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遇李白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李白朋友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以下是关于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据史书记载,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
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成为了好友。
李白性格豪放,喜欢喝酒和交朋友。
他在一次旅途中结识了杜甫,当时两人都还年轻,对诗歌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杜甫对李白的才华非常钦佩,向他请教诗歌创作的技巧和心得。
李白则对杜甫的勤奋和才华也赞赏有加,两人因此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白和杜甫经常相互拜访,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的问题。
李白曾为杜甫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杜甫也为李白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他们的诗歌作品相互辉映,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除了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之外,李白和杜甫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
有一次,李白因为官场失意而心情沮丧,生活陷入困境。
杜甫得知后,想方设法筹集了一些钱物,帮助李白度过了难关。
还有一次,李白生病了,杜甫闻讯后立即赶去看望,为他送去了药品和营养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和杜甫的友谊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公元744年,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他四处漫游,而杜甫则留在了长安。
虽然两人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他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在后来的岁月里,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不少磨难和挫折。
他们的生活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彼此的友谊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杜甫也因为战乱而失去了联系。
直到公元759年,两人在四川相遇,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白和杜甫再次分开生活。
他们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享年61岁。
杜甫得知后非常悲痛,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虽然短暂,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唐朝诗人杜甫和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
他们都有着优秀的诗歌才华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据传说,杜甫和李白曾经同时在当地贡院中应试。
那一年是冬天,天气很冷,考场里面也没有暖气。
李白穿着一件薄棉袄,在寒风中感到冷得不行。
他看到杜甫背着一个大包袱,想着里面肯定有什么暖和的衣服或者被子,于是就向杜甫借了一些衣物来穿。
杜甫没有犹豫,把自己的一部分衣服给了李白。
当时,杜甫的家境不是很好,每天都必须要卖诗来维持生计。
李白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便故意把自己的几首诗推荐给了一些有权势的诗人,帮助杜甫提高了声誉。
而杜甫也在自己的诗稿上写道:“今天应考之事,有李白之帮助。
”
虽然两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交往却一直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状态。
这种友谊不仅在当时,在后世也被人们所传诵。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之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据说,李白在长安时见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
李白为人豪放,杂技娴熟,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长安城内外嬉戏。
而杜甫则以才情出众和坚定的为民立志而闻名。
有一天,杜甫正在长安城的街头写诗,正准备向路人示意乞讨。
李白恰好路过,看见了杜甫,怀着好奇心停下了马。
杜甫看到李白,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拿出了一张诗纸,递给李白,说:“白哥,请你写点儿诗给我瞧瞧。
”李白笑着接过纸笔,写了几行字。
片刻后,李白将诗纸还给杜甫,杜甫急忙看了过去。
这是李白写的一首美妙的诗,趣味横生,气势非凡。
杜甫无法掩饰自己的赞叹之情,他对李白说:“白哥,你真是才子啊!你的诗写得太好了,这样的天才实在难得。
”李白嘻嘻笑着说:“甫兄过奖了,其实你的才华也是无人能及的。
”从那天起,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起喝酒作诗,探讨诗歌创作的新理念。
李白乃是天马行空,杜甫则喜欢记录时代的沧桑变迁。
两人的诗风各异,却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文人的关注。
然而,命运的轮回使得两位诗人离别。
李白在边疆游历多年,几经辗转,远离了杜甫的身影。
尽管如此,他们的友谊却依然深刻地刻在彼此的心中。
后来,当杜甫得知李白因战乱的困扰而逝世时,他悲痛欲绝。
杜甫写下了《哀李白》一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成为了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李白和杜甫这段旖旎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了传世的佳话,永远流传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以豪放、奔放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齐名,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以写实、慷慨激昂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之一绝”。
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性格却迥然不同。
李白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作乐,游历四方,骑着一匹白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杜甫则性情沉稳,深思熟虑,对社会时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诗作多描写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有一次,李白和杜甫一起游历名山大川,他们在一座山峰上相遇了。
李白对杜甫说,“诗仙,你看这大好河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啊!”杜甫却沉思片刻,说道,“但愿国家太平,百姓安乐,这才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两位诗人性格上的差异,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社会的不同关注点。
在诗歌创作上,李白和杜甫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李白的诗作多以抒情、豪放为主,他的《将进酒》、《庐山谣》等诗篇,表现出了他豪迈奔放的个性。
