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世界上第一件传世“龙泉哥窑”整器在国外被发现

合集下载

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

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

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期,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制作的冰裂纹瓷器更是被誉为“瓷器中的珍品”。

今天,就让我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

一、哥窑的起源哥窑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因创始人为哥姓而得名。

哥窑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哥窑以生产青瓷而著称,其制作工艺独特,尤以冰裂纹最为出名。

二、冰裂纹的诞生相传,在北宋时期,哥窑有一位名叫阿二的工匠,他痴迷于瓷器制作,希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瓷器。

一天,阿二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不慎将一件即将完成的瓷器跌落在地,瓷器瞬间裂开,呈现出一种犹如冰裂的纹理。

阿二被这种纹理所吸引,他认为这是瓷器的一种新生命。

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将这种冰裂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

三、冰裂纹的传说关于哥窑冰裂纹的传说,有一个浪漫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她爱上了一个平民男子。

然而,这段感情却因为身份的差距而备受阻碍。

公主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决定化身成一只蝴蝶,飞过千山万水寻找爱人。

不幸的是,在她即将找到爱人的时候,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被冰封在了一块冰中。

男子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抱着冰块哭泣。

泪水滴在冰块上,形成了冰裂纹。

后来,男子将这块带有冰裂纹的冰块烧制成瓷器,以此纪念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四、冰裂纹的技艺传承冰裂纹瓷器制作技艺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成为哥窑的标志性产品。

这种瓷器以其独特的裂纹纹理,展现了自然、古朴、典雅的美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裂纹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为瓷器制作中的瑰宝。

五、冰裂纹的影响宋代哥窑冰裂纹瓷器不仅在我国受到推崇,还远销海外,成为世界各地瓷器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品。

冰裂纹瓷器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总结:宋代哥窑冰裂纹瓷器,是我国瓷器制作工艺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浪漫传说。

对高仿龙泉青瓷的再认识

对高仿龙泉青瓷的再认识

对高仿龙泉青瓷的再认识有人说高仿龙泉青瓷是大药,所以认定高仿者是古玩世界的大敌,更是万恶之源,这话表面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真的是如此吗?龙泉窑自五代就有零星烧制,宋至清有近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流芳百世,深受海内外青瓷爱好者的青睐。

龙泉青瓷作为一类特殊的商品,其供需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龙泉青瓷的高仿瓷器,也称赝品,历史上后朝仿前朝,元代仿宋代,明代仿宋代,使之国外的拍卖市场几经尴尬,民国34年,龙泉人陈佐汉仿制的南宋龙泉器几乎乱真。

解放以后,龙泉市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做旧作为一种复古工艺又得到传承发扬。

今年35岁的高方龙大抵算得上当代龙泉数一数二的作旧复古工艺专家,由于他的聪明勤劳,在他的家里的有52寸等离子大彩电、空调、汽车等一般城市人也羡慕的东西,而三楼50平方米的工作室更是叫人刮目相看,他介绍道:我们打小就和龙泉瓷打交道,家里的泥墙上至今还留宋元明青瓷残片,对青瓷的亲近与生俱来。

为了发展龙泉青瓷推进现代工艺品生产技术,近几年他跑遍杭州、上海、、福建、北京、四川等地的古玩收藏市场,花费30多万元收购了数以吨计的各代龙泉标本,“这些都是典型精品残件,这件南宋龙泉官窑把杯,很稀有的……”高指那陈列厨上一批标本介绍道。

我们细细寻觅,发现这间散发着中国历代青瓷光芒的工作室内,有十分罕见的圆形倒流壶,有“夺得千峰翠色来”釉色的梅子青玉壶春瓶,有源自瓯江栩栩如生的天青釉百圾纹四鱼盆,明代方型刻画莲花和鹿纹的花盆等标本,少见的品种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了龙泉青瓷的高贵品质与美丽,他说龙泉也是仿青铜器、各代的金银器形制的,只要当时社会上有的龙泉大家庭里也有。

