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题学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课外阅读(2020·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自相矛①盾②楚人有鬻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释)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
③鬻(yù):卖。
④夫(f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020·四川成都市·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作为)D.及.其稍长(等到)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无资。
(2)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5.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020·吉林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生料秦王曾国藩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①,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天下之物,见形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焉。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30篇)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练习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题班别:学号:姓名:(一)被裘公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
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①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②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③之下仪貌之庄④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⑤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注释】①薪:砍柴。
裘:羊皮袄。
②瞋目:眯着眼。
③视:眼光。
④仪貌之庄:外貌高雅。
⑤皮相之士:中看重外表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当.夏五月遂去不顾.2、给下句加上标点符号。
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3、季子对薪者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4、能表现季子对薪者敬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薪者不捡“遗金”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6、像季子这样“以貌取人”的人,社会上还大有人在,请你说几句话来劝劝他们(二)辨盗钟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
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
述古绐③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使人迎置后阁④祠之。
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⑤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⑥围之。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讯之即服。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
②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③绐(d ai ):哄骗。
④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
⑤同职:同事。
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
⑥帷(w6i ):围幕。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尝.知建州浦县日( ) ②惟.有一囚无墨( ) ③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 ④遂.承为盗( ) 2、辨别“之”的不同意义①讯之.,遂承为盗( ) ②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3、陈述古采用攻心战术,准确地把握了犯罪者的心理进行查证审讯。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对于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课外文言文不仅能够丰富语言积累,还能提升文化素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些练习来加深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我们来看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是: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
主人给他食物,他嫌弃食物淡而无味。
主人听到之后,就给他加了一些盐。
他尝到加了盐的食物后觉得很美味,于是就自己想:“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少许盐就尚且如此,何况更多的盐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空口吃盐。
吃完之后嘴巴难受,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来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更为益盐益:增加食已口爽爽:败坏,损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主人听到他的话,就又给他加了一些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3、愚人犯了什么错误?愚人犯了盲目地认为盐越多越好,从而空口吃盐,导致自己遭受痛苦的错误。
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接下来,再看一篇《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着要跟着,妻子哄孩子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妻子回来后,曾子真的要杀猪,妻子阻止,曾子认为不能欺骗孩子,最终杀了猪。
相关练习如下:1、解释下列加点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一)愚人食盐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吃饭。
他觉得菜太淡了,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就加了更多的盐。
吃起来很美味,愚人就想:“这么好吃,一定是因为加了盐。
” 晚上回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了。
他问:“有盐吗?”母亲拿出盐来,但奇怪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母亲说:“这样可不行啊。
” 愚人回答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美味都在盐里。
” 然而,他吃了太多盐,反而让味道变得不好,变成了他的困扰。
这说明,过度的东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1.(1)但XXX惟食盐不食菜:只看到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2)愚人食盐不已:愚人一直吃盐,没有停下来。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所以美味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
”4.过度追求某些东西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适度而为。
二)释盗遗布XXX,XXX,是XXX的长官。
有人被发现在XXX上行窃,XXX看到了,就叫他的儿子教育他说:“并不是不喜欢工作的人就一定是坏人,也许是因为生活贫困。
” 然后那个人自己承认了罪行。
XXX说:“从他的外表看,他不像是坏人,应该是因为贫困而做了这件事。
” 于是,他送给那个人两个布匹,让他改过自新。
从此以后,那个人再也没有行窃了。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2.C.乃遗布二端(赠送)3.因为他认为那个人并不是坏人,只是因为生活贫困所迫。
4.XXX是一个宽容和善良的人,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而是愿意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从前有个庸医,他只会开一味药,叫做“驼背”。
他认为,只要人喝了这个药,就能治好所有病痛。
有一天,一个人来看病,庸医照例开了“驼背”药。
这个人却问:“我是腿疼,怎么能用驼背药治呢?”庸医回答:“你不懂,这个药能治好所有病,包括腿疼。
”那人只好喝下了药。
结果,他的腿疼更加严重了。
他气愤地找到庸医,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前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此抄写。
抄写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日夜忘寝食,唯念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一、选出下列加点字说明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二、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全然缘故是:A、欧阳修伶俐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前人篇章。
(2)唯念书是务。
二、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4-7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加点字注音并说明。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五、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六、《郑人买履》告知咱们什么道理?7、探讨:文中“之”字共显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许诺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至9题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少时读书不遗余力,常常夜以继日地读书。
有一次,他在家中读书,因为太专心,不知道家里起了火。
他的母亲发现后,急忙跑进屋子,发现他还在读书,就说:“你还是赶快逃生吧!”司马光听了,才发现屋子已经着火了,于是才逃出来。
后来,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10.解释加点的字词1)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2)着火了着了火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的母亲发现后,急忙跑进屋子,发现他还在读书,就说:“你还是赶快逃生吧!”12.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司马光成为杰出学者和政治家的原因。
10.(1)不辞辛劳(2)起了火11.他的母亲发现屋子着火后,赶紧跑进去看他还在读书,就告诉他快点逃生。
12.因为他善于研究,并且非常努力,所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8.(1)将要建房子 (2)匠人没有话可说,就照着高阳应的意思做了。
9.意思是因为木头还没完全干燥,如果现在涂上漆,以后一定会变形。
但是高阳应认为,如果用生木来建房子,木头会越来越坚固,而漆会越来越轻,这样就不会失败。
10.高阳应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1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教训。
10.高阳应的想法是错误的。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8、解释下列加点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负笈:背着书包去拜师研究)2)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题:在衣服上写下记忆的内容)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如果不好好研究,怎么能有所成就呢?)10、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是。
要勤奋好学,不怕遇到困难和阻碍。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昔有医人(昔:古代)2)延吾治而夕如矢(治:治疗)夕如矢:当天晚上就痊愈如箭一般快)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有人相信他的话,让他治疗驼背。
)2)其子欲鸣诸官。
(他的儿子想要告诉官方。
)1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治驼人”呢?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讲教条而不求实际的人,以及那些自负、主观臆断的人。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一)齐人偷金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①被衣冠,往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③而夺之。
吏搏④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 ——《吕氏春秋》[补充] ①清旦——清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
C.下车引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五处)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译文:
(2)子以我为不信
译文:
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5.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三)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
(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答:
5.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1)译文:
(2)译文: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6.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五)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②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②守而勿失:记住他,不要忘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2)又以报.关尹子()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4.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可矣守而勿失②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六)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
答:
5.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七)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未穷.青之技()(2)秦青弗.止。
()
(3)响遏.行云。
()(4)薛谭乃射.求反()
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4.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八)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浮白主人《笑林》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2)既.欲做人()
(3)拔之.()(4)不胜
..痛叫()
2.翻译句子。
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
4.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