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及化解路径

合集下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及治理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及治理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及治理措施【摘要】:本文讨论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两条传导途径,以及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根源。

认为,第一条传导途径是结构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国际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二是进口原油、铁矿石等价格的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然后间接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

针对结构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本文提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以及核能两项治理措施。

文章认为,第二条传导途径是货币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具体传导途径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扩张,基础货币被迫大量投放,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

但是统计分析表明,外汇储备的增长与我国CPI的上涨并不存在相关性,继而对我国货币传导途径的研究发现,从外汇储备到基础货币的投放,由于央行的对冲措施,导致传导效应被削弱;从基础货币投放到货币供应量,因为货币创造乘数的减小,导致传导效应被削弱;从货币供应量到物价水平,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减缓,导致传导效应被削弱。

货币传导效应被一步一步削弱,是外汇储备与CPI不存在相关性的真正原因。

针对货币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本文提出了改革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系;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建设;完善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加强基础货币回收渠道三项治理措施。

本文还分析了引起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根源,认为是由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不合理性,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享有的特权和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并作用于以上两条传导途径引起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

文章针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提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战略物资的储备量两项治理措施。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论货币论世界货币体系【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822.5;F224【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绪论10-151.1选题背景10-111.2文献综述11-141.3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141.4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14-152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两种理论模型15-182.1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结构论15-162.2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货币论16-183结构论下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18-213.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18-193.1.1原油价格的上涨183.1.2铁矿石价格的上涨18-193.1.3粮食价格的上涨193.2结构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我国的传导途径以及分析19-213.2.1结构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19-203.2.2结构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分析20-214货币论下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21-474.1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21-274.1.1经常账户下的顺差原因分析22-254.1.2我国资本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25-274.2从外汇储备到基础货币的投放27-324.2.1从外汇储备到外汇占款27-284.2.2从外汇占款到基础货币的投放28-324.3外汇储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统计研究32-364.3.1对erw和thpz进行分析研究,看这两个指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2-364.4传导效应递减的原因分析36-474.4.1外汇占款的增加并未引起基础货币等量增加的原因分析36-384.4.2从基础货币到货币供应量传导效应被削弱的的原因分析38-424.4.3从货币供应量到通货膨胀传导效应被削弱的的原因分析42-475国际货币制度不合理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47-515.1国际货币制度不合理性的形成47-485.2美元享有的特权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失485.3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引发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过程48-516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51-556.1国际货币制度不合理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51-526.1.1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516.1.2增加战略物资的储备量51-526.2结构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52-536.2.1提高资源使用效率52-536.2.2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以及核能536.3货币论下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53-556.3.1改革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系53-546.3.2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建设546.3.3完善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加强基础货币回收渠道54-557结论55-57参考文献57-60附录60-65致谢65-6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6-6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

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

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整体过热,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化解通胀对国民经济带来的风险是经济学界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着重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通货膨胀;输入性通货膨胀;成因;对策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按经济学的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具体来说,按形成通货膨胀原因的不同,通货膨胀大致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输入型以及结构型等。

笔者探讨了一下关于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中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了经济滞涨期,经济运行速度总体水平在下降,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高烧逐渐退却,只有投资短期内仍维持在高位。

在经济下行的同时,CPI却居高不下,维持在4%以上的常态,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经济面临着通胀威胁。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也和美国一样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在中国却导致了通胀压力,造成这种和美国截然相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银行信贷过快增长,加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不利于支持进口,难以通过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其不良效应立刻就反映在国内商品价格上;更为重要的是,增发的货币并没有以社会福利的形式直接返还给人民以形成收入增长,而是大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很多投资项目投资周期较长,短期内收益不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复性建设,只有少部分用于改善国计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上,导致民众形成了“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剧烈”的普遍认知。

笔者认为输入性通胀持续增强是形成当前国内通胀压力上升的外部因素。

输入性通胀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

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形成途径: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本国产品价格上涨,推动本国物价总水平上涨;落后国家初级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实行对外开放后,由于外部需求猛增导致本国产品价格上涨。

当前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_潜在影响和治理对策

当前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_潜在影响和治理对策

当前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_潜在影响和治理对策摘要:为摆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小萧条影响走出经济低谷,使得是国际市场物价不断上升。

2009年开始我国宏观形势突然明朗,强劲的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我国物价的大幅上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因素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本文分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典型的传导途径,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的结构性因素及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防范和减轻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字:输入型通货膨胀;开放经济;成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一、引言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中心国充分利用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一再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增发货币制造通胀预期来摆脱国内通货紧缩,以此向外围国家转嫁危机,换取自己国内的宏观经济稳定。

