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合集下载

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浅析

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浅析

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浅析金道林【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31)1【摘要】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交,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总页数】4页(P77-80)【作者】金道林【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4.2【相关文献】1."九·一八"事变后吉林军民的抗日斗争——写于"九·一八"事变70周年之际 [J], 安德喜2.在九·一八事变研究史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评介日本关于九·一八事变史研究 [J], 良邑3.浅析"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国内的舆论动员--以《满州事变写真贴》为例的考察[J], 高艳萍;刘连城4.“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策略调整 [J], 张炳勇5.在日本是怎样讲授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的——“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国民 [J], 茨木智志;林鼎钦;张佳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大转折

中国历史大转折

中国历史大转折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

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进了一大步。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28日-29日):古田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袖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史上重要的会议之一。

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7日):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4.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25日):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

这次会议指出了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则区别,确立了共产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利用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道路。

抗日战 争为什么被称为中 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抗日战 争为什么被称为中 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抗争与变革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抗日战争无疑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历经了诸多的磨难。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被割让,大量的赔款让国家财政陷入困境,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这场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时,中国人民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都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这种全民族的团结一心,是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

抗日战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战争期间,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得日本无法在其他战场上投入更多的兵力,从而减轻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压力。

这使得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认可,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而是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通过抗战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党组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党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战争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国的工业、农业、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一些沿海地区的工厂内迁,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抉择,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同时也为中国开辟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将继续引领中国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政策、经济、社会、国际地位、历史意义、转折点、未来。

1. 引言1.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开展深刻调查研究的结果,是正确处理国内外关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产物。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最初的试点城市到全面推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开放的大门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打开,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还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其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转折点,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它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将继续引领中国朝着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发展。

2. 正文2.1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当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两次转折

两次转折
第四,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二)两次转折冲破了左倾错误的严 重束缚,成为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
第一次:1935~194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 纠正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1931~1935)左倾错误, 从而 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取得伟大 胜利。
第二次:1978~1997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纠正社会主义长达20多年(1957~1978)的左倾错 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改革开放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
第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充分肯 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 科学体系
第二,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停止以“ 阶级斗争为纲”,实 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
(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需要一个坚强的、 成熟的领导集体,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 利的根本保证
(四)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妥善解决党内矛盾,是党兴旺发达的标志
(三)两次转折形成了两代成熟的 领导集体,诞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二、异同
(一)相同点
1、指导思想的相同--都是在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召开的
2、反对的错误倾向相同--都是纠正违反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左倾错误
3、组织处理的方式相同--都对人的处理 采取慎重的态度
(二)不同点
两次伟大转折比较研究
一、历史地位
(一)两次转折决定了中国革命与 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1、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一,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转危为安

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许多重要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

本文将就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进行论述。

一、秦朝统一中国的转折点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消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并修筑了长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标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

秦朝统一中国不仅奠定了中国的统一基础,也为后来的汉朝、唐朝等朝代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困。

这一时期,黄巾起义的爆发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黄巾起义是由农民起义领袖张角发动的反抗统治阶级的运动,起义军由贫苦农民组成,他们要求平均地分配土地和财富,反对腐败的朝廷。

虽然起义不成功,但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反抗意识,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唐朝的开创与盛世唐朝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创与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唐太宗制定了严明的法制,推行科举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开发了良田万顷,并修建了运河和大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

在唐朝的盛世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杜甫、李白等,唐朝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清朝日益衰落的背景下,中国的革命愈发迫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新纪元,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转折。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作者:孙宝洪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3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活力。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纵观35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变化之巨大令世人瞩目。

35 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645 亿元人民币迅速跃升至2012 年的518942 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约15 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所占份额由1978 年的1.8%提高到2012 年的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81 元人民币提升至2012 年的38420 元人民币。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

从上面的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掘了人们内在的智慧和潜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给中国带来这样骄人的成就。

回顾35 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中国第一轮改革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它把农民从过去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模式下的“大锅饭”中解放出来,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促进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及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我国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功解决了10 多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地点、主要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和对中共以后的影响和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

