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历史】历史上李白鲜为人知的事
李白历史事件有哪些_李白历史事件介绍

李白历史事件有哪些_李白历史事件介绍李白的诗歌作品早在高丽朝时期就已经在韩国广为流传,受到韩人的喜爱。
韩国当时的很多文献中都提及李白,韩国学者或对李白作品进行翻译和注释、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李白历史事件介绍,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李白大事年谱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生。
705年 (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711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
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715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718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720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
出游成都、峨嵋山。
谒颋于成都。
颋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721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
春归家昌明。
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724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李白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
李白的生平事迹分享

李白的生平事迹分享推荐文章•有关革命先烈的事迹作文热度:•高考状元的励志演讲稿3篇热度:•湖南名人故事简介热度:•作文素材名人事例爱国热度:•广东名人事迹材料3篇热度:李白的生平事迹分享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李白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李白的生平经历1.年少有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辞亲远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
历史名人李白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名人李白的故事历史名人李白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
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
在这时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
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
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
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
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
《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
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
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着名的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
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
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
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
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
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
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
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流传千古,被誉为“诗仙”。
然而,他小时
候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据传闻,李白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个性,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人,母亲则是一位温柔
贤惠的主妇。
从小,李白就对诗歌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躲在书房里,偷偷地翻阅父亲的书籍,琢磨其中的奥妙。
有一次,他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古诗集,他被其中的诗句所吸引,从此便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对诗歌的热爱,李白还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有一次,他和几
个小伙伴一起去山上玩耍,不小心迷路了。
在夜幕降临之际,他们只能躲在山洞里避风雨。
在这段时间里,李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利用火把和树枝生火取暖,还用自己的衣服为大家遮风挡雨。
最终,他们在第二天早上被寻找的人找到,全体平安无事。
这次经历,让李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勇敢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李白的父母对他的成长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教育。
他的父亲常常带他去游历
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培养他的诗意情怀。
母亲则教他识字识文,传授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李白渐渐成长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有胆识智慧的少年。
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培养和教育,也需要
自身的努力和勇气。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熏陶下,李白才能成为后来的诗仙,留下千古传颂的诗篇。
让我们一起铭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感悟成长的力量。
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

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李白一生是传奇的,作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李白的各种八卦小道消息也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人对于李白的野史杂谈都很感兴趣,这里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名字,据说当年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因为在当地行侠仗义犯了事才逃到了西域,而李白就出生在西域,后来过了几年,李白3,4岁的时候,李客觉得差不多了,当年的事情应该没人管了就回到了故乡,重新改成了李姓,而他的母亲因为夜间梦到了太白星,才怀上了他,所以后来给他取名叫做李白,字太白。
纵观李白一生的诗作,他应该是不会谈恋爱的,他一生没有写过什么爱情诗,唯独有记载的就是当年奉承杨贵妃写的三首《清平乐》,当时杨贵妃和唐玄宗一起赏花,宫廷越是李龟年要上前献歌,但是唐玄宗觉得这么美丽的场景,应该有新歌才好,所以叫来了李白,让他当场作《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当时正是半醉半醒的.时候,乍然看到杨贵妃这么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瞬间就清醒了过来,挥笔即就,当时李白应该是单身的状态,或许在那一瞬间,他就对杨贵妃产生了别样的心思也说不准呢?之后李白虽然多次陪伴着杨贵妃和唐玄宗到处游玩,但是兴致都不太好,或许也和这种苦闷的单相思有关系。
当然以上的内容都是小编根据野史自己编造的,真假暂且不论,因为当事人的心理也不是我们后来人可以随便揣测的,不过这三首诗总算是填补了李白在爱情诗上的空白,让李白显得更加的浪漫。
李白几个老婆李白,诗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影响了无数的后来人,同时他的人生也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而在这其中他的情感生活也是备受重视,那么李白一生到底有过几个老婆,她们又是谁呢?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白一生总共有过四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许氏,大概是在727年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撮合娶了前宰相的孙女,说起来这个年龄才第一次结婚在那个年代算是很晚的了,而且这次也算不上是娶,应该说是入赘,这段婚姻维持了将近12年,总的来说虽然因为是入赘,一直寄人篱下,但是总的来说两人的婚姻生活还算是比较和谐的,生有一子一女,但是在738年的时候许氏去世了,之后的第二年,李白娶了刘氏为妻,但是婚后生活非常不如意,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因此李白和她分手了,所以史书上记载“与之决”而且这次大概不是明媒正娶,应该只是同居生活,而且时间比较短,所以记载比较简单。
李白的生平事迹3篇

