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旅游经济

浅析日本旅游经济
浅析日本旅游经济

2008年第2期(总第158期)

现代日本经济

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

NO.2.2008

(Vol.158)浅析日本旅游经济

李燕军

(吉林工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吉林 长春 130062)

【摘 要】旅游业是一个高增值、高就业、高创汇和高效益的新兴产业,旅游经济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不仅积极推进旅游经济的产业化进程,而且把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来积极扶持。日本的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早,处于世界前列。研究日本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这对我国起步不久的现代旅游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旅游业;旅游经济;经济效应;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59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5X(2008)02-0060-03【收稿日期】2007-11-05

【作者简介】李燕军(196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一、日本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的现代旅游业开始起步并得到长足发展。如今,旅游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日本旅游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日本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扶持。

在国内旅游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各样的“休闲旅游”和“兴趣旅游”不断推出,日本的国内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提升。1992年日本政府实施《以地域传统艺能活动带动观光旅游和地域工商业振兴的有关法律》,对地域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旅游行为开始与文化欣赏、宗教信仰和修身养性等融为一体,日本的国内旅游业开始进入一个比较成熟与健康的发展阶段。

在出入境旅游方面,1964年4月,由于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日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允许日本国民出境旅游,1965年日本出境旅游者只有12.8万人次,[1]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的出境旅游有了快速的发展,1995年日本的出境旅游者达到1500万人次。但是,2000年至2003年出境旅游者分别为1782万人次、1621万人次、1652万人次、1 329万人次,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一时期日本旅游业的重点是振兴入境旅游业。日本运输省在1996年制定了“W el2 co me Plan21”战略,鼓励发展入境旅游。[2]此后,入境旅游整体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入境旅游游客人数从1996年的38317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67218万人,增长了7513 %。[3]2003年是这10年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观光立国”的战略,[4]这一战略的提出大大促进了日本入境旅游的发展。日本的入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就是日本国内的各种因素成为推动日本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而这股力量则是源自于日本政府相关政策的策动和引导。尽管这种力量的构成与运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对这种力量的考察则可以成为我国发展入境旅游市场的借鉴。

二、旅游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作用

旅游对经济有极强的“促进效应”。因为游客用于购买旅游产品的花费,主要是行、游、住、食、娱、购等方面的消费,直接转化成旅行社、住宿等旅游企业的收入,即该企业的销售额。[5]其中一部分作为购买原材料的经费,另一部分则为附加价值,如工资、报酬、利润和税收等。前者因旅游企业继续营业而被支付给自己的交易方即相关零售业、批发商或生产厂家,成为第二次旅游相关产业的销售额,进而第三次、第四次……;后者则作为人事费,即工资和津贴等,成为员工们的收入或企业收益,从而为市镇村创造税收,员工用于生活消费的那部分费用则流入各个行业,从而导致其他销售额的增加;随着各行业销售额的增加,他们需要适当增加从业人员,以致就业效应波及多种行业。如此依次地传递下去,在地区经济中循环进而对其产生质和量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通过这个过程,旅游消费从游客到旅游企业,又从旅游企业转到其交易方,进而从交易方再到其交易方,其结果不仅引起生产额的增长所谓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地区收入的增加即“收入效应”,而且能够带来相当大的“就业效应”。

从日本旅游业的发展史,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旅游业对经济的这种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持续萧条,以往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政策已经不能带来经济

的新增长。为了拉动经济回升,日本政府推出了“观光立国”的发展战略。2003年1月,在日本第156次国会施政演说中,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要大力发展日本的旅游业,力争到2010年实现来日外国游客人数倍增的目标,即从当时的每年500万人次增加到每年1000万人次。同年7月31日,在日本内阁观光关系第二次会议上,观光立国行动计划获得通过,从而拉开了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振兴日本经济的序幕。[6]众所周知,日本近现代发展走的是技术立国和贸易立国之路,产业政策的重点一直放在制造业上,从而实现了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然而,如今,旅游业以其对经济的特殊贡献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是日本产业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

据日本国土交通省调查推算,2006年日本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共计2216万亿日元,产生直接生产效应2216万亿日元。[7]旅游企业为继续经营拿出其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所需原材料等,由此诱发相关产业部门的生产,即旅游业对经济的第一次“促进效应”———生产促进。其促进金额为1615万亿日元。由于上述促进作用,旅游及其相关企业所招聘的新员工和在岗职工获得更多收入,得以扩大家庭消费,如多购买商品。由此再次诱发国内生产即第二次“促进效应”———消费促进。其促进金额为1417万亿日元。如此一来,旅游消费所产生的经济波及效应共计5318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国内总产值约931万亿日元的517%。从附加值效应(从游客消费所引发的销售额中扣除购买原材料等的费用)和就业效应方面看,在旅游消费直接带来的生产效应当中,附加值效应为1112万亿日元,为当年日本国内净产值的212%,就业效应19317万人;通过间接和诱发的生产效应产生附加值1618万亿日元,全年共计28万亿日元。[8]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对日本经济作出的贡献之大。

