: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珍稀物种,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一定影响。

一、长江三峡工程利处:1、防洪: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洪水,可在不动用荆江分洪区的情况下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遇千年一遇洪水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站流量不超过80000立方米/秒。

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有效的措施。

2、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可供电华中、华东以及川东地区。

每年约可替代煤炭5000万吨,可减轻上述地区的煤炭运输压力,并可减轻因火电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

3、航运: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

由于险滩淹没,航深增加,坡降变缓,流速减小,船舶的运输效率将明显提高,运输成本可较目前35%~37%,必将大力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4、其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长江三峡工程弊处:1. 文物: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移民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

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移民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

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对库区文物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

2. 环境: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完成,上游水位抬升,使得长江沿岸大面积陆地被淹,一些物种将不复存在;下游水位降低,水流量减少,使得下游气候也将出现变化。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①水土流失.人地矛盾:
B增加外迁移民.减轻对土地压力.
①水土流失.人地矛盾: C.政策和资金倾斜.
2.影响较大的.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减轻不利影响. ②泥沙淤积:蓄清排浑.
3.负面影响较小的.采取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危害 减少到最低限度. ①诱发地震:抗震措施. ②陆生生物影响小:移植.培育.
三、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1.淹没的文物:迁移和原地保护.
2.未发掘的文物:尽力抢救 3.自然景观影响不大.出现新景观
• 前面已经介绍过,三峡水库是一个季调节性水库, 每年汛期6~9月份,坝前水位控制在防洪限制水 位145米,腾出防洪库容迎接洪峰的到来;每年 10月开始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枯水季节利 用水库蓄水和天然入库径流来发电,1~6月份又 从正常蓄水位逐步消落到防洪限制水位。库水位 年内变幅达30米,这种秋末涨、春末落,"夏陆 冬水"的水库运用方式,与钉螺孳生要求的"夏水 冬陆"的生存条件截然不同,非常不利于钉螺的 孳生繁殖。库区若有外来钉螺迁入,除5~6月份 少数钉螺能完成部分生活周期外,其余月份对钉 螺的繁殖、发育、生活均不利,特别是11月至次 年2月份枯水季,水库水位较高,大批成螺将被 淹入水中,则钉螺的生命繁衍几乎受到灭绝性影 响
③可能诱发地震、
滑坡
④库区和库尾泥沙沉积加重. ⑤影响自然景观.
⑥影响水生生物和珍
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⑦影响人体健康: 蚊虫滋生.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1.不可逆转的影响:采取措施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①淹没耕地和文物:开发现有耕地.搬迁.保护文
物.
②水生生物:建自然保护区.或人工繁殖.
2.影响较大的.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减轻不 利影响. ①水土流失.人地矛盾: A.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改造中低产 田.修梯田.

三峡工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三峡工程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三峡工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贡献。

一、环境保护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水域的水质得到了改善。

在工程建设之前,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质一直存在问题,水污染严重。

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水质,还减少了水污染的发生。

其次,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助于保护珍稀物种。

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了长江中的珍稀鱼类和其他生物资源。

此外,三峡工程还有助于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保护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经济发展三峡工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三峡工程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每年可发电量达到1000亿千瓦时,为中国的电力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三峡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工程建设期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此外,三峡工程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少收入。

三、社会效益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工程建设期间,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外,工程建设还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国家的能源安全。

三峡水电站的建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了国家的能源供应能力。

此外,三峡工程还有助于加强国家的水资源管理能力,提高了国家的抗旱能力。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破坏和移民问题。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已胜利完成了第二期工程任务,三峡水库已蓄水至135米水位,双线五级船闸已于2003年6月16日试通航成功,左岸4台发电机组已于8月底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令人情不自禁地会回忆起当年三峡工程论证的情况。

三峡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对防洪、发电和航运等产生巨大效益。

显然,如此大型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带来影响。

例如,会不会使长江流域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在库区安置大量移民,环境容量能否承受?以及水库泥沙问题等。

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库区,其中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

一、有利影响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三峡水库可以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给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避免灾区环境卫生恶化与疾病流行等。

其次,水电清洁无污染。

三峡电站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小时,如用火电,年需要5000万吨原煤,势必造成燃煤对大气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不利影响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水库蓄水后将淹没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但实际上三峡两岸壁高崖陡,随着三峡水位的抬高,还会出现新的景观,何况有些文物可以搬迁。

水库形成的人工湖还可以为建立旅游点,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利条件。

其它影响如对人民健康的影响,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沿江低洼地区枯水季因水位抬高而引起盐碱化问题,以及对河口盐水入侵问题也都经过研究,认为这些影响并不明显,有的在采取适当措施后能得到控制。

