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喀琅施塔得事作”的历史真相
一战前夕,法国报纸上萨拉热窝事件的版面,还不及一则桃色丑闻

一战前夕,法国报纸上萨拉热窝事件的版面,还不及一则桃色丑闻早年,俾斯麦已有言在先:“巴尔干发生的一些混帐事儿,会点燃下次的战火。
”德国的同盟奥地利在这一半岛上陷入了一个极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在这一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各种族为独立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终于从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获得自由。
在这些民族里,有一部分属于斯拉夫种族(占人口的47%),其中就包括塞尔维亚。
在与之交界的奥地利省份中,或多或少也居住着一些塞尔维亚族,还还有大量的其他斯拉夫人。
这些人已逐渐认识到,与作为邻国的塞尔维亚事实上是同属一个民族,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不再受制于人,摆脱奥地利的统治,越过边界和塞尔维亚联合在一起。
塞尔维亚也发誓,要将所有南方的斯拉夫人全都从奥地利人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
于是导火线被点燃了。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激进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地利皇储夫妇。
最初这似乎只是两国之间的有限冲突,但给这一乱上添乱的是,俄国跟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提出要保护他们的“兄弟”。
实际上,它已与塞尔维亚签订过一个针对奥地利军事协定。
同样,德国对盟友毫无保留的绝对支持,以及促使奥地利决心采取不肯妥协的态度,这一切都使欧洲无可挽回地被投入战火中。
1914年初夏法国举行大选,选出新一届众议院并决定下一任总理。
卡约是普恩加莱阵营的主要对手,一旦他获胜,将重新评估国策,可能使和平主义的梦想变成现实,因而被政敌指责向德国屈服,还大肆攻击他的私生活。
尽管如此,卡约仍然赢得了大选,按规矩本应出任总理。
但由于法国财长与其妻卡约夫人结婚前的婚外情信件被法国媒体披露。
卡约夫人竟闯入《费加罗报》大楼射杀了该报主编,这迫使他退出政坛。
在后来众多有关当年的假设中,有一种可能就是:如果卡约夫人没有开这枪,那么大战也许能避免不过在这一连串的事态发展中,法国人起初甚至很少注意这场危机的进展。
时值夏季,天气酷热,全国各阶层的家庭都期待着假期,去濒临海水或矿泉的地方疗养和娱乐。
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与启示

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与启示作者:左凤荣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08期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着93年历史、执政长达74年、党员人数曾达到1900万的大党,曾对20世纪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政权,落得自动解散的命运。
苏联剧变20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苏联地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在谈起苏联这个大国的解体时,仍然不免带有惋惜之情。
共产党人为苏共失去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而心痛,爱国者为失去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神伤,普通民众为国家解体带来的骨肉分离、交往不便而痛苦。
当然也有人为此而高兴,许多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甩掉了“包袱”,波罗的海国家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独立,中亚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头上不再有“太上皇”和“紧箍咒”。
但人们还是有共识的,都不愿回到原苏联的体制中去了。
苏共丧失政权有其必然性,其教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执政党与革命政党的任务不同,面临的环境也不同,其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方式自然也应该有很大区别,但是,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没有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列宁说过:“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
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
”[1]在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无疑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与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
但是,由于双方在对待农民和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1918年3月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了政府,1918年7月双方的联盟彻底破裂。
实际上形成了布尔什维克一党执政的局面。
在1918—1920年布尔什维克试图按照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模式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社会制度,一切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工人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农民把粮食按国家的需要量上交给国家。
这样的政策遭到了农民的反抗,在旧俄军队和外国干涉者被打败时,布尔什维克面临着与农民的战争。
历史之谜:历史事件的解密

历史之谜:历史事件的解密历史之谜是指那些在历史记录中没有明确解释或留下疑问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关证据或记录,引发了各种假设和猜测。
解密历史之谜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找到可能的答案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历史之谜的例子:1. 金字塔的建造: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建筑的工程奇迹,但至今为止,我们仍然不清楚古代埃及人如何建造如此庞大的建筑物,特别是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情况下。
对于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和技术,仍存在很多争议和猜测。
2. 斯瓦斯卡牧师的消失:斯瓦斯卡牧师是意大利传教士,17世纪时前往印度尼西亚传教。
然而,他在1624年乘船前往印度尼西亚的途中就神秘失踪了。
关于他的消失,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包括被海盗抓获、被流放到孤岛上或者自我放逐等。
3. 玛雅文明的衰落:玛雅文明是中美洲最为兴盛和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之一。
然而,该文明突然在9世纪经历了衰落和解体。
关于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包括战争、环境变化、人口过剩或社会动荡等。
4. 罗阿诺克岛的失踪:罗阿诺克岛是英国殖民地时期的一个定居点,该定居点于16世纪末建立在现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岛屿上。
然而,当援救队在几年后返回时,发现该定居点上的所有人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女孩的名字“玛丽”。
这引发了关于殖民地人口消失的各种猜测和推测。
5. 尼亚加拉瀑布的发现:尼亚加拉瀑布是北美洲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但有关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并没有确凿证据。
尽管有几个版本的故事,但没有明确的记录表明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壮丽的瀑布。
以上只是一些历史之谜的例子,这些谜团激发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研究者们的探索热情,他们通过研究和挖掘相关证据,试图解开这些历史之谜,以更好地理解过去。
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ppt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 “沙俄”、“苏俄”、“苏联”?
