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胃炎中医护理

编辑课件
10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 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制定 推荐食谱,改变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 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编辑课件
仰卧位双腿屈曲,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 圈按摩,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每天进行3~4次, 每次5~10分钟左右。
编辑课件
22
(二)饮食指导
1.肝胃郁热证:宜食疏肝解郁,和胃清热的食品,如金橘根、 猪肚;肝气犯胃者宜食理气降气的食品,如萝卜、佛手、 生姜等。
2.胆热犯胃证:宜食疏肝利胆,清热和胃的食品,如猕猴桃、 甘蔗(不宜空腹食用)、白菜、蚌肉、生姜等。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 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 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 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脉弦涩。
编辑课件
3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 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 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编辑课件
8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2.注射给药
编辑课件
9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温度保持在60~70℃,不宜过高,以免
灼伤(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精品PPT课件

• 为什么呕吐治疗时常取中脘穴,而不是上 脘或下脘穴呢?
足三里
•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
• 足三里是人体重要穴位,按摩足三里穴位 的作用有 : 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 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 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梁丘等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 7.遵医嘱药熨。 •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 症状。
•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 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梁丘
•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 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 的上方也是该穴。
脾、胃、交感、神门、贲门耳穴
天枢穴
• 位于肚脐眼旁开两寸的地方。 • 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
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呕吐 •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
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 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 胃俞等穴。 •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急性胃肠炎的护理

2016年月份金刚内科业务学习时间:2016年1月23日主讲人:柳洋洋讲课地点:一楼办公室参加人员:题目:急性胃肠炎王学军(护士长):急性胃肠炎是夏季的常见病,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这类病人,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这类病在平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以及如何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下面请内科护士柳洋洋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柳洋洋(护士):急性肠胃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
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中医根据病因和体质的差别,将胃肠炎分为湿热、寒湿和积滞等不同类型。
诊断要点急性肠胃炎胃肠炎引起的恶心、呕吐通常发病较急,开始多腹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
腹部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每日数至数十次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含少量粘液。
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寒、头痛等。
少数病例可因频繁吐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3)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4)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5)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发病因素细菌和毒素的感染急性肠胃炎常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病,病毒亦可见到。
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
如吃了被污染的家禽、家畜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本病。
物理化学因素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本病。
急性胃肠炎并发疾病脱水电解质不平衡、肠穿孔、败血症症状及治疗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有时伴腹泻,严重的急性胃炎还会引起呕血、便血等症状。
中医题目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45分)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下发了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2、中药内服汤剂时: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消食化积药宜(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
3、脑梗死急性期证候要点中脏腑分为(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
4、耳穴贴压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3~7)天。
5、艾灸时施灸部位宜先(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中药熏蒸时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
7、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症状:(眩晕)、(头痛)、(心悸气短)、(呕吐痰涎)。
当眩晕发作时需观察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
8、颈椎病的常见症状(颈肩疼痛)、(眩晕)、(肢体麻木)、(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不寐)。
二、单选题(每空5分,共25分)1、男,55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属(C)。
A.眩晕—肾阴虚B.中风—肾阳虚C. 眩晕—肝阳上亢D.中风—气血亏虚2、男,57岁。
中风后经治遗留音喑失语,心悸,气短及腰膝酸软。
证属( C )。
A.肾阳不足型语言不利B.肾阴不足型语言不利C.肾虚精亏型语言不利D.肾阴阳两虚型语言不利E.肝肾阴虚型语言不利3、肺癌气滞血瘀证患者,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食疗方:( B )。
A.炝拌荸荠海带丝B.白萝卜丝汤C.桂圆山药羹D.皮蛋瘦肉粥4、眩晕病人不宜从事的活动有( B )。
A.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B.从事高空作业C.进行功能锻炼5、男,48岁。
因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近日加重,现胸闷如窒,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头晕沉如裹,咳白痰,形体肥胖,苔浊腻,脉沉。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3篇汇编-精品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3篇汇编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畅、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依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
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
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
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察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改变,觉察非常,及时汇报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成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觉察非常及时汇报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喝吃、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依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依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成效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喝吃护理、指导喝吃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言语表达等情形。
中医护理常见症状及辩证施护——呕吐

