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边界识别
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一、层序界面划分与识别
层序界面的划分与识别是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本次研究柴西南区钻井资料为基础,运用T.A.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划分对比技术对区内31口重点钻井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
层序界面表现为地层间断的一个时间界面,其识别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⑴层序界面向陆延伸部分的暴露及剥蚀作用;
⑵层序界面之上地层逐步上超;
⑶滨岸上超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⑷相转换界面——浅水沉积直接覆盖于深水沉积之上,中间往往缺失过渡沉积。
这些特征在岩芯、测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特征上都有一些具体的识别标志,本次研究结合柴西南区特殊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在精细的测井分析和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化验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种层序界面标志。
1. 岩芯与钻井识别标志
岩芯上可以观察到层序界面附近的一些暴露作用,具体标志有:河道底部滞留砾岩沉积、冲刷构造、膏质及钙质层、同生泥砾、植物碎屑、碳屑及垂直虫孔等。
2、层序边界测井响应特征
3. 最大湖泛面识别标志
最大湖泛面形成于沉积速率远远小于湖平面上升速率条件下形成的,是层序划分中的一个重要界面,也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一个界面。
沉积
4、钻井层序地层分析
柴西南区下第三系具有多旋回性、多物源、多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盆地具有凹凸相间的古地貌特征,发育陡坡带、缓坡带及局部古隆起区。
受物源和古地形的控制,不同地区层序发育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
层序地层学-第4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2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Ⅰ型层序模式
最大海泛面:以退积到加积式准层序
组的转变为特征,常为HST的下超面
密集段
高水位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SB1
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转移、 没有削蚀和下 陆架边缘体系域 切谷。微弱的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二、具有陆棚坡折的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
1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特点
2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Ⅰ型层序模式 3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Ⅱ型层序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SB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三、首次海泛面识别标志
2 首次水进面为进积型准层序组(复合型准层序组)与退积型 准层序组的分界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2 最大水进面为与达最远位置上超点对应的反射界面,该 界面之上具有一系列前积层的下超现象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层序地层学笔记 主讲操应长教授

层序地层学笔记主讲:操应长教授整理:地质学研09-1 吴平说明:括号内内容为个人理解或老师讲解。
另外:由于上课时记得匆忙,不完整或错误处在所难免,如有补充或错误改正一定要告诉我啊(多谢多谢!Qq:66681460)。
还有标题顺序还是遵照上课时的笔记,没有重新整理,如感觉不便或混乱,请自行处理吧,实在是太多了。
一、定义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学科。
时间的概念:界面是一个时间段关键词:旋回性:一套层序就是一个旋回,与地层旋回一致。
时间格架:全盆地对比的等时沉积体系。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在层序内部没有主要的间断面。
定义:基于属性分析定义的地层学分析:岩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异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性地层学:基于岩石性质分析,岩石地层单元间的界面常为不等时的岩性界面。
层序地层学:异地层学:介于岩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
基于边界不连续面界定的地层单位,其界面为不连续面(以岩性地层接触关系为表现)二、发展三阶段:(一)概念的提出(二)地震地层学反射波速度反映密度差异核心: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一致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特点。
应用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可预测和确定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区域分布。
(三)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发展阶段二、层序地层学的特点一)科学性1、统一性: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2、等时性:等时界面3、时间性:层序界面代表一个时间段。
二)预测性三)综合性多种资料、多个学科的综合三、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1、概念和术语的统一问题2、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成因问题3、层序地层学单元的级序划分4、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5、陆地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closs、vail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一、海(湖)平面与可容空间绝对海(湖)平面/全球海平面:指海(湖)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如地心的高度,与盆地内局部因素无关,其升降变化多受盆地位置、水深、盆内沉积物量等因素控制。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2

