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今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唐代龙泉窑青瓷的初现唐代是龙泉窑青瓷的起源时期。
唐代龙泉窑青瓷主要以茶具为主,其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新颖、釉面莹润,釉色多为绿色、蓝色或灰蓝色。
这些青瓷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瓷制作技术的初步成熟。
第二阶段: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发展龙泉窑青瓷在五代时期进一步发展,具有更高的质量和艺术性。
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作品,不仅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还在工艺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如胎体更加坚实,釉面更加细腻。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被誉为龙泉窑的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南宋时期的繁荣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的全盛时期。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胎体轻薄、釉面如凝脂、釉色薄而均匀,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以瓷器、花盆、佛像等作品为主,其瓷器的造型优美,釉色素雅,技艺精湛,成为了宋代宫廷和士人品赏的重要物品。
第四阶段:元代至明代的衰落元代以后,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经济的变化,龙泉窑青瓷逐渐衰落。
元代的龙泉窑青瓷产量减少,质量也下降。
明代时期,虽然龙泉窑青瓷仍有一定的生产,但无法与以往的品质相比,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现代:龙泉窑青瓷的复兴近年来,龙泉窑青瓷得到了重视和研究,龙泉窑青瓷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复兴和传承。
现代龙泉窑青瓷制造商致力于恢复龙泉窑青瓷的品质和艺术价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瓷器设计,使得龙泉窑青瓷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唐代的起步、五代至北宋的鼎盛、南宋的巅峰,然后在元代至明代逐渐衰落的过程,最终在现代得到了复兴。
龙泉窑青瓷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釉色,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代至宋初:龙泉青瓷的特点和区别!!

五代至宋初:龙泉青瓷的特点和区别!!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主要烧造地点在,金村窑隔小梅溪。
上窑初期产品的纹饰风格、装烧工艺,甚至部分产品的尺寸,都与同时期的上林湖越窑非常一致。
五代十国龙泉窑钵
五代/北宋龙泉窑贴团花刻划卷草云纹梅瓶
北宋,龙泉窑刻划团花卷草云纹十棱执壶
北宋早期龙泉窑执壶,这类产品多为小件器物,如盖碗、花口出筋碟、盏托一类;大型器物如多管瓶、盘口瓶、梅瓶、执壶、塔式带盖瓶等。
一般呈灰白釉,但这种灰白釉和北宋时期的灰白釉有很大的区别,五代的灰白釉异常清亮,类翠质地。
北宋龙泉窑盅,瓶身采用了立体蕉叶内带精细的叶茎针蓖纹,层层往上推至肩部,平肩带弯曲的五管,极为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五代时期龙泉窑的纹饰采用刻、划、刺等多种工艺手段,在近干燥的胎体上用竹签塑造图案(当地人称针刺工),工艺难度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在今省龙泉县境,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简析龙泉青瓷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简析龙泉青瓷各时期的艺术特点浙江是青瓷最早发达的地区,自春秋、战国的原始瓷器起,到东汉末年,上虞窑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以迄五代,劳动人民积累了创作智慧和丰富的制瓷经验,青瓷的生产逐步发展、提高,形成了南方青瓷的风格特色和深厚的优良传统。
这就给龙泉青瓷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使这个僻处山区的民窑,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蜚声中外的名窑。
龙泉窑自五代、宋初兴起以来,即以其卓越的成就渐渐取代了越窑的地位。
它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约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五代、北宋为初创阶段;南宋为成熟阶段;元、明以后则渐趋衰落。
尤其是从艺术风格、艺术水平来看,每一阶段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现按这三个阶段的顺序论述于下:(一)初创阶段的艺术特点根据近年来发掘资料及出土实物,可以知道龙泉窑创始时期较早。
五代、北宋初年,它是在吴越官窑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民窑。
早期的龙泉青瓷,产品风格一般多受越窑影响,就大窑和金村的出土实物来看,无论在造型或纹饰方面,都与越窑青瓷一脉相承,继承了越窑的艺术传统。
虽然制作技术还不够成熟,瓷胎比较厚重,淘练不纯,釉层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黄,不如秘色越瓷之精美。
但是那些腹部刻有直条纹的瓜棱壶、多嘴带盖的五管瓶、小底撇口的茶碗以及翻口浅腹盘等,也具备了越瓷的特色。
尤其在刻划纹上,喜欢采用篦纹作为装饰,这是五代越窑一种流行的艺术手法,在余姚上林湖、上虞窑寺前、黄岩沙埠等五代宋初的窑址中曾普遍出现。
那些早期龙泉青瓷,我们可以常常见到碗内刻划的波浪纹和小团花,壶身上的云纹和莲瓣纹,盘里的折扇纹和缠枝花卉等纹饰,都喜使用篦纹,巧妙地增加了纹样变化的效果。
它纯熟地运用篦状工具,使之在疏密一致的线条下,产生和谐统一的节奏,极有规律,而又活泼自然,变化丰富,没有雕琢痕迹。
这种篦纹纹饰,早在浙江肖山县南朝时期的上董窑青瓷中已开始运用,以后五代越窑发扬了上董窑的传统,早期龙泉窑又继承了这种装饰手法,反映了南方青瓷的艺术特色。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窑口之一,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以及元代,被誉为中国青瓷的瑰宝。
下面将对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进行简述。
龙泉窑青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瓷窑口的发展时期。
在唐代初期,龙泉窑生产的瓷器主要以绿釉为主,具有浓郁的大唐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宋代成为了青瓷艺术的鼎盛时期。
到了宋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开始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的瓷器新类型,如刻花瓷,青瓷刻花一直由当时的陶瓷工常鄂(音?)先生发明,刻花非常细腻,技艺高超。
青瓷刻花在宋代而且十不存不效不草,如百炉提雄,继汤庄之后.如刻花印花片等。
刻花是宋代青瓷艺术中的重要一环,为青瓷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元代是龙泉窑青瓷的一个重要时期,元代的青瓷以豪放的斑点、自然的形态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元代青瓷的窑变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窑变工艺。
元代龙泉窑窑变的最有名的作品是“蝙蝠犒赏图瓶”,这件作品以它独特的色彩和丰富的纹饰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龙泉窑青瓷的发展逐渐走向辉煌的彼岸。
明代是青瓷发展的一个低谷期,由于历经战乱,窑炉毁坏,龙泉窑青瓷的生产量大幅减少。
随着清代的到来,龙泉窑青瓷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清代龙泉窑的青瓷以它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备受青睐。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从它的起源到辉煌的宋代,再到低谷的明代以及重新崛起的清代,每一个时期都对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龙泉窑青瓷已经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它所展现的独特的绿色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大名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起源于南宋时期,主要产地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一带。
青瓷的特点是采用高温烧制,色泽青翠,并具有细腻光洁的釉面。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艳丽的器型而闻名于世。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南宋时期,这个阶段是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的奠基阶段。
宋代龙泉窑青瓷器型主要有瓯府窑式、钦州窑式和飞青式等。
瓯府窑式以茶具为主,因为当时茶叶的普及使得茶具成为最主要的使用对象。
钦州窑式以盛水壶为主,外形犹如莲花,精美绝伦。
飞青式则以器形轻盈、器壁薄透而著称。
接着是元代,这个时期是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的巅峰时期。
元代龙泉窑青瓷器型主要有雨点青、撒花青和彩绘青等。
雨点青器型最为典型,以其器表布满小颗粒的釉孔而得名。
撒花青则是指器表均匀散布有许多薄脆的胎质片状,则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况。
彩绘青则在工艺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采用了彩绘技法,使得器型更加多样化。
明清时期,龙泉窑青瓷的发展不如前两个时期那么辉煌,但仍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
此时的青瓷以山水纹饰、花鸟纹饰和人物纹饰为主,这些纹饰的使用增加了青瓷的观赏价值。
自明清时期之后,龙泉窑青瓷在历史上逐渐式微,直到20世纪60年代重新被重视和发现。
此后,通过对龙泉窑青瓷的传统工艺和技艺的研究,龙泉窑青瓷得到了新的发展。
