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一
初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

初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句子成分划分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一、主语1.定义: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行线═二、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三、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四、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五、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3.符号:中括号〔〕六、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七、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句子成分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 >八、语法顺口溜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初中语文必背常识

初中语文必背常识一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
古文:古文大致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
韵是一种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碑文。
散文,包括历史传记、议论文、杂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下面重点讲解一下。
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起源于战国末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一般用韵工整,散文句混杂。
代表人物是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剧,杂剧是表演。
散曲可分为诗和套曲两大类,其中诗由一首歌组成,套曲又叫套曲,由多首歌组成。
杂剧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由主语(人物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描写)、宾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等)组成。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基础;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一)一、文学常识必考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外国三类。
古代——作家姓名,朝代国别,作品出处,主要人物、名句等搞清。
重点作家有:屈原贾谊司马迁李煜王勃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杜牧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罗贯中曹雪芹等,其代表作品百考不厌。
现当代——从文学大家及名著角度入手。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名家及代表作,兼顾文学流派,例如白洋淀派、山药蛋派。
外国文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莫泊桑塞万提斯等人作品及主要人物情节。
文学体裁——古代诗歌。
体裁分诗词曲。
古体诗句式有4567言、杂言等,用韵篇幅都比较自由,诗经多四言,楚辞多六言,乐府多杂言。
律诗为近体诗,多为八句;绝句由八律中断而成,只四句——都只偶句押韵。
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需对仗。
二、杂谈:1、戏剧:内容性质——喜剧悲剧正剧;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容量大小——独幕剧、多幕剧。
诗歌:先秦四言、杂言、楚辞体。
(赋比兴、《楚》开创浪漫主义传统) 两汉魏晋:乐府民歌,多五言诗。
(魏晋建安诗人,风格慷慨悲凉;陶潜开创田园诗) 南北朝:南朝多情歌,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代表《西洲曲》);北朝内容广泛,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刚健,亦五言为主,首创七言四句形式(代表《木兰诗》)。
同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唐宋:诗歌黄金时期,诗体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五言七言,山水田园、边塞诗都有大量优秀作品。
(李白、杜甫、白居易新乐府运动);词生于唐兴于宋,比诗歌讲究平仄音韵,风格婉约(柳永李清照)或豪放(辛弃疾苏轼),前者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后者多联系自身国家,词风雄浑奔放。
元明清:元代(小令、套数),清代诗歌衰落。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二)三、称谓1、谦称(自己对别人)【王侯】寡人、孤、寡君(对别国人称己国君)、不善【帝王】朕、寡人【臣子】臣、老臣【普通人】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佞(泞)、不敏、贱子【女子】妾、贱妾、婢子【称家人】家严=家君、家慈、舍弟(妹、兄、姊)、拙荆、贱息(子女)=弱息(也可单指女儿)、息女、犬子(对别人孩子的蔑称)2、敬称(别人对自己)【君王】陛下、庙号(帝王死后追封的名号,例世宗)、殿下(仅此君王者的尊称,本指陛(宫殿)阶之所;汉时称侯王为陛下,唐时只称太子)【臣子】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管事人)、阁下、左右(左右侍人)、君【师长】夫子、丈人(老年男人尊称)、老(陈老、李老)、父(读否,字后加父是对男子美称或老年人尊称;读父则指父亲或男性长辈)、亚父(王侯称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指仅次父亲)、母(或女、姬),美称或泛指长辈,例如孟姜女、膝下=高堂(儿女称父母)、爷(父亲或尊贵者)、泰山(妻子父亲)、先考(逝去的父亲)、先妣(读比,逝去之母)【朋友同辈】先生、卿、子、公、吾子【称对方亲眷】令……,令坦(女婿)、千金【贱称】小子、竖子特定关系加从表叔伯关系,加太表上一辈,加先表逝者名、字(男二十取,女十五取)、号(为表尊重一般称人号)古代官职介绍爵——爵位,对功臣封赐。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1)

请说出七种常见的 选择复句
与其... ...不如... ... 、宁可... ... 也不... ... 、 或者... ...或 者... ... 、要么... ...要么... ... 、 不是... ...就是... ...
请说出七种常见的
复句类型:转折复句 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尽管... 也... 然而、不过、可是、却、
语法基础知识
语法单位
语素
词
短语 句 子(单句、复句)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
单位。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 成词。(走)
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
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 成句。(明天、回去)
短语: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
2、粮食丰收了。
3、每个人的创作道路都很不相同。
4、她们几个一阵风似的跑过来。
5、计算机软件的设计,由他负责。
6、写小说真不容易!
7、人多了更不方便。
施事主语:主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1、我们到泰山看日出。 2、前面的车子转弯了。
受事主语:主语表示动作所支配或所关涉
的对象。
1、钱花的不少了。 2、这样的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
4.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 (
递进 5. 他既然这样想,就把事情弄大了。(
因果
)
修改病句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六大类型
定语: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附加的成分。
描写性定语: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使语
言更加形象、生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是中国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高中语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是高中语文的基础,掌握好语言文字知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语言文字知识主要包括拼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1、拼音:拼音是汉语拼音方案中使用的音节拼写符号,是学习汉语和汉字的重要基础。
学生应该掌握汉语拼音的读音规则和特点,能够准确快速地拼读生字和生词,积累正确的发音、发音技巧。
2、词汇: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学生应该掌握各类汉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习各种词汇的搭配和用法,以及熟练掌握各种形式的生词和词义的积累。
3、语法:语法是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则和结构,包括词法、句法、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该掌握各种语法知识的基本原理和规则,熟练掌握语法的运用和实践。
4、修辞:修辞是言说的艺术,是语言文字的美学特点和风格。
学生应该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用法,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表述,在写作和阅读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能力阅读是高中语文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强调学生对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文章进行综合阅读和理解。
学生应该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能,能够对文本进行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分析和评价。
学生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文学艺术形式的欣赏,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三、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中语文要求学生能够编写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章,例如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
学生应该持续加强自己的写作技能,注重表达和思维结构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关注语言文字的精炼和准确度。
学生应该注重写作实践和实践反思。
四、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变化。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1).pdf