HST
陆
海
TST LST
层序地层单元基本展布特征示意图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层序和体系域
二、层序界面类型 1、不整合定义
不整合(Unconformity):一个分开新老地 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 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 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 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层序和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层序和体系域
一、层序定义
Mitchum(1977,1979a)的定义——由一组相对整合、连 续且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单元组成的一个地层单元,其顶底 界面均由不整合面或其相应的整合面
概念的缺陷
没有指定层序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也没有指出产生不整合面的任 何特定机理。
三、层序类型
依据层序底部的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 类型:
Ⅰ型层序 Ⅱ型层序。
Ⅰ型层序是指那些海面相对下降超过退覆坡折 点后形成的层序,其相对海面下降较大,使 层序的早期顶积层上超在早先层序的坡积层 上
Ⅱ型层序指那些海面相对下降没有超过退覆坡折 点后形成的层序,最低部位体系域称为陆架边缘 体系域(Posamentier等,1988)。该体系域可沉积 于陆架的任何位置。陆架边缘体系域的底界为Ⅱ 型层序边界,而顶界是陆架的首次大的泛滥面
一个层序沉积于一个由非海相侵蚀面为界的沉积旋回,沉积于一个“重要” 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
在大多数盆地中,基准面受海平面控制,因此一个层序是一个相对海平 面上升-下降周期的产物。
一个基准面旋回形成的理想层序
陆盆坡折边缘I型层序的地层几何形态,表现出5个分开的沉积组合,传统 的划分是三个体系域——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
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

➢ 斜坡扇由具天然堤的浊流沟道和漫滩沉积物所组成。它们上 覆于盆底扇之上,并被上覆的低水位楔状体所下超。
➢ 低水位楔状体由一个或多个组成楔状体的进积式准层序组所 组成;楔状体仅发育在陆架坡折的向海一侧(方向),并上 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HST TST LST
Ⅱ层序边界
➢ Ⅱ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未 产生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 Ⅱ型层序边界特征是一个区域性界面,沉 积滨线坡折带向陆方向的陆上暴露、上覆地 层的上超以及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等特征。 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也没有 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
PDM:前三角洲泥岩
河道单元II
W LST
H2S1B下42层序
HST
H22 层序
SB42:层序界面(H21上亚段底界)
LST:低位体系域
HST:高位体系域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全景(剖面方向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
下切谷
下降体系域
东海丽水凹陷海相第三纪断陷盆地
追踪高频的海、湖平面变化旋回,建立高精度的层序格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6.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
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 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 可将准层序组划分为进积、加积和退积准 层序组三种类型。
第三章 层 序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准层序:是以一个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有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以和层序边界一致。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消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缓慢沉积段(凝缩层):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00a)、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体系域: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底层的分界面。
他们常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可容空间:指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之间的测量值。
准层序:是一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寂单元,是一个一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的边界:是一个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界面。
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
准层序沉积特征: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层厚向上增大,生物扰动向上减少,沉积相向上指示水深变浅,三维空间上表现简单的冲刷和变粗的趋势。
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层序地层学

1.论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学派,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键不同点,着重从其形成机制、模式和研究方法论述。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Cross领导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成因地层研究组为代表提出的,邓洪文教授首次将该理论体系在国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后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就是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通过对层序地层基准面的分析,运用精细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由于时间分辨率的增加,地层预测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并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岩石物理模型。