三、日本发展旅游经济采取的措施

(一)采取政府引导,大力宣传旅游观光

首先,政府加强了国土交通省观光部的力量,新设了“国际观光课”及“观光地区振兴课”,[9]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日本国际观光振兴会吸引外国游客的局面,形成了政府引导、官民一体的旅游观光宣传组织机构,并在美国、韩国、中国等重要的客源国市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此外,为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游客,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将2005年定为日韩互访国,将2006年定为中日友好观光年,[10]促成首届中日韩三国旅游部长会议在北海道举行;对中国台湾、韩国居民免签政策永久化,计划与韩国等邻邦联合成立“东亚旅游交流团”,等等。

(二)以地方自治体为中心,有计划地推动地方旅游业建设

地方自治体制和实施的规划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设与本地区整体相和谐的旅游景区为前提,在尊重本地居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出要确立日本的魅力和地方的魅力,为日本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竞争力。为增强日本的观光魅力,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产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和谐以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为增强地方的观光魅力,提出要开展“一地域一观光”的国民运动,开展以重新发现地区魅力为主题的“观光魅力创造活动”,以鼓励国民对居住地魅力的发掘,实行年度带薪休假制度,支持各种以“都市与农山渔村间的共存与交流”为主题的地区间的交流活动等。

日本现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和大阪府)、43个县、12个政令制定市、672个市、2558个町村,日本旅游业的投资主要是依靠地方和民间的财力。在政府推行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各级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纷纷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长期规划,如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举办各种规模的文化节等。如北海道在每年年末的冰雕会场上,特别设置了一个中国广场,并通过中国的卫星节目,向中国各地介绍北海道风光。九州早已成为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游客青睐的观光地。现在,九州也在向中国大陆游客招手,他们同广州的饭店开展合作项目进行人才交流,希望通过交流了解中国游客的爱好,以便更好地为中国游客服务。像京都、冲绳这样具有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的地方自治体,更是提出了文化立市、旅游立县的战略口号。

(三)改善外国游客的接待体制和设施水平,对外国游客实行价格优惠

为满足游客的需求,日本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积极改善对外国游客的接待体制和设施水平,具体包括:(1)充实针对游客的信息服务功能,有效地发送传递旅游信息;(2)与国外银行合作,方便外国游客的消费支付。如与中国银联合作,并开通了银联卡在日本的消费支付功能,中国游客可以用拥有银联标志的中国银行卡在日本的主要饭店和商店消费,中国游客也可以凭卡在日本的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日元现金;(3)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地方机场的包机航线和航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航空网络联系,方便国外游客在日本观光旅游;(4)积极创造条件为外国游客提供各种方便,如主要观光地点导向标志同时使用英语、中文简、繁体和韩语等。

在一些外国人到访人数比较多的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和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旅游,政府旅游部门在旅游设施利用等方面对外国游客实施折扣优惠。如向外国人发放迎宾卡,游客可凭卡到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场所享有优惠。

同时,加强区域间合作,推动地方旅游业共同发展。[11]在一些旅游资源分布比较丰富、旅游互补性比较强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措施,通过价格优势来吸引游客。即几个相邻城市之间,通过协商,联合对游客在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实行优惠或折扣措施。如关西9县联合发行“关西通行证”的做法,大大增加了游客在关西地区的逗留时间。

(四)推行培养优秀人才的战略,加强日本国内的环境整备

日本旅游业目前直接吸纳就业210万人,间接吸纳450万人,是日本近年来吸纳劳动力持续增长的产业之一。而

16

第2期 李燕军:浅析日本旅游经济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保持高质量产业发展态势的保证,为提高旅游人才素质,日本加大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建设力度。目前,日本已有50多所大学设有旅游及相关专业,日本旅行业协会、全国旅行业协会、全国农协观光等社团机构也加大导游队伍建设,实行导游资格认定制度。

在环境方面,为增强观光魅力,政府计划建设了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加强绿地的保护和扩大,通过地下埋线来提高街道的美观度,创造舒适的通行空间,道路上设置的防护栏、道路两侧景观的颜色和设计要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整备等,给旅游者极大便利。

四、日本发展旅游经济对我国的借鉴

(一)健全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

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在日本,实施官方、协会、民间团体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市政府、企业和各种协会组织彼此协调又相互约束,共同促进了日本旅游业的发展。在这种管理体制中,政府起到引导和把关的作用,负责加强国际往来与对外宣传,但并不对旅游经济实行直接管理。直接管理主要依靠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机构,是同行业企业为发展生产推进共同利益,在资源基础上建立的接受政府指导的民间经济联合团体。行业协会所拥有的行政管理职权是受政府委托的,它要开展的业务也需要经政府部门审核,如果违反政府的法令、政令和省令,政府均有权停止其工作。总之,作为一个社会法人,行业协会实际上是政府对旅游业间接管理的一个中介组织。我国虽然也有旅游行业协会,但与日本行业协会相比,存在着行业覆盖面过窄、与政府关系不明确、经费来源不足、作用空间有限等缺陷,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日本旅游行业协会的做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和力度,有重点地开拓周边国家的入境旅游市场

