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简介论文

合集下载

帕金森病的现代药物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的现代药物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的现代药物治疗进展作者:倪锡森陈剑浩龙金瑶陈晓婧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6期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该病呈进行性发展,好发于老年群体,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和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PD的发病率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本文概述PD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帕金森病;药理学;西药;中药;;针药结合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该病呈进行性发展,由于多巴胺神经元凋亡消失【1】,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及步态异常等症状。

PD好发于老年群体,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和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PD的发病率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分为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康复治疗、外科治疗等。

1967年,临床研究表明口服左旋多巴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确立了其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地位【2】。

至今,左旋多巴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最有效药物【3】。

但这类西药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应用数年后,其疗效减弱,出现开关现象、剂末现象等【2】。

如今,PD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左旋多巴胺的替代治疗,然而治疗效果不佳【4】。

本文概述PD的治疗药物。

一、PD的治疗药物P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脑内多巴胺含量密切相关。

多巴胺若氧化脱氨则失去功能,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MAO)可抑制多巴胺氧化,相对增加了脑内的多巴胺水平。

同时MAO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抑制自由基和神经毒素的形成,从而达到延缓PD发生发展过程。

2018年临床用药在MAO上有了新的突破,以雷沙吉兰【5】、沙芬酰胺【6,7】为代表,但由于其投入临床时限较短,疗效与不良反应或尚未明确,故不做深表。

普拉克索是早期早发型帕金森病单药治疗的理想選择【8,9】,能减少副作用多的美多芭的使用,联合多巴丝肼片用药则优于单独用药,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

辛伐他汀【10】提示治疗PD的机制可能与调节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关,并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降解异常蛋白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简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简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简介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创刊于1975年,是国内神经病学、精神病学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学术性核心期刊,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居临床医学期刊前列。

我刊主要报道我国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推广先进的诊疗技术,组织专题学术讨论和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

辟有包括专家论坛、论著、短著述、研究简报、临床荟萃、讲座、综述、疑难病例讨论等诸多栏目,全面、实时地反映最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其从基础到临床的广阔领域给致力于神经科学发展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博大的舞台。

我刊在历届编委、全国各地专家和广大神经内、外科和精神科医生的大力支持下,不断进步,取得了系列优异成绩。

1992年起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检索系统(CMBdise),随后亦被收入其英文版。

1996年起一直被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鉴定委员会评定为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的核心期刊,同年起被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确认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统计源,并一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998年开始,我刊被国际著名检索工具《化学文摘》(CA)收录,学术地位已初步获得国际承认。

2001年我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同年获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2001年由国家科技部和卫生部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根据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国内外重要科技信息检索系统收录的情况期刊论文被引用率、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确定我刊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国药监市[2001]278号文,允许我刊刊播处方药广告。

2004年应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邀请加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科技精品期刊库)。

2008年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刘锐芬;周晶;曾庆;何龙龙;黄国志【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计算机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人工认知训练,计算机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人工认知训练基础上增加基于六六脑(R)脑康复云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1次/d,30 min/次,5次/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独立能力进行疗效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和功能独立评定量表(FIM)评分法.结果 (1)认知功能变化:治疗12周后,两组MoC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计算机组命名、注意力、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和定向力项目评分和对照组延迟回忆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计算机组MoCA 总分要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日常生活和独立能力:计算机组MBI、FIM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对照组MBI、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计算机组MBI、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六六脑(R)脑康复云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与传统人工训练结合应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人工认知训练.【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9(040)010【总页数】4页(P1401-1404)【关键词】脑卒中;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认知康复【作者】刘锐芬;周晶;曾庆;何龙龙;黄国志【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5102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R493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和预后影响极大,是目前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热点[1-2]。

有关医学会领导致辞6篇

有关医学会领导致辞6篇

有关医学会领导致辞6篇医学会领导讲话稿1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行:你们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初夏,我们感受到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对人民医院的一片盛情,这种缘于医学科学崇高的关爱,也增添了我们投身医学研究,献身医学科学的信心和勇气。