这话不假,我们经常在拍卖会上见到稀奇古怪的精品龙泉,在这里会面了,不过要说青瓷工作室不如定龙泉青瓷标本博物馆更贴切,高的诚实坦言加上满屋子的标本令我们对他的高仿事业刮目相看,原先对他的人品的种种猜疑顷刻烟消云散,反而肃然起敬。

哥窑产地在哪里

哥窑产地在哪里

哥窑产地在哪里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其传世的数十件作品可说价值连城,为北京、上海、台湾的博物馆所收藏,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可说是辉煌过一时。

然而,其产地在哪里,如今却无人知晓。

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宋代陶瓷兴盛繁华,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宋代陶瓷,历来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称。

其中除定窑外,其他四座均属官窑。

所谓“官窑”,即为适应宫廷皇家贵族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生产,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

其瓷器的造型、釉色、装饰,主要根据朝廷有关专家设计的样式进行生产,在工艺上要求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工匠也是挑选民间最为优秀者。

其产品完美典雅,质地优良,制作精细,专供宫廷享用,只准收藏于宫中,严禁流散民间。

其工艺技术也对民间绝对保密,甚或其产地也是秘密的,决不允许民间模仿和推广,同时宫廷需要时就兴盛,不需要时就废弃,生产范围很小,延续烧造的时间一般也较短,于是更增添了其皇家器物的高贵神秘性。

哥窑瓷器是宋代官窑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很有特色的品种,它以器身满布大小开片为主要特征。

其作品胎厚釉润,制作规整,造型素雅古朴,庄重不俗,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颇合宋代崇尚典雅的时风。

釉色主要有灰青、浅青、米黄等。

大小开片,大呈深褐色,小呈米黄色,两种纹片纵横交织,颇有奇趣,被人冠之以“金丝铁钱”和“文武片”等美称。

是传供宫禁内苑、帝王之家鉴赏把玩的高级艺术品,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于是获得极好的声誉。

后世竭力加以仿制,所仿者确也难辨真赝。

近世为古陶瓷爱好者所追捧,古董商常常不惜高价收购这种格调高雅的精美瓷器,研究者也对它倍加关注。

哥窑瓷器的真实性主要是通过宫廷中的世代相传保存下来的。

皇宫里很少有官窑瓷器供皇帝使用。

比如在考古和墓葬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即使在外面看到,也是从宫里偷偷流传出来的。

但是,到了近代动乱的时候,就开始失传了。

如今,世界上剩下的哥窑瓷器已经不多了。

粗略估计,大概有几十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少数流散国外。

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窑瓷器 汝定官哥钧

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窑瓷器 汝定官哥钧

钧瓷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

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

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

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

目前世界着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汝窑粉青釉盖盒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

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龙泉窑和哥窑的区别

龙泉窑和哥窑的区别

龙泉窑和哥窑的区别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哥窑瓷器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

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

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

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

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陆明华【摘要】哥窑和龙泉窑,是历史上两个在产品风格上有着密切关系的瓷窑。

哥窑主要烧造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龙泉窑除大量烧造青瓷外,个别窑场也发现烧造与哥窑相似的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

前者所烧产品过去称为传世哥窑瓷,后者径直被称为龙泉窑或龙泉哥窑瓷,也有当地人士直接称其为哥窑。

但两者之间实际上还是形似而神不似,亦即是说,两者存在着不少共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期刊名称】《紫禁城》【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14页(P54-67)【关键词】龙泉窑;哥窑;瓷器;产品风格;青釉;瓷窑【作者】陆明华【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5哥窑和龙泉窑,是历史上两个在产品风格上有着密切关系的瓷窑。

哥窑主要烧造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龙泉窑除大量烧造青瓷外,个别窑场也发现烧造与哥窑相似的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

