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通用6篇)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 在平时的学习、⼯作或⽣活中,⼤家⼀定都接触过作⽂吧,作⽂是从内部⾔语向外部⾔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能明⽩的语⾔,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所理解的外部语⾔形式的转化。
你写作⽂时总是⽆从下笔?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1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周、秦、汉、唐等⼗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建都,⼜是⾰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乡,横跨陕北⾼原、渭⽔盆地和秦巴⼭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争奇⽃艳,异彩纷呈。
⼀、陕西民俗⽂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千雍以东⾄河华,膏壤沃野千⾥,⾃虞夏之《贡》以为上⽥。
⽽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
”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尚⽓⼒,以射⽓⼒,以射猎为先。
”这⼀背景,与陕北腰⿎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农习射。
武都⽒叟多羌戎之民,其⼈半秦,多勇戆;⼟地险隘,其⼈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伐⽊,深有楚风。
有关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

有关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陕西,我从小在西安长大,是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娃,所以我也知道许多独特的陕西风俗。
奶奶给我说过,陕西的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
一般的农家,要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关中腊月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豆要蒸好多馍和包子,并准备礼馍。
礼馍分为三种:一种是妇要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里面包的是菜油、干面、葱花合的馅: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锁”,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鸟、鱼等各种吉祥动物的形状,在馍顶部表面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
在我的小时候,奶奶就经常给我做这样的花馍,既好吃又好看,我特别喜欢。
但是这些馍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毕竟奶奶说:“正月十五前不擀面”。
每次过年,我都十分盼望奶奶的花馍。
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的习俗,但唯独花馍是我的最爱!。
陕西的五大民风民俗作文

陕西的五大民风民俗作文
陕西的风土人情,像是厚重的黄土高原,氯化银后着岁月的痕迹。
在秦岭的怀抱里,历史久远的的民风民俗像是天上的繁星,夺目的光芒独特的魅力。
陕北的信天游,犹如一阵阵清风,吹拂黄土地,涤净着心灵的尘埃。
那豪迈的歌声,所蕴含的着坚硬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厚重的历史融入虚空虚空音符,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活着的。
而关中的皮影戏,则仿若梦境一般,将光与影辉映在一起,成功演绎出来出着古老的传说。
一盏灯火,一张皮影,便能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真情呈出进来,心神漾动其中,流连往返。
汉中奇异的地方的剪纸艺术,有如精致的花边,将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和幸福的感觉立体剪裁成一个个精美的图案。
那很很细腻柔滑的线条,那灵动的色彩,将陕西的智慧与勤劳尽显露出在人们身前。
在陕南山区,人们世代留传继续着古老的东西的记忆的东西的祭祀习俗。
在漫山遍野的红叶中,淳朴的村民们用虔诚地地地的心,祈求着来年人畜兴旺昌盛五谷丰登,五谷丰登。
这个个民风民俗,有如一条条劲气的丝线,将陕西人结在一起,一一代代延续。
它们是陕西的灵魂,是这片土地上历久弥坚的色彩。
当夜晚晚两天提前降临,月色铺洒,我像是注意到,在古老的村落里,人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渐渐地的尝一尝着香浓的米酒,一边娓娓道来道出着传说故事。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着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的眼神里透出进去出了对这片土地的非同一般情感。
陕西,我的故乡,你夺取地独特的魅力,你的民风民俗长吸地地也让着我,让我魂牵梦萦。
关于陕西风俗的作文

