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背景及其造成的影响;2.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3.掌握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工业生产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分化。

因此,工业化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矿山,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也出现了更加庞大的农业机械化。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工业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

此外,社会的文化变化也是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讲授、分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还包括了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及参考答案1.阅读教材第6课,完成课堂总结;2.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6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各个方面,如工业化的推进、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的普及、科技的突破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阐述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如: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是什么?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科技的突破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和人类生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应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

从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角度理解大众教育的推广。

对城市化,教师应从工业革命导致大量工厂出现,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的角度,讲解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

从人口增加和城市缺乏统一规划两个角度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社会问题,教师应运用图片、影像资料、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新课导入】世界史的轮廓是“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什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期?什么时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有何影响?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观察图片,说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在1801年时,法、德两国的人口增长较快,分别达到2735万和2400万。

英、美两国增长较慢,分别是889万和530万。

到1851年时,法、德两国人口依旧增长较快,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超过英国,达到2319万人。

到1881年,美国人口增长超过德、法、英三国,达到5016万,德、法、英三国分别达到4523万、3740万、2597万。

2.6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

2.6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内容分析工业革命后,英、美、法、德等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德、法、英等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但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德、美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史料实证: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历史解释: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

唯物史观:初步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认识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通过学习隋朝的灭亡,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教师活动合作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推动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2)学生活动①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③政局稳定。

(3)教师活动下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就业结构的什么变化?(4)学生活动农业劳动力减少,工商业劳动者。

妇女从业者增多。

2.城市化(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概括城市化表现。

材料研读:材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化,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

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程标准】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和材料的拓展,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形成。

结合对本课的学习清楚知道今天城市病及文明生活的由来。

2.通过思考、讨论、材料阅读,从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工业化的影响。

难点:“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导入新课展示:伦敦图片设问:伦敦曾经是世界著名的“雾都”,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现在的伦敦成功地治理了污染,基本告别了“雾都”形象,成为一座洁净的城市。

由伦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探究新知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展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图(见课本P24)设问:从1801年-1911年,英、法、德、美四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产品,进而带动科学和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展示:马尔萨斯像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口增长到生活资料仅能维持人类生存的极限时,社会就出现饥馑、战争和疾病。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学生:阅读P23人物扫描,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设问:阅读P24第一段正文,回答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预设: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业劳动力人数超过农业劳动力人数;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社会变化,包括三部分内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这些知识点比较零散,但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

例如,教师在讲述人口增长的影响时,可以指出:人口增长加快了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广大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攫取。

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却日益贫困,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大众教育发展等影响;(史料实证)2.知道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等问题;(历史解释)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导入:出示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文段教师引导:同学们,查尔斯·狄更斯为什么会这样描述当时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双重性的影响呢?(二)新课讲授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增长: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变化:【问题探究】阅读图表及材料,说出工业革命前后劳动力结构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变化①:农业劳动力减少,工商业劳动者人数增加;➢变化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影响: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为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③加速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图表《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活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马车、木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出行时可以坐火车。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阅读上述文字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5%~1%。

在土地比较辽阔的地方,如北美的新英格兰和俄国,人口增长率要超过1%,但人口已经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在法国,则低于0.5%。

有的年份,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造成了人口大幅度下降,比如遇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代。

材料二: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特别像英、法、北美、爱尔兰、意大利、俄国……欧洲人口在1750年时有1.4亿,到1780年时达1.88亿,1850年达2.66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约40%。

设问1: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
提示: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不断,医疗卫生条件不好。

设问2: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的稳定、人口流动的增加、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设问3:试着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城市化定义: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阅读教材图表《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和“相关史事”,说说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城市人口增长。

3.结合前面所学,分析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机器的广泛使用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他们被城市生活吸引,进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4.阅读材料与教材“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人口的剧增给城市住房、交通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1850年的巴黎道路狭窄、阴暗,建筑非常拥挤,到处都是贫民窟,公共卫生条件也很差,人口的死亡率很高。

整个市区只有两个公园,公共交通设施很少。

材料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作是19世纪50年代在巴黎开始的……巴黎的改建工程推倒了许多旧的建筑,特别是铲除了许多贫民窟,拓宽展直了街道,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城市的供水系统也进行了改建,巴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1870年开始,欧洲各城市纷纷效仿巴黎进行了改建。

设问:迅速的城市化产生了哪些城市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提示:城市照明、住房、交通和城市公共卫生方面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城市人口死亡率升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法等国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铺设排污管道,发展公共交通,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日益困苦,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百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

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986年4月26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提示: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工业化强国。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
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