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故事素材(肖邦的爱国事迹)(苏教版六年级上)

合集下载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知识点整理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异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
之际恳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激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伤心》。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乔羽、舒伯特。

4、悲忿欲绝:欲,将要。

绝,死亡。

溘然长逝:辞,辞别。

5、表现爱国情怀的成语:忠心耿耿、伤时感事、碧血丹心、精忠报国、以身许国
6、表现忘我工作、学习的成语:废寝忘食、彻夜达旦、忘餐废寝、分秒必争
7、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8、背诵课文第 2 自然段。

【习题解答】
习题 3 答案: 1. 悲忿欲绝:沉痛愤慨到了极点。

绝,气味中断、死亡。

2.溘然长逝:永久走开人间。

辞,辞别。

习题 4 答案:1. 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别礼品”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久不要忘掉自己
的祖国。

2.“弥留之际”指病危将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激烈爱国感
情。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PPT课件 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PPT课件 5

排列短文,用序号在括号里标出
• ( )肖邦是波兰的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 ( )肖邦是从小就喜欢音乐,他6岁开始学琴,
8岁就举办了演奏会了。 • ( )当时的人,都惊讶他的音乐天才,争着要
为他出版呢。 • ( )在他15岁那年,就已经写成了第一首圆舞
曲。 • ( )他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父亲是一位教
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 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 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 下吧!” 1.“特殊礼物”指( 装满泥土的银杯 ) 2.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 送给肖邦?
答:老师要肖邦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灾 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 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 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 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 读有关语句 。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综合概括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
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
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 了不起的伟
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相关课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 回忆 )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 的句 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 得多 。)

苏教版六上《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原文

苏教版六上《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原文

苏教版六上《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原文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

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

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

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

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才39岁。

教材简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三篇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包括图片和音频资料)

(六年级语文教案)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包括图片和音频资料)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包括图片和音频资料)六年级语文教案浪漫钢琴诗人肖邦生平肖邦的爱国事迹[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预习。

按要求预习:读顺课文、掌握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弥留之际、悲愤欲绝、疾驰等)、写出对课文的总体的初步感受、写出对课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段落的感受与体会、提出一二个有价值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一句,齐读,思考:想想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说的?怎样才能读好?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整合学生的问题)整合后的问题:(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二、检查预习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疾驰蜡烛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2)指导书写邦:左右基本等宽。

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

亡:横要长。

催:范写。

指出注意点。

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

肺:右边末笔是“”。

描红抄写本练习书写词语。

(3)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三、再自由朗读课文。

同桌互读互纠。

●四、默读课文,思考整合时大家遗留的问。

如果有答案了,做好记号。

又有新问题产生做好记号。

第二教时●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二、解疑。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的爱国事迹.doc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的爱国事迹.doc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的爱国事迹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

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

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

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时间已到,战马嘶鸣,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扑向敌人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英勇战斗,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向故乡飞奔念到这里,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

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

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沉沉。

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

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

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

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

当时在欧洲盛行这样一种风气,音乐旅行似乎已成为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

一八三O年十一月初,肖邦的朋友们为他出国旅行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

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

肖邦就带着这只银杯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

肖邦到达维也纳刚一个星期就传来华沙起义的消息。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近、反义词
欺凌—— 弥漫—— 悲愤—— 特殊—— 郑重—— 忧虑—— 勉励——
欺压 充满 忧愤 特别 慎重 忧愁 鼓励
欺凌—— 压迫—— 特殊—— 郑重—— 痛苦—— 勉励——
保护 反抗 普通 轻率 欢乐 打击
重点词语
欺凌—— 欺负;凌辱 悲愤—— 悲痛愤怒 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咏唱—— 吟咏歌唱。 呐喊—— 大声叫喊 忧虑—— 忧愁担心 倾注—— (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弥留之际——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指病重将死。 际:阶段,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 催人奋起—— 使人振作起来。 与世长辞—— 辞:辞别。同人世永远告别了。 指死去。
生字
生字 音节 部首 肖 邦 咏 腔 忧 烛 xiāo bāng yǒng qiāng yōu zhú 小 阝 口 黎 lí 卡 kǎ
月 忄 火 氺 卜 一腔 肖邦 咏唱 忧虑 卡片 肖邦 热血 蜡烛 巴黎 组词 邦交 吟咏 忧伤 卡车 姓肖 口腔 烛火 黎明 邻邦 歌咏 忧愁 卡通 腔调 元宵 悄悄 帮忙 优秀 孤独 削皮 游泳 控制 犁田 形近字 捆绑 打扰 浑浊 咔嚓 消除 永久 空白 鸭梨 梆子 犹豫 侵蚀 俊俏 逍遥
·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
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随堂练习
按要求写句子。 1.肖邦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缩写 句子)
2.肖邦离开祖国。(扩写句子)
3.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 自己的
音乐创作之中。(改为“被”字句) 参考答案:
学习目标
• 1、会认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 生字组成的词语。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第二自然段。 • 3、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的 感情。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PPT课件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PPT课件2

