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无线电引信课程设计
fm间接调制课程设计

公示栏、宣传牌、警示牌施工方案1、基础施工1)、开挖前准备:定位放线,根据定位确定轴线位置用石灰划出基坑(槽)开挖的边线; 收集已有地下管网资料,避免对其产生破坏;工人及机具进入工地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作业区域。
2)、场地开挖:本工程基础较小,深度为1-2m,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回填土临时堆放在路边,多余土方运输;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防止土壁坍塌发生安全事故,故准备钢管,若需要打桩维护,方便及时处理;开挖施工要点遵循先深后浅自上而下进行,先挖除浮土验明深度及管网线路,再下挖至设计标高。
如挖至地下水位以下,则需及时排水,以利挖方进行.降水工作持续到基础施工完成。
3)、混凝土基础施工:清理槽底,然后下100MM碎石垫层料;在基础垫层上放出基础轴线及边线,若有钢筋绑扎好基础钢筋,并将地螺栓搭接钢筋校正位置并固定好;钢筋检验合格后,支立预先准备好的模板,模板支立要求牢固,避免浇筑混凝土时跑浆、变形。
浇筑前木模板浇水湿润。
采用C25商品混凝土利用输送车直接将混凝土输送到坑槽,由混凝土工人用振动器将混凝土振捣密实,不要漏振。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撒水养护。
达到一定强度后,拆模、检验、回填土。
基坑回填后清洁裸露地面的地螺栓丝口,加注机油后用塑料袋包裹,以防损坏丝口。
地螺栓、法兰等预制构件需在基坑开挖前制作完毕。
材料、构配件、施工机械及劳动力均应满足施工要求。
2、钢管立柱施工:钢管立柱采取异地焊接拖至现场。
钢管立柱进场作前期铁红防腐,并对螺旋钢管立柱焊接法兰角筋板及连接中空圆钢板,焊接完毕清除焊缝药皮,做防腐,合计2遍.螺旋钢管立柱在吊装前两天进行面漆喷涂。
以确保螺旋管钢立柱漆面清洁.3、牌面及支撑钢梁焊接:牌面采取现场焊接至成品的方案。
1)、牌面材料进场,做防腐、下料、分组焊接牌面及支撑横担。
2)、对牌面钢架、支撑横担、牌面中心立柱钢结构定位组合、焊接加固。
3)、牌面钢结构组合焊接结束,检查清除焊缝药皮防腐补漏。
4)、牌面钢结构结束安装镀锌板,拉铆钉间距为20C M。
调频(fm)发射机课程设计

调频(fm)发射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调频(FM)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调频(FM)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分析并解决调频(FM)发射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设计和搭建简单的调频(FM)发射机电路。
4.了解调频(FM)发射机在我国无线电通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调频(FM)发射机的基本原理:介绍调频(FM)发射机的工作原理、调频信号的产生和调频解调的基本概念。
2.调频(FM)发射机的组成及功能:讲解调频(FM)发射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射频振荡器、调制器、功率放大器等,以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3.调频(FM)发射机的应用场景:介绍调频(FM)发射机在无线电通信、广播、导航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4.调频(FM)发射机的调试与维护:讲解调频(FM)发射机的调试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日常维护保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解调频(FM)发射机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应用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调频(FM)发射机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实验法:学生进行调频(FM)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调频(FM)发射机原理与应用》作为主要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调频(FM)发射机的相关知识。
4.实验设备:准备调频(FM)发射机实验套件,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调频无线电课程设计

调频无线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调频无线电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和接收过程;2. 学生能了解调频无线电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其在通信领域的重要作用;3. 学生能掌握调频无线电相关的物理概念,如频率、波长、传播速度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动手搭建简单的调频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系统;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调频无线电信号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 学生能够运用调频无线电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调频无线电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无线电通信领域的欲望;2.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调频无线电原理:包括调频信号的产生、调制与解调过程,介绍调频无线电信号的优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无线电信号的调制与解调”2. 调频无线电发射与接收系统:分析发射和接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教材章节:第四章“调频无线电发射与接收系统”3. 调频无线电的应用:介绍调频无线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调频无线电的应用”4. 实践操作:动手搭建简单的调频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系统,进行信号调制、解调实验;- 教材章节:第六章“实验与实践”5. 调频无线电相关物理概念:学习频率、波长、传播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 教材章节:第二章“无线电波的基本性质”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调频无线电原理及发射与接收系统概述;第二课时:调频无线电的应用及实践操作准备;第三课时:动手实践,搭建调频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系统;第四课时:总结与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调频接收系统课程设计