如上文所述,日本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有策略地进行大力宣传。从首相、国土交通大臣纷纷登上前台为日本旅游宣传促销开始,到通过电视、电影、广告、网络、刊物、图片等多种方式来扩大影响,可以说这种大规模的宣传是非常有效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由于地理文化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日本、韩国等成为我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要针对日韩市场,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推出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加大投入,加大促销力度,全方位加大促销攻势,并加强与这些国家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打造更多的旅游品牌。

(三)加大行业管理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日本旅游市场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也很高。在这方面,我国与日本有一定的差距,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改善和管理,严格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和淘汰制度,把好行业入口关。同时,旅游人员的素质也是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四)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日本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旅游业的顺利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其旅游法律具有完整的体系,涉及面广,由基本法、专门法及相关法构成。其中基本法是旅游业的根本大法,规定了日本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等重大原则。专门法针对旅游相关领域的行业范围、经营活动、行为准则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相关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领域作出规定。从整体到部分,从概念到具体,各项法律法规面面俱到。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日本的旅游法规及相关法共有76项之多。在旅游法律相对成熟、稳定的日本,公布的旅游法规中,几乎没有“暂行条例”和“暂行规定”等临时性和过渡性的法律法规,一般出台的法规都比较成熟,可以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性。而且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在旅游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都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主要矛盾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对而言,我国旅游法律则十分简单,亦不成体系,这使得我国政府很难掌控旅游业发展方向,难以更为合理地利用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呈现较混乱的状态。我国应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加强旅游法律体系建设,增强法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配套与保护,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大西正文.观光の时代[M].日本:创元社,2002:27.

[2]王艳平,王晓峰.推进中日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06,(4):77.

[3]李天元.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2.

[4]凌强.浅析日本观光立国战略与对华旅游市场开放[J].现代日

本经济,2006,(2):41-46.

[5]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6]沟尾良隆.观光学[M].日本:古今书院,2005:123.

[7]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白皮书[M].1996-2005:5.

[8]陈友华.旅游对日本经济的“波及效应”分析[J].南昌大学学

报,2005,(2):29.

[9]乌恩,金波.日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J].人文地理,

2007,(3):19.

[10]王晓峰.中国出境旅游人口规模的增长、原因及趋势[J]1人

口学刊,2006,(6):12-14.

[11]李英武.推进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若干思考[J].东北亚

论坛,2006,(5):22-25.

责任编辑 刘歌与

An Ana lysis of Japanese Tour is m Econo m y

L I Yan-jun

(J ilin manage ment and business college,Changchun,J ilin,130062,china)

Abstract:T ouris m is an e merging industry with high value adding,high e mp l oy ment,high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and high p r of2 it.These features have made the industry increasingly i m portant in internati onal econo my.Most countries are actively p r o 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 on of t ouris m,expecting it t o functi on as a key industry which may fuel their econo m ic devel opment.Japanese t ouris m industry has been devel oped for a co mparatively l ong peri od,its ex periences and less ons may p r ovide i m portant i m p licati ons for the devel op ing Chinese t ouris m industry.

Key W ords:Japan;T ouris m I ndustry;T ouris m Econo my;Econo m ic Effect;I ndustrial Policy

26 现代日本经济 总第158期

日本茶道文化的含义

日本茶道文化的含义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如今,有五百年历史的茶道迎来了 空前的繁荣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会已成为各种文 化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千姿百态的茶道具成为日本美的象征。有 关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从事茶道活动 的人口达五百晚之多。 日本在经济上制造奇迹,在世界上引起了人们对其文化背景的探求。同时,日本为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也积极的宣传 自己的文化,日本人首先向外宣传的便是茶道。茶道是我们了解日 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一条捷径。但是,茶道对于外国人实在是一 种难解的文化现象。没有接触过茶道的人不理解茶道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参观过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雾中,找不出说明它的合适语言。茶道为什么难以理解?我试图将此归纳为三个原因:容括性、无形性、局限性。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她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 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 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庭院、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茶道被称为 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室中间展现的是一个活龙 活现的“小东洋”。由此,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而且,茶道 是一种活的艺术,我们很难抓住它的形体。茶道艺术是通过茶事来 成立的,但茶事一完,一次艺术的创作就消失了。研究茶道,我们 不可能象鉴赏一副绘画那样静观和思索,我们必须随着茶事的进展 去捕捉瞬间的现象。但在瞬间与瞬间之间不仅留下了许多空隙,而且,我们常常会被那一个个细小的现象迷住,很难勾勒出茶事的全貌。再有,茶道与音乐、舞蹈、绘画等常见的艺术形式不同,表演 者与鉴赏者和合成一体的、不能区分的。要是真正体会茶道的妙处,必须亲自参加茶事。但是当好一个主人需要常年的修行,即使相当 一个客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茶道修行重视实践,反对依靠书本,这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 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 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 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 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 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 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 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 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 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 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 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 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