研究者们根据古代生产方法,借鉴了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使得青瓷在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目前,龙泉窑青瓷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
龙泉窑青瓷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和保值增值的功能。
龙泉窑青瓷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为世人所喜爱和追捧。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作为中国陶瓷的珍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它以其高质、薄脆、青翠、雅致的特性而享誉世界,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一大奇迹。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三大品类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介绍一下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程。
龙泉窑青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龙泉青瓷以大量质地细腻、釉色青翠、施彩斑驳而著称,成为了当时官方瓷器的代表。
到了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逐渐成为民间生产和使用的陶瓷,其制作工艺和品质也逐渐提高,成为瓷器中的极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泉青瓷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独特特色和高雅品质的名瓷。
在明代初期,龙泉窑青瓷在技术和艺术上迎来了巅峰,成就了著名的“明龙泉青瓷”,其瓷质薄而著称,施釉温润,釉面光洁细腻,釉色呈天青色或琉璃色,成为了龙泉窑青瓷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后,龙泉青瓷在清代也有了新的发展。
清朝时期,龙泉窑青瓷的文采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清代的龙泉青瓷大多釆用绿釉,且青瓷胎呈土红色,釉色青翠而典雅。
龙泉青瓷既保持了明代的传统工艺,又在釉色和造型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了清代的瓷器之一。
如今,龙泉窑青瓷已经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龙泉青瓷以其高雅的艺术品质和独特的传统工艺,深受国内外藏家和艺术家的喜爱,不断刷新世界拍卖记录。
龙泉青瓷的精湛工艺和匠心独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它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有着较高的声誉,成为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凝聚了千百年的智慧和匠心。
它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龙泉窑青瓷的传统工艺和文化,让它独特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到此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碗、盘类刻花纹饰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要题材,多为蓖纹、折扇纹。
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
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
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
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
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
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
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
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
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
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
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
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
前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
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
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
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
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
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
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
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
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
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
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
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3.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
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
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
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
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
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
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1.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
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
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
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3.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4.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5.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6.一种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
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
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
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
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
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
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
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
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
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
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
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
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
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
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
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
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
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
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
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
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
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
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
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
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
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
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
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
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
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
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