三、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是否可行的一个关键问题泥沙淤积是否会影响水库寿命?对航运会形成障碍吗?因泥沙淤积而引起的水位上升是否会威胁两岸,特别是重庆市的防洪安全?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有关专家曾进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100年后水库仍可保留86%的防洪库容和92%的调节库容,回水区淤积导致的对航运影响,可以通过航道整治、疏浚和水库调度得到改善。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代石阙。丁房阙为双阙,坐落在忠县县城, 是罕见的庙前阙。无铭阙位于忠县县城外的 古驿道旁,原为双阙,今仅存右阙。现在这 两组汉阙现在都已搬到了地势较高的忠县白 公祠内。
Hale Waihona Puke 石宝寨 位于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其 35米高的寨楼,是
中国唯一一座穿斗式构架的高层木建筑,被誉为“世界 八大奇异建筑”之一。寨后有山,拔地而起,四面陡峭 如印,名“玉印山”,山与寨浑然一体。由于地势较高 ,石宝寨在三峡蓄水后将会成为一座孤岛,四面被水环 绕。但是由于水位的抬高,使其下的山石有可能软化、 崩解,因此文物部门在其周围建造了一道巨型围堤,包 围住整个山寨。
张桓侯祠位于重庆云阳县县城的对岸,依山傍
水,是纪念三国名将张飞的巨大祠庙建筑群 ,古建、碑刻等颇多。庙前有“江上风清” 四个大字,从长江上抬眼望去,极其宏伟。 2002年至2003年,文物部门按照“整旧如旧 ”原则对张桓侯祠实施了整体搬迁,新址在 新云阳县城的对岸,东距原址32公里。
丁房阙—无铭阙均为位于重庆忠县境内的汉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
一 级 开 发
分 期 蓄 水
连 续 移 民
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 已经全部建成。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 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 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白鹤梁题刻 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长江江面上,是
一组天然石梁,长度约1600米,有题刻165段,石鱼 18尾,揭示当地自唐代至清代间的72个年份的枯水资 料,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 量最多的水文题刻。三峡蓄水完成后,白鹤梁将永远 淹没水中,文物部门已经在其周围建设了巨大的水下 无压透明容器以方便游客观赏和学者研究,使之成为 世界上第一座水下的博物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资料一、背景资料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举行七届五次会议,审议三峡工程立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亨顺仍清楚地记得,相关部门出具的几个专题研究报告中,防洪发电等方面得出的结论均为“利大于弊”,唯独环境报告是“弊大于利”。

最后,全国人大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弃权者之众,为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之首。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组在大坝表面发现了80多条裂缝,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上对三峡工程质量的纷纷议论。

2005年1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三十个未办理环保手续就违规开工的工程项目名单,其中包括三峡电源电站和三峡地下电站。

三峡总公司一开始对此极力争辩,并不顾环保总局的停工命令,继续施工,双方形成顶牛之势。

后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解下,三峡总公司被迫认错停工,缴纳罚款。

直到2005年4月,在补办完所有手续后,方又重新开工。

三峡工程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媒体报道其中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现象。

到2004年末,查处的贪污资金已有4000多万,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

早期的不同意见多偏重于经济和技术因素,普遍认为经济上无法支撑,技术上也无法也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并且移民的难度极大。

到了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中国国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更加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移民、环境、文物、旅游等各个方面。

三峡工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例如,究竟要投入多少资金,资金从何筹集,如何调拨,如何使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贪腐?再如,建设质量如何保证,出现过多少裂缝和其他事故、隐患?——迄今公众没有看到过相关报告,他们只是从官员们在“胜利取得什么什么进展”的宣布中偶然透露的片言只语里隐约知道曾经有过裂缝或其它。

在大坝建成前,某相关官员说,即便三峡工程完全建成也不能完全解决长江的超额洪量问题。

如遇1954年型大洪水时,即使三峡工程完全竣工、发挥最终防洪效益,长江中下游仍有三百多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需靠分洪解决。

——这种说法再一次重创公众的期待。

原来三峡工程并不能彻底解除长江中下游的水患。

我们可以表示理解并且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无论一个水库多么巨大和先进,也未必能彻底解决广袤地区的水患。

但是,是什么理由妨碍了官方将事实早一点告知公众呢?是什么理由使得官方不愿意把三峡工程的利弊大大方方讲出来呢?是什么理由要让公众在工程完工以后才能知道工程的利弊呢?是什么理由不能让公众参与讨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呢?最后,关于三峡工程,还有多少资讯公众仍不知晓?在环保方面,在清淤方面,在移民方面,在设计方面,在监理方面,在安全方面……公众迄今只知道主建派的说辞,方方面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问题严重性如何?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有何缺漏?如何弥补?公众有权提出疑虑,同时有权知道如何解除这些疑虑。

如果不知道,疑虑就无法消除,这就产生巨大的风险。

建设三峡工程是全民大事,它的代价是由全民来承担,那么,当全民对工程所知寥寥或者只能得到片面信息之时,他们对工程的信心也就非常脆弱,对工程的风险也就缺乏足够的承受力。

如果公众蒙在鼓里,只能靠零零星星的资讯来拼凑真相,他们就永远不会相信掌握了真相,事实与盲目的信心期待之落差就会越来越大,从而酝酿出越来越大的风险。

一旦信心被颠覆,就将是巨大的危险。

由于长江属于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河流,尽管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大于伊泰普水电站,但其发电量却少于后者。

在三峡建设的早期,曾经有人认为三峡建成后,其强大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供大于求。