作为基本现代化医院、省首家二级甲等医院,省首届“十佳”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我们很荣幸能够承办这次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遇。

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在临床神经外科有着丰富经验,取得丰硕成就的着名专家为大家开展精彩的学术演讲,他们德高望重,着作等身,用我们的热烈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各位专家将会给本次会议带来国内外临床神经外科地方最新的研究成就,大家通过这次难得的交流对话的平台,可以就医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困惑求教于专家学者,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多视角畅谈,零距离接触。

本次大会的演讲内容涉及神经外科学领域的多个地方,各位专家尽管事务繁忙,仍然冒着天气的炎热,怀着一份责任与使命,开展了积极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承办方,我们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无限的敬佩!我国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的研究与成长,目前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突破。

多个研究选题走在了世界前列,不少研究成就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我们有必要加以不断重视,在研究形式和研究内容上大胆走创新之路,才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新成就。

今日这次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受到了省有关学术机构、卫生局领导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兄弟企业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各级领导规定我们承办方,要精心策划,科学组织,热情服务,确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时规定我们,要以研究推动工作,以工作带动研究,加快临床神经外科建设与改革的速度,加大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力度,从而赢得患者更大的满意度,为医院的整体成长做贡献,为该学科理论与实践成长注入新的元素,做人民满意的科研型医务工作者,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成长,提高和带动本地区在临床神经外科医学上的研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医学会领导讲话稿2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行:盛夏时节逢盛会,洪湖岸边迎嘉宾。

度洛西汀联合乙哌立松对紧张性头痛伴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度洛西汀联合乙哌立松对紧张性头痛伴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度洛西汀联合乙哌立松对紧张性头痛伴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李晶; 徐翔; 陈颂春【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9(023)019【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度洛西汀; 乙哌立松; 紧张性头痛; 焦虑; 疗效【作者】李晶; 徐翔; 陈颂春【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紧张性头痛(TTH)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其发病率占头痛患者的80%左右,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钝痛、头疼部位不定,具有束带感,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1], 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研究[2]认为,头颈部肌肉收缩、局部缺血及疼痛通路障碍等因素造成了TTH。

近年来, TTH的相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有些患者治疗后仍未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且长期头痛易导致严重焦虑,而焦虑又加重头痛,形成了恶性循环。

目前,临床对于TTH常采用药物治疗,乙哌立松为中枢性肌肉松弛药物,对TTH的治疗效果较好,度洛西汀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与乙哌立松联合治疗TTH的疗效较好,但关于二者联合治疗TTH伴焦虑障碍的效果的研究尚较少。

本研究采用度洛西汀联合乙哌立松治疗紧张性头痛伴焦虑障碍的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50例TTH伴焦虑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

纳入标准: ① 符合2004 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TTH诊断标准[3]; ②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7分; ③ 入组时均处于头痛发作期; ④ 经头颅CT或MRI排除颅脑病变; ⑤患者或家属签署了实验知情同意书,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其他精神疾病; ② 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 ③ 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 ④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⑤ 对实验药物不能耐受者。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

・学系简介・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首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首医)神经病学系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以下简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神经内科联合形成的学系#学系成立于2004年,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学科群建设完整的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神经疾病诊治中心、研究中心和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学系主任贾建平教授曾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最新当选为第四届学系系主任。

系副主任郝峻巍、赵性泉、张拥波、王佳伟、胡文立、刘广志,多在各种学会担任常委、学组组长和委员,体现了学科实力及在全国同行内的领头地位。

自成立以来,首医神经病学系的临床优势不断强化,目前拥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29家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多个成员单位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医院管理局重点学科、科技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在中国医学科学院STEM科技排名中持续名列前茅。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联合主体设置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进一步夯实首医神经病学系在国内神经病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学科诊疗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认知障碍和痴呆、脑血管病、神经免疫、癫痫、神经重症、帕金森和运动障碍、神经肌肉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神经眼科、神经康复、神经介入等众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专科,常年担负大量的北京市神经科和全国范围内神经科疑难重症会诊及诊治任务、国家医疗救助和国际援助任务。