1.理论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重新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简介:作为对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体进行研究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成因层序,即以等时面为界的时间地层单元,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层基准面或平衡剖面理论。
地层基准面为一抽象的、动态的非物理界面它是海平面、古构造(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物源及沉积物供给速率、古地理等多种影响因子的函数。
基准面位置运动轨迹及方向、波动振幅及频率随时间而变化,并能准确地、动态地反映空间及沉积过程。
基准面在变化中总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
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理解为时代域)保存下来的一套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面为界,因而为一个时间地层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中各级层序边界的识别方法前言层序地层学可视为“地质学中的一场革命”。
作为一种成功的全球性理论,它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层序界面、层序结构和体系域及沉积体系展布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三个重要容[2]。
其中以层序界面的识别最为重要,堪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灵魂和生命[3]。
在常规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据地震剖面、野外露头、录井岩性、测井曲线等资料所展现的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4~7]。
但大量实践证明,有许多层序界面在宏观上是难于辨别的,但并非不存在,这就有碍正确划分层序[8]。
这种现象已成为层序格架建立中的一大难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信息.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在不是层序边界的地方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异常而造成层序边界存在的假象。
因此在判断层序边界存在与否时,不能单纯根据某一信息的异常变化,而要同时在地震特征上、测井曲线上和钻井剖面中的岩性、岩相特征上、古生物组合上、徽量元素的变化上找尽量多的证据,以期划分准确。
一、层序分级1.一级层序或超层序代表相似构造背景下沉积的整个地层序列,地层规模相当于系或统。
在时间跨度上大于50Ma。
2.二级层序为同一个二级构造幕控制下的沉积序列,与过去所说的二级沉积旋回相当,边界为明显的不整合面。
在时间上的跨度在3--50 Ma。
陆相盆地二级层序纵向可区分出沉积类型明显不同的2—4个体系域,二级层序下部(特别是盆地沉降初期)往往发育缺少稳定水体的陆上红色沉积地层,在陆相断陷盆地主要为主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在陆相坳陷盆地发育辫状河沉积,可称为“冲积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随着二级构造幕沉降围的扩大,沉积物不能充填满构造沉降形成的可容纳空间,遗留下未被沉积物充填的湖侵沉积序列可称为“水进体系域”。
或“湖侵体系域”;最大湖侵期之后,主要由于二级构造幕后期沉降速率的降低,湖盆水体面积减小、深度变浅,发育水退型沉积序列,之后还可能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沉积,可分别称为“水退体系域”和“河流泛滥平原体系域”,二者组合一起与海相盆地的“高位体系域”相当。
3.三级层序为三级构造幕沉降过程中沉积的地层序列,地层规模一般当于段,其边界为沉积间断面或局部不整合,向沉积中心过渡为连续沉积面。
在沉积分异程度较高的盆地,可进一步划分出水进和高位体系域。
4.四级层序即准层序,由多个单砂层和泥岩层组成,地层规模相当于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砂层组,5.五级层序相当于VanWagoner(1990)定义的“层组”,由一个砂层与一个泥岩层组成,五级层序一般为自旋回沉积地层单元二、利用钻井资料识别层序边界任何能够指示沉积环境与相序变化的岩心、岩屑、古生物、地化、测井等钻井资料,都可以用于钻井层序划分与对比。
与地震资料相比,钻、测井资料的地质含义明确且分辨率高,既可以用于识别大套层序界面也可用于四一五级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对比。
钻井层序划分对比的一般步骤方法是:首先选择位于过渡相带的典型井,在岩心相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测井和录井资料反映的岩电组合特征,分析垂向上沉积相序演变过程,进而通过识别可容纳空间演变趋势的转换面和突变面,识别准层序、准层序组、体系域和层序边界,确定初步的层序划分方案;然后通过多条基干连井剖面层序对比,调整层序划分结果,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识别准层序组和体系域边界,建立钻井剖面层序地层格架。
在层序地层学中主要是三级层序边界的识别,以及它所包含的最大洪泛面、初次洪泛面和准层序是关键。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述其在钻井资料上的特征。
1.三级层序边界的识别(1)层序边界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边界下伏层序的湖岸上超点向盆地中心迁移,其在钻井剖面中表现为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即浅水粗粒的沉积物逐渐覆盖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
(2)由于层序边界之下是高位体系域,水体有向上变浅的趋势,反映在粒度上一般是向上逐渐变粗。
而层序界面之上是低位或湖侵体系域,水体向上为变深的趋势,反映在粒度上为向上逐渐变细。
所以碎屑岩粒度由向上变粗至变细的转换面作为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3)层序界面上测井曲线组合形状反映的相序演变趋势发生转折。
在SP和RT测井曲线上,层序边界的下部一般是齿状的漏斗形,而边界的上面一般是倒置的漏斗形,所以边界一般是测井曲线幅度最大的位置。