关于陕西风俗的作文
在我的家乡陕西,每年正月时间,民间有举办社火会的风俗,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你要问我什么叫社火,我也是听奶奶说的。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代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远古人类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那是我上二年级的春节里的一天,奶奶带我去看社火。
大街上一片热闹景象,爆竹声声,人山人海,看社火的人还真不少呢!还没走到跟前,就已经听见了锣鼓喧天。
我挤进人群,只看见社火队里有敲锣的,打鼓的,唱戏的,扭秧歌的,划旱船的,踩高跷,玩杂耍的,很多人的脸上都画着各种各样、色彩鲜艳、造型奇特的脸谱,听说他们是在扮演各种角色,是在为土地神和火神表演节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踩高跷表演,因为他们站得高呀!只见踩高跷的演员双脚踩在一米多高的木棒上,仍然能保持身体平衡,不仅能正常行走,还能跳跃,劈叉,扭秧歌,耍刀舞剑……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伴随着观众的阵阵欢呼声,演员们更加卖力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让观众们目瞪口呆,时而掌声如雷,时而笑声阵阵,有的人还跟在后面也扭起了秧歌。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社火队伍从大街上走过,人们有的站在街边,有的跟随在队伍后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幸福的表情。
人们似乎忘记了来年还得辛勤的劳作,忘记了一切烦恼,只知道尽情地跳啊,唱啊,扭啊……我想,这就是社火为人们带来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吧!。
描写陕西风土人情作文

描写陕西风土人情作文
《陕西的那些事儿》
嘿,咱今天就来说说陕西,那可真是个有味道的地儿!
你知道不,有一次我去陕西的一个小镇上,正赶上那里的集市。
哇塞,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路两边摆的全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还有那香喷喷的美食哟。
我当时就被一家卖羊肉泡馍的给吸引住了。
那个店主大叔特别热情,操着一口浓重的陕西话对我说:“小伙,尝尝咱这正宗的羊肉泡馍嘛!”我看着那一大锅翻滚着的羊肉汤,闻着那香气,肚子里的馋虫立马就被勾起来了。
大叔手脚麻利地给我弄了一碗,馍是自己掰的,刚开始我还不太会掰呢,掰得大大小小的。
大叔看见了就笑哈哈地说:“小伙,你这样可不行,要掰得碎碎滴。
”我就跟着他的指导慢慢掰。
等泡好了馍,我一尝,哎呀妈呀,那味道,绝了!羊肉煮得特别烂乎,馍也吸满了汤汁,吃起来那叫一个香,感觉整个人都满足了。
在陕西,人们都特别热情好客。
走在路上,要是有人看你是外地人,肯定会跟你打招呼,给你介绍这介绍那的。
而且陕西的方言也特别有意思,听
着就觉得特别亲切。
那里的房子也挺有特色,很多都是那种古老的四合院,一看就有历史的韵味。
这就是我眼中的陕西,一个充满风土人情,让人去了就忘不了的地方。
怎么样,有没有想去感受感受的呀!嘿嘿!。
陕西汉中风俗作文400字左右

