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系统药源性疾病防治
皮肤病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预防措施:保持 皮肤清洁、避免 接触过敏源、注 意饮食等
01
0 2
03
04
皮肤红肿
症状:皮肤表面出现红肿、疼 痛、瘙痒等症状
原因:可能是由于过敏、感染、 皮肤病等原因引起的
处理方法:可以采取冷敷、涂 抹药膏、服用抗过敏药物等方 法进行缓解和治疗
注意事项:避免抓挠,保持皮 肤清洁,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及时就医。
免疫抑制剂:用于治 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 起的皮肤病,如红斑
狼疮、银屑病等
抗病毒药:用于治疗 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 病,如带状疱疹、水
痘等
生物制剂:用于治疗严 重的皮肤病,如牛皮癣、
白癜风等
物理治疗
光疗:利用紫外线照射皮肤, 治疗皮肤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照射皮肤, 治疗皮肤病
冷冻治疗:利用低温冷冻皮肤, 治疗皮肤病
过敏症状:皮肤瘙痒、 红肿、皮疹、水疱等
过敏处理:避免接触 过敏原,使用抗过敏
药物等
感染性皮肤病
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
传播途径:接触、空气、食物 等
症状:红肿、疼痛、瘙痒、皮 疹等
治疗方法:抗生素、抗病毒、 抗真菌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进 行手术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定义:免疫系 统攻击自身组织
维生素D衍生物:如钙泊三醇、 骨化三醇等,用于治疗牛皮 癣等皮肤病。
其他外用药物:如保湿剂、 防晒剂等,用于缓解皮肤干 燥、晒伤等皮肤问题。
内服药物
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 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如
痤疮、毛囊炎等
抗过敏药:用于治疗过 敏性皮肤病,如湿疹、
荨麻疹等
抗真菌药:用于治疗真 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
有关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疗及防治专家共识

有关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疗及防治专家共识发布时间:2021-03-17T02:58:37.825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12期作者:孙丽[导读] 皮肤瘙痒症在临床皮肤科十分常见,秋冬季节发病更为多见。
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老年人发病率普遍高于年轻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15%,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20%。
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疾病,我国目前并没有详细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疗工作仍然不规范。
本研究根据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相关临床表现进行诊疗,初步确定治疗方式及相关防治措施及临床意义。
孙丽(山东省军区济南第十二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山东济南 250002)摘要:皮肤瘙痒症在临床皮肤科十分常见,秋冬季节发病更为多见。
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老年人发病率普遍高于年轻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15%,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20%。
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疾病,我国目前并没有详细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疗工作仍然不规范。
本研究根据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相关临床表现进行诊疗,初步确定治疗方式及相关防治措施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皮肤瘙痒症;老年;诊疗与防治老年皮肤瘙痒症是属于患者自觉瘙痒而没有原发性皮肤损伤的一种皮肤病,临床症状多以皮肤瘙痒为主,患者自行挠抓之后会出现明显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继而发生各种皮肤组织变化。
老年皮肤瘙痒症以局部瘙痒为多发,常常发生在小腿部位,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皮肤。
我国老年人患皮肤瘙痒症占到15%以上,此病病程长迁延难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复发[1]。
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以科学有效合理的方法解决老年皮肤瘙痒症的防治和诊疗工作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内容。
1、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界定及生理特点引起老年皮肤瘙痒症的原因常常是因为神经源性、皮肤源性及系统疾病等,此病的发生还和老年患者的年龄、生理情况及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感觉神经发生病变从而引起瘙痒症状,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多见;神经源性瘙痒也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瘙痒症,以生殖器官和肛门处多见。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61岁以上34.8%
除 61 岁以上组外,各年龄段均为女性略高 于男性
20
2、不良反应的门诊、住院分布
住 院 患 者 ADRs 发 生 率 明 显 高 于 门 诊 患 者 (2.5:1) 可能与住院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合并用药较 多、且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注射、易于发现等 因素有关 大多数门诊患者对 ADRs 的了解有限,且无 法追踪,不易被医护人员发现
轻度(Mild):轻度不适,不影响正常功能, 一般不需特别处理 中度(Moderate):明显的不适,影响日常活动, 需要减量/撤药或做特殊处理 重度(Severe):不能从事日常活动,对症治疗不 缓解,需立即撤药或做紧急处理