“印钞机现象”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超发的货币进入到黄金和国际大宗产品市场,推动原油、金属、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1]。

2010年全球棉花就上涨了92%;咖啡上涨了77%;玉米涨52%;钯金涨80%;白银涨100%;镍和铜涨30%多(高潮,2011)[2]。

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给很多经济体带来了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从我国情况来看,2009年起国内物价一路攀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1%,为近年来的新高。

物价上涨不仅仅是食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还有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需求拉动,以及企业成本增加的推动。

如果把中国经济放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观察,中国原油进口均价从2009年初至今上涨超过了120%,棉花、小麦、大豆等进口均价也同比增长约70%、35%和20%,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凸显(高潮,2011)。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及其传导途径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Inflation),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一、背景介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这种联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本文将探讨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定义与特点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国内通货膨胀现象。

与内生型通货膨胀相比,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核心是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这可能是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汇率变动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因素引起的。

2.2 通胀传导效应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会对国内商品价格产生影响,通过供需关系传导至整体物价水平。

这种传导效应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2.3 通货膨胀预期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会引发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这种预期将进一步影响市场行为,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

三、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上涨是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或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等因素引起的。

3.2 汇率变动汇率的变动也会对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当本国货币贬值时,进口商品的价格将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3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

当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如提高关税或征收反倾销税时,进口商品的成本将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3.4 通货膨胀预期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还可能通过预期形成的方式加剧。

当市场参与者预期未来通货膨胀将加剧时,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

四、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措施面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我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4.1 调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调控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以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

一、形成机理1.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上涨是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2.外汇汇率变动外汇汇率的变动也是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当人民币升值时,进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而当人民币贬值时,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国内需求过旺国内需求过旺也是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当国内需求过旺时,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从而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二、应对措施1.加强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政策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我国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时,应加强货币政策调控,通过加强货币供应的控制,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2.加强财政政策调控财政政策也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我国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时,应加强财政政策调控,通过加强财政支出的控制,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3.加强进口商品监管加强进口商品监管是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我国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时,应加强对进口商品的监管,防止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4.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也是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我国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时,应加强与国际合作,通过加强国际贸易的合作,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总之,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加强财政政策调控、加强进口商品监管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2000年开始,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壮大,我国也开始面临着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际商品价格上涨,进口物价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

其形成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进口原材料、能源、技术和高端产品等比较多,这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反映到我国市场上,导致物价上涨。

其次,国际市场存在博弈和垄断。

国际市场上少数大公司垄断了很多关键产品的市场,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市场价格获取更高的利润。

当这些公司调高价格时,我国消费者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再者,外汇市场波动。

外汇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到进口商品的价格。

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动都可能导致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针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国内供给侧改革。

通过加强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国内生产和供应的能力,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存度,从根本上解决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

其次,积极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我国可以通过加大对国内企业的
扶持力度,推动商品替代,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影响。

再者,加强货币政策协调。

我国应加强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协调,避免出现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引起的通货膨胀风险。

总之,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面对的挑战,应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来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一、20XX-20XX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概况20XX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的%上升到当年12月份的%,然后又上升到20XX年2月的%;随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最后12月降到%,形成一个从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而同一时期,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飘升。

20XX 年7月,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至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

粮食、铁矿石等其它我国大宗进口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而我国又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粮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赖进口,通过国际贸易使通货膨胀传入我国,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

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

20XX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一、引言二、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1.国际油价影响2.工业品涨价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食品价格上涨5.外汇升值导致进口物价上涨三、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对策分析1.加大对外贸易投资的力度2.加强货币政策调节3.控制能源价格上涨4.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5.增加进口的多样化,降低对某一种物品的依赖四、案例1: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成因2.影响3.对策五、案例2:食品价格上涨1.成因2.影响3.对策六、案例3:外汇升值导致进口物价上涨1.成因2.影响3.对策七、案例4:加大对外贸易投资的力度1.成因2.影响3.对策八、案例5:加强货币政策调节1.成因2.影响3.对策引言:2007-2008年,我国出现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经济专家而言,分析其成因及对策,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1. 国际油价影响:2007年国际油价快速上涨,推动了我国能源价格上涨。

2. 工业品涨价:2007年,全国大规模的“洗钱”行动,导致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制造业、下游的消费者价格齐齐走高。

3.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受宏观经济形势、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影响,生产资料价格整体上涨。