情景探究:资金从哪里来?
• 既不能靠对外掠夺,又很难引进外资,只有 从内部解决。 • 为支持庞大的建设资金,苏维埃当局秘密出 售国家博物馆的藏品。 ——摘自齐彬 任兰新《苏联秘密出售世界名画始末》
拓展延伸:
比较一下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 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一、开始的部门不同:苏联优先发 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
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 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 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
济建设。
扶木犁的穷国
•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 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 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 为历史名词。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A经济上—“新经济政策”
B政治上—成立“苏联”
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 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 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 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 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 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
世界遗产之芬兰篇(7个)

世界遗产之芬兰篇(7个)Finland1劳马古城 (1991)2苏奥曼斯纳城堡 (1991)3佩泰耶韦西老教堂 (1994)4韦尔拉磨木纸板厂 (1996)5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 (1999)6高海岸∕瓦尔肯群岛 (2000, 2006)7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2005)1 芬兰劳马古城 (1991)Old Rauma劳马位于波特尼亚海湾(Gulf of Botnia),是芬兰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古城绕圣芳济会修道院而建,15世纪中期的圣十字教堂仍巍然屹立,这里是典型的木结构的北欧城市。
尽管在17世纪晚期遭到火灾破坏,但古代民间建筑的风貌犹存。
古劳马位于芬兰西岸,波的尼亚湾畔,是芬兰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古劳马建于公元1422年。
中古时15世纪前的劳马,是一个围绕着圣芬济各修道院而发展的商贸中心,坐拥两条通航条件良好的河流和一个天然的具有良好停泊条件的深水港,所以很多商人都乐于采用它的航运优势以集散货物。
直至 1442年,劳马被赐予了城镇的地位,于是拥有了自己的行政机构。
但是但不断发生的火灾和1550 年皇家诏令影响了古劳马的发展。
像图尔库、波尔沃等城镇的市民一样,古劳马市民被迫迁移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新建立的城市赫尔辛基,直到1557 年才允许返回家乡。
1640 年和1682 年的两场大火,使得城市中心到港口之间的距离的逐步加大,于是古劳马人把港口税投入到改善城市环境上,开始脱离木材出口港而重建。
17 世纪,海关壁垒沿着城市建立起来,这一举措限制了城市空间的扩展,计划法规的调整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713-1721 年的大恐慌年代,彼得大帝大举入侵芬兰,再令该古城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当一切打击逐渐成为远去的历史之后,劳马终于经过喘息并迈进了繁华时期。
首先是18世末期,蕾丝花边(Lace)十分流行,很多女士都喜欢将其装饰在上教堂的礼帽上。
芬兰有不少城镇投产了这项工艺,劳马的极品手织花边更成为优质的名牌产品。
旺代叛乱

“旺代叛乱”述略【内容提要】“旺代叛乱”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旺代农民的“愚昧”、“保守”。
从最直接的现象看,它实起因于共和国政府的政策与农民的传统情感之间的冲突,共和国政府的过激政策无疑应负一定的责任。
共和国政府对旺代农民的镇压,不仅是拯救共和国的胜利,而且也是恐怖政策的过火表现。
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中,“旺代叛乱”并非只是个别的现象。