李白的生平事迹第一篇:李白的早年经历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其出生年份有多种说法,但大致在唐高宗神龙年间(705年-710年)左右。
他的故乡在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陇县西北。
据传,其祖父李瑁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子,为了避开宰相李靖的迫害,流亡到陇县定居,成为一名士族。
李白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阅读诗书。
家境富裕的他不需要担心生计问题,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
在家乡陇县,李白开始学习《诗经》和《楚辞》,并广泛涉猎其他经典著作。
他也经常听取家人对历史、诗歌和音乐的讲解,并与几个好友一起探讨各种话题。
据传,李白十五岁时,父亲去世,这使他的童年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开始了他独立自主的人生旅程。
李白的母亲因为他常常追逐书中的英雄豪杰,便送他去学武,希望他能够“雄俊”。
李白确实学得很好,事后也熟悉了各种武器的用法。
但他的心却一直向往文学,尤其是古诗词。
十七岁时,李白离开家乡,前往省城长安,拜入当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崔颢门下,成为他的弟子。
在崔颢的指导下,李白开始学习《文选》、《微子》等经典,也开始写一些自己的诗歌。
不过,他认为自己的声音有些模仿崔颢的口吻,缺少独特性,于是便开始试着发掘自己的原创性。
崔颢认为李白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外出旅行经历,于是便慷慨地提供给他一些支持和资源。
李白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生活,行至神州大地的南北,广泛涉猎山川湖海、桥梁草木、人文风物等内容,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歌作品,奠定了他的诗人地位。
李白多次获得李隆基(唐玄宗)和李亨(唐肃宗)的赏识,并受到许多文化名流的赞誉,成为唐代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在他的故乡,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文化遗产。
李白的诗歌风格含蓄潇洒、富于音乐性,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也为后世文学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人物传记