已经逐渐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卓越的神经疾病诊断治疗中心。

首医神经病学系以临床资源优势为依托,重视开展多中心的临床应用研究,同时进行针对疾病机制的深入基础研究。

目前已经建立起大型临床和科研数据库、研究平台及研究体系:如痴呆临床研究数据库、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帕金森病临床数据库、自体免疫性脑炎注册研究数据库等,为开展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近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的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脑血管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治疗和未来发展方向。

会议首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振华教授致开幕词。

赵教授指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他强调,本次会议将为与会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提高脑血管病的诊疗水平。

接下来是精彩的学术交流。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分别就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特别是在脑卒中防治方面,多学科联合开展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议还邀请了国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分享国际上脑血管病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与会者还参观了相关企业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展示,进一步了解了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在会议期间,与会者还就脑血管病防治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一致认为,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是解决脑血管病防治难题的重要途径。

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推动我国脑血管病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会议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和朋友,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脑血管病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近日,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北京圆满落幕。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脑血管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会议旨在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就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2023年度第一期“神经病学时间”大会

2023年度第一期“神经病学时间”大会

赵重波,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 组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委员会神经肌病组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2002年毕业 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4.6赴法国巴黎Salpêtrière医院参加神经肌病暑期学校培训 并获结业证书,2006.4-2007.5赴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直从事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诊疗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以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杂志11篇(第一作者3篇, 通信作者2篇),参与《现代内科学》、《实用内科学》、《神经病学》等著作的编写,主编《神经内科病例分 析—入门与提高》。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承担上海市科委课题“重症肌无力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 究”。所参与的“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 技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23年度第一期“神经病学时间”大 会
会议
01 简介
03 与会专家
目录
02 会议地点
临床诊疗和临床科研是所有神经科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了解决神经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由丁香园站,武警总医院主办的神经病学时间应运而生,并期待广大神经科医生的参与。
简介
活动原则Leabharlann 活动宗旨规模与形式
张在强,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中 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肌病学组委员,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医疗鉴定专家组成员。主要工作 领域:周围神经肌肉疾病、脑小血管疾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疾病的诊断。主要研究方向:周 围神经肌肉疾病的分子病理学,脑小血管病的诊治路径和策略,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和临床诊治方法。主持和 参与多项基金课题,在研课题2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3等奖一次,发表核心期刊和SCI论文50余篇,参编教材: 《神经病学》人卫出版社5版(电子版),专科医师培训教材《神经病学》(王拥军主编),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 格考试指导用书《神经内科学》《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王维治主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论文,以实际行动庆祝了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会议活动 丰富多彩,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为部分精彩内容采撷。 一、大会概况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 分会常委、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刘鸣教授 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本次大会主 席、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蒲传强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四JJ J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教授以及四川省医 学会副会长张刚教授先后致辞。 