一、概述(一)概念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为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二)讨论范围凡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心源性呕吐,食源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肠梗阻,肝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及部分传染病等,当以呕吐为主症时,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二)病机总结1.病位: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2.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病理因素:实者外邪、食滞、痰饮、肝气,虚者气虚、阳虚、阴虚。
4.病理性质:无外乎虚实两大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以呕吐食物、痰涎、水液诸物,或干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持续或反复发作。
常伴有脘腹不适、恶心、纳呆、泛酸、嘈杂等症。
2.体征:患者上腹部可有压痛或振水音,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3.发病特点: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多由饮食、气味、情志、冷热等因素而诱发,或由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所致。
4.相关检查: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等,有助于脏腑病变的诊断。
必要时可行腹部透视或B超,肾功能,脑部CT或MRI,呕吐物检测,血常规及电解质检查。
(二)鉴别诊断呕吐与反胃:反胃与呕吐同属胃部病变,均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反胃亦可归属呕吐范畴。
两者的不同点,见下表。
呕吐与噎膈:噎膈虽有呕吐症状,但以饮食咽下梗塞不畅,或食入即吐,甚至因噎废食;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两者的不同点,见下表。
二者均可见干呕。
呃逆古名为“哕”,是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
其病位在喉,病机为胃气上逆,膈间不利。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主要根据病因、起病、病程、呕吐的量及呕吐物特点、兼症、脉象等进行辨证。
2.辨呕吐物:主要根据呕吐物的气味、性状来反映病变的寒热虚实、病变脏腑等。
(二)护治原则以和胃降逆止呕为原则。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呕吐,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及呕吐次数、伴随症状。
(2)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3)观察患者有无纳差、上腹饱胀、暧气、反酸、恶心、发热和大便不调等。
(4)了解患者既往饮食、生活习惯,有无饮酒史;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饮食伤胃证。
证候:呕吐酸腐,胃脱疼痛,脱腹胀满,恶心,厌食,暧气,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脉滑。
②风寒袭胃证。
证候:突然呕吐,胃脱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
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或白腻,脉弦。
③暑湿伤胃证。
证候:胸院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黏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潘。
④浊毒犯胃证。
证候:呕吐频繁,胃脱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脉数。
⑤湿浊中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脱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黏腻不爽。
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脉滑。
⑥脾胃虚弱证。
证候:呕吐清水,胃脱隐痛,或脱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澹。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4)急性大出血或呕吐频繁时应暂禁食,一般进少渣、温凉、半流质饮食。
(5)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时间、节律,以及与进食寒热的关系。
②观察患者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及量,及时清理呕吐物。
③观察患者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6)给药护理: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阿司匹林、呻喋美辛等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要时应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本病的发生。
52个中医护理方案目录

项目
序号
项目
序号
项目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12
肺癌
23
面瘫病(面神经炎)
2
胸痹心痛
13
肾风(IgA肾病)
24
呕吐(急性胃炎)
3
心衰病(心力衰竭)
14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
25
青盲(视神经萎缩)
4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15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26
乳腺癌
5
臁疮(下肢溃疡)
16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48
骨痹(骨关节病)
38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49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
39
乳痈(急性乳腺炎)
50
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
40
蛇串疮(带状疱疹)
51
胫腓骨骨折
41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
52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42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
43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
44
肛漏病(肛瘘)
27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
腰椎间盘突出症
17
丹毒
28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7
胃脘痛(慢性胃炎)
18
胆胀(胆囊炎)
29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8
消渴病(2型糖尿病)
19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30
胃癌
9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
20
混合痔
31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呕吐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
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药熨。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药熨法(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8.药熨法(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自调节温度。
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耐受,将封包稍放松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其他详见附录2)。
9.红外线照射: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
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证睡眠。
2.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伤胃证:宜食消食导滞的食品,如山楂、炒麦芽、陈皮、萝卜等。
忌油腻、炙煿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炸油条等。
2.风寒袭胃证:宜食温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茴香、苏叶、葱白等。
忌寒凉之品,如鸭肉、螃蟹、香蕉等。
3.暑湿伤胃证:宜食清暑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紫苏叶、荷叶、藿香、白扁豆等。
忌食助湿化热的食品,如羊肉、狗肉及煎熏烤炸之品。
4.浊毒犯胃证:宜食化浊解毒的食品,如苇根、荸荠、竹茹、绿豆、冬瓜、苦瓜等。
忌食火热之品,如桂圆、羊肉、狗肉、驴肉、辣椒、韭菜、油炸食物等。
5.脾胃虚弱证: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忌食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如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
6.湿浊中阻证:宜食利湿化浊的食品,如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
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等助火之品。
7.呕吐严重者4~6小时应禁食。
呕吐停止后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原则。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三)情志调理
1.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饮食伤胃证□风寒袭胃证□暑湿伤胃证□浊毒犯胃证□湿浊中阻证□脾胃虚弱证□其他: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