在革命或者现代化进程中,不难看到一部分农民或者一部分弱势群体因维护自身利益而陷入与掌握着“革命”话语权的政府相对抗的困境乃至绝境这种历史现象。
重新探讨“旺代叛乱”,有助于深入理解法国大革命以及世界历史中的“旺代现象”。
一“旺代叛乱”的缘起旺代位于法国西部,北接卢瓦尔河,西临大西洋。
根据不同的地形,旺代省被划分为上旺代和下旺代两部分。
下旺代临近海岸,主要由沼泽地组成。
上旺代则是森林稠密的地区,山脉蜿蜒,峡谷、山涧众多,大部分人口散居在各个相互隔绝的小农场和村舍里。
这里土地肥沃,通过农业、牧业劳动来糊口并非一件难事。
但这里同外部的交往并不多,新思想很难渗透到这些地区来。
旺代农民安于现状,从不曾想过要让他们的生活有一丝的改变。
他们笃信上帝,热爱教士。
大凡涉及精神领域的一些事情,农民都会对他们的灵魂导师——教士深信不疑,而且无所畏惧。
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和教士之间的这种亲密依恋关系已成为旺代人的传统了。
而且,他们时刻准备着用鲜血来捍卫这一传统。
旺代农民还把服从自己的领主作为天职,根本不懂得把自己的利益和贵族的利益区分开来。
此外,旺代农民生命中还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热情,那就是对家乡的热爱。
他们只希望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并且老死在那里。
为了坚持他们有住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的权利,他们愿意拿起武器;为了保卫他们的家园,他们情愿流血牺牲。
这些纯朴、强悍、迷信宗教而又忠于旧秩序的旺代农民,对于与他们的地位无关的革命是无法理解的。
更何况,大革命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夺走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者。
千年楼兰灭国之谜

未解之谜Unsolved Mysteries ights Reserved.ights Reserved.探险家与古国之谜说起楼兰,不得不提到近代史上的一个瑞典人,他就是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生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
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在他充满冒险主义色彩的一生中,发现楼兰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丢失的那把铁锨而使得神秘楼兰古国重现天日的故事现在几乎家喻户晓,不少人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把幸运的铁锨。
斯文·赫定在楼兰找到的除了一个消失了将近1600年的古国度,还惊奇地发现,这个古国的人民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正是后者使他的名字铭记在了近代史上。
不说那些精美的壁画和器物,就说那些各种文字的出土文书,就足以使发现者惊呼:难道这里的人们个个都是语言学的博士吗?古婆罗谜文、梵文、佉卢文、汉文,还有后来的吐蕃文等等,这里的木简、竹简、纸、帛、桦树皮、狼皮、羊皮,只要是能写会画的载体上,无一不挤满了各种争先恐后要求表达自己的古文字,在欧洲还在愚昧落后的黑暗中苦苦挣扎时,这里的黄沙已经掩埋了一个灿烂的文明古国。
楼兰国三劫之谜关于古楼兰国的灭亡,现在的史料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记载,一共有三劫:第一劫,公元439年,北魏君主拓跋焘兴兵武威。
沮渠家打了败仗,公元441年11月,沮渠蒙逊的儿子安周领兵5000向西败逃,跨越流沙进攻楼兰国。
公66 ights Reserved.元442年春夏之交,楼兰王比龙在战场上占了上风的情况下,带领4000户楼兰国主体居民逃跑!楼兰因此元气大伤!史书通常认为楼兰国至此灭亡。
第二劫,沮渠安周并没有为难投降的楼兰太子真达,真达在楼兰王城里迎来了第二劫。
北魏军队大胜武威军之后,拓跋焘于公元445年下令亲征楼兰,将军万度归从凉州发兵,兵锋直指楼兰城下,真达再次“面缚而降”!被带到了当时北魏的首都,再没回来!第三劫,北魏派交趾公韩拔为鄯善王,继续镇守楼兰,但没能阻止公元491年—493年,北方兴起的游牧民族丁零人的狼骑,楼兰被破,“人民散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课文注释: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课文注释: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1703年该岛上的要塞与海军基地和涅瓦河口的彼得保罗要塞及海军造船厂同时开始建设,这是彼得一世用以掩护涅瓦河口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和圣彼得堡成犄角之势,互相掩护,在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庇护所,也多次保卫了圣彼得堡的安全。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决定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扩大实行无偿征集,这种继续推行的激进政策,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
