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雷火灸操作流程(附配方)

雷火灸操作流程(附配方)雷火灸一、定义: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
雷火灸的药物组成: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
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壮,如大火炮形状,外有灸具。
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
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
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
如下: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雷火灸-张燕平医学优秀ppt课件

(二)原发性痛经(痛经)
2.气血虚弱证:
(1)局部:两头灸具,小腹、骶髂关节,
距离3-5 ㎝,灸疗间25分钟;
(2)主穴: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距离穴位3-5㎝,用小回旋灸法 ,
每旋转8次为1壮,每穴各灸8壮; 月经疼痛期可灸,每天一次,灸1~3天,月经后一周再灸10 天,共三个月经周期
(二)原发性痛经(痛经)
雷火灸操作要点
1、序: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 先阳后阴 ? 2、补: 3 ~5cm、小火、远距离, ? 3、泻: 1~2cm 大火、近距离, ? 4、度:患者适宜、表皮微红、深部热感、
或出现循行感传为佳 ? 5、壮:艾灸量的单位
规定手法次数的单位 手法8次为一壮,或手法10次为一 壮
雷火灸操作要点
? 关于补泻:
2. 湿热证:低热起伏,头重目眩,身体困倦, 胸闷腹胀,小腹坠胀,带下量多 色黄味臭。
3. 邪毒伤阴:五心烦热,盗汗,小腹疼痛, 腰骶关节酸胀,月经不调。
(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
1.血瘀证:
(1)温灸器横摆(横阵)骶髂关节处温灸 20分 (2)双孔灸具放置少腹部疼痛部位
少腹(斜阵) 或小腹(横阵) ,温灸20分钟; (3)用小回旋灸 法灸阿是穴(疼痛点)
? 距离皮肤1~2㎝, 为平补平泻; ? 距离皮肤3~5㎝, 为补。
雷火灸特色手法
5、纵行灸法: 火头上下移动
距离皮肤 1~2㎝ 为平补平泻; 3~5㎝,为补
雷火灸特色手法
? 6、斜行灸法: ? 火头在皮肤表面斜行移动,夹角30~60 (距离皮肤 1~2㎝为泻;3~5㎝为补)
雷火灸特色手法
? 7、拉辣式灸法:雷火灸创新手法。
2.痰凝瘀阻证:经行后期,经量或多或少,肛 门阴部均有坠胀感,腰骶关节酸胀疼痛, 行经时疼痛加剧,形体肥胖,精神倦怠, 平时带下量多,行房时疼痛不快,不孕。
腰椎间盘突出雷火灸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雷火灸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雷火灸疗法:
1.灸疗部位:
腰椎及腰骶椎部,患侧臀部;穴位:环跳、委中。
2.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用双孔灸盒,若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用两孔灸盒,点燃灸条,插入灸盒,作好外固定,把它放在腰底部,盖上浴巾,温灸50~60分钟,每15分钟吹1次药灰,当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后,把两支药取出,灸患侧臀部疼痛处,距离皮肤2cm,保持火头火红,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
每灸动灸10次用手压一下;距离皮肤2cm,用小螺旋形法,灸环跳和委中穴,每旋转10次为l壮。
每灸1壮,用手压一下。
每穴各灸8壮。
每天灸1次,每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作1-2个疗程,病情基
本好转,若有其他合并症(如有腰5椎滑脱合并症等)可灸3-5个疗程。
椎间盘突出症须配合腰椎牵引治疗,与灸疗同步进行。
病情严重时,可结合中西医内科治疗。
3.灸语
椎间盘突出是脊椎骨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脊椎筋经萎软,加上外因造成,再遇外邪侵犯,经脉精髓被瘀阻,而造成腰腿痛。
治则应以温通脊空经脉精髓,活血化瘀消肿,顺筋直骨,祛风除湿,用斗式温灸法,能使变异的脊空组织经络疏通,血流通畅,再配合牵引,则筋柔顺骨易直,病根宜除。
再治疗疼痛处的腧穴,患侧气血畅通.通则不痛。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范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过程:
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
