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公开课
《与朱元思书》优秀公开课ppt

关键语句解读与情感表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达了作者对富春 江美景的赞叹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通过描绘游鱼和细 石的清晰可见以及急湍猛浪的奔腾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水的清澈 和奔腾不息的赞美。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 追名逐利之徒的蔑视和对美好自然的留恋,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志趣。
作者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 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 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 (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 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 (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 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侍 诏,累升奉朝请。
课程目标与意义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与朱元思书》的基本内容 、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 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培养健康的 审美情趣。
课程意义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 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 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传 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然美的无穷魅力。
《与朱元思书》优秀公开课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回顾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与朱元思书》背景及作者简介
《与朱元思书》背景
该作品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骈文,是他写 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书信。文章以书 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 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 山水小品的佳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课件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xuān miǎo],争高/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 [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 [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 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奇山异水”的特征,学习写景方法。 3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志趣,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
0111
第一课时
视频欣赏
导入新课
古人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 春。”富春江位于浙江省中部,一边连 着“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边 连着“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有 人盛赞全长110公里的富春江“揽天下 奇景于一身”。元代画家黄公望描绘富 春山景致创作《富春山居图》,一跃成 为元朝四大画家之首,其画更是成为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水绝在“异水”:
静则碧绿清幽、清澈见底; 动则如箭若奔,湍急汹涌。
剪辑精美镜头
奇山:青山看不厌
富春山水绝在“奇山”,奇在山势,你看“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 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视觉的角度,以动写静,使静止的 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 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诵读音韵美
读准下列紫色字的字音
水皆缥碧( piǎo ) 互相轩邈( xuān miǎo ) 嘤嘤成韵( yīng ) 鸢飞戾天者( yuān lì ) 窥谷忘反( kuī )
《与朱元思书》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与朱元思书》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 了解杜牧的《与朱元思书》这首诗的背景和主旨。
2. 学会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 了解杜牧的《与朱元思书》的主题和寓意。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理解诗中的深层意义和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杜牧的《与朱元思书》课文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与朱元思书》的标题,与学生简单讨论一下“与朱元思书”指的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预测诗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这位古代诗人的兴趣。
Step 2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杜牧的生平和他的作品特点,简单介绍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并和学生共同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古代诗词及其特点。
Step 3 阅读(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与朱元思书》的课文材料,并鼓励学生先自己粗略阅读一遍,然后再细读,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Step 4 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找出每个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功能,并深入探讨作者的寓意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Step 5 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让学生欣赏《与朱元思书》的吟诵录音和一些相关的图片。
学生可以自己观察、思考和感受,然后发表自己的诗歌鉴赏意见。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扩展他们的思路和想象力。
Step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再次强调杜牧的作品特点和《与朱元思书》的主题和寓意。
并提醒学生积极欣赏和阅读好诗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或诗歌鉴赏的作业。
学生要求在作业中对《与朱元思书》的主题和意象进行分析和阐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杜牧的《与朱元思书》的背景和主旨,学习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 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处事思想:表现作者厌弃尘俗、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情感。
课堂探究
文章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 何深刻含义。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 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给人以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积极向上 的感觉。 同时以景衬情,暗示作者面对社会的黑暗,不消极待世,积极向 上的态度。
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指平息名利之心。 看。 同“返”,返回。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
筹划、治理。
横斜的树枝。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白天。 互相掩映。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 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 流连忘返。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互相和鸣。 和谐的声音。 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同“啭”,蝉鸣
泉水冲击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 声嘤嘤,和谐动听。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 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的仕途也不如意,因而他 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注:吴均 “秉笔直书”,在书中称梁武帝萧衍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这让梁武帝十分不 高兴,因为梁武帝一直想把“齐和帝被迫禅位”给自己的这段历史抹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
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
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
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
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
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二、课文简介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优质公开课课件