调频接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调频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信号的特点及其调制解调过程;2. 学会分析调频接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了解天线、高频放大器、混频器、本地振荡器、中频放大器及解调器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3. 掌握调频接收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灵敏度、选择性、噪声系数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调频接收系统电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调频接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对调频接收技术发展及应用进行深入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协作;3.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调频接收技术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特点,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通过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调频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性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电子工程人才。
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调频接收系统原理:介绍调频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调频信号的特点及其优缺点,使学生理解调频接收系统的工作基础。
2. 调频接收系统组成:详细讲解天线、高频放大器、混频器、本地振荡器、中频放大器及解调器等关键部件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使学生掌握整个系统的结构。
3. 调频接收系统性能指标:阐述灵敏度、选择性、噪声系数等性能指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评估接收系统的性能。
4. 调频接收系统电路设计: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调频接收系统电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5. 调频接收系统仿真分析:教授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如Multisim、ADS等)对调频接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6. 调频接收技术发展及应用:介绍调频接收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其在无线电通信、广播、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调频发射系统整机电路设计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调频发射系统整机电路设计随着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相互交换的信息也日益剧增,要传送的信息类型也是越来越多样化。
科技的进步也使得通信的技术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无线电波的使用,使我们的通信更加实时、高效。
科技的快速发展,将使人们的通信更方便快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线电发射机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最普遍的有电台、对讲机等。
人们通过无线电发射机可以把需要传播出的信息发射出去,接收者可以通过特制的接收机接受信息,最普通的模式是: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发射机发射出广播,收听者通过收音机即可接收到电台广播。
调频发射机目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很多领域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演讲、教学、玩具、防盗监控等诸多领域。
关键字:高频电子线路,Multisim仿真,调频发射。
一、前言 (1)二、设计指标 (2)2.1题目 (2)2.2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2.3内容和要求 (2)2.4主要技术指标 (2)三、系统总述 (3)3.1 调频基本概念 (3)3.2 工作原理 (3)3.3整体原理框图 (5)四、单元电路设计与仿真 (6)4.1压控振荡器调频电路 (6)4.2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电路 (8)4.3上混频电路 (10)4.4三极管倍频电路 (11)4.5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12)五、整机电路设计 (13)六、高频实验平台整机联调 (14)七、设计总结 (16)八、参考文献 (17)一、前言频率的调制和解调是通信电子线路中非常重要且比较关键的一部分,调频电路在通信电子线路中运用非常广泛且作用很大,如何学好此部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本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学习基于Multisim的调频电路设计与仿真。
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调频电路调频和解调,得到仿真结果。
从仿真结果中更好地理解频率的调制和解调。