文言文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 (一)常用实词表 1文言常用实词总表 (340 个 )册 编号篇目常用实词 册 编号篇目常用实词① 廉颇蔺相如列传书请对幸许负立(13) 《梦溪笔谈》两则草良有归实虚长交设引恐毕定守类理怪②赤壁之战卒士将抚走事礼(14)察今上法成持宜病动计难愿案方反投游第 ③ 邹忌讽齐王纳谏 修朝私蔽面庭第(15)训俭示康白服非会营望节一 三盗册 册④游褒禅山记名曰文进奇好出 (16)《论语》两章见先列止固后寡(58)极观求险(60)问勤废⑤石钟山记云鼓是遗得谓至(17)《孟子》两章欲舍甚恶患今身察乐次⑥芙蕖异生可备秋能兼(18)五蠹少食说决论多劳去薄执臣处怀⑦劝学劝学青中疾致假(19) 《指南录》后序国来拜数驱目分绝兴功强用忍间贼曲直⑧师说师传道受惑贱圣(20) 信陵君窃符救赵下无故就过待急愚群足攻经度辞合存独第第⑨问说行广识达知失 (21)左忠毅公逸事雪骑涕为巳语 二四军击内如倍谢意厚通制兵余亡北 册 ⑩ 鸿门宴册 (22) 过秦论坐举胜斗置金信利家势(58)(58)(11)五人墓碑记声发易顾遇记明(23)六国论破力思起弱终与远速败使爱(12)谭嗣同称号著变位首任(24)伶官传序 盛告困微别册 编号篇目常用实词册 编号篇目 常用实词(25) 《诗经》两首 君适 (34) 唐诗三首 拔左色言命重从(26) 涉江 穷乱 (35) 宋词二首 应封老(27)孔雀东南飞遣作相近取结(36) 荆柯刺秦王亲深解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28)促织岁令邑报靡纳转伏(37) 屈原列传属伐疏离本志指闻第复气木冠第留迁父弹五 (29)《黄花冈七十二 历役惊泣寿载善开六(38)张衡传公证精施关机册烈士事略》序册(66) (40) (30) 柳敬亭传 鸣习期主奏当畏业(31)殽之战乘轻谋脱及市具奉子右孤辱(32)治平篇活视试高居世敌辟府约(33) 阿房宫赋 一流回念尽哀表 2文言常用实词释义举例 (共 116 个 )说明:表中例举的文言实词均出自教材一、二两册,其它四册实词,读者可自行整理。
初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点1.小说三要素:A 人物B 情节C 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 论点B 论据C 论证3.比喻三要素:A 本体B 喻体C 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5.律诗四条件:A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 偶尾同韵C 中联对偶D 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 叙述B 议论C 抒情D说明E 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 举例子B 列数字C 打比方(喻)D 作比较E 分类别F 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 总分总结构B 总分结构C 分总结构9.说明文说明顺序:A 时间顺序B 空间顺序C 逻辑顺序D方位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 举例法B 对比法C 喻证法D 归谬法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 比喻B 拟人C 排比D 夸张E 反问G 反复F 设问H 对偶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 外貌描写B 语言描写C 动作描写D 心理描写14.七种短语类型:A 并列短语B 偏正短语C 主谓短语D 动宾短语E 动补短语F 介宾短语G 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 名词性短语B 动词性短语C 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15.六种句子成分:A 主语B 谓语C 宾语D 补语E 定语F 状语16.十二词类(性):A 名动形B 数量代C 副介连D 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 顺叙B 倒叙C 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A 表引文内容省略B 表列举事项省略C 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A 表解释说明前文B 表后文跳跃转折C 表声音中断延长D 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A 表引用实际内容B 表讽刺反语C 表特定称谓D 表着重强调语文学法归类6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A 查注生词,扫清三字B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C 了解作者,把握背景D 标明段序,分清结构E 画关键句,体会作用F 简写主旨,归纳特色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 听到listenB 看到lookC 写到writeD 说到speak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3.赏诗三步法:A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B 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C 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 依据表达方式B 找寻明暗线索C 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 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 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 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 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E 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 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 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 对比写法B 象征写法C 烘托写法D 以小见大写法E 先扬后抑写法F 虚实结合写法G 夹叙夹议写法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初中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和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更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初中高中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很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江河;“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实词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有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常见现象。
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动词可以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本来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指“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形容词可以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形容词可以用作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思是“使……变绿”。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示并列;“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表示转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中的“而”表示承接。
2、之“之”的用法多样,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可代人、代物、代事;作助词时,有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作动词时,意思是“到……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把的意思。