本次大会共设2个全体大会、14个专业学组、2个协作 组组织了26场次专题报告,共有166个学术专题发言和16 个学术专场,有296篇论文进行口头学术交流,695篇论文 以壁报形式展出;本次大会的内容包括脑血管病、痴呆与认 知障碍、神经肌肉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肌电图及临床神 经生理、神经免疫、神经病理、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神经遗 传、神经生化、脑电图与癫痫、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神经 康复、睡眠障碍及头痛、神经重症等方面,是国内神经病学领 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在2014年成功举行“专家面对面” 病例讨论的基础上,继续征集全国同行疑难病例,全国同行 积极响应,认真准备,提交了110个病例;因时间有限,本次 会议精选出了20例在年会期间由全国知名专家进行把脉会 诊。“专家面对面”现已成为大会的品牌和亮点。2015年还 首次举行了护理专题论坛,强调医护配合,共同提高神经系 统疾病治疗水平。 二、主题发言 在本次会议上,共有12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主题 发言。I四JII大学魏于全院士在题为《生物治疗与生物技术药 物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全面介绍了生物治疗领域的研究进 展,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体现了转化医学模式及方向。
DOt:10.3760/ema.j.issn.1006-7876.2016.09.020 作者单位:10071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彭 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蒲传强) 通信作者:蒲传强,Email:pueq30128@sina.en
绍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研项目《脑梗死的血管
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规范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黄
一宁教授在《脑出血的预警因素》的报告中对脑出血的预防 策略进行了阐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钢教授在题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精准医学》的报告中强调对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的病原体快速检测,有助于选择有效治疗,体现精 准医学理念。 三、专题发言 (一)脑血管病与康复 香港中文大学的黄家星教授介绍了急性心源性卒中抗 凝治疗的使用时机及药物选择方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 鸣教授针对脑卒中的诊治热点,强调循证指南与精准个体化 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介绍了高危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院曾进胜教授在报告中对隐源性缺血性卒中进行了较为系 统的介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江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院 黄一宁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组最新制定 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共识》和《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 识及进展》,这些指南/共识将对今后临床科研工作有重要指
学特征与血运重建治疗的新策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东 教授在《耐药癫痫的专家共识与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结合 我国国情制定的耐药癫痫定义及规范治疗方案。山东大学 齐鲁医院焉传祝教授在《晚发型代谢性神经肌肉病诊治进 展》的报告中强调临床上重视晚发型代谢性神经肌肉疾病 的临床表现,介绍了代谢、酶学和基因检测的价值,避免漏诊 或误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杨弋教授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 机制相关研究:从血管结构到血管功能》的报告中,提出应从 全面的视角,将神经与血管、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对脑血管 病进行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志英教授结 合当前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检测的现状作了题为《靶向测序
史堡型丝型苤查!!!!堡!旦箜塑鲞箜!塑!丛!』塑!!竺!:!!P!!坐!堕垫!!:!塑:塑:№:!
.学术动态.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简介
彭斌蒲传强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 9月17-2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四 川省医学会和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四川 大学华西医院协办。2015年恰逢中华医学会成立100周 年,神经病学分会广大医师积极参与本次会议,共有5 多名神经内科及相关学科的医师报名参加大会,投稿3
(GNE)肌病伴青斑样血管炎,系国内外极少见的病例,提出 了临床、病理及基因相结合与互补的重要性。大会安排有 23个精彩临床神经病理与肌肉病例讨论,现场观众爆满,气 氛热烈,成了大会一道风景。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张如旭医师报告了230个中国腓 骨肌萎缩症(CMT)家系的基因型及表型分析,发现CMT家 系先证者基因确诊率约为45.2%,CMTl较多为PMP22基因
200 56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教授在《循证医学与精准医学:思 考与探索》的报告中,对循证医学与精准医学的辩证关系进 行精辟阐述,相信对临床医疗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北京
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在《我国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现状与展
望》的报告中,结合当前临床诊治与研究热点,对自身免疫性 脑炎的诊断、治疗及研究现状、局限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精彩 的论述。Lancet Neurology主编Elena Becker.Barroso为大家 向Lancet Neurology投稿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吉林大学 第一医院饶明俐教授在《警惕神经梅毒再次蔓延》的报告中 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当前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提 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刘新峰教授介