从樱花浅谈日本人的自然观

南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卡 课题名称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出题 人 张福旺 课题表述(简述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完成课题的条件、成果形式等) 课题背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作为日本代表性的景物为日本人所喜爱。可以说樱花融入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与其说樱花的外表吸引了日本人,不如说它内在的魅力更为日本人所珍视。日本自古以来流传着“花数樱花,人推武士”的说法。日本人喜爱樱花,正是因为人的生命就像樱花一样,刹那的绚丽之后黯然散落。基于这样的生死观,日本人将樱花般灿烂的生死作为自己生命的理想。 目的及意义:日本人是怎样思考生死的?这是讨论日本民族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日本人对樱花的看法,对日本人的死生观念从正面的考察分析。从樱花来分析日本人怎样思考、怎样对待死亡的生死观。这不仅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还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 主要内容:本文先阐述日本文化里的樱花,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形象及影响;接着对日本人的生死观进行论述,最后论述樱花与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关联。 完成课题的条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 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课题来源其他课题类别毕业论文 该课题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阅读与论文相关书籍,其中中文书籍不少于十本,日文书籍不少于五本。 主要参考文献:[1]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学理论(16),2010. [2]周平等.日本风情录[M].东方出版中心,1999. [3]王永娟.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5]李兆忠.日本人的樱花崇拜.世界知识(7),2008. [6]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02). [7]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03). [8]川口雄市.桜を最も愛した日本人.法曹(715),2010.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 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虽起源于中国,但因日本文化追求极致的特点,使得日本茶道拥有了丝毫不逊于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日本茶道的历史要追溯到唐代。是由日本的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传入日本。 15世纪,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从而开创了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他也成了日本茶道的开山 鼻祖。其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 融入其中。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之后又 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茶道。 茶室茶客 茶室不仅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也要求室外环境的静雅。茶客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入室后要 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 茶人 身着和服的茶人先打开绸巾擦茶具;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 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 一般使用黑色陶器。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味。 献茶礼仪 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后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献茶。客人则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礼毕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 慢品。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 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

如今在日本不仅能体验传统的茶道,从采摘茶叶开始的体验之旅在日本年轻人中正逐渐风行。花个周末去产茶大县-静冈县采采茶、 体验一下茶道,再顺便领略一下富士山风情,真是不亦乐乎。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 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 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煮水 地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 在型制上略有不同。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 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而后低温烧制)成的茶碗。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茶室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日本茶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趋平民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茶道有丰富的专用器具及庄重繁复的流程,如: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等。日本茶道中提倡的“和敬清寂”简洁而内涵丰富,更是体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说明日本茶道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关键词:茶道起源流派精神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着作。而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

浅议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开题报告)

浅议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去年就是我国的生态旅游年,旨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绿色旅游。“环保时代”,“绿色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业也不例外。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资源破坏,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等不少的问题,急切需要一场绿色革命。文章从旅游业绿色观念的培育,绿色产品的开发,以及开展绿色营销等几个方面做了探讨,期盼我国旅游业能早日成为真正的利国利民的绿色产业。 1.1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1.1.1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绿色旅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环境或环保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通常指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等的活动。 绿色往往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而绿色旅游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来指导旅游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它可以理解为与可持续开发旅游、生态旅游类似的概念,即指在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旅游中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了人地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此,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的,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它需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提高环保意识。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20世纪议程》,即著名的地球宣言,它宣布全世界人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采取一致行动,使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间的准则。之后,各国政府相继发表宣言和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的课题。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是:“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安居乐业,永续发展。” 1.1.2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第一,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害自然环境,维护环境的永续发展; 第二,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益回馈地方;