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
他们占领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和喀琅施塔得要塞。
直至3月18日,兵变才被镇压下去。
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
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
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疑“喀琅施塔得事作”的历史真相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喀琅施塔得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
这里曾被誉为“革命的堡垒”,不向沙皇专制政权屈服的“红色共和国”。
众所周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曾经被誉为“革命的先锋”“革命的中坚力量”“俄国革命中的莫大骄傲”。
托洛茨基多次在这里发表演说,宣称:“喀琅施塔得的名字是俄国革命史册上的光荣的一页。
”“喀朗斯塔得人过去和现在都不会背叛飘扬在他们的舰队上和军舰上的旗帜。
”我们与水兵之间存在着“坚不可摧的革命相互信任”fzl 在十月革命前波罗的海的水兵是夺取政权的关键力量,各个党派都知道,谁掌握了水兵,就等于掌握了夺取政权的希望,而波罗的海舰队海军倾向性很明确,支持布尔什维克推翻临时政府。
1917年4月列宁从国外返回俄国时,是这些“红色水兵”担负起保卫列宁的职责。
当布尔什维克遇到危机时,列宁多次发出过“我们找水兵去”这样铿锵有力的誓言。
10月30日列宁在告人民通告书中向观望中的民众昭示:“忠于革命事业的波罗的海舰队来支持起义
的人民了。
”毫无疑问,波罗的海水兵是列宁取得政权的一张“王牌”,是列宁最倚重的革命力量。
然而就是这张“革命王牌”、革命的“中流砒柱”为何会在十月革命三年以后突然蜕变成与“白卫军分子和外国武装十涉者相勾结的世界帝国主义的走狗”呢?十月革命期间,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与列宁撰写的《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国家机器消亡的宣传卓有成效,马克思对新型国家的浪漫描述和“工人当家作主”的口号深入人心,在苏维埃协助下,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工人接管工厂的情况。
那时候工人们真的认为自己当家作主了,以至于把这种新型的工人自治写进法律。
1917年11月14日人民委员会承认“工人有全面监督经济的权力’,工人委员会1918年在管理经济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当时集体管理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有别于其他社会阶级的、特殊的、独树一帜的标志,它是最民主的组织原则[fal短暂的工人自治制度、自我管理模式似乎充满了浪漫的理想。
革命初期布尔什维克还不清楚怎样管理国家,这些理想主义者还是非常相信革命动员阶段那些热烈的同句。
况且列宁也说:“革命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这就是最高法律。
; fs7列宁甚至对工人们说:“你们自己就是政权,你们愿意十什么就十什么,你们愿意
拿什么就拿什么,我们支持你们。
”工人们为了自己的政权豁上了性命,“无产阶级英勇地走上革命的祭台,做出了无数的牺牲。
内战结束时俄国300万产业工人只剩下1万了。
他们耐心地等待共和国转向十月的轨道”。
大家都对战争结束以后的复归理想有很大的期盼,他们希望尽快能够看到胜利的成果,“没有必要再受煎熬和等待了。
1921年2月,彼得格勒由于粮食定额减少,导致93家企业停产,近3万名工人被解雇。
工人们看到,以工人名义专政实际上是对工人的专政,社会主义的理想色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执政党身上剥落下来。
肃反委员会以“红色恐怖”的高压政策到处抓人,仅2月上半月彼得格勒就逮捕了266人2月23日彼得格勒工人罢工的总人数已达5万人,其他一些工厂紧接着也要采取行动。
列宁认为必须打破或消除群众的反抗并制止苏维埃内部的自由讨论,才能拯救革命。
2月24日俄共(布)彼得格勒委员会举行紧急会议,把工人的罢工定性为“反革命破坏”,命令立即实行军管并对工人们进行重新注册,在所有的机关和企业中都组成可以调动军队具有杀伐特权的“革命三人小组”。
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三人小组”的所有命令和决定,“三人小组”具有至高无上的包括采取极端惩罚措
施在内的“镇压权”,它“可在每一个情形下使用军事力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煽动能力积极活动的工人决不手软。