根据病证选择腧穴或施灸部位,将雷火灸插入手柄,点燃雷火灸炷顶端,放入雷火灸盒中,对准施灸部位进行熏烤,以病人感到温热、局部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每日1次,每次选2-4个穴位,每个穴位灸1柱。
适应症: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膝骨性关节炎、肩周炎。
禁忌症:
1、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心力衰竭病人禁用。
2、孕妇及崩漏慎用。
3、哮喘病人应避免吸入烟雾,应在通风良好处使用。
4、儿童勿自行使用。
注意事项
1、灸后应多喝温开水。
2、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
3、雷火灸后见皮肤发红、痕痒等属正常现象,一般会自行消失;若起水泡,可用烫伤膏涂抹患处。
偶见皮肤色素沉着,一般2—3个月可明显减退,若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诊。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之雷火灸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雷火灸技术雷火灸是由多种中药配制结合灸具使用的一种灸法,能充分发挥出药力峻、火力猛(温度达240℃)、灸疗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有较强的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扶正驱邪的作用,常用于失眠、青少年近视眼、干眼症、过敏性鼻炎、咽炎、盆腔炎、痛经、各种痛症、皮肤病、肥胖症等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1.雀啄灸法(见图1):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或穴位,火头距离皮肤1~2cm,形如鸡啄米、雀啄食,为泻法。
图12.小回旋灸法(见图2):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根据病情需要,火头距离皮肤1~5cm,做固定的圆弧形旋转,旋转直径1~3cm。
图23.螺旋灸法(见图3):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一般火头距离皮肤2~3cm,做顺时针方向、螺旋式旋转,旋转直径1~5cm。
图34.横行灸法(见图4):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据病情需要,火头距离皮肤1~5cm,灸时左右摆动,摆幅为5~6cm。
图45.纵行灸法(见图5):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据病情需要,火头距离皮肤1~5cm,灸时火头沿人体纵轴上下移动。
图56.斜行灸法(见图6):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据病情需要,火头距离皮肤1~5cm,火头斜行移动,此方法常用于治疗鼻炎等病症。
图67.摆阵法:用单、双孔或多孔斗式温灸盒(见图7),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在患者身体部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斗式温灸盒平形、斜形或丁字形摆出横阵、竖阵、斜阵、丁字阵等。
图7二、常见疾病的雷火灸治疗技术(一)能近怯远(青少年近视)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劳伤心神,或久视伤血,使心肝气血阴阳受损,或用眼习惯不良,如看书、写字距离太近,坐位姿势不正以及光线过强或不足等,使目络瘀阻,目失所养,导致本病。
表现为看远处模糊,看近处清楚。
多发于青少年,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舒筋活血。
【方法】雀啄、小回旋、横行、螺旋灸法。
雷火灸幻灯片PPT课件

.
55
参考答案2
简答题: 雷火灸的禁忌症有:1.施灸时,火头应与皮肤保持用灸距离,切
忌火头接触皮肤,以免烫伤。 2.治疗种,应保持红火,随时注意 患者表情,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避免灼伤。3.点穴时,若配合 按摩手法,疗效更佳。4.治疗后,请勿即可洗涤,否则影响效果。 5.对体质虚弱、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时火力宜小,精神紧张的 患者应先消除其思想顾虑,饥饿的患者应先进食或喝写糖水。6. 进行雷火灸时,治疗人员可戴一次性手套进行操作。治疗过程种 注意对患者其他暴露部位保暖。7.青光眼、眼底出血、孕妇、心 脏病、呼吸衰竭、哮喘及高血压并发症期间等病症禁灸。8.使用 温灸盒,要左右随时移动,温灸盒移动的距离是一个火头的距离, 上下左右移动均可。因为温灸的时间较长,以防烫伤。 雷火灸有雀啄灸、小回旋灸、螺旋灸、横行灸、纵向灸、斜向灸、 拉辣式灸、摆阵法等手法。
.
36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穴位
.