8
3、根据ADR与剂量有无关系分类
A型不良反应 (与药物剂量有关、量变型异常) B型不良反应 (与药物剂量无关、质变型异常)
44
5、监测药物治疗、评价药物治疗反应(有效 性、安全性)。 6、提供药学信息服务: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 供正确、清楚、明确的用药信息与咨询服务。 7、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医师、护士、患者、 民众。 8、向患者实施用药教育:正确交待与安全用 药指导,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
45
六、临床药师常规工作与药品安全防护
9
A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
2019/2/13
10
A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1.药动学因素 药物吸收 药物分 布 A型药物不良反应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组织结合
生物转化 2.靶器官敏感性增强
肾脏排泄
A+B
B的受体数目或 11 亲和力增加
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
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

警惕头孢曲松钠的严重过敏反应、头 孢曲松钠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截至2007年6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病例报告数据 库中共有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0余万份,抗感 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约占50%,其中有关 头孢曲松钠的病例报告为26000余份,占整 体报告数量的比例接近3%,其中严重病例报 告1173例(含死亡病例80例)。
1998年 西沙必例(普瑞博思)事件 2000年 苯丙醇胺(PPA)事件 2001年 西伐他汀(拜斯亭)事件 2001年 马兜铃酸(关木通)事件 2004年 罗非昔布(万络)事件 赔偿48.5亿美金 2005年 米非司酮事件 2005年 雌激素(口服避孕药)事件 2005年 奥司他韦(达菲)事件
药品安全性问题引发关注 近年来全球主要药源性事件回放
2006年 加替沙星(天坤)事件 2007年 培高利特(协里行)撤市事件 2007年 替加色罗(泽马克)撤市事件 2007年 美国14种小儿感冒止咳药安全性问题
2007年 头孢曲松安全性问题 2007年 硫酸普洛宁(凯希)事件 2007年 抑肽酶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药物不良反应
❖ 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 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1:4,000
6000->10000
1:10,000
>10000
1:20,000
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1:100,000,临床试验不可能发现
ADR的特点
-普遍性 -长期性 -可控性
-滞后性 -可塑FDA首次批准后撤市药品百分比
制药企业更有效关注药品研发过程中 出现的安全性问题
3. 对于新的或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应首先考虑罗格列酮以外的降 糖药物,对于其他降糖药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且没有上述危险因素的 患者,才可以考虑为其处方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
药源性疾病与预防

第一章总论1.药源性疾病: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用药物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使用引起的机体某个(或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与体征的疾病;2.诱发因素:(1)患者因素:1) 年龄早产儿、新生儿某些生理性物质缺乏;药物代谢酶发育不全;①小儿皮肤黏膜相对表面积大于成人;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肾血流量、肾小管滤过和分泌功能较小;生理功能减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异常;②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频繁,品种多,数量大;2)性别女性>男性,如药源性红斑狼疮,保泰松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氯霉素引起的再障;3) 遗传遗传基因的差别造成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导致红细胞对不能抵抗氧化损伤;4) 疾病疾病状态,药动学及药效学发生改变;2.药物因素1) 药物本身的作用;2)相互作用;3)药物应用:主要为不合理用药包括无适应症用药或适应症不符,剂量、用药间隔、疗程途径等的不符;以及联合用药或使用药物品种过多;3.分类1)按病因分类:A型反应: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发生率高;病死率低;与剂量相关;B型反应:药物的异常与免疫反应继而遗传药理学相关;特点:发生率低;病死率高;与剂量无关;2)按发病的快慢和病程分类:急性药源性疾病、慢性药源性疾病3)按受损器官分类4)按病理改变分类:功能性改变、器质性改变4.引发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其次为个体体质和遗传原因;5.诊断1)追溯病史;2)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和病人的症状确认发病在用药的相关时间内;3)排除药物以外其他因素是否能造成该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可否能提供依据;5)是否符合药源性疾病的反应特征;6)停药后是否减轻;7)从多种药物中找到致病药;8)“除激发”和“再激发”;6.治疗原则:1)停止所用药物;2)找出致病药物;3)对症治疗;4)预防为主;第二章药源性肝脏疾病1.药源性肝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及肝脏对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2.损伤机制包括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伤和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3.相关因素:1)药物因素药物本身具有肝脏毒性;酶诱导和酶抑制;2)个体因素。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防治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防治作者:华华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3年第05期银屑病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干癣、白壳疮等。