日本人的自然观8

三江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日本人的自然观 日语 系日语 专业 学 号 B02111004 学生姓名王玺 指导老师赤崎郁义 起讫日期 2006年3月— 2006年4月 设计地点三江学院 概要 日本は狭い島国であり、自然に恵まれ、温和な自然条件を持っている。その自然は日本人の生活様式やものの考え方に、多くの影響を与えてきた。  衣食住の方面だけでなく、文化や哲学、思想、宗教の方面も自然と切っても切れないものだ。詳しく言えば、衣服の材料とか日本料理の調理法とか日本式の家屋の特色などは自然と関係している現われである。日本は自然に恵まれているので、日本人は自然に対して親和的だ。日本文化の特徴の中には、自然に親和的で情緒的、また淡白、簡素、素朴で、繊細な傾向が見られ、余情、空白を大事にし、アンシンメトリーや不完全の美といった人工的装飾ではなく自然と調和されたものを好む傾向がみられる。自然の移り変わりへの細かい観察が行われ、自然への鋭敏な感覚を育み、それを基に、さまざまな芸術や生活習慣が生まれている。「もののあはれ」や「幽玄」や「さび」「わび」などは日本人の美意識に関する言葉である。水墨画とか、茶の湯と生け花、また日本舞踊とは和敬静寂、閑寂枯淡の情趣をもとにした芸術である。自然と自分を一体化し、自然の心をわが心として生きる感情が、日本人の哲学、思想、宗教などすべての精神活動の根本に流れている。その中で、古代人の信仰とか集団意識とか和の精神は全部、日本人の自然に順応した観念である。  この論文によって、日本人と自然との調和的な関係を示す良い例を挙げ、人類と自然の関係の危機に警告するつもりだ。地球上の人類が自然と一体になることを願う。 キー·ワード:季節感 美意識 一体化 集団 「和」 概要(中文) 日本是狭小的岛国,受自然的恩惠,具有温和的自然条件。自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产生了很多影响。 不仅仅是衣食住的方面,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方面也与自然密切相连。详细地说来,衣服的材料、日本料理的制作方法、日本式的房屋之特色等等都体现了与自然相关。由于日本受惠于大自然,日本人对自然很亲和。在文化的特征中,可见其对自然的亲近、情绪化、淡泊、简朴、纤细的倾向,注重余韵和空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及由来

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及由来 摘要: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它在日本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道己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志,它的这一标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来越凸显。本文对日本茶道的起源进行阐释,分析了日本茶道的形成过程,指出当代日本流行的中国茶。 关键词:日本茶道;茶道文化;日本文化 茶道作为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一直在不断相互吸收学习中发展。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双方互相派遣学习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源于中国茶文化的日本茶道,不断吸收、发展、最终形成了集哲学、文化、宗教为一身,涉及到陶瓷、雕刻、书法、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的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集中表征,日本茶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著作。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

浅析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开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3250953.html, 浅析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开发策略 作者:沈左源 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从以深圳市为例,从深圳市旅游经济现状入手,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 与要求,分析深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开发策略,在研究深圳市生态旅游相关问题的同时,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深圳市开发策略 一、深圳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深圳市经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一线城市。其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突破性发展。根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统计数据,2010年深圳市总收入首次超600亿元大关,全 市年接待游客人数7698万人次,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由此可见,深圳市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名列全国前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与旅游创汇基地。 深圳市的旅游是典型的城市旅游,以城市观光游与主题公园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开发价值较少,可持续发展性较弱。目前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的中西部开发的政策导向的继续推进,深圳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出国游的热度增加,深圳传统的城市旅游业必然会收到冲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于1980年所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深圳的旅游正处于巩固阶段到停滞阶段的过渡时刻,发展突破创新性的旅游业对于深圳实现正确过渡这一旅游发展关键时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深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点及要求 生态旅游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首先具有自然性,保护性和参与性。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带动旅游地经济进步的同时,强化了游客,旅游地居民等旅游市场主体的生态道德与环保意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且,促使经济与社会进步提高,也使得生态文明建立并流传,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三方效益。 2.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目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向内推动与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作为最先进行开发的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特殊地位也随沿海及内陆经济开发区的相继建立而有所下降。因此,深圳应

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摘要:日本全国面积的67%被森林覆盖,从古时候起就被称为 “森林之国”。日本人自古就认为人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 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人与自然和睦共存是日本民族自然观最大的 特征。此外,历史上森林就同日本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日 本人自古也被称作是“森林之族”。在日本文化的根基里一直蕴藏 着在长期与森林共存的过程中形成的森林文化。在这样的森林文化 中孕育出的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 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森林文化自然观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2-02 森林是大自然中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对于人类来说,森林 不仅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藏,同时还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系统,承载 了从古至今森林同人类共存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的精神财富。 日本作为一个“森林大国”,在解决环保问题方面已有很多成功 的经验,这对我国的森林保护及森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森林由复杂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以及多样的树种构成,约占 日本现有国土面积的67%。这些特殊的森林环境逐渐形成了日本庭 院盆景式的自然风貌以及日本纤细独特的自然美景。同时,在日本 文化的根源也一直都蕴藏着人类与森林共存而形成的森林文化,这