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遵义会议(1935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抵达贵州遵义时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随后在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

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放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浅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摘要】
随着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地动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和中华名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在1936 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名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扣压蒋介石,逼蒋抗日”的兵谏,至此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西安事变的发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它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和平解决
【正文】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但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开始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并且此时中国的危机四伏。

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附近的铁路路轨为由,对中国的驻扎在沈阳的北大营军队发起进攻。

由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令东北军“对日本挑衅不得抵抗”,在短短四个多月内,中国的东北全部沦陷,东北的广大父老成为亡国奴。

在之后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铁骑又伸向了华北。

而此时蒋介石继续剿共,日本渐渐占据了我半壁河山,国家经济陷于瘫痪,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招致南京国民政府危机四伏,军队将领对蒋介石的不满更为加深1。

大敌当前,抗日潮流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全国统一抗日,一致对外,该政策深得人心。

一、国内及国外形势的转变
华北事件以后,亡国灭种的危机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在瓦窑堡会议上,毛主席就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以及红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作了发言,最后,会议决议:“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2在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共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宋黎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

示威游行的队伍遭到了军警的血性镇压,军警无情地挥舞皮鞭、木棍,抽打着爱国青年,当场有数十人被捕,之后也发生了几次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

学生的爱国斗争,受到多方人士的关注,国际舆论也对中国学生的爱国行为表示支持和赞助,打击了日本帝国的嚣张气焰,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
1汪新、王相坤:《1936:历史在这里拐角——西安事变始末纪实》,华文出版社,第41页。

2
到来
二、张学良态度的转变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在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他子承父业,成为30万奉军的统帅。

他本是一个慷慨、爽直、风流倜傥、胸怀大志、重义气、重感情和有爱国心的人。

早在1921年,张学良与张作相应日本军方的邀请访问日本,他对日本嚣张的态度很不满,但是日本的雄厚军事实力也的确让人震惊,由此使得张学良深思,他便决定要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来实践自己的爱国热情。

在九一八事件之后,张学良获得“不抵抗将军”的恶名,受到全国舆论的谴责,他的内心也是无比的挣扎。

张学良深知,东北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丧失了东北,便丧失了政治前途和政治生命,从他内心讲,他是希望政府痛下决心,实行全面抵抗的。

但作为受到蒋介石赏识和重用的军人,他不能也不愿违背蒋介石的意图。

3之后,他接受了蒋介石让他到西北主持军事的任命,去西北剿共。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东北军连打3次败仗,近三个师力被消灭,如此的损失惨重,促使张学良清醒的思考蒋让其“剿共”的真正意图,即通过与共产党作战,即使不被消灭,也要其逐渐消耗掉,在此,张学良在“剿共”问题上,思想出现了急刹车。

后来,张学良找到东北籍爱国人士杜重远,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闷,杜重远向他指明了建立抗日联合战线的道路。

在上海,张学良还拜见了宋庆龄、沈钧儒、李杜等人,李杜本是张学良的老部下,张良会晤他,就想通过李杜沟通他与中共和苏联的关系,以取得苏联的援助。

之后,张学良还捐款1000元慰问在一二九运动中受伤的学生,同时与宋黎谈话,把宋黎作为自己的秘书,此时,张学良的思想已有较大的转变。

在被俘的部下高福源回来后,他向高福源表示自己有抗日的决心。

接着,张学良与中共代表进行了几次谈判,谈判的过程双方都很愉快。

在华北河山将要变色的时刻,蒋介石仍置民族危亡不顾,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决定派人增派军队去陕甘,完成他所谓的“剿共”大业。

4接着,张学良对蒋介石进行了多次诤谏,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均已失败告终,他感到非常失望和难过。

最后,张学良和杨虎城鉴于多次的“苦谏”均告失败,决定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采取扣蒋的方式来逼蒋抗日。

三、中共的积极争取张学良和杨虎城
1935年12月中旬,周恩来对中共陕西省委军委负责人汪峰说,为了实现我党的战略目标,尽快建立起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决定派你去趟西安,代表红军同西北军谈判,争取他们和红军互不进攻,实行联合抗日。

