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哲学养生观》

合集下载

养生哲学和道家

养生哲学和道家

养生哲学和道家养生哲学一直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家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健康的保持。

本文将从养生哲学和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身心健康和长寿。

养生哲学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等。

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事物的发展,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养生哲学和道家的共同点是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合理的饮食对于身心的健康至关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饮食是养生的基础,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道家则强调饮食的节制,不要贪婪和暴饮暴食。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提倡素食,认为素食可以清心养性,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此外,养生哲学和道家还强调饮食的规律,要保持定时定量,不要过度饮食,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适当的运动对于身心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理状态。

道家则主张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人更加健康和长寿。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推崇太极拳和气功等传统运动方式,认为这些运动可以调节身心,达到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良好的睡眠对于身心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睡眠是调养身体的重要方式,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道家则认为,夜晚是阴气盛行的时间,是人体休息养生的最佳时机,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主张保持室内的环境舒适,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是追求身心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思想流派。

养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健康的保持;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都是实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从养生哲学和道家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注重身心的平衡,追求健康和长寿的目标。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

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

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

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

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

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养生哲学的思想与境界

养生哲学的思想与境界

养生哲学的思想与境界养生哲学是一种以追求身心健康和生命平衡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健康,更关注个体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和谐与协调。

养生哲学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它在不断追求中逐渐折射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

一、养生哲学的思想1. 和谐与平衡:养生哲学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只有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才能达到健康的境界。

这种和谐与平衡包括养生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情绪管理等多方面因素。

2. 自然与环境:养生哲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如户外活动、自然疗法等,以增强身心的健康。

3. 心态与情绪:养生哲学认为,心态与情绪对健康至关重要。

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心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4. 养生饮食:养生哲学中的饮食观念强调营养均衡、多样化和清淡为主。

注重选择天然、有机的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5. 适度运动:养生哲学认为适度运动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二、养生哲学的境界1. 自我觉醒:养生哲学的境界首先是自我觉醒,意味着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并主动寻求养生的路径与方法。

2. 深度思考:养生哲学的境界需要个体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不仅关注生活的表面现象,更致力于探索生命的本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3. 内外调和:养生哲学的境界追求内外调和,即个体内部身心的和谐与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

只有在自身与外界的和谐中,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4. 全面发展:养生哲学的境界倡导全面发展,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还注重智力、情感、社交、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全面发展,个体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整体幸福感。

中国传统养生观_兼谈养身_养心与养气

中国传统养生观_兼谈养身_养心与养气

2014年10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4第34卷第5期(总第161期)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Vol.34(Sum No.161)DOI:10.13467/j.cnki.jbuss.2014.05.004中国传统养生观———兼谈养身、养心与养气*傅功振(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摘 要]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

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关键词] 传统养生观;三观;三养[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4)05-018-04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其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

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自然可以实现。

“养生”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产物,它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对待生命、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手段。

其实质就是一门提高人类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

中华养生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沃壤之中,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历代圣贤不乏专门论述养生文化的典籍,《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颜氏家训·养生篇》、《太平御览·养生篇》等论著中有大量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岐黄典籍如《黄帝内经》、《养生延命录》、《抱朴子·内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等,也是专门谈了养生问题;甚至很多文人学士也有大量关于养生的著作,如曹操的《龟虽寿》,苏轼的《问养生》、《养生说》等;养生名家更是层出不穷,除老、庄、孔、孟外,战国的管子、汉代的张仲景、华佗、王充,晋代的陶弘景、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宋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严用和,以及明代的李时珍、李梃、张景岳、汪绮石、龚廷贤,清代的曹慈山、汤灏、叶志先等,都在不断的丰富着养生理论;另外,养生文化在我国民间蕴藏特别丰富,这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都随处可见,俗语“民间单方气死名医”,至今流传。

中国哲学视角下太极拳养生思想

中国哲学视角下太极拳养生思想

中国哲学视角下太极拳养生思想随着现代人思想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加之人们对武术的了解,几乎没有人否认武术所具有的健身、养生、技击的特性。