前者所烧产品过去称为传世哥窑瓷,后者径直被称为龙泉窑或龙泉哥窑瓷,也有当地人士直接称其为哥窑。

但两者之间实际上还是形似而神不似,亦即是说,两者存在着不少共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哥窑和龙泉窑,即过去有人说的哥窑和弟窑,这是一个看起来并不富于戏剧性的传说故事:章生一、章生二在浙江处州各主一窑,烧造瓷器,章生一所烧之窑谓之哥窑,章生二所烧之窑谓之弟窑,亦即龙泉窑。

此说纷纷扬扬传播了数百年。

近数十年来,随着不少机构和收藏家对处州窑场烧造产品明确以龙泉窑名之,弟窑之名很少有人沿用。

而哥窑之名经久不衰,留下了一定数量的瓷器产品,哥窑,将成为一个永恒的名称。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哥窑者很多,只是局限于窑址未发现,对哥窑瓷器的研究很难有突破。

但由于龙泉窑窑址发现了不少具有哥窑开片特征的瓷器标本,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历史上众说纷纭的的哥窑窑址就在龙泉。

那么,这种判断是不是正确?龙泉确实是哥窑瓷器的产地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客观的一面,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

哥窑

哥窑

拍卖会主题3:传承
主题设置:纹取冰裂,火尽薪传 主题内容: 奥运年后,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饥渴,一股带有浓郁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风” 已在世界范围内刮起。 爱国者通过大量科研攻关,研发出独有的“温压时同控”专利技术,将哥窑“天工开 物”的独有艺术形式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每台哥窑数码相机的纹路均自然生成,互 不相同,传承再现“哥窑”独一无二的冰裂纹路。 爱国者哥窑相机以新颖独到的方式阐释中华文化的传世精华,用科技传承中国文化。 候选号码:
活动介绍
历史 价值 传承 弘扬 缘聚
以哥窑的 稀缺价值 以哥窑的 文化底蕴
对中国文 化的传承 有缘相聚 在独一无 二的时刻
设置5个不同的话题,精选5个不同 编码的哥窑照相机进行拍卖活动
弘扬中国 文化,收 藏哥窑照 相机
拍卖会主题1:历史
主题设置:万古千秋,天工开物 主题内容: 唐宋时期的瓷器大量出口欧洲国家,文明于世界。就这样欧洲人就以瓷器(china) 作为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因窑址至今没有被后人发现。我们只能从传世作品上去 解读哥窑的历史。 哥窑是中华民族用“天工开物”的方式创造出的艺术形式,是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瑰 宝,而哥窑的美是神秘的,是不规则的,是独一无二的。 候选号码:
第一块哥窑发现的时间:19960 宋朝的历史:15209 文献最早提及的时间:13550
拍卖会主题2:价值
主题设置:金丝铁线,价重连城 主题内容: 著名的宋代哥窑开片瓷器是中国造瓷技术巅峰成就的代表之一,流传至今仅存数百 余件,均为收藏珍宝,价值连城。运用新技术打造的哥窑照相机的价格也一路飙升。 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 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 睹它真实的风采。 候选号码: 中国加入联合国:19710 100年后的传承:2101 哥窑拍出价格:11280

揭秘“哥窑”

揭秘“哥窑”

揭秘“哥窑”
袁野
【期刊名称】《江苏陶瓷》
【年(卷),期】2022(55)4
【摘要】本文依据历代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本人烧制哥窑型器物作品的经验,对哥窑的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研究和判断。

(1)哥(官)窑型、龙泉哥窑不是传世哥窑;(2)哥哥洞窑、哥哥窑是元代仿南宋官窑;(3)传世哥窑不是瓷器,而是釉陶;(4)传世哥窑的窑址在杭州,年代可能在南宋修内司窑建立始,直至南宋末;(5)传世哥窑器是南宋官窑中缺陷美的巅峰艺术品类。