些文化中孕育而成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作为一种人类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民族文化,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它的历史 从森林覆盖率、人工造林面积、人工林率等角度看,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森林大国”,除了富士山顶之外,几乎所有的山麓都被森林覆盖。经历了冰河时代到后冰河时代自然环境的激烈动荡,以日本列岛上大片榉树林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森林文化的正 式诞生。 所谓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以人类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 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崇拜与认识,建立在感激森林各种恩惠的朴素的感情基础上的,反映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日本人从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同森林戚戚相关。尤其是绳文时代以后,森林文化形成的脉络愈加清晰。森林对日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日本人祖先也被称为是“森林之民”,。在绳纹时代日本人就用树木编织的绳子在陶器上制出花纹,大概就是想把树木的生命力留下来为自己所拥有。在他们看来,“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没有任何东西能具有像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学者梅原猛和上山春平也指出,“绳文时代的日本以狩猎和采集森林野果为其主要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日本的深层文化”。由此

生态旅游产业专题研究

六、生态旅游产业研究专题 1、生态旅游市场供需情况 1.1 市场供需情况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想要摆脱雾霾,改善生活环境,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生态旅游的行列。调查统计显示,在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两种旅游方式中87%的人倾向于选择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人数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从国外市场来看,哥斯达黎加每年生态旅游的游客已经超过100万人次,创汇10亿美元;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已形成了年产值为1亿澳元的规模产业;肯尼亚以野生动物与原居民为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每年生态旅游的收入高达35亿美元。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年总旅游人数近2500万,年旅游收入近5.2亿元人民币,以享誉世界的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例,截止到2012年累计接待游客2984.3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47亿元。 1.2 游客消费行为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在紧张工作之余,短期摆脱嘈杂恶劣环境的困扰,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返朴归真、净化自我、消除疲劳、增进健康,是现代人的心理需求。生态旅游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空气细菌含量低,是现代人寻求健康的理想去所,其中以观光旅游、休闲旅游、野营和自行车旅游、民族风情游受到旅客的高度青睐。 一份关于江西省国内旅游游客的调研显报告示,目前江西旅游客源以本省游客为主,外省集中于周边的广东、福建、浙江、湖北、 湖南及长江下游沿岸和沪宁-浙赣沿线的大中城市,重点是珠江三角洲、长三角州和闽南三角地带。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游客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的分析,能够为规划区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市场依据,以便于针对不同消费特征提出对应策略。 (1)游客需求特征 江西省乡村旅游客群以城市居民为主,不同年龄段游客出游动机不同,如少年儿童以科普教育为主,青年人以农事体验及乡 村娱乐为主,中年人以娱乐和身心放松为主,老年人则以健身疗养和休闲度假为主,应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具体需求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以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 (2)出游方式选择 调查表明,到江西旅游的游客出游方式主要有自驾车出游、团队出游和散客出游三种。 (3)乡村旅游产品偏好 调查数据显示,游客选择农事体验类产品的占58.6%,选择观光休闲类产品的占49.62%,选择运动养生、文化体验类产品的分别占41.33%和37.79%,而选择自然科学考察的仅占15.46%。 (4)乡村旅游项目偏好 主要侧重于主题农业活动和采摘,偏向于乡村美食、乡村观光、乡村购物等旅游项目,同时对乡村生态环境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对于文化类产品,游客主要偏好于当地乡村的民俗文化,主要群体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白领阶层以及老年游客。 2、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导向 2.1 国家层面的政策 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来,国家旅游局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生态理念建设到投入保护项目建设,再到生态管理监督、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全方位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同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也指出鼓励旅游新领域发展,加快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等新产品开发。2013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14年《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发布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发展的五类项目中就有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项目,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发挥农业的社会和生态功能。 2.2 省级层面的政策 中共江西省委2000年1号文件做出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文件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江西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开发建设,同时江西省省委书记指出,把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作为21世纪江西产业三大战役的重头戏;《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大省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30条》中包括推动绿色生态旅游、支持“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开发等