太极拳,作为现代中华武术向外传播的一张名片其所具有的艺术属性是不可否认的,人们对于太极拳文化的认同性已经远远大于太极其形本身。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社会需求,作为主体的人在其物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其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心理的满足和宁静。

太极拳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所涵养的道德期许正是现代人欠缺和追求的。

从中国哲学层面谈太极拳的养生思想,体验人生智慧追求人之本我或许也正是太极拳其价值所在。

在其形的习练中,渐悟人生,使心灵由净化而渐进深化。

在嘈杂烦乱的现实世界中找寻心理的归宿,真正使身体和心理有所寄托,这才能达到真正的养身,以及促进健康的目的。

1 太极拳中所包含的中国哲学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衍生出的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哲理命名的拳种不在少数,但能以哲理详细论述且在拳法习练中贯穿其哲学蕴含的却少之又少,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和向外传播的名片,皆以《周易》理论贯穿于拳势之中,以其易理阐释拳理,要求练拳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

太极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范畴,其包含着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的一个模糊认识。

《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里所论之“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

太极本指原始的混沌之气。

而其混沌之气处在不断的运行变化之中,运动本是太极的本质属性,从某个角度而言太极就潜藏着运动的潜能,动静互存,不离不弃,而正是太极的不断运行才有动静、阴阳。

又因太极是无形无外之体,因此其运动也并不是人们平时所见物体位移。

“太极”一词和武术直接发生关联始自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动缓则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一贯”。

《道德经》养生观浅论

《道德经》养生观浅论

《道德经》养生观浅论《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全文不过约五千字,但高度概括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享誉中外。

自其问世以来,各朝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养生学家等诸多方面社会人士均能从中得到启示。

本文仅从养生文化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和感悟,与诸贤切磋探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时代,除特殊的社会环境外,不仅能够维持自身生存,而且有了相当多的生活日益富裕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种历史环境中,期望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就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

要使自己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除先天遗传及在母体中发育时的健康因素外,后天注重养生也必不可少。

这些因素均为健康之基础,如果基础坚实,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的愿望是可以达到的,《道德经》所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59章)就讲的是这个道理。

婴儿在母体中发育时,“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55章)人们在进入复杂纷纭的社会中生活后,如果纵欲、贪图享受,使气呈强,就可能会遭殃。

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强壮之后,就会走向衰亡,如果总是争强好胜,就不合于事物发展之道,如此以往,就会早日自取灭亡。

《道德经》第55章将其总结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则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懂得养生并且身体力行。

养生文化内容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良好的心态,俭朴的生活,淡泊自然地面对世界和人生,均是养生的要素,做得愈好,对人的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的作用愈大。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心态,深厚的道德修养必不可少。

反过来,一个道德修养深厚的人,他也必然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世间复杂纷纭的人和事。

《道德经》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67章)慈善、简朴、谦逊,均与道德修养有密切的关系。

第8章中语重心长的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中国传统养生的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养生的哲学思考