由于一般的低频信号无法进行远距离传输,所以得经过调频搬到高频信号上传输,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频。
调频无线电引信课程设计

调频无线电引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调频无线电引信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无线电引信的关键技术参数。
2. 学生能描述调频无线电引信在无线电通信中的应用,了解其在无线电信号传输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掌握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的组成,了解各部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调频无线电引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调频无线电引信的组装和调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进行调频无线电引信的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调频无线电引信,培养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调频无线电引信在军事、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领域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无线电通信技术领域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调频无线电引信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调频无线电引信基础知识:介绍调频无线电引信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及其分类,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调频技术原理- 无线电引信的工作过程- 调频无线电引信的分类及特点2. 调频无线电引信关键技术:学习调频无线电引信的关键技术参数及其影响,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调频无线电引信的频率稳定性- 灵敏度与抗干扰性能- 信号处理与识别技术3. 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组成:分析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功能及相互关系,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发射器与接收器- 调制器与解调器- 电源与控制单元4. 调频无线电引信应用与实际操作:探讨调频无线电引信在无线电通信领域的应用,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调频接收机课程设计

调频接收机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和目的调频接收机是无线电通信中最基本的装置之一,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等领域。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调频接收机原理和实现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调频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调频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2. 掌握调频接收机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技能;3.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调频接收机电路的设计和制作;4. 培养学生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调频接收机原理及其分类;2. 调频解调电路及其特点;3. 混频器、放大器、滤波器等关键电路的设计与实现;4. 整体调谐与分散调谐方式及其优缺点;5. 调谐灵敏度与选择性指标的计算方法;6.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与实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调频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2. 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调频接收机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技能;3. 课程设计: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调频接收机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步骤1. 理论讲解(1)调频接收机原理及其分类;(2)调频解调电路及其特点;(3)混频器、放大器、滤波器等关键电路的设计与实现;(4)整体调谐与分散调谐方式及其优缺点;(5)调谐灵敏度与选择性指标的计算方法;(6)低噪声放大器设计与实现。
2. 实验操作(1)搭建简单调频接收机电路并进行初步测试;(2)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电路参数优化,并进行二次测试;(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 课程设计(1)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个简单调频接收机电路的设计方案;(2)制作并测试所设计的电路,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无线电技术基础》(第二版),李炜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 《电子电路设计基础》(第三版),刘志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3. 《调频接收机原理与设计》(第二版),张宝林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调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调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调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学会分析调频信号的特点,了解调频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 掌握调频器、调频解调器的工作原理,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调频电子线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掌握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调频信号发射和接收的方法,具备实际调试能力。