从宫崎骏动画看人和自然的关系

從宮崎駿動畫看人和自然的關係 2002级陈玲玲 指导教师张世君教授 [提要]論文首先對宮崎駿這位動畫大師的生平、創作歷程作出介紹,這一切都影響著他的作品內容。再從《风之谷》、《幽灵公主》、《百变狸猫》、《龙猫》這四部動畫的故事內容、情節、人物形象等等,剖析宮崎駿筆下的人和自然的關係,然後再從現實中看看人和自然的關係。 [关键词]人类自然宫崎骏动画环境 前言 近年的动画制作技术日渐进步,作品不再单单是给儿童观赏的,吸引了很多成年人走入动画的世界,而有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动画大师,其中宫崎骏更享誉国际,在世界各地都不乏支持者,他有渊博广阔的知识,深沉厚重的思想,使动画这个被人视为通俗幼稚的文艺形式成为经典,令动画创作走上高峰。 我通过宫崎骏的动画,看到了一种被人忽视的文艺表达形式,走出原来的框框,成为一种吸引人、有魅力、触动人心的艺术,动画的表达方式与电影相接近,而动画可以制作出比电影更天马行空、更富想象力、超越现实的影视作品,很多故事内容、人物造型都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迪士尼动画及日本动画驰名于世,中国、美国、欧洲等地的动画亦开始迅速发展,吸引世界各地年龄不一的观众,动画将会影响到影视艺术的发展,成为值得新的表现形式。 “我看到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让我们倾注想像力以表达的一门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的其它艺术形式。" ------宫崎骏注(1) 宫崎骏简介 宫崎骏生于1941年1 月5 日,四兄弟中排行第二。他们家原本住在东京都文京区,后来二次大战因战时疏散,举家迁往宇都宫市和鹿沼市。住鹿沼市的伯父经营了一家飞机工厂,宫崎骏的父亲在那间工厂担任主管。宫崎骏的母亲是个很严格的人,头脑很聪明。宫崎骏的么弟后来回忆说,他看到《天空之城》中的海盗婆婆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虽然长得完全不像,但是个性倒神似。1947年的时候,宫崎骏的母亲患了结核病,在床上整整躺了九年。从《龙猫》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到宫崎骏一家的这段灰暗日子的影子。 1958年,日本影史上第一部长篇彩色电影动画《白蛇传》(东映动画制作)上映了,还是高三学生的宫崎骏迷上了这部片子,原本就喜爱漫画的他开始对动画产生兴趣。宫崎骏从前就喜欢涂涂画画一些军舰、飞机之类的东西,不过不太会画人,他也曾立志要当一名漫画家。高中毕业之后,宫崎骏进入东京学习院大学就读,主修政治经济学。1963年,宫崎骏从大学毕业了,进入东映动画工作。第一部参与制作的作品是东映在同年12月的剧场动画《Wanwan忠臣藏》。当时他提出的一些企划常常不被采用,但是宫崎骏还是坚持着他的理想。 1964年,宫崎骏当上东映动画劳工协会的秘书长,当时高田勋是该协会的副主席(据说宫崎骏是社会主义者)。那年宫崎骏开始和他的同事太田朱美小姐约会。1965年秋,宫崎骏自愿帮忙高畑勋导演的《太阳王子》的制作小组,担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一次去日本的岐阜县旅行,在旅馆遇见了一位以色列的背包客。我问他对日本印象如何,他回答说,日本人给他一种距离感,但是,那是一种很“舒服”的距离感。我不解,继续追问,什么叫“舒服”的距离感。他举例说,每次逛商店时,店员们都很热情,但是他又可以自由地选购,从来不用担心他们会过来推销。而只有当他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时,店员才会走向他,这种购物体验让他觉得非常舒服。后来细细回想我在日本留学这一年的生活,以色列背包客所说的“舒服”的距离感其实无处不在。 在坐公交、坐火车时,日本人不喜欢交谈,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了,所以你不用担心旁边的陌生人会查户口式地跟你搭讪,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其实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却会给你难得的清净感和安全感。 在购物时,你会发现日本的商场或小店的各个收银台都会有一个小托盘。这个小托盘的作用是,避免付钱时顾客和店员产生直接的肢体接触,也避免交接不好时钱币洒落一地的尴尬。日本高质量的服务业一直享誉全球。除了贴心的细节,周到的售后外,我觉得还少不了这些“舒服”距离感创造的美好氛围。 在餐厅吃饭时,一般很少有服务员走到你跟前问你需要什么,你只需要借助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点餐。用餐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餐桌上的各种调料。用餐结束后,你再把盘子送回指定窗口即可。吃多吃少,吃快吃慢,没有人干涉你。大阪的“一兰”拉面馆,更是把这种“舒服”的距离感发挥到了极致。这里的餐桌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小隔间,顾客和顾客之间、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都隔着小板子,当你需要服务时,只需要按下桌上的按钮,服务员就会走到你的餐桌前,打开你桌前的小板子为你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会关上小板子不再干扰你用餐。这种餐厅文化满足了越来越多习惯“一人食”的顾客的需求,也让吃饭变成了一件很私人和很自在的事情。 在日本住民宿时,住客可以在网上完成所有的手续。有时候你可能全程见不到你的房东,但他们会在网上把钥匙箱的密码告诉你,进屋后,会有一本详细的、多语种的手册,介绍所有入住的相关事项。退房时,你只需要把钥匙放回原处即可,这之间没人干涉你在做什么,给你充分的信任感和自主空间。即使是多人混住的青年旅馆,每一个铺位也会有帘子隔开,每一个铺位都配有充电器、台灯和床头柜,拉上帘子,那里就是你的小天地,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不打扰他人。 除了公共空间的人际交往,日本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舒服”的距离感。 朋友之间一般不轻易麻烦对方、打搅对方。 如果他要拜访你必定会提前给你发信息,即使拜访你的家,也很少会进入你的卧室。我和我的日本室友虽然关系比较好,经常相约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我们彼此却都没有进过对方的房间,一般有事情都是在公共的餐厅讨论。 恋人之间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牵手,更不会有其他过度亲密的举止。我一度认为日本的大学不允许学生谈恋爱,因为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你看不到男生女生卿卿我我,你更是很难分辨出谁和谁是情侣关系,学生们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言行。 师生之间更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第一次去日本导师的办公室,导师安排我在他两米开外的椅子上坐着,我们之间隔着一张长长的桌子,然而我发现这张长长的桌子,竟给了我很多安全感,我不会感到局促不安。在日本,一般只有遇到学术问题,导师才会找你交谈,导师把他跟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仅仅限于学术上的指导。学生不用刻意讨好导师,导师也不会偏袒学生,导师私人的事情,更是从来不会让学生去跑腿。 总之,朋友之间“舒服”的距离感,能让你获得了尊重和轻松。恋人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感受到了文明和修养。师生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享受到了学术的自由。然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处却是另一番景象。 想起一年前,一个许久不联系我的高中同学,半夜给我发来信息,希望我在两天之内帮他准备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参加单位的职工演讲比赛,随后发来一份长长的演讲比赛说明文件。但是,当时我正在准备硕士论文,腾不出时间来认真构思一篇演讲稿,于是我非常委婉地拒绝了。随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不满,收到他回复的微信,是一个擦汗的表情包,加上一句:“好吧,你忙。”让我充满了愧疚感。亲戚之间有时候更是如此,觉得帮他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你拒绝,可能说翻脸就翻脸。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感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有集体的归属感。但是,那种“不分彼此”的介入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却难免让人不适。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走进理发店时,理发师不再口若悬河地推销他的产品,不再为找话题而找话题,我可以享受一个安静的理发时光。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更加明白各自的位置,不再理所当然地索取,更懂得留给对方空间,更懂得那份不轻易打搅的美好与善意,守住让彼此舒服的距离感。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留白,留白产生空间美,留白带来意无穷。我想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留白。人与人之间的留白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那段“舒服”的距离感,它不是冷漠,它不是自私,它更不是高高挂起,它其实是真正地理解与尊重。 (作者单位:日本金泽大学)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曾 赢 64