“ 养生” 是 具 有 浓 厚 中 国文 化 特 色 的产 物 , 它

是 中 国人 数千 年 来 对 待 生 命 、 抵御疾病、 延 年 益 寿

中国 传 统 养 生 门提高 人类 自身 组织 、 自身
康 复 能力 的学 问。
1 . 天人 合 一的 宇 宙观
先 秦诸 子 主 张 “ 天人合一 ” 。 中 医认 为 , 天 人 宇宙 , 人身 是小 宇宙 , 《 内经 》 认 为人 的身 体 结 构体
中华 养生 文 化 扎 根 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深 厚 土 是 相通 的 , 人 无 时无刻 不受 天地 的影 响 。天地 是 大 壤之 中 , 极 具 研究 与开 发价 值 。历 代 圣 贤不 乏专 门 灵枢 ・ 邪客 》 说: 论述养生文化 的典籍 , 如《 道 德经》 《 庄子》 《 论语》 现 了天地 的结构 。例 如《 天 圆地 方 , 人 头 圆足 方 以应 之 。天 有 日 《 孟 子》 《 颜 氏家训 ・ 养 生篇 》 《 太 平御 览 ・ 养 生 篇》 等有 大 量关 于养 生 思 想 的论 述 ; 岐黄典籍如《 黄 帝 月, 人 有 两 目。地 有 九 州 , 人 有 九 窍 。天 有 风 雨, 人 有 喜 怒 。天 有 雷 电 , 人 有 音 声 。天 有 四 内经》 《 养生延命录》 《 抱朴子 ・ 内篇》 《 千金要方》 《 千 金翼 方》 《 本 草 纲 目》 等 等 更 是 多不 胜 数 ; 甚 至 很 多文 人学 士也 有大 量关 于养 生 的 著作 , 如 曹操 的 时, 人 有 四肢 。天 有 五 音 , 人 有 五 藏 。天 有 六 律, 人 有 六 府 。天 有 冬 夏 , 人 有 寒 热 。天 有 十 日, 人 有 手 十 指 。天 有 阴 阳 , 人 有 夫 妻 。 岁有 三 百六十 五 日, 人 有 三 百 六 十 节。 地 有 高 山, 人有 肩膝 。地 有深谷 , 人 有 腋胭 。地 有 十二 经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

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

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

“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

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哲学养生观》
前言: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人们的寿命得到延长,从原始社会人类只有15岁,延长到如今的69.73岁;“高质量寿命”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这意味着“养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养生”这个词汇我们一般会联想到中老年人,但如今社会,亚健康人数不断增多,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

年轻人生存压力空前巨大,以至于年轻人也开始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脾虚体寒、肠胃炎等传统意义上的中老年疾病折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这不仅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警醒——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的“养生”了。

论述主体:
说到养生这个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养生有着深刻的研究。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 在世界文化当中, 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1、养生先养心
养生当中, 最重要的是养心。

“一生淡泊养心机”, 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 这是人的七种情志, 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常观天下之人, 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良者寿, 量之宽宏者寿, 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 仁之端也, 故曰仁者寿”。

拿《黄帝内经》来讲,即使已经过去了千年之久,其观念依
然适合我们当今时代,古人讲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如今我们提倡心平气和,少生气,情绪稳定就是对其最好的印证。

2、养生重养德
古代的养生哲学观还提出“养生重养德, 德高寿自长”,这种理念已经被医学实践所证明,养生的关键就是调整人的精神健康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卫生”,养生不仅要注重生理上的“养护”,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就像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提出的“意识对人的生理状态具有调节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德高者”呢?第一,人际关系要好,与人为善,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第二,具有个性的人格,胸怀宽广、情绪乐观、感情丰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

第三、有着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到形势,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

诚如古训所言: “善医者, 必先医其心, 然后医其身。

”这符合我们国家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3、尊重规律,追求平衡
早在千年前,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比如, 春天的时候, 要有一种生发之气, 被发缓形, 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 万物处于秘藏。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而在千年后的19世纪,马克思才提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才能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跟古代养生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体现了传统养生哲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
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 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这种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如今生活的各个方面。

4、贵柔、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是道教的思想,其提出者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

他通过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得出“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的结论。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无欲,强调恢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的重要性,即所谓“返朴归真”。

5、人类身体“内”“外”“经络”的整体观
马克思主义曾提出“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传统养生哲学更是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为四肢百骸,内为五脏六腑,内外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联系在一起,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构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稳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联系的中介是经络,联系的主体是脏腑。

人的整个生命活动,都是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与全身各器官组织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来进行的。

结论:
养生已经越来越被世人重视,近几年国家也大力推广养生之法,但现代健身依旧是轻养生修行而重试体育锻炼。

为了探寻人体的奥秘,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道家运用人体本身这部最精密、最完整、功能最全面而且最神奇、最玄妙的生物仪器,去探讨和研究人和宇宙的关系。

很多西方医学根治不了的疾病却能在养生调理中慢慢好转甚至康复,所以我认为,终有一天,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传统养生必将会在未来大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