而杜甫的诗作则多以写实、慷慨激昂为主,他的《登高》、《望岳》等诗篇,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尽管李白和杜甫在性格和创作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在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的小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性格和创作风格,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两位伟大诗人,让他们的诗歌永远在人民心中传颂。
历史故事:杜甫遇李白_15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历史故事:杜甫遇李白_1500 字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以下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发生在天宝三载(744年)春末。
当时,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离开长安时,他头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远离朝堂、一心求道的打算。
在寻师问道的途中,他经过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居住在洛阳老家中。
尽管两人的性情和阅历截然不同,但杜甫对李白的才华和个性非常欣赏,两人一见如故,彼此欣赏。
这次相遇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佳话,被学者和作家们一再书写。
除了畅谈诗歌理想和人生抱负,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四处漫游,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李白和杜甫又相约见面两次,一次是在秋天同游开封,在那里,他们还遇到了住在附近的另一位大诗人高适;另一次是在次年入冬前,三人结伴在李白的家乡齐鲁大地观光游览。
总的来说,李白与杜甫的相遇的故事,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故事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他们相遇的故事也被称为文学界的千古绝唱。
据传,李白和杜甫在公元744年相遇于洛阳。
当时,李白已经名动天下,而杜甫则还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彼此欣赏,结为忘年之交。
在一次酒宴上,李白写下了著名的《将进酒》一诗,表达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追求自由的理想。
杜甫则被李白的诗才所折服,称其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白和杜甫经常相聚,互相交流诗歌创作和人生经验。
他们的相遇不仅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也成为了文学史上一段美好的回忆。
据说,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还受到了后人的赞誉和纪念。
例如,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亲自编纂了《李白杜甫集》,以纪念他们的相遇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遇李白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
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
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
旧地名叫陈留。
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
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
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
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
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
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
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
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
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
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
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的小孩。
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
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
到了酒席上,几杯酒下肚,诗就出来了。
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至极。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
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们喜欢的诗。
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
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
分手后,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适时地赶了过来。
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
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
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
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10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
他们和唐代一样,都青春不再。
杜甫主要提倡哪些思想呢?|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儒、道属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
秦国重法,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
汉初与民休息,黄老盛行,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佛教传人中国,末年道教兴起。
魏晋南北朝重清谈,二氏(佛道)思想泛滥,儒学亦不衰。
唐朝重儒学,但也尊道教、佛教,或并存.或此兴彼衰。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说: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这里的儒冠是儒士的代称,杜甫自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说: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援与契。
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别。
葵茬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说明他是以儒家的理想人物樱契为志,即心存己溺己饥之念,民有饥溺者,如己使之饥溺也。
他有忠君恤民的思想,这是不足为奇的。
他说过: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这可以说是杜甫一生的主要思想。
-杜甫诗歌
杜甫早年就接触佛教,有《游龙门奉先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为证。
在长安、秦州和僧人赞公交往,有《西枝村寻筑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寄赞上人》、(别赞上人)诗可证。
在成都和蜀僧间丘师兄交往。
在东川题诗于玄武禅师屋壁,游牛头寺、兜率寺、惠义寺。
在夔州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晚年在湖湘有(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这些都表现了浓厚的佛家思想。
道佛两教在唐朝都很盛行,因而杜甫思想不能不受到深刻的影响;但儒家思想却常占上风,因此杜甫所表现的积极用世的精神乃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