政府决定以严厉的镇压来维持秩序,彼得格勒工人的遭遇激起了波罗的海水兵的愤怒。
距离彼得格勒17英里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芬兰湾东段的科特林岛上,1703年彼得大帝从瑞典夺得该岛以后建立了喀琅施塔得要塞,这里一直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停靠休整基地。
1921年时岛上共有舰上水兵、海岸部队水兵和驻防要塞陆军26887人,其中指挥员1455人、士兵25432人,俄共党员人数约占1/10,水兵中党员的比例要高一些,达到1/6。
岛上另有居民2万余人。
长期以来海军一直是部队当中的精英阶层,地位要高于陆军,即使1921年3月1日在喀琅施塔得铁锚广场举行纪念二月革命四周年的传统集会,约有万人参加集会,发言者们多次提到二月革命后的自由局面以及十月动员时布尔什维克的种种许诺,并强烈要求苏维埃政权接收他们的呼吁书。
从彼得格勒赶来参加纪念典礼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拒绝了水兵提出的政治诉求。
他说:“如果喀琅施塔得说‘一’,那我们就会对他说‘二’,喀琅施塔得不是整个俄国,因此我们不会考虑它的要求。
他斥责水兵“不忠诚、不负责任”,竟敢“以革命功
臣”对党指手画脚,要求他们尽快地与党的声音保持一致。
与会者没有理会加里宁的命令,而是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与“塞瓦斯托波尔号”水兵的倡议书。
加里宁马上召集要塞党委会议,提出武力镇压和逮捕“领头闹事的人”的建议,当即被要塞情报处处长否决(因为毗邻边境,该岛是首都彼得格勒的西北门户以及出于对军队控制的需要,在要塞中有若十俄共情报部门的分部,在2月底彼得格勒就收到从要塞发来的情报总数达176人/次,其中水兵中已有2554人上了黑名单。
这些情报为后来的秋后算账买下了伏笔。
加里宁在离开要塞前部署共产党掌控的部队向要塞集中,准备调集更大的军事力量,“从外部采取镇压措施”。
要塞的水兵曾争取和当局进行公开谈判,彼得格勒方面的回答是:不会向暴动分子做出任何妥协,他们必须受到严惩。
水兵原本指望通过和平施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3月2日,请愿的水兵举行要塞代表会议,选举了一个由5名非党员组成的大要塞的水兵不断地向彼得格勒派出代表团,去申诉他们提出的要求,派出的人均遭被捕有去无回。
同时肃反委员会逮捕了由彼得格勒工厂组织选出的同喀琅施塔得联络的代表团[f2}7。
在1921年3月7日以前从要塞共向各地陆续
派出2}}人,只有1}人因为无法到达而返回,其他人均下落不明。
当局采取各种办法阻断联系渠道,所有两边来往的信封都要经过肃反委员会的检查,海军基地与彼得格勒两边的信息被完全隔绝,使得原本期望取得中央了解真正意图和工人联合行动的想法全部落空。
在首都戒严军管的条件下,政府向民众做了虚假的报道,说海军要塞发生了反革命暴动,暴动是由协约国的国际帝国主义一手策动的,是由白卫军将军领导的暴动。
其实水兵们一直企盼着列宁表态,在他们眼里,列宁是被排除在他们所不满意的共产党领导人之外的洲。
只要列宁能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讲话,肯定他们的行为不是“反革命暴动”,就能改变喀琅施塔得的形势,如果“十大”在3月6日举行,并回到十月革命的立场上,流血冲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临时革命委员会重申:”3月2日我们举起了第三次劳动者革命的红色旗帜。
我们准备为解放工农的崇高事业献出生命。
他们说我们这里有白军将领和神甫,临时革命委员会由巧名普通水兵组成,我们没有任何幕后黑手。
说我们起义的目的是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和君主专制社会,其实起义自始至终都是坚持社会主义的。
列宁后来也承认说在喀琅施塔得那里不要白卫分子,也不要我们的政
权。
要塞《消息报》发表的文章中说:“共产党夺取政权,答应给我们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幸福,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三年前他们对我们说:‘如果愿意,可以撤回代表,可以改选苏维埃’,而当我们要求改选苏维埃,摆脱党的压制获得自由时,托洛茨基却下令:‘不要吝惜子弹’。
《消息报》3月巧日出刊的文章中说:“劳动人民处在生活的熔炉里,自然而然胜过那些党的自作聪明的人制定的全部脱离实际的策略,任何一个党都没有权利操纵人。
仅从调查委员会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不是为了复辟资本主义,更不是要恢复沙皇专制制度,而仅仅是要求回到革命本来的轨道上来,于是就出现了“革命王牌”被逼迫兵变,再被扣上“反革命暴乱’这样的悲剧,而布尔什维克和列宁从“我们找水兵去”到“处决那里的士兵不要有丝毫怜悯”的“热月蜕变”,从此走上了“背离自己初衷”的社会改造道路。
现在当这个体制完结的20多年后,到了该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时候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