37
操作方法
1,按印堂,耳郭 ,迎香穴,鼻孔 ,合 谷穴 的顺序反复灸。
2,一般采用雀啄灸 ,斜向灸的方法。 2,操作时患者坐立,头勿后仰。 3,每次做完约需25分钟 ,十次为一个疗
程。
.
38
疗效
对于偏寒的(大多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阴, 少阴,厥阴证)慢性鼻炎患者效果良好。
2.以下不是雷火灸的特点的是:
A、药力峻猛 B、火力强 C、渗透力强 D、热辐射功效不足
3.以下不是雷火灸的功效:
A、活血排脓 B、通关利窍 C、舒筋活络 D、消肿镇痛
4.明代出现的“雷火神针”属于:
A、实按灸 B、悬灸 C、艾炷灸 D、艾条灸
5.以下非过敏性鼻炎雷火灸的选穴为:
A、风池 B、印堂 C、迎香 D、合谷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一、定义: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制成的条柱,长度约在10厘米,直径约有1元硬币大小。
点燃后悬灸穴位,有点类似熏蒸。
二、作用: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
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适应范围: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
如下: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四、禁忌症: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
孕妇及崩漏慎用。
五、操作过程:用特殊的材料配制而成的雷火灸条形状:火炮粗壮,易燃烧。
独有的特点为:燃烧时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灸疗面广。
采用灸疗的基本手法:泻灸、补灸、平补平泻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
1.泻法:灸火旺(速吹灰),对穴位有较强的刺激。
距离皮肤1 厘米。
用雀啄灸、旋转灸手法。
单数灸(雀啄灸、旋转灸:1、3、5、7、9次数)。
2.补法:温火灸(任其自行燃烧)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
距离皮肤3厘米。
用上下灸、左右灸手法。
双数灸(上下灸、左右灸:2、4、6、8、10次数)。
3.平补平泻:距离皮肤2厘米。
补、泻手法交叉使用。
4.灸疗方式:①棒式悬灸:治疗时,将药棒的顶端点燃,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
妇科中医技术-雷火灸-张丽

5、纵行灸法: 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灸时火头上下移动 ,距离皮肤1~2㎝,为平补平泻;3~5㎝,为补。
( 三)、基本技术手法
6、斜行灸法: 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火头斜行移动,距 离皮肤1~2㎝,为泻;3~5㎝,为补。此方法在治 疗鼻炎等多种疾病时常采用。
(三)、基本技术手法
(二)原发性痛经(痛经) 【穴位】 主 穴: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灸疗 部位:小腹、骶髂关节。 辩证加减: 1.气滞血瘀证:加太冲。 2.寒凝血瘀证:加中极、水道、阿是穴。 3.气血虚弱证:加肝俞、肾俞、足三里、照 海。 4.湿热蕴结证:加足十趾冲。
(二)原发性痛经(痛经) 【操 作】 1.气滞血瘀及寒凝血瘀证: (1)点燃2支药,装在两头灸具上,距离小 腹与骶髂关节部2~3㎝,灸至皮肤发红,深 部组织发热,每处不能少于15分钟; (2)灸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等穴位, 用雀啄法,每雀啄8次为一壮,每壮之间用 手按压一次,每穴各灸8壮; (3)月经疼痛期可灸,每天一次,灸1~3天 ,月经后一周再灸10天,共治疗两个月经周
(图6) 4头梅花灸具
(图7) 5头梅花灸具
(三)、基本技术手法
1、雀啄法: 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或穴位,作形如鸡啄米, 雀啄食运动,火头距皮肤1~2cm。此方法多用于 泄邪气。
( 三)、基本技术手法
2、小回旋灸法: 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圆 弧形旋转,距离皮肤1~2cm为泻。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
【穴位】 主 穴:神阙、气海、归来、八髎、三阴交、 阿是穴。灸疗部位:小腹、骶髂关节。 辩证加减: 1.气滞血瘀证:加肝俞、太冲。 2.痰凝瘀阻证:加血海。 3.寒湿瘀阻证:加水道。 4.肾虚瘀凝证:加肾俞、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