3. 能够分析调频通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线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现代通信技术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电子线路相关专业的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调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调频电子线路基本原理:包括调频通信系统的组成、调频信号特点、调频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调频通信原理”- 内容安排:2课时2. 调频器与调频解调器:讲解调频器、调频解调器的工作原理,相关公式计算。
- 教材章节:第4章“调频器与调频解调器”- 内容安排:3课时3. 调频电子线路设计:介绍调频电子线路设计方法,实际操作步骤。
- 教材章节:第6章“调频电子线路设计”- 内容安排:4课时4. 调频信号发射与接收:讲解调频信号发射和接收过程,设备操作方法,调试技巧。
- 教材章节:第5章“调频信号发射与接收”- 内容安排:3课时5. 调频通信系统实例分析:分析实际调频通信系统,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
- 教材章节:第7章“调频通信系统实例”- 内容安排:2课时总计:14课时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设计与仿真》,是在《近感引信原理》和《目标探测与识别》等专业课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课程设计。
调频无线电引信是一种发射信号频率按调制信号规律变化的等幅连续波无线电引信。
从引信发射到遇目标后返回这段传播时间内,发射信号发生了变化,于是导致回波信号频率与发射信号频率不同,两者之间差值的大小包含了引信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关系。
根据对弹目地空交会状态的分析,通过MATLAB建立仿真模型,获得弹目距离及多普勒频率,模拟引信系统的回波信号。
根据调频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设计引信系统结构,通过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以弹目交会仿真模型模拟的引信回波信号作为引信系统仿真模型的输入信号,对弹目交会过程中引信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实验,观察引信系统的信号工作特性,分析引信系统的特性。
关键词:调频;无线电;引信;MATLAB;Simulink目录1 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 (1)1.1调频无线电引信概述 (1)1.2调频系统信号的分析 (2)1.2.1 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 (2)1.2.2 调频无线电引信作用原理 (6)1.2.3 调频无线电引信参数的选择 (6)2 调频无线电引信的MATLAB仿真 (8)2.1引信与目标地空交会分析 (8)2.2地空交会M ATLAB仿真模型 (9)2.3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的S IMULINK仿真模型 (13)2.4仿真结果分析 (18)3 结论 (19)1 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1.1 调频无线电引信概述调频无线电引信是一种发射信号频率按调制信号规律变化的等幅连续波无线电引信。
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方框图如图1.1所示:图1.1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方框图该调频系统发射信号的频率是时间的函数,在无线电信号从引信发射到遇目标后返回这段传播时间内,发射信号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导致回波信号频率与接收到回波信号时的发射信号频率不同。
两者之间差值的大小与引信到目标间的距离有关,测定其频率差,便可得到引信到目标的距离。
它在连续波雷达和无线电调频高度表等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对无线电引信来说,应用这种原理时,还要考虑到引信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1)弹目之间存在着高速的相对运动,由于多普勒效应使目标的回波信号产生多普勒频移,这将严重影响引信的测距精度。
因此,在选择引信参数时,必须尽可能降低多普勒频率的影响。
(2)目标的轮廓尺寸可以与引信作用距离相比拟时,目标上不同的部位到引信的距离相对的说相差很大,从而使引信接收机混频器输出的差频有一个散布。
在设计接收机的放大器通带时,必须考虑差频的这种散布。
调频无线电引信是在差频信号频谱分析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一种引信。
根据对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可知,在弹目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差频信号的频谱发生了变化。
调频无线电引信与前述调频测距引信根本不同之处就是要设法取出差频信号中的多普勒信号,利用多普勒信号中所含有的距离信息或速度信息使引信作用。
1.2 调频系统信号的分析1.2.1 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引信系统发生的信号不包括任何有关目标的信息,目标的信息是在发射信号被目标反射的过程中获得的。
因而它只包含在反射信号内,通常称为回波信号。
调频引信一般是从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混频后得到的差频信号中提取目标信息的。
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发射信号在正弦调制下,图1.1中振荡器产生正弦电压,此电压的频率按以下规律变化0cos t ω=ω+∆ωΩ (1.1)式中 0ω 未调制时的角频率;∆ω 调频波的角频偏; Ω 调制信号角频率 振荡器电压的相位是而引信的发射信号为(1.2)由于信号在引信与目标之间往返传播而产生的时间延迟τ式中 R 引信与目标间的距离;c 电波传播速度(光速)。