滑轮支
受力示意图。
匀。(4)探究定滑轮的作 5、学生汇报(滑轮的
用时

要求向不同方向拉,同时画 用) 出定滑轮中的三种方向的受
力示意图。(5)探究动滑
轮的 作用时应选用轻质的滑
轮并 悬挂钩码的个数多一些。
(6) 实验过程实事求是地
记录数 据。
6、板书:定滑轮:使用定
滑 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拉
力 的方向。
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 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
所以教学中通过讨论及活 动,使学生能利用动滑
轮和定滑轮的作用解决生活中 实际问题。
课时设想:定、动滑轮作为一节,滑轮组一节课。
二、 教学 目标
1.知识和 技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其各自的 特
点,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 滑
轮轮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动滑轮和定
板书:a:轮轴位置固定不 利用滑轮、细线、铁 移
类 动的滑轮是定滑轮。
架台等设计两种方案,
B:轮轴可以随重物一起移 把钩码提起来,并画
动 的滑轮是动滑轮。
出 实验装置示意图。
2 、探 1、 提问:使用这两类滑轮 2、小组实验、讨论、


究 起同一个钩码,拉力是否 相 流:
两 同?(要求用手直接拉 去感
在升国旗一样,留意手的拉 升 到旗杆顶上的?
绳的方向,和旗的运动方向。 ( 旗手向下拉绳 子,
请大家讨论——运动的过 程
和方向。
红旗就向上升。向
下拉绳子越长,旗就
4、小组做一个升旗的 3、为什么向下拉绳了,旗帜 装置去研究。 就升上去了,到底装了什么 边操作边研究合作交
样的机械?
流。
学生打开工具盒,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PPT课件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PPT课件4

三. 写好生字
1. 出示生字,引导观察:坦、克、潜、艇、舰。 2. 重点指导:潜、艇。 3. 学生练写。 四.
作业
1. 课后第三题抄写。
2. 扩词:
步( )(
)(

导(
()
空( )(
)(

枪(
()
3. 找出一些军事方面的图书看看,读读。
)(

)(

识字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观察图画体会字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激发学生 学习汉字的兴趣。
1.
出示词卡,认读字词。
1正音。
2“开火车”读,齐读。
2.
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图读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武器。 3指导:这一课的词语都跟军事有关,朗读时要响亮、有力, 体现我人民解
放军个英勇威武。
4范读、齐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范字,引导学生观察:陆、空、导、弹、枪。 2.学习偏旁。 3.重点指导:陆、导、枪。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用“寒、流、滑、绳”口头扩词。 3.背诵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韵文,帮助学生积累。 二.指导
书写,检测效果
1.认识新偏旁“羽”。
2.学生看笔顺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3.反馈检查,说说“刺、蛇、寒、翠”的笔顺。
4.教师范写1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2相机出示词卡认读并贴在相应的事物旁:蟒蛇、蚂蚁、刺猬。 3“蟒蛇”你了解吗? 3. 哪些植物不怕冷?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1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2相机出示词卡认读并贴在相应的事物旁。 (4) 教师介绍:腊梅、翠竹、苍松不怕冷,被称作“岁寒三友”。 4. 小朋友也不怕冷,他们在干什么? 1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2相机出示词卡认读并贴在相应的事物旁。 5. 借助图画,看拼音读词语。自由读、相互读。齐读。 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的爱国事迹
(一)
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

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

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

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
时间已到,
战马嘶鸣,
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
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
扑向敌人
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
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
英勇战斗,
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
向故乡飞奔
……
念到这里,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

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

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

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

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

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

由肖邦作曲、
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二)
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

当时在欧洲盛行这样一种风气,音乐旅行似乎已成为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

一八三O年十一月初,肖邦的朋友们为他出国旅行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

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

肖邦就带着这只银杯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

肖邦到达维也纳刚一个星期就传来华沙起义的消息。

华沙起义者们把沙皇俄国统治者赶出了波兰,成立起自己的政府。

听到这个消息,肖邦又惊又喜,离开祖国前他虽然已预感到革命风暴就要来临,但是,他没料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猛,他想立刻赶回祖国去参加战斗,可是朋友们寄来一封封信加以劝阻,劝他在国外用艺术为祖国服务。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听从了朋友们的意见,暂时先在维也纳留下来。

然而,爱国主义的情感使肖帮焦灼(zhuó)不安,他给老师爱尔斯涅的信中写道:
“我从得到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消息(即指华沙起义)那天起,一直到现在,除了担忧和挂念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还在摇篮里,而作为一个波兰人——我已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了……”
肖邦带的钱已经快花光了,为了生存他还得举行演奏会。

当他穿上燕尾服、穿着打蝴蝶结的衬衣坐在钢琴前演奏时,他眼前浮现出的却是战斗中的祖国,挺胸行进的朋友们。

肖邦痛苦极了,他回到寓室后奋力敲击钢琴,使它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来发泄他的痛苦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担忧。

在这种感情驱使下,他写下了《b小调谐谑(xuè)曲》。

肖邦通过这首钢琴曲倾诉了他对祖国温柔的怀念之情,倾诉了他渴求战斗的激情。

这首乐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三)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

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

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

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

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

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

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

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

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音乐评价极高,他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