(4)层序界面附近古生物化石的分异度和丰度显著降低,一般缺少水生生物化石,有时为无化石的“哑层”。
(5)在低位体系域不发育时,地层的叠置方式由进积式向退积式转变的位置可以作为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6)层序界面附近沉积物的颜色.般为氧化色,例如褐色、棕色和棕红色等。
2.最大洪泛面的识别标志(1)在岩性录井剖面中,最大洪泛面一般发育在稳定的泥岩段或泥岩段的顶部和底部。
(2)最大洪泛面一般对应于常规总伽马删井曲线的峰值,而且应用特殊的伽马曲线,如铀、钍、钾以及他们的比率关系可以比较准确的识别最大洪泛面的位置。
—般最人洪泛面具有铀最高值(大于5ugg)和钍铀低值(小于2.5)的特征。
(3)从沉积物粒度演变看,最大洪泛向处于粒度最细的位置,其下粒度呈向上变细趋势,其上粒度呈向上变粗的趋势。
(4)从地层的叠置方式看,最大洪泛面处于退积式向进积式或加积式叠置方式转变的位置。
(5)测井曲线上,最大洪泛面一般处于sP曲线大段的泥岩基线或电阻率曲线的最低值。
3.初次洪泛面的识别标志初次洪泛面本区不明显,只在第四个层序中发育。
初次洪泛面可以通过地层的骨首方式、测井曲线的组合方式、相的叠置方式等来识别。
4.准层序划分准层序(即四级层序)是成因上有联系的多个岩层或岩层组组成的地层单元,地层规模相当于四级沉积旋回或砂层组,准层序部纵向上地层相对连续、无明显沉积间断。
海泛面作为准层序边界,反映了水深突然增加事件。
海泛而识别要综合以下因素:岩性突变,层厚突然增加或减少,可能的冲刷与侵蚀,层面附近出现丰富的海绿石、磷灰石、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生物扰动现象向下突然增加或减少.准层序的岩性与厚度变化在常规测井中都有显示,可以通过岩性测井与曲线形态分析来确定。
地球化学测井和成像测井能够识别海绿石和生物扰动的存在。
不同的准层序组类型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也有差异。
前积准层序组为一向上变粗的侧井组合,进积准层序组为一箱形的测井曲线组合,退积准层序组为一向上变细的测井组合。
三、利用测井曲线资料识别测井曲线在纵向分辨率高,且资料齐全,随着测井技术的提高,测井在层序边界上的识别越来越受到重视。
层序边界是一个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
层序边界的识别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找准边界,后面其它工作才有意义。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沉积间断,是一个较大波阻抗差的反射界面,基于此,在不同的测井曲线上,层序边界将会有其特定的响应,这就给我们利用测井曲线识别层序边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沉积同断或不整和面上、下地层产状通常不一致,在地层倾角测井曲线上有明显的反映,反过来,通过识别地层倾角侧井上矢量图模式的变化,也可以推断沉积间断或不整合面的存在。
下面从层序边界、最大洪泛面、初次洪泛面和准层序几个方面述其在测井曲线上的特征,以及用一些利用测井的技术去验证和评价。
测井曲线识别层序边界的方法:(1)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组合识别法;(2)声波时差识别法;(3)TOC识别法;(4)累计倾角识别法。
1.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组合识别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在层序边界附近有较大的变化,它们的幅度、形态和组合关系等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例如,自然电位的基线强烈偏移、视电阻率的突增或突减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层序边界的响应。
不同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及不同的水深,必然造成沉积物组合形式和层序特征的不同。
因此,利用这些曲线在垂向上不同的组合特点以及横向上的追踪对比,能较为准确地识别层序边界。
2.声波时差识别法沉积地层中的不整合在声波时差测井上的响应异常,此处所说的不整合是指岩石地层在沉积上缺少连续性的特征,这种非连续性是由无沉积或剥蚀作用所致,是沉积盆地中构造抬升、湖平面下降的直接结果,不整合面对应于层序地层中的层序界面。
根据声波时差测井原理可知,声波时差是对沉积地层的岩性、物性、孔隙和裂缝中的流体性质等因素的综合响应。
不整合的形成将导致其中某些因素出现异常,从而使沉积地层的声波时差偏离正常趋势线,这是进行不整合或层序边界识别的理论基础。
在地层垂向剖面中,当这些因素发生异常时,声波时差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当上述因素变化不是按正常趋势变化时,声波时差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将出现异常。
岩性对声波时差的影响明显,在分析研究过程中,为了消除岩性的影响,因此在同一口井中选择同一岩性作为研究对象,一般选用泥页岩。
对于泥岩,声波时差随深度增加,声波时差减小,存在一条趋势线。
Wyllie等人(1956)依据大量实验结果推断,在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隙固结地层中,孔隙度与传播时间之间存在着正比线性关系。
在此基础上,MagaraK(1976)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泥页岩在正常的压实情况下的声波时差与深度的关系式:式中,Δt—泥页岩在深度H处的传播时间;Δt0—外推出地表的传播时间;C—正常压实超势斜率H—埋深3.TOC识别法国外许多学者在岩心实测数据标定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来识别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和有机碳总量测定分析。
该方法是利用测井曲线重叠法,把刻度合适的孔隙度曲线(一般为声波时差曲线)叠加在电阻率曲线上,在富含有机质的细粒烃源岩中,两条曲线存在幅度差,定义为ΔlogR)。
其中其表达式为:式中,ΔlogR曲线幅度差;R实测地层电阻率;Rns非源岩泥岩电阻率;Δt实测地层孔隙度测井数值;Δtns非源岩泥岩孔隙度测井数值;K与孔隙度测井测量单位相关的比例系数。
在未成熟的烃源岩中,两条曲线分离的原因是由孔隙度曲线响应造成的;在成熟的烃源岩中,生成的烃类替代岩石孔隙中的水,导致电阻率增大,使两条曲线产生更大的差异(或幅度差)。
并且,在一般情况下ΔlogR与烃源岩中的有机碳总量(TOC)成正比关系。
沉积地层中的烃源岩发育程度和有机碳的丰度与层序地层格架存在紧密关系。
在层序地层学中,地层中有机碳总量(TOC)在垂向上的分布以周期性的形式出现。
TOC的峰值常与最大湖泛面对应,在此面之上,由于高位体系域较快的沉积物稀释作用使TOC减少,而在该面之下,由于湖侵体系域较高的沉积速率,TOC也要减少,沿最大湖泛面TOC增加。
基于此,可以利用测井资料来判定最大TOC的位置,也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最大湖泛面的位置。
可以进行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的划分。
4.累积倾角识别法常规地层倾角矢量图能识别出大的不整合面,但这种蝌蚪图较分散,也存在多解性,因此本文将介绍另一种倾角图—累计地层倾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