山之形 山之色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 山之声
蝉转不穷,猿叫无绝
热爱自然、鄙弃名利、避世退隐
RED
延伸拓展:
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代韦庄称富春江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RED
南朝(梁) 吴 均
读准课文
RED
读准加点字音:
水皆缥( piǎo )碧
●
互相轩邈( miǎo )
●
嘤嘤 ( yīng )成韵
●
鸢( yuān)飞戾( lì)天
●
●
急湍( tuān )甚箭
●
泠泠( líng )作响
●
千转( zhuàn)不穷 ●
窥( kuī )谷忘反
●
与 朱 元 RED 思 书
南朝(梁) 吴 均
读准课文
RED
朗读本篇课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
a.重音-- 如:急湍甚 箭 ,猛浪若 奔
●
●
b.节奏--
以“二二”节拍为主,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
扬顿挫。
c.语速-- 应慢一些,以便品味、欣赏
RED
全文思路
总 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异水 分说
奇山
赏析品味--意境美 RED
1、请找出文中描写 “水”的语句,思考:文章从哪些角度来 写水之“异”的?水“异”在何处?
缥碧-- 色
千丈-- 深
见底-- 清
游鱼 细石
净
湍 -- 急 浪 -- 猛
( 静态、正侧面: 清澈 )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美丽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的感情。
【教学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教学难点】寓情于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
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
本文是一篇另种文体,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一〕读其文,疏其义1、对于这样杰出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肯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
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解释,四人一小组合作沟通。
〔同学分组活动〕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沟通。
〔二〕神游佳境本文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很多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同学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三〕体情品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那么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索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同学商量〕整理同学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喜爱美妙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同学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自由探讨在当时肯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主动性及消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 公开课教学课件

佳句品析——感受语言美
品析下列语句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 主观感受。
② “负势竞上……千百成峰”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 雄奇景色;“竞”“争”二字赋予静态的山生命力和动感。
佳句品析——感受语言美
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 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根据课文默写Βιβλιοθήκη (1)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4)侧面写江水清澈的语句是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
(5)赋予静止的山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语句是: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
(6)表明作者淡泊名利、避世归隐思想的语句是:
在上面
互相掩映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
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整体把握——感受结构美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领全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分写 描绘 异水。 第三部分(3自然段):分写 描绘 奇山。 第四部分(4自然段):抒怀。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从听觉、视觉写出了万物 欣荣、欢快自得的气象,衬托山林的寂静。句式整 齐 , 音韵和谐 , 朗朗上口, 节奏感强。
总结全文
1、作者在这恬淡、闲适、纯净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情也得到了 升华,山水的美荡涤了身上所有世俗的尘埃,这里远离了尘世的 喧嚣,名利、忧愁,烦恼全部烟消云散。由景生情,因景明志。 既突出了富春江山水的巨大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 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旷达的情怀。也映照 出作者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美点寻踪
美在直抒胸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出了 作者在这美好山水中的感悟与 感受,表达出作者的心声与志 趣。
作业:
欣赏“吴均三书”,赏析《与施 从事书》、《与顾章书》美点。
体味之一:读出层次感
一、诵读课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 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 碍。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 思书
吴 均
阅读提示:
本文是吴均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 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作者用生花妙笔, 为友人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 自己面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 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朗读 课文,体会文中描绘的山水情境,陶冶自 己的性情,把你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学
趣味活动 一、诵读课文
二、欣赏课文
课文美点寻踪
《与朱元思书》是描写山水景色的小 小美文,美点甚多,让人回味。
课文美点寻踪
美在脉络清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 个字总领全文;第二段写 “水”之美,第三段写“山” 之美;水色山光,如诗如画, 展现在我们眼前。
课文美点寻踪
美在情景交融
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起笔含情, 写出了清丽、开阔的江面美景;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了陶醉 于美景中的闲适与惬意;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简直就是极 富抒情意味的由衷赞叹了。
课文美点寻踪
美在音韵和谐
全文四字句有28个,能分明 地表现出动人心弦的语音之 美、“旋律”之美,以及由 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
课文美点寻踪
美在对江水的描写
第二段既描写了江水的洁净、 清澈与纯美,又写出了急流奔 腾、浪花飞涌的情状。一动一 静,写的是“异水”的奇丽。
课文美点寻踪
美在对对山峦的描绘
习
过 程
趣味活动 二、结合本文内容,试着说一个四 字短语,短语中要求含有“山”、 “水”二字。
例:奇山异水、山光水色
先做一个趣味活动:
模山范水、山水画卷、奇山异水、 山光水色、山容水态、山青水碧、 山高水长、山静水动、山中有水、 水中有山、山重水复
一、诵读课文
一、诵读课文
体味之二:读出陶醉感
二、欣赏课文
再做一个趣味活动:
试将本文最后一个句子挪动一 个地方,使课文形成新的结构。 这新的结构就是比较规范的 “描写——抒情”式结构。
再做一个趣味活动: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横柯上蔽,在 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 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 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