日本人的自然观

概要 日本は狭い島国であり、自然に恵まれ、温和な自然条件を持っている。その自然は日本人の生活様式やものの考え方に、多くの影響を与えてきた。 衣食住の方面だけでなく、文化や哲学、思想、宗教の方面も自然と切っても切れないものだ。詳しく言えば、衣服の材料とか日本料理の調理法とか日本式の家屋の特色などは自然と関係している現われである。日本は自然に恵まれているので、日本人は自然に対して親和的だ。日本文化の特徴の中には、自然に親和的で情緒的、また淡白、簡素、素朴で、繊細な傾向が見られ、余情、空白を大事にし、アンシンメトリーや不完全の美といった人工的装飾ではなく自然と調和されたものを好む傾向がみられる。自然の移り変わりへの細かい観察が行われ、自然への鋭敏な感覚を育み、それを基に、さまざまな芸術や生活習慣が生まれている。「もののあはれ」や「幽玄」や「さび」「わび」などは日本人の美意識に関する言葉である。水墨画とか、茶の湯と生け花、また日本舞踊とは和敬静寂、閑寂枯淡の情趣をもとにした芸術である。自然と自分を一体化し、自然の心をわが心として生きる感情が、日本人の哲学、思想、宗教などすべての精神活動の根本に流れている。その中で、古代人の信仰とか集団意識とか和の精神は全部、日本人の自然に順応した観念である。この論文によって、日本人と自然との調和的な関係を示す良い例を挙げ、人類と自然の関係の危機に警告するつもりだ。地球上の人類が自然と一体になることを願う。 キー·ワード:季節感美意識一体化集団「和」 概要(中文) 日本是狭小的岛国,受自然的恩惠,具有温和的自然条件。自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产生了很多影响。 不仅仅是衣食住的方面,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方面也与自然密切相连。详细地说来,衣服的材料、日本料理的制作方法、日本式的房屋之特色等等都体现了与自然相关。由于日本受惠于大自然,日本人对自然很亲和。在文化的特征中,可见其对自然的亲近、情绪化、淡泊、简朴、纤细的倾向,注重余韵和空白,不喜欢不对称不完全的美这样的人工装饰,而喜欢与自然相协调的东西。对自然的变化进行细微观察,培养了对自然的敏锐感觉,以次为基础,产生了各种艺术和生活习惯。「もののあはれ」「幽玄」「さび」「わび」等是与日本人的美意识相关的词汇。水墨画、茶道、花道和日本舞蹈是以和敬静寂、闲寂枯淡为基础的艺术。自然与自身一体化,把自然的心当作自己的心而产生的感情是日本人的哲学、思想、宗教等所有的精神活动的根本所在。其中,古代人的信仰,集团意识和和的精神都是日本人顺应自然的观念。 这篇论文,列举出日本人和自然和谐的好例子,欲提醒人类与自然关系的 危机。但愿地球上的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一、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

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二、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三、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