从而使引信接受的回波信号相位对应的时间间隔不是像发射电压的(0-t ),而是[0-(t-τ)],即回波信号相位是回波信号为(1.3)将上述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同时加入混频器,并以幂级数形式表示混频器中非线性000(cos )sin ttd t t d t t t∆ωφ=ω =ω+∆ ω Ω =ω+Ω Ω⎰⎰0sin(sin )t tm u U t t ∆ω=ω +Ω Ω2Rcτ=00()sin ()t r d t t t -τ∆ωϕ=ω =ω-τ+Ω-τΩ⎰0sin[()sin ()]r rm u U t t ∆ω=ω-τ+Ω-τΩ器件的特性曲线,则混频器输出的差额信号只与两个输入的信号一次乘积项有关,可表示为式中 K 与混频器非线性器件特性及具体电路有关的系数。
令 im tm rm U KU U =经三角函数变换,并只取差额项,可以得到(1.4)应用已知关系式将式(1.4)展开可得(1.5)式中 第一类n 阶贝塞尔函数;贝塞尔函数的自变量。
当不考虑引信与目标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在上式中各项最后一个括号内的τ/2只确002{sin[sin ]sin[()sin ()]}i tm rm u KU U t t t t ∆ω∆ω=ω+Ω⨯ω-τ+Ω-τΩΩ0022{cos cos[sin cos ()]sin sin[sin cos ()]}2222i im u U t t ∆ωΩττ∆ωΩττ=ωτΩ--ωτΩ-ΩΩ00021021100102022{(sin )os 2cos (sin )(1)222cos 2()2sin (sin )(1)22cos[(21)()]}2{()cos 2()sin cos ()22()cos cos 2(n i im n n n n n im u U J J n t J n t U J Z J Z t J Z ∞=∞-=∆ωΩτ∆ωΩτ=Ωωτ+ωτ-⨯ΩΩτ∆ωΩτΩ-+ωτ-⨯Ωτ-Ω-τ=ωτ-ωτΩ--ωτΩ∑∑3040)2()sin cos3()222()cos cos 4()}2t J Z t J Z t ττ-+ωτΩ-+τωτΩ-021211cos(cos )()2()(1)cos 2sin(cos )2()(1)cos(21)n n n n n n Z X J Z J Z nXZ X J Z n X∞=∞-==+-=---∑∑2sin 2n J Z ∆ωΩτ=Ω定各次谐波分量的初始相位,可不考虑。
于是混频器输出端的差额信号具有离散的频谱,各次谐波的频率是调制频率的整数倍。
其n 次谐波的振幅为sin cos 02()n im n U U J Z =ωτ (1.6)由(1.6)可见,延迟时间τ通过贝塞尔函数的自变数三角函数因子sin cos 0ωτ同时影响n U 的影响不同,因尽管贝塞尔函数和三角函数的自变数对所有谐波来说都一样,但贝塞尔函数本身对不同的谐波来说具有不同的阶,正弦和余弦三角函数也随谐波次数的增大而交替的变化。
如果用引信与目标之间的距离R 来表示τ,则式(1.6)变为(1.7)在一般情况下,n U 与R 的这种关系相当复杂。
但为消除非单值性,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Ω值时,应满足条件或者式中 为调制周期。
于是 ,将此关系代入(1.7)得(1.8)式中 0λ 对应于中心频率的波长。
引信工作时与目标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运动,必然产生多普勒效应。
此效应使混频器输出差频信号的频谱发生变化。
如果引信与目标之间距离R 以弹目接近速度R V 变化时,即0R R R V t =-式中 0R 为开始观察目标是的距离。
将上式代入下式则得sin cos 022(sin )n im n RU U J c ∆ωΩP =(4π)Ωλ1Rc TΩ<<τ<<2T π=Ωsin R Rc c ΩΩ≈sin cos 022()n im n RU U J R c ∆ω≅(4π)λ2R cτ=将此式代入(1.5)中利用三角函数和差与积关系可将上式变为如果考虑到 0ω>>Ω,忽略 各项,则由此式可知,在考虑多普勒效应的情况下,在混频器输出的差频信号中,每个频谱分量可“分解”为两部分,这两部分成对的具有相等振幅而频率与相应频率差一个多普勒频率02/d R V c Ω=ω,也就是说,在调制频率或其谐波频率上没有能量分布,而是在调制频率每个谐波的周围都出现一对频率为d n Ω±Ω的边频。
由于具有多普勒频移的频率分量的出现,使我们能测量或确定接近目标的速度。
这样,在差频信号中既包含距离的信息,又包含目标速度的信息。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周期调频系统的差频信号频谱是离散的,在不考虑多普勒效应时,各次谐波分量的频率为n Ω,两谱线的间隔是Ω。
如考虑多普勒效应时,在各次谐波频率周围出现一对频率为d n Ω±Ω的边带。
(2)各次谐波及其边带的幅度均随距离按相应阶贝塞尔函数变化。
各次谐波幅度最大值对应于不同的距离,而高次谐波幅度最大值对应的距离较大,低次谐波幅度最大值所对应距离较小。
(3)差频信号的频谱是随引信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而变化的,当距离较大时,差频00222R R R V Vt t c c cτ=-=τ-00010020030040022{()cos )2()sin )cos ()2222()cos )cos 2()2()sin )cos3()2222()cos )cos 4()}2R R i im R R R V V u U J Z t J Z t t c c V V J Z t t J Z t t c c V J Z t t c τ=ω(τ--ω(τ-Ω--ττ ω(τ-Ω-+ω(τ-Ω-+τω(τ-Ω-0000100002000022{()cos()()[sin()()222sin()())]()[cos )2())222cos()2())]}2R R i im R R R V V u U J Z t J Z t t c c V V t t J Z t t c c V t t c τ=ωτ-ω-ω(τ-+Ω-+ττω(τ-- Ω--ω(τ-+Ω-+τ ω(τ--Ω-2n Ωτ0001000020000{()cos()()[sin(())sin(())]()[cos((2))cos((2))]}i im d d ddd u U J Z t J Z t t J Z t t =Ω-ωτ-Ω-Ω+ωτ-Ω+Ω-ωτ-ωτ+Ω-Ω+ Ω+Ω-ωτ信号频谱主要频率分量的频率较高。
当距离较小时,差频信号频谱主要频率分量的频率较低。
1.2.2 调频无线电引信作用原理调频无线电引信是在差频信号频谱分析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一种引信。
根据对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可知,在弹目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差频信号的频谱发生了变化。
在正弦波的调制的情况下,差频为d n Ω±Ω的边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