白疕之名首见于《外科大成》。
白指颜色,疕指此病难以治疗,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一样,难以根除。
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季减轻。
发病原因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营血亏虚,血热内蕴,生风生燥,肌肤失痒而成。
素体内有蕴热,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阻于肌肤,蕴结化热;内入营血,外发肌肤而至疾病发生;这与西医感染因素引发银屑病的流行病调查研究相一致。
七情过度,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腥发之品,熬夜等因素,致火热内生;火热之邪相搏于肌肤血分,灼伤阴血,而致热盛生风,或血燥生风,阴亏血燥,肌肤失于濡养,则皮损干燥、脱屑,反复不愈。
日久血脉瘀滞,瘀血内阻而皮损肥厚。
银屑病分型银屑病在症候分型中主要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型:血热内蕴型皮损多呈点滴状或斑片状,不断增多扩大,颜色鲜红,层层鳞屑瘙痒剧烈,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疗多以清热凉血,消斑解毒为法。
血虚风燥型多表现为病程较长,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干咽燥,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疗则以养血滋阴,润燥熄风为法。
气血瘀滞证多表现为皮损经久不褪,多呈肥厚斑块状,颜色暗红,鳞屑较厚,附着紧密,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
治法多以活血化瘀,解毒通络为重。
家庭护理要尽量帮助病人消除精神紧张因素,避免过于疲劳,注意休息。
居住条件要干爽、通风。
饮食宜清淡,以蔬菜五谷杂粮为主。
洗澡时要注意水温,水温太高(40℃以上)会刺激皮损;水温过低(34℃以下)则不能较好地软化鳞屑和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不利于皮损消退。
一般水温应以患者稍感温或稍感烫为宜,大约在35~39℃之间。
禁用强碱性肥皂,洗发水洗浴。
药源性水肿

水肿的表现特征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影响水肿分布特点的因素有:重力和体位、皮下组织结构的致密性和皮肤厚度与伸展性、病因作用对局部静脉及毛细血管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程度。
*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水肿首先出现在体位低垂部位:如下肢。
*肾性水肿:水肿首先出现在皮下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面部。
*肝性水肿:水肿首先出现在腹腔内,即腹水。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有利: 稀释毒素输送抗体或药物至炎症局部吸附有毒物质形成纤维蛋白限制细菌扩散等。
不利: 引起组织细胞营养障碍引起水肿器官的功能障碍,如心包积液影响心脏舒张、咽部水肿影响呼吸。
药源性水肿的发生机制水肿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为疾病所致,但有些药物也可引起水肿,医学上称为药源性水肿。
药源性水肿常被人们所忽视。
很易误诊,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易遭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药源性水肿是指药物引起的体液平衡紊乱,体液潴留于组织间隙而出现全身或局部肿胀。
其特点是引起体液积聚于组织间隙中而出现的全身或局部肿胀,一般于用药后发生,停药后不久消失,其与人体机体反应特性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如下肢、面部水肿,严重者出现全身水肿。
药源性水肿常被临床所忽视,且其发生机制各异。
药源性水肿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药源性水肿的发生机制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因素如下:药物致细胞外液量增多导致组织问液增多或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组织间液增多,大多药物通过影响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致水钠潴留而引发水肿。
水肿可造成细胞组织营养不良,影响器官组织机能活动。
药源性水肿通常不用治疗,严重时限盐、利尿,对症治疗,必要时停药后均能消失。
(1)变态反应所致者为血管神经性水肿,与药物剂量无关,常伴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如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者均为此类水肿。
此外有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
(2)药物影响脑脊液分泌与吸收者,表现为颅内高压征。
如维生素A所致。
(3)药物抑制肝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使血浆蛋白下降而致水肿者,初期常有倦怠、瘙痒感、食欲差、恶心、呕吐等表现。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1. 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
2. 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换药3. 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4. 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预防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6. 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
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7. 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8.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9.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10.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消毒或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