陕西汉中风俗作文400字左右
陕西汉中,秦巴之腹地,风俗淳厚,民风古朴。
自昔至今,此地人文荟萃,历史底蕴深厚,为文人墨客所倾慕。
汉中,古称南郑,乃三秦之襟喉,巴蜀之门户也。
其地山川秀丽,水陆交汇,气候宜人,物产丰饶。
故汉中之人,性直而好义,重农尚学,耕读传家,礼教之风,世代相承。
观其婚嫁,男婚女嫁,礼仪周详。
六礼之行,不可或缺。
婚前纳采,问名于卜,以定良缘;婚后归宁,载酒携肴,以示孝顺。
嫁娶之日,鼓乐喧天,亲友邻里,共襄盛举。
又见其丧葬,哀敬并重,丧事从简,不奢华。
服丧之制,三年为期,孝子贤孙,守孝尽哀。
每逢清明、中元,祭扫坟墓,缅怀先人,不忘根本。
饮食之道,亦甚讲究。
汉中米面兼备,菜肴多样。
面食之中,尤以擀面、油泼面为最。
米饭香软,搭配各式菜肴,滋味无穷。
又如泡馍、凉皮等,皆为地道美食,令人回味无穷。
节令习俗,亦颇具特色。
春节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欢庆新春。
端午挂艾叶,佩香囊,赛龙舟,以祛邪避疫。
中秋赏月,团圆吃月饼,寓意家和万事兴。
汉中之地,虽不及京师繁华,然其山水之美,风俗之淳,实为人心所向。
古人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中之风俗,正是这片肥沃土地上,人民淳朴生活的写照。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450字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450字曾经有人说,要了解中华民族200年的历史,请你去上海;要了解中国500年的历史,请你去北京;要了解中国5000年的历史,就请你到陕西来。
在这里,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流传千载的风味小吃,有古朴奇特的风俗民情,有源远流长的地方戏曲,。
所有这些,交织汇总成了华夏之根——陕西文化风情。
当你来到陕西的时候,你一定会为这些名胜古迹所震撼。
这里有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秦始皇陵、唐玄宗和杨贵妃游玩、沐浴的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的华清池、山上松柏长青郁郁葱葱,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骊马,景色格外绮丽的骊山、我国最大型、最现代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的大雁塔、与大雁塔齐名的小雁塔、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钟楼……。
名胜古迹,应有尽有。
提起陕西的风味小吃,那真让人嘴馋啊!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说的便是羊肉泡馍,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便说的是荞面饸饹,有绵甜醇香,回味悠长的黄桂稠酒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灌汤包子、色泽乳白、表皮膨松,犹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可谓巧夺天工,深受人们的青睐的泡泡油糕、陕西凉皮种类犹为繁多,包括秦镇凉皮、汉中凉皮、岐山擀面皮,烙面皮,黑米凉皮,绿豆凉皮。
岐山面继承三千年西岐故里遗风,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不喝汤,回味长“的15字特色,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葫芦头。
有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的肉加馍……说的人直流口水。
当然,陕西还有有古朴奇特的风俗民情,有源远流长的地方戏曲,他们都让人回味无穷,只有当你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才能正正的感受到。
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陕西省 作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陕西省作文说起我的家乡陕西,那可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陕西的民俗文化,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那热闹非凡的庙会。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跟着大人去逛庙会。
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庙会通常选在一个开阔的地方,比如古老的寺庙前或者宽敞的广场上。
还没走到近前,就能听到嘈杂的人声、欢快的锣鼓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走进庙会,那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小吃的、卖玩具的、卖手工艺品的,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小吃摊。
摊主们熟练地操作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
刚出锅的油糕,金黄酥脆,咬一口,香甜的馅料就流了出来,烫得我直呼气,却还是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吃。
还有那凉皮,爽滑筋道,配上红红的辣椒油、绿绿的黄瓜丝,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吃一口凉皮,再喝一口冰峰汽水,那滋味,简直绝了!除了小吃,庙会上的手工艺品也让人惊叹不已。
有心灵手巧的艺人现场制作的剪纸,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他们手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还有那精美的皮影,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
艺人们在幕后操纵着皮影,演绎着精彩的故事,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座古老的寺庙。
寺庙里香烟缭绕,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幸福。
我跟着大人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双手合十,心中默默许愿。
虽然那时还不太明白宗教的意义,但那种庄重的氛围却让我心生敬畏。
逛完庙会,还能看到精彩的表演。
扭秧歌的队伍穿着鲜艳的服装,手中挥舞着彩绸,步伐轻盈,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还有舞龙舞狮的,那巨龙在空中翻腾,狮子在地上跳跃,精彩极了。
而到了过年的时候,家乡的民俗文化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
这一天是北方的小年,要祭灶王爷。
妈妈会在厨房里摆上糖果、糕点,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1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
这八景分别是——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
灞柳风雪、曲江流饮、
雁塔晨钟、咸阳古渡、
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
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
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2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
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
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
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
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
以善导之。
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
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
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
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
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
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
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
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
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
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
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
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
《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
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
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
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
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
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
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
“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
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节”“送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
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
《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