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氧气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重要性;2.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3.理解氧气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课件:「氧气」相关图片、实验步骤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呈现自然风景或生命活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氧气的认识和思考。

2. 引入新知(10分钟)a. 引发问题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大家是否知道人们为什么需要呼吸氧气?」。

b. 学生参与讨论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

c. 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讨论的结果,并引出课题:“氧气”。

3. 知识讲解(30分钟)a. 氧气的基本性质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基本性质,如氧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等。

b. 氧气的制取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制取氧气的方法,例如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等。

c. 氧气的应用领域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应用领域,如医疗、工业生产、航天等。

4. 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氧气的制取过程,并让学生观察。

5.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氧气的学习。

四、课堂练习1. 单项选择题1.氧气是一种什么颜色的气体? A.蓝色 B.红色 C.无色2.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A.加热水 B.加热高锰酸钾 C.加热酒精2. 解答题请简要说明氧气的应用领域,并举例说明。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重要性;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3. 理解氧气的应用领域。

教学过程:1. 导入2. 引入新知a. 引发问题b. 学生参与讨论c. 引导学生总结3. 知识讲解a. 氧气的基本性质b. 氧气的制取方法c. 氧气的应用领域4. 实验演示5. 小结课堂练习:1. 单项选择题2. 解答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氧气展开,通过问题引导、讲解、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重要性,并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②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硫等在空气中及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来验证氧气的性质,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通过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现象的方法。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仅仅处于初步认知阶段,加之农村学生知识储备很少对物质的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学生对实验探究也才刚刚开始,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还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还处于盲目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注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同时设计氧气不易溶于的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演示等活动,掌握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②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

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打一物质名称。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思考并回答,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氧气的有关性质吧。

二、合作交流与探究(1)氧气的物理性质【活动1】取一瓶氧气,让学生们认真观察【活动2】演示:将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垂直倒扣在装有水的水槽中,并用力向下按,让学生观察,该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引起学生思考【活动3】视频观看氧气的三态变化、课件展示氧气瓶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装有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说明了什么?目的:通过问题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通过上述活动,你能得出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思考并回答课件展示: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过渡:氧气又有哪些化学性质?【活动4】演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认真观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以及氧气的用途。

内容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氧气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并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氧气的制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能够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讲解、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氧气的制法,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

2.实验试剂: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制氧气的技巧。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用途,以及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共计50分钟。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教案资料,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如集气瓶、烧杯、导管、橡皮塞、火柴、蜡烛等。在实验前,要确保所有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器材损坏。
简短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氧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氧气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氧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氧气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不够清楚,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氧气的用途和实际应用场景不够了解,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用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化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 氧气一、教材分析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课就是以学生最熟悉、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物质之一——氧气作为学习的范例进行学习。

这是学生第一次将化学实验与研究纯净物的性质结合起来,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因此,方法的指导是本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还有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所以,本课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首先,对于氧气,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知识,再经过前面对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在知识背景上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

另外,本课是研究纯净物性质和用途的起始课,怎样研究物质?学生在学习思路和方法上还存有欠缺,所以,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了解学习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生活常识,能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知道氧气的一般检验方法。

2.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通过总结、归纳氧气的性质,能归纳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一般特征,并初步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五、教学过程【引入】视频: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过渡】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火箭在发射中需要强大的推动力,而液氧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助燃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氧气不仅能供给呼吸,还可以支持燃烧,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既能在潜水、医疗急救等方面大显身手,又是航天、气割、气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氧气的性质,并揭秘其在航天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九年级学生接触化学的重要物质之一,本节课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对于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于氧气的性质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和讲解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氧气的性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瓶、火柴、铁丝、木条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过程,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氧气的应用实例,如氧疗、氧焊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应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 氧气的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氧气的密度与氧气的溶解性2. 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3.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重点)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情景导入[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 /L ,比空气的密度(1.293g /L)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室温下,1L 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 氧气;在压强为l0lkPa 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 (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实验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反应表达式注意事项硫(淡黄色固(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硫 + 氧气 二氧化硫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体)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碳(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氧气二氧化碳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铁+ 氧气四氧化三铁(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

《氧气》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学习重点与难点:1.氧气的性质与用途2.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教学方法: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探究内容:1.燃烧的现象及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取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学习内容:一、认识氧气(Oxygen)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P.S.: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 氧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氧气的密度与氧气的溶解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
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重点)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情景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
(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 氧气;在压强为l0l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实验
物质(颜色、状态)反应现象反应表达

注意事项
硫(淡黄色(1)在空气中燃
烧发出微弱的淡
蓝色火焰,(2)在
硫+ 氧气
二氧化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固体)氧气中燃烧发出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
生成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


碳(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
出白光,放出热
量,生成的气体能
使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碳+氧气
二氧化

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
入瓶中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剧烈燃
烧、火星四射、放
出热量、生成黑色
固体
铁+ 氧气
四氧化
三铁
(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2)铁丝的下端
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
铺一薄层细沙。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
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

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A + B + …→C “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

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呼吸、钢铁生锈等。

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来考虑的;而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考虑的。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是专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氧化反应中的氧包括氧气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随堂训练
1.为解决航天员的呼吸问题,舱外航天服应能提供的物质是()
A.氮气
B.水
C.氧气
D.二氧化碳
2.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可以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C.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