5后来汪峰听了毛主席
3汪新、王相坤:《1936:历史在这里拐角——西安事变始末纪实》,华文出版社,第83页。

4李一彬:《西安事变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3页。

5
对西北军、东北军情况的分析和建立党的统一政策的深刻阐述,一下子豁然开朗,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抗日革命的信心,于是他便与王世英一起担任起与杨虎城的谈判的任务。

杨虎城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双方签订了停战合作的六项建议。

中共中央认为张学良是一个爱国者,国难家仇的不幸和颠簸流离坎坷的境遇使得他与日本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有抗日的阶级基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应该是他的内心的愿望。

他为了国家甘愿牺牲父子两代苦心经营起来的东北地盘,他与广大东北官兵一样,都期望有朝一日打回老家,收复失地。

同时,张学良手中握有先进的部队,掌管四省军政,如果把他争取过来,不仅消除红军的威胁,而且有利于红军在陕北的发展,为抗日积蓄一支重要力量。

6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府军官兵加大政治宣传力度,不断的阐发党的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

1935年11月,毛泽东与彭德怀等9人联名发表《告围攻陕甘苏区的各部队长官与士兵书》,申明:“只要你们不打红军与陕甘安苏区,我们愿意和你们互派代表,签订抗日作战协定,并组成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联合起来,打日本救中国”。

还强调,“不论哪一派的军队,一军一师或者一连一排,不论从前有没有打过红军或苏维埃区域,我们为着贯彻4年来的抗日救国的主张,都一律欢迎同我们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1936年1月,张学良的心腹高福源被俘,中共积极对他做联合抗日的工作,并了解到他们的强烈的打回老家的抗日愿望,并同意高福源去和张学良沟通,于是高福源担任了红军与东北军的联络工作。

之后几次谈判后,中共接受了张学良的“联蒋抗日”的主张,同意在抗日的问题上,蒋介石仍然是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四、兵谏后的各方态度
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犹如一颗炸弹,震惊了国内外各方势力,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紧张局面。

在蒋介石被扣押后,南京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部引起一片惊慌。

南京方面出现了分歧,主张不一。

以何应钦为代表的讨伐派主张采取军事行动,妄图从东西两翼攻打西安,汪精卫、何应钦企图通过内战来取代蒋介石的地位;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与何应钦的态度不同,他们从亲人的角度,主要关心蒋介石的安全,主张用和平的方法营救蒋介石。

地方实力派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不完全一致,坚持和反对的是少数,大多数持中立的态度,既不主张扣蒋,要求张、杨早日释放蒋介石,也不支持讨伐西安,主张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7其实事变当天,张学良与杨虎城就公开说明扣蒋是为了逼蒋抗日,而不会威胁蒋介石的生命,不会损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这次事件属于兵谏,而不是叛乱,但是由于亲日派极力封锁消息,使得事件的真相和张学良、杨虎城的意图并没有被外界所了解。

6汪新、王相坤:《1936:历史在这里拐角——西安事变始末纪实》,华文出版社,第86页
7
在国际方面,苏联表示反对西安事变,他们斥责张学良是受日本人指使的,认为这样做会制造国家分裂,使中国继续混乱下去。

英美等西方国家从维持在华利益和侨胞的安全考虑,希望保住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当时日本正加紧侵略中国,认为西安事变是为他们清除抗日道路的障碍。

对他们而言希望中国越混乱越好,中国内战对他们加快侵略中国帮助很大,所以他们不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且在宋美龄等人和平解决兵谏时进行阻挠。

中共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决定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去西安开展调解的工作。

12月23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总理和宋子文进行谈判,最后蒋介石基本上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

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成立。

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正是那么多爱国人士艰辛的努力,他们拼命地创造抗日的机会,坚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才换来的民族团结,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内战,国共合作才挽救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张学良事后曾说:“我们这次举动,把个人的荣辱生死完全抛开,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民族!”8周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9直到今天,西安事变已过去了77年,但它所发挥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的付出及他们的爱国热情会让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
8李一彬:《西安事变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6页。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