突变相关周围神经病;CMT2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指出
根据临床分型选择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仍为常规的CMT基因 诊断策略,而CMT致病基因外显子捕获测序和全外显子组 测序可作为基因诊断补充方法。北京协和医院崔博医师分 析了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额颞叶变形的临床影像与遗传学 特点,发现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是肌萎缩侧索硬化一痴呆 的最主要类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坦医师报 告运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小 鼠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可改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 小鼠的共济失调症状。 (四)癫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葛炎医师报告了亚洲地区癫痫 患者死亡风险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验收癫痫患者因意外事 故、恶性肿瘤及脑血管意外而死亡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 群。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狄晴教授对癫痫发作的诱 因进行分析,指出了解癫痫发作的诱因可更加有效管理癫痫 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潘洁医师则报道 了对首次无诱因痫性发作的复发率及危险因素荟萃分析结 果,认为脑电图痫性放电异常、夜间痫性发作等是重要危险 因素。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谭兰教授运用 全基因组血清miRNA表达分析筛选癫痫患者血清生物标志 物,认为miR一106b一5p有可能成为新的癫痫早期生物标记 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薛青医师报告了多疗程重复经 颅磁刺激治疗44例局灶性癫痫患者安全有效,但还应进一 步研究。北京协和医院金丽日教授发现发作期碰触面部动 作在确定颞叶癫痫致痫区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 (五)神经免疫、感染与炎症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柱一教授介绍了《中国重症 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简版)》。天津医科大学总 医院闫亚平医师报告在视神经脊髓炎小鼠模型中通过调控 病灶部位炎症微环境促进神经干细胞存活和修复治疗的研 究结果。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海峰教授对重症肌无力发病 机制中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和免疫调节分子基因的作用进行 了研究,证实CHRNAI、cTLA-4和AIRE基因多态性在中国 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
万方数据
史堡弛丝型苤壹!Q!!生!旦箜塑鲞箜!塑鱼!也』堕!!趔:!!P!!堡!坚!Q!!:y!!:!!:№:! 院吴昊天医师总结了单中心用他克莫司治疗视神经脊髓炎 的结果,认为与硫唑嘌呤对于缓解期的疗效相当。北京协和 医院神经科关鸿志教授报告了运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诊 断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研究,初步说明二代测序监测脑脊 液实现“全病毒”检测是可行的。北京同仁医院丛衡日医师 对免疫性及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颅脑磁共振 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深入认识视神经炎。海军 总医院刘建国医师对60例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 髓鞘病进行分析,有助于在临床、影像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 统淋巴瘤鉴别。 北京协和医院钱敏医师对l 1例神经皮肤黑变病患者的
progressive
要提示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放军总医院黄旭升教授对小纤维神经病进 行总结,提出皮肤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计算表皮内神 经纤维密度改变为诊断小纤维神经病的金标准。解放军总 医院班瑞医师报道l例具有23年持续皮疹和8年进行性双 下肢无力的病例,经皮肤和肌肉活检及基因筛查,最后确诊
为尿苷二磷酸一N一乙酰葡糖2一表位矽N一乙酰甘露糖激酶
万方数据
史堡弛经型盘查!!!!生!旦箜塑鲞筮!塑g!也』!!!趔:!!P!!塑!塑!Q!!:!!!:塑:塑!:! 导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梁启明医师对 182例自发性脑出血微创术后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进行分 析,发现微创术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脑出 血有良好安全性,再出血率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 内科尹恝医师报告了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 者具有明显区别于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结构,为卒中预防开 拓了思路。北京天坛医院黄正医师对570例大样本烟雾病 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进行了分析,提出脑血运重建术能 预防缺血性烟雾病患者卒中复发及改善预后。复旦大学附 属华山医院褚鹤龄医师报告了Apelin-13通过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认为其可能为脑 缺血后神经保护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杜鹃医师报告了随机对照临床试 验“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运动皮质兴奋性及运动功能 障碍的作用研究”的结果,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作为脑卒 中患者有效的神经康复手段之一。中国康复研究中一0:11;京 博爱医院李晁金子分析了青年卒中患者病因分型和系统康 复对生存治疗的影响,将为改进青年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和改 善预后提供依据。 (二)痴呆、帕金森病、运动障碍与睡眠障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在《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现状与思考》的报告中,针对目前诊断及治疗局限,提出 重新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观点。来自同一医院的李洁颖医 师报告2例少见的原发性进行性失语(1090pen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