历史人物传记李白——才子佳人,诗仙之神话李白,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放狂傲著称,影响深远。
他的诗作融汇了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和政治抒怀等多种主题,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本文将为您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的影响,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传奇。
1. 早年生活——少年之志李白于公元701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聪慧过人。
他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诗经》、《楚辞》等古典诗歌有着深入的研究。
在进入少年时期,他远离尘嚣,游历名山大川,领悟自然之美,培养了他豪放的个性。
2. 登上诗坛——文坛之王李白的诗才在年轻时便显露出色。
他以出众的才华闻名于世,时常与其他文人辩论,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独到见解。
他用豪放的笔墨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的追忆。
3. 流浪岁月——壮游四方李白的一生充满了冒险和奇遇。
他心向往之于自由和独立的生活,因此他放弃了传统的官员职位,选择了四处流浪。
这段流浪岁月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他游历大江南北,登上名山大川,寻找灵感和人生的真谛。
4. 寓言诗歌——独特风格的创造李白的诗歌以寓言为主题,他常用动物形象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作其中一篇最有名的代表作品就是《静夜思》,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的懷念。
此外,他还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歌颂英雄气概等方式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诗意。
5. 影响力——菩萨眼中的尘埃李白的诗歌风格对后世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且在后世被视为诗歌的经典之作。
他的豪放个性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追求,启发了后来许多诗人的创作灵感。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立足于文坛,成为了唐朝文学的代表之一。
6. 走向辉煌——永垂不朽李白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了历史人物传记中的传奇。
他的诗歌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尽管他的一生并不如意,但他的豪情壮志以及他的才华让世人铭记,更使他的诗歌永远流传下去。
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生平简介李白历史篇一:李白生平事迹一、好任侠,喜纵横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有三个老婆,第一个是许宰相的孙女,姓许。
第二个,不详其姓。
第三个宗宰相的孙女,姓宗。
此外还有一个姓刘的。
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生的。
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阳;另一子名:天然,小名“颇黎”。
李白之所以为子女取名如此,是与他家曾居碎叶有关。
西亚、中亚当时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
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
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的历史】历史上李白鲜为人知的事【--求职信】李白求职信“谦”“露”兼备李白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他认为求职的书信或言辞要适当地“谦”,更要适当地“露”李百像暑假来临,大量“出炉”毕业生,是求职的旺季。
求职信和推荐书成为时下热门的应用文。
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尚谦卑,应是一种美德,用于待人接物,无往而不利,但用于求职似有自贬之嫌。
毛遂就是要露一手,他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所以求职的书信或言辞要适当地“谦”,更要适当地“露”。
李白《与韩荆州书》是一封求职信。
韩荆州即韩朝宗,唐玄宗时官至荆州长史,輙识拔后进。
李白给他的信不卑不亢,先说自己的身世:“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再说自己的身材:“长不满七尺”,这都是“谦卑”的一面。
然而他“十五好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非但能武亦能文。
这就是他的“简历”。
当时没有所谓“纱纸”文凭,那么如何可证呢?李白说:“若赐观刍荛,请给纸笔,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这就是适当地“露”。
李白说:“庶靑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
”这是说,当您见过我的“工夫”,庶几像靑萍宝剑得到薛烛的赏识、结绿宝玉得到卞和发掘。
比喻十分到位。
虽然有谓李白一生自负,未免粗豪,但他不敢为黄鹤楼而诗,敬重崔颢,是天下第一虚心人。
也许他目空一切,毕竟眼里有韩荆州。
信的开头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有虚心只眼,然后可以为狂为放。
他并非“了不起”,应是“了得起”。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诞辰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秦安),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
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因避乱(一说被流放)迁徙到中亚细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fubai,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
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朝诗人李白、王维出生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王维(701年2月28日-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但是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
任过太乐(yu è)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承……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李白祖上或为西域“移民”27岁成婚并非“入赘”历史上,李白以诗歌名世,公众对其一些佳作耳熟能详,但李白的身世却存在一些争议,史书记载李白“双目哆如虎”,“身长不满七尺”。
张大春表示,关于李白祖上的来历有很多说法,追索可信材料和当时的移民政策,李白的父亲李客从西域归宗川西绵州,并未留在客商聚集的长安、洛阳,这很可能因为绵州当地法律比较宽松,“但李白说其少年曾经手刃数人,这并不太可能,至多是杀伤过人。
”正因为李客是商人,根据当时的制度,李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只能通过举荐和献赋做官。
李白文采虽好,但一直未曾献赋,原因大致也是因为身份问题。
“李白27岁的婚姻也充满‘烟雾’,娶了一个家道没落的‘故相之孙’。
”张大春介绍,有学者指出在这场婚姻中李白是入赘,但查阅《新唐书》发现,唐朝存在一种婚姻制度,“男方可居于女方家中,不入赘也不改姓,女方也不拜男方祠堂。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白一生没有“爱情”。
张大春笑称,李白存留的诗歌中多次提到月亮,并赋予其前所未有的多种意象。
这或许因为李白心中有自己的“月亮”,可能与他的乡愁有关,亦可能和爱情有关,“李白一直自认太白金星下凡。
当时他有一个年长十岁左右的师母,两人并不能常见。
就类似金星与月亮在天象上的关系,因此李白有可能会将这种感情寄托到月亮上。
”李白或通过为青楼女子编歌推广自己的诗歌史料记载,李白年轻时曾四处游历,直至当时的金陵、广陵,同时与一些诗人唱和。
而唐代通信方式并不如现在这样发达,当时的名士如何往来、成名一直是史学界关心的话题。
张大春告诉读者,唐朝也有“报纸”,大概一尺高,一尺半宽,主要记录皇帝,朝廷重大事物。
而当时的两个人传递讯息不一定有具体地址,只要注明住处附近驿站即可。
“还有一些仕人聚集的地方,如依据人丁往来需求建立的‘驿亭’,规模很大,可容纳上百人。
李白的《菩萨蛮》中便有体现:长亭更短亭。
”张大春介绍,当时的青楼曾聚集一些名士,举办赛诗一类的活动,李白亦会通过为青楼女子编歌曲推广自己的诗歌,尔后李白名声的极度扩散,与经常“泡在”类似场合很有关系。
据记载,李白一生大概创作五千到一万首诗,很可惜多数都已散佚。
张大春感慨的表示,在那样的时代,这些诗人通过自己的行踪和口耳相传,呈现生命和未遂的理想抱负、内蕴的固定情感,乃至创作的修辞技法,“历经时间,就像过滤器滤过的汁水存留至今,形成文学的传统。
”谈历史观:历史允许推测但需要吻合历史存留的证据由于《大唐李白》一书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其写作方式和作者张大春的历史观也受到关注。
张大春表示,每个人都会受到历史的影响,亦都有机会创造某一种形式的历史;历史虽允许推测,但需要吻合历史证据。
“可能大家都会关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到底曾经存在怎样的真相,而能够被记录下来的东西又有多少是我们渴求的。
现代人要在能掌握前代遗存的看法时,要剔除其中那些容易发生谬误的‘偏见’。
”张大春直言,自己为写《大唐李白》曾长时间泡在图书馆翻阅史料,在创作时亦一直秉承这样的观念:不可能想象自己就是李白,但是会在探究他的历史经历中亦步亦趋的追随他,历史允许推测,但需要吻合历史证据,“至少要符合李白行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高晓松则给予《大唐李白·少年游》很高的赞誉。
在他看来,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有些人要么将历史写的很乏味,要么在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的心理描述会有“过头”的现象,而《大唐李白·少年游》很好达到“既不乏味又不臆造”的境界。
谈到历史观的话题,高晓松对张大春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历史有无数的碎片,真正遗存至今、能让大家看到样貌的并不多,因而大部分的历史都是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