【总页数】5页(P82-85)
【作者】袁野
【作者单位】上海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
2.开片粼粼说哥窑--试论有关哥窑的几个重要问题
3.哥窑与弟窑的鉴赏与探究——评《哥窑与弟窑》
4.云和叶氏哥窑制瓷技艺与中国传统瓷器文化——评《太璞古香——叶氏哥窑瓷器精品集》
5.浅议传世哥窑茶器的创新设计与烧制技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讯:世界上第一件传世“龙泉哥窑”整器在国外被发现
“龙泉哥窑” 是“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
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支持证据为龙泉有关窑址出土的瓷
片残器(迄今为止,各博物馆没有传世“龙泉哥窑”整器,
民间也没有发现一件传世“龙泉哥窑”整器)。然而,“龙泉
哥窑”的真正风貌靠这些出土的瓷片残器是反映不出来的,
因为窑址出土的瓷片残器都是不合格产品的遗存。所以,寻
找完整传世“龙泉哥窑”器应该是“龙泉哥窑”研究的一个
重要方面。

一年多来,笔者一直在留意国外各拍卖行的图录,意在寻找
传世“龙泉哥窑”的踪迹。工夫不负有心人,近日,笔者在
国外一个著名的拍卖行网站的宋瓷图录中发现了世界上第
一件“龙泉哥窑”传世器(见附图)。该图录中还包括几件其
它宋瓷如定窑,耀州窑和龙泉窑等,它们的估价都比较高。
对笔者发现的这件“龙泉哥窑”传世器的估价不算太高,在
其图录的说明中仅说是“中国宋代时期的黑釉碗”,实际上
是《宋代龙泉哥窑墨绿釉折腰洗》,该图录对该洗的白色开
片纹只字未提,也没有将该洗的特征与龙泉窑和哥窑联系在
一起。这清楚地说明国外拍卖行专家们还没有“龙泉哥窑”
这个新概念,明显是个天大的漏!
该“龙泉哥窑”折腰洗较小(暂不公布尺寸大小),器型完
整,稍不规整;圈足外墙有4个大小不一的缩釉露胎斑,显
示为黑胎,没有脱釉现象;墨绿釉色与浅白断纹合璧,美仑
美奂,惊世骇俗!“铁足”与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出土的一件
残器底足几乎一模一样,但其大美之象是出土物无法比拟
的。只有看一眼这个传世“龙泉哥窑”洗,才知道啥叫宋瓷
之美!才明白“哥窑”为啥能进入宋瓷五强之列!

总之,这件传世“龙泉哥窑”折腰洗鉴认的主要依据是:1.
拍卖行专家断代为宋代器物;2.
“铁足”与出土标本的“铁足“相符合;3.开片线为白色;
4. 器型与尺寸符合常见的龙泉窑笔洗特征;5.
墨绿釉色为龙泉窑稀珍釉色。该洗的发现对“龙泉哥窑”的
研究及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重新定位意义重大,是古瓷研
究领域的一个大事件。

注:龙泉哥窑以前被称为溪口官窑。附有关图片
1. 在国外发现的这件传世《宋代龙泉哥窑墨绿釉折腰洗》的
“铁足”与下图龙泉窑址出土的残器的“铁足”几乎一模一
样。
A.《宋代龙泉哥窑墨绿釉折腰洗》的“铁足”, 该“铁足”
墙厚度约1毫米。

B.龙泉窑址出土的残器的“铁足”。
2.
拍卖行图录中的图片,虽然清晰,特别是白色开片线及“铁
足”与实物的几乎一模一样,但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该洗光亮
如碧玉的釉色特征。

3. 笔者拿到实物后试拍了大量图片,由于该洗光亮度极高,
釉面反光太强,很难拍照,挑出几张稍好的贴出来。此图釉
色最接近实物釉色:此图釉色最接近实物釉色:
放大图:该传世龙泉哥窑洗 的“铁足”(厚度仅1毫米)两
边与釉层交界处可见黄色结晶样沁出物(缩釉露胎斑处也有
此现象),
而出土标本无此沁出物。 -------------