但现在看来,即使三峡水电站全部建成,其装机容量也仅及到那时中国总装机容量的3%,并不会对整个国家的电力供需形势产生多大影响。

而且自2003年起,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煤炭价格飙升,三峡机组适逢其时开始发电,在它运行的头两年里,发电量均超过了预定计划,供不应求。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人口密度大,地质地貌复杂,其自然资源与土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大坝安全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库区生态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又依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把解决库区现实问题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转变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重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三峡工程的不良影响(1)自然灾害三峡水库库容极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将是三峡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

而工程支持者只考虑了地质的静态状况,没有考虑蓄水后可能带来的地质条件质变。

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

气象灾害频发,其中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比较突出,地震活动仍维持在低强度水平。

暴雨洪涝:2007年4~9月,库区及其邻近地区降水表现出前多后少的特征,过程频繁,强度大,总量多,造成了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4月1日和21日、6月29日、8月1~2日,9月27~28日,库区出现4次局地暴雨,5月23~24日、5月30~6月1日、6月16~23日、7月8~12日,7月16~20日,7月28~30日,出现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引发了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5月23~24日库区出现的大范围强降水,造成重庆市彭水、奉节、涪陵、丰都等20个县(区)和湖北省团风、宜都、利川和神农架林区等4县(市、区)289.1万人受灾,死亡1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73亿元。

7月17日重庆市铜梁、璧山、沙坪坝日降水量分别达到179.5毫米、258.0毫米和262.8毫米,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其中沙坪坝日降水量为1892年以来的最大值。

特大暴雨导致山城重庆著名的红色旅游烈士墓景区——“渣滓洞”围墙倒塌,牢房冲毁,景区遭遇到建国以来的最大暴雨灾害。

地质灾害:专家称,三峡水库建成后,逐步淹没了大量地势低洼的山体,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长期浸泡使被淹的山体等发生松软并冲入了低洼的采矿采空区,这都会导致库岸坍塌、山体滑坡等。

此外,三峡水库每逢冬季蓄水、每逢夏季(汛期)放水,水库水位的周期性涨落,也对沿库地区造成压力,会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2007年4~7月,强降雨过程致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多次、持续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灾死亡1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4月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重庆市彭水县、奉节县;5月发生在湖北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和水布垭镇、宜昌市兴山县高阳镇、高桥乡和水月寺镇,恩施州建始县景阳段,重庆市彭水县汉葭镇,巴东县官渡口镇水布垭;6月发生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巴东县清太坪镇、重庆市潼南县、彭水县、万州区等;7月发生在重庆市梁平县、潼南县。

6月22日仅几小时内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就发生较大规模滑坡118处。

雷击事件:2007年4~8月,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特别是重庆地区多次发生雷击事件,共造成21人死亡,灾害损失较往年偏重。

其中,4月1日重庆市垫江、綦江雷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5月23日重庆市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雷击事件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重伤19人,轻伤25人。

大风、冰雹:2007年,库区及其邻近地区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点多面广,时间跨度大,从春到夏接连发生,造成的灾害损失重于上年。

据统计,共50多个县次先后遭受了大风、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3人死亡,230多万人受灾,房屋损毁8.3万多间,因灾经济损失超过3.8亿元。

大雾:2006/2007年冬季及深秋,库区西部大部地区频繁出现大雾天气,使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河运等交通运输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给人们春节出行造成了不便,同时引发了重大交通事故,导致了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2月7日,湖北恩施州鹤峰县路段因阴雨和大雾发生一起16人死亡、16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

11月9日,大雾封锁重庆机场,仅1小时就造成30个进出港航班延误,4个航班被迫取消,4000名旅客滞留机场;成渝高速、渝宜高速等8条高速路先后实施交通管制;水运朝天门三渡轮航线禁航4小时。

干旱:2007年,库区干旱总体较轻。

2006/2007年冬季,受上年夏季川渝特大高温干旱的后续影响,重庆市水库蓄水和稻田蓄水明显偏少、江河水位普遍在水位低值区徘徊、地下水急剧下降,重庆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不到历史同期应蓄水量的50%,全市有150万人、98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11.6万公顷,库区部分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出现困难。

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让人们的聚焦点再次投注在三峡工程上。

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9年就已开始启动编制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2)移民问题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便占到了45%。

当三峡蓄水完成后,将会淹没129座城镇,其中包括万州、涪陵等两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会产生113万移民,在世界工程史上绝无仅有,并且如果库尾水位超出预计,还会再增加新的移民数量。

移民的安置主要通过就地后靠或者就近搬迁来解决,但后来发现,水库淹没了大量耕地,从而导致整个库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于是对农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种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举家外迁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经有大约14万名库区移民迁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库区外)、湖南、广东、重庆(库区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三峡工程实行“开发性移民”模式,即在移民的同时,也伴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造和产业建设,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

其经费除了由三峡建设基金拨付外,三峡总公司在电站投产后的若干年内每年也要支付给地方政府一笔资金用于移民安置。

此外,国家还要求全国的二十一个省市,每个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一个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