4. 食品价格上涨:2007年,我国遭受了严重的雨雪灾害,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下滑,食品价格大幅上涨。

5. 外汇升值导致进口物价上涨: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一直处于高位,而美元贬值,导致外汇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三、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对策分析:1. 加大对外贸易投资的力度:尽量多地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出口量,缓解压力。

2. 加强货币政策调节:通过抑制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稳定。

3. 控制能源价格上涨:加大能源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新能源使用的比例。

4. 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粮食生产,并及时储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及化解路径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重化工业来带动,其中制造业、冶金、机械、器材、化工等重型工业在39个工业大项中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

重工业能源的消耗较大,增加了我国对能源等资源的需求,提高了我国的进口依存度。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97081.4亿元,GDP总额397983.4亿元,外贸依存度达到了49.52%。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美国在2009年与2010年先后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分别收购了1.15万亿美元与6000亿美元国债和抵押贷款债券,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货币,导致国际市场中美元不断贬值,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国际市场上的高价格迅速传导到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力。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国外经济理论界对于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美国著名经
济学家Lailder(莱德勒)和Parkin(帕金)从货币角度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持续大面积上涨现象,从购买力而言,是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

[1]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货币的供给数量超过市场需求的数量时,通货膨胀便发生了。

[2]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迅速增长的因素存在,还指出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供给增加和产量增长。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潜在水平上,那么可以得出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增加。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
一般而言,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所引起的国内物价持续上涨现象。

国外不同学者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有着不同的表述,PhillipCagan(菲利普•卡甘)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国外冲击推动了国内进口价格上涨,而国内对于这种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运用上无能为力。

[3]MichaelR.Darby(迈克尔•达比)认为国内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不断增加的进口需求推动了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

[4]国内学者李友普、刘思峰从价格传导机制角度研究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测度问题,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测度我国通货膨胀,但是依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测度通货膨胀的准确度会偏低。

[5]卢锋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四段式推论表达,一是与本国无关的外部冲击改变了进口商品供求关系,二是
上述供求关系变动引致国内用国际货币如美元标示的进口商品到岸价格上升,三是在非浮动汇率体制下进口价格上升通过定价机制传导为进口消费品或以进口材料为原料的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四是相关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6]
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加导致国外通货膨胀传导到国内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国际市场参与度呈正相关关系。

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该国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呈正相关关系,即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10年全年生产原油2.03亿吨,进口原油2.39亿吨,出口原油0.03亿吨,原油净进口量为2.36亿吨,表观消费量为4.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3.7%。

自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对外依存度由6%开始逐年增长,到2006年突破45%,2007年为47%,2008年为49%,到2009年突破50%警戒线达到51.3%。

此外,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63%,棉花对外依存度超过30%,这意味着当国际市场中这些商品价格上涨时,国内的采购价格也将随之上涨,进而导致工业品价格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居民消费品价格中,引致消
费品价格上涨。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产品成本上升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缘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2011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整体上涨了14.7%,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涨幅都在30%以上,如铁矿砂进口均价上涨了42.5%,原油上涨了33.2%,成品油上涨了31.5%,大豆上涨了30.4%。

我国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原因在于国内资源严重短缺,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

工业制成品所需的能源等初级产品由于空间分布不均,受资源禀赋差异影响较大,具有不可再生性。

在全球投资加剧时,随着初级产品需求量增加,这些产品的价格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且波动幅度一般会高于普通商品价格波动幅度。

[7]初级产品的结构性短缺需要从国际市场上寻求平衡,导致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当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供不应求时,这些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并波及国内,最终便形成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食品价格先行主导上涨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即发达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表现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迅速,农
业与工业的差距越拉越大。

我国农业的比较收益很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造成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将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在农产品价格刚性机制作用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信息会快速传递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非农业部门,引致食品价格的先行并主导上涨,最终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四)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大量资本流入
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越来越大,人民币资产投资回报相对较高,国际资本流入的动力增加,国内银行、企业及个人将境外资产调回境内转化为人民币资产的倾向增强。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36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顺差303亿美元,收益顺差211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9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4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155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22亿美元,其他投资净流入454亿美元;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960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净增加959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特别提款权增加1亿美元。

截至2010年底,国家外汇储备额达到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我国目前实施的汇率制度是针对美元的汇率制度,在此制度下,如果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为了稳定人民币的汇率,就
需要用本国货币购买美元,从而造成本国货币的供给增加,扩大了广义货币存量,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同时,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美元持续贬值,在中美利率倒挂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双重刺激下,国际资本大量注入我国,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物价急剧上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