黑胎墨绿釉龙泉窑是龙泉窑的颠峰稀珍之作,存世量极少。
网上文摘:
石少华先生在论及龙泉窑釉色时是这样陈述的:“龙泉窑釉
色多变,同窑不同色,同器不同色。除了几种常见的釉色之
外,还有其他釉色,其中非常珍稀的是月白釉和墨绿釉,墨
绿,这是一种完全玻化的釉色,出现于南宋黑胎器上。墨绿
釉实际上是将淡绿色透明釉罩在黑色胎骨上,釉色在薄胎骨
的反衬下呈现墨绿色的,颜色深的有人称之为黑釉。墨绿釉
质的透明度较高,光亮莹澈,釉层中厚,釉面坚致细润„„
这种墨绿釉器产于龙泉大窑、溪口等窑场,传世器屈指可数”
(《龙泉青瓷赏析》第243页)。龙泉青瓷研究专家的论述,
说明了墨绿色釉器物的稀少和珍贵。因其珍稀,墨绿釉器物
一般的陶瓷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难得一见。

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古朴、典雅,设计精巧,工艺精细,是珍贵的官用
陈设器,器物轮廓圆润有度,器物小但气度不凡,体现出高
雅凝重的神韵,各部分衔接自然,比例非常协调,超凡脱俗,
极具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宋人的审美理念,凝聚了龙泉青
瓷工艺技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二、胎质致密坚
硬。黑胎墨绿釉出现于南宋中晚期,正值龙泉青瓷的鼎盛时
期,胎料加工精细,黑胎青瓷的胎土加有大量的紫金土等高
铁原料,胎色呈铁黑、黑灰、深灰、紫黑等颜色,在胎色的
映衬下釉色凝重沉静。由于加工精细,胎泥质量很高,胎骨
很薄仍不变形,密度大孔隙小,黑胎器胎质是龙泉青瓷中最
好的,一般烧成温度很高。三、釉质如墨绿美玉。釉色呈墨
绿色,柔和淡雅,玉质感强,极显名贵高雅,釉层不薄不厚,
烧成温度高,已呈玻化状态,釉面光润细腻,平滑如镜,釉
光内蕴外发,釉质之美已达南宋龙泉青瓷之巅。该器物釉质
呈半透明状,釉面亮润光滑,通透凝润,釉光含蓄,故观察
墨绿色釉器物,给人的感觉是滋润深沉、幽光弥漫,叫人叹
为观止。四、时代工艺特征明显。墨绿釉青瓷采用垫具烧制,
足端露胎,垫具垫于器物的足端,烧成后圈足基本不留痕迹。
据石少华先生介绍,黑胎器底多数平坦,修胎精细且黑胎圈
足的胎釉交界的边缘处一般不显火石红色,在器物的腹部有
接胎痕迹,但修胎很精细,接缝经修整后多不显露痕迹,对
黑胎器物的器口,石少华先生的《龙泉青瓷赏析》第382页
是这样陈述的:“黑胎器利口较多,口沿的釉层较薄,呈紫
黑、灰黑、紫褐等色,开片常较其他部位细碎,有老化痕迹
或者轻度剥釉,手感稍涩”。
网上另文转摘:
“在2012年11月9日,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
博物院等20多位专家经过两天的分析论证,正式确认宋代
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就在龙泉市溪口窑。大家都传“哥
窑无整器”,原因其一是哥窑烧制的时间不长,其二当时检
验标准及其苛刻,少数好的直接进贡,一点缺陷都是直接砸
碎,并传有官兵把守监烧,导致存世完整器极其稀少,如有
发现也是国宝级重器。”

如果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是指龙泉哥窑,那本龙泉哥窑洗
就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哥”,因为它是第一个被发现,
并第一个被公布的传世龙泉哥窑整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