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字词练习来熟悉并积累重要字词;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3、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木叶”的意蕴。

难点: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活动】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积累重要字词袅袅.(ni ǎo) 冉冉.(r ǎnr ǎn )皎皎.. (ji ǎoji ǎo) 灼灼..(zhu ó) 亭皋.(g āo) 寒砧.(zh ēn) 涔.(c én)阳 万能锭.(d ìng) 言筌.(qu án) 窸窣..(x ī s ū) 迢.(ti áo)远【配套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 ù) 橘.颂(j ú) 招徕.(l ái ) 萧萧..落木(s ù)B.涔.阳(c én ) 无妨.(f ǎn ɡ) 陇.首(l ǒn ɡ) 得鱼忘筌.(qu án ) C.寒砧.(zh ēn ) 桅.杆(w éi ) 漂泊.(p ō) 秋风袅.袅.(ni ǎo ) D.疏.朗(sh ū) 窸窣(x ī) 迢.远(ti áo ) 灼灼..其华(zhu ó)答案:D (A 项中“萧”读“xi āo ”;B 项中“妨”读“f án ɡ”;C 项中“泊”读“b ó”)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 钟爱 必需 相去无几B.留传 疏朗 精采 得意忘形C.岑阳 概念 究竞 翩翩起舞D.干躁 察觉 捣衣 一言难尽答案:A (B 项“精采—精彩” C 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 项“干躁—干燥”。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涵盖《说木叶》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木叶的文化背景、木叶的形态特征、木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步骤2.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木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态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2.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木叶的形态特征和象征意义。

2.4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木叶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木叶的象征意义。

2.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木叶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练习3.1 填空题(1)木叶的文化背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_______。

(2)木叶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3)在文学创作中,木叶象征着_______。

3.2 简答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木叶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拓展延伸4.1 课后作业(1)阅读更多关于木叶的文学作品,感受木叶的象征意义。

(2)以“木叶”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

4.2 推荐阅读《古诗十九首》、《秋夜》等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评价学生在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检验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落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进而引入《说木叶》这篇课文。

6.2 课文朗读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6.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木叶的象征意义。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整体感知⑴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⑵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精读4-6段)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的何在?三、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诗句,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一、新课预习准备1、自主学习《南方新课堂》“新课助读”和“自主梳理”的部分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可分成几部分?)3、思考探究: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提示:完成表格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4、思考探究:“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比如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

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在哪里?5 作业体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山居秋暝》中水的艺术特征的暗示意义。

二、附:课文引用诗句的意思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2、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导语设计: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地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浅唱低吟……爱诗,其实,是在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生活。

【预习导学】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1、词语认读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涔(cén)阳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3、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现代诗人、著名国学大师。

林庚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4、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如“香草、美人”(屈原);“沙鸥、孤舟”(杜甫)。

5.积累名句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探究案一、整体感知。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使用说明: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阅读文章1至3遍,按要求完成学案内容。

老师: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视学生预习情况确定课时,建议安排两课时,一节自主学习,第二节合作探究。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思路。

2、赏析诗句中“木”的意象,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养成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紧扣文本答题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要求:课前完成,圈点勾画。

1、课前阅读《导读从书》P55页“字词积累”部分内容。

2、知人论世:作者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3、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如:“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此柳看似写真实的柳树枝叶勃发,实为借一直象征留人的柳树表现对友人的离去,既依依不舍又自然达观之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此柳看似写真实的青柳春色,实际写万物勃发季节中少女的春心,表现优美景色和淳朴民风民情。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明写柳树枝繁叶茂,实指都城的烂漫繁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写柳树,实指各种复杂的自然及非自然屏障。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9《说“木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9《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㈠、导入: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

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

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

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

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

”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及作者;(2)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及论证方法;(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木叶的热爱与赞美;(2)认识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结构及论证方法;(2)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作者观点的提炼与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说木叶》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并解释其含义;(3)让学生总结文章的基本结构及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2)解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3)阐述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分享;(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5. 写作实践:(2)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3)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2. 整理课堂笔记,总结文章的基本结构及论证方法;3.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饶纯刚【学习目标】1、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2、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导语设计: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地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浅唱低吟……爱诗,其实,是在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生活。

【预习导学】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1、词语认读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涔(cén)阳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3、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现代诗人、著名国学大师。

林庚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4、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如“香草、美人”(屈原);“沙鸥、孤舟”(杜甫)。

探究案一、整体感知。

理清本文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研习文本。

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明确:“木叶”就是树叶。

2、二者在概念上一致,却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

请找出文中1-3段诗句,所找这些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①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印象: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生机盎然,感情饱满。

②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印象: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在形象上有哪两个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

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4、文中最后一段说“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那么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韵形象、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树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艺术特征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木可能黄色、干燥而不湿润树:丰富、饱满意韵形象木:空阔、疏朗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适用场合木:秋风叶落,爽朗晴空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释诗歌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这一特点的呢?明确:不是,本文以小见大,真正目的是为了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富于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6、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三、课外拓展。

1、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白色代表纯洁;鸽子代表和平。

2、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坚忍、耐寒)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分析点拨: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来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来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来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3、意象小结月柳雨月之意象《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里馆》:“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

”《把酒问月》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之意象《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之焕《凉洲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七绝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睛。

”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无名氏眼儿媚》词曰:“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晏几道《清平乐》词曰:“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秦观《江城子》上片写道:“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雨之意象一是清新可爱的雨,一是使人忧愁的雨:①《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④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⑥红雨随心翻作浪⑦《饮湖上初雨后晴》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叶上初阳干宿雨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请同